<h3>12月27日专程来上海参观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h3> <h3>27号的上海的天空泛着蓝和灰的色调,光从灰色的云的缝隙中射出,照在上海展览中心的楼顶上。</h3> <h3>在这里,我将看到穿越时光的艺术珍品,并通过手机摄影和更多朋友分享。</h3> <h3>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从1906年到1977年,每一年,选择一位艺术家的一件作品。以这个策展思路挑选出来的71件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馆藏大师真迹,于今年10月在上海展览中心西二馆展出。</h3><div> </div> <h3>本次蓬皮杜展是一个国际巡展,首站已于今年6月11日至9月22日在日本东京的东京都美术馆展出,随后巡展至上海。本次展览由罗朗·乐朋(LaurentLeBon)先生和克莱尔·卡尼尔(Claire Garnier)女士任策展人。展览的作品涉及72位艺术家的71件作品,涵盖了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上几乎所有最重要的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如布朗库西、杜尚、夏加尔、曼雷、柯布西耶、康定斯基、布列松、毕加索、马蒂斯、贾科梅蒂、艾维顿、赵无极以及伦佐·皮亚诺等。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不同的年代汇聚到巴黎,在这里度过了他们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也共同奠定了巴黎作为世界艺术之都的重要地位。</h3><h3> </h3><div> 71件作品中包括绘画作品41件,雕塑和装置作品13件,摄影作品10件,其它还有电影(影像)、家具设计和建筑模型等。这些作品可以勾勒出全球百年现代艺术的发展概貌,是一场教科书级的世界现代艺术大展。</div> <h3> 为了让更多朋友分享到这涵盖了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上几乎所有最重要的艺术家及其代表作,我用手机拍摄了大部分作品并用最平直的视角尽可能展现这些作品的原貌,以达到让朋友们有身临其境的效果。</h3> <h3>《黄与蓝的屋内》</h3><h3>享利•马蒂斯1946年布面油画。</h3><h3>1947年由法国政府购入。</h3> <h3>《双重变形》正面</h3><h3>阿加姆1968年一1969年。</h3><h3>1976年由法国政府购入并归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h3> <h3>左侧</h3> <h3>右侧</h3> <h3>《女人头像》</h3><h3>1920年享利•劳伦斯,红陶。</h3><h3>1967由旦尼尔•享利•康维勒先生捐赠。</h3> <h3> 《浴缸边的裸女》,1931,波纳尔,布面油画。</h3><div>波纳尔,纳比派(Nabis)的创始人之一,比他小两岁的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曾夸赞过:“波纳尔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艺术家,当然,在后代也是。”这幅《浴缸边的裸女》中的模特是他的妻子玛尔特。画中,玛尔特正转过身子,似乎沉浸在思绪之中,凝视前方,轻柔明亮的笔触让她皮肤上的金色愈加明丽,这也是波纳尔展现女性躯体美的惯用手法之一。<br></div> <h3>《白色骑士》</h3><h3>奥莱丽亚•内莫尔1972年,布面油画。</h3><h3>2010年由卡米尔协会捐赠。</h3> <h3>《六号墓地》</h3><h3>1974年雨克罗斯,胶木板油画。</h3><h3>1975年购入。</h3> <h3>《绳子和焦油》</h3><h3>布诺德•维亚拉1969年一1970年。</h3><h3>1976年归于法国国家现代艺博物馆。</h3> <h3>《04.05.64》</h3><h3>1964年5月4日赵无极。</h3><h3>1965年由艺术家捐赠。</h3> <h3>《恐慌》</h3><h3>安德烈•马松1963年,布面油画。</h3><h3>1974年由法国政府购入。</h3> <h3>《家•甜蜜的家》</h3><h3>大量防毒面具装在一个玻璃箱里。</h3><h3>阿尔曼1960年。</h3><h3>1986年由法国政府购入。</h3> <h3>为什么这件作品叫“家•甜蜜的家”?我想到了现在经常笼罩着我们的雾霾……</h3> <h3>《未来的记忆》</h3><h3>1957年西蒙•韩泰,布面油画。</h3><h3>1994年由法国政府购入。</h3> <h3> 《威尼斯女人V》,1956,贾科梅蒂,青铜。</h3><div>二战之后,他创作出了那些纤细、拉长、表皮犹如腐蚀后的坑坑洼洼的雕塑,正是这些雕塑的风格奠定了贾科梅蒂在艺术史上的成就。《威尼斯女人V》的结构乍看起来十分脆弱,雕塑的身体不成比例地伸展,女人的头部和腰部非常纤细,但当女人的脚牢牢地依托在稳重的青铜底座上时,却给人以充满力量感的总体印象。<br></div> <h3>《Hurlou》</h3><h3>1951年让•阿尔普,石膏。</h3><h3>1996年由法国海关缉获。</h3> <h3>《室内》</h3><h3>1950年贝尔纳•布菲,布面油画。</h3><h3>1954年由保罗•伍兹伯格先生捐赠。</h3><h3><br></h3> <h3>可以感受一下这个房间里的炉子</h3><h3>散发出来的温暖。</h3> <h3>《构成》</h3><h3>1949年尼古拉•德•斯塔埃尔,布面油画。</h3><h3>1949年由法国政府购入,1950年归入馆藏。</h3><h3><br></h3> <h3>《双人像》</h3><h3>1948年乔治•鲁奥,胶合板油画。</h3><h3>1987年由伊莎贝尔•鲁奥夫人捐赠。</h3> <h3>《钢丝•海盗之路•圣马洛》</h3><h3>1947年雅克•维勒格莱,钢丝。</h3><h3>2001年购入。</h3> <h3>《皮埃尔•勒韦迪肖像》</h3><h3>1943年卡桑德尔,布面油画。</h3><h3>1963年由法国政府购入,1970年归入馆藏。</h3> <h3>《蒙特赛拉特尖叫的头像》</h3><h3>1942年胡利奥•冈萨雷兹,石底座绣化青铜雕像。1953年购入。</h3> <h3> 《四片叶子和三片花瓣》,1939,考尔德,金属板、涂色金属棒和电线。</h3><div>亚历山大·考尔德,美国著名的雕塑家、艺术家,现代“动态雕塑”之父(一种保持着微妙平衡的雕塑,会随着气流或是人为的触碰而展现不同的形态)。《四片叶子和三片花瓣》是一件动静结合的雕塑作品,为了布朗克斯动物园内由德国建筑师奥斯卡·尼奇克设计的非洲展区而创作的。作品的形态和轻灵的材质让人联想到树上随风摆动的树叶和花瓣,抽象的机械美感中体现了自然的诗意。<br></div> <h3> 《缪斯》,1935,毕加索,铅笔、印刷字母及布面油画。</h3><div> 《缪斯》是玛丽刚怀孕时毕加索为其所作。画中描画了两个女人,一个女人在睡觉,头和胳膊靠在桌上,另一个则对着镜子在画画,整个画面呈现出安宁美好的气息。《缪斯》已经在全球多场著名展览中展出。<br></div> <h3>《马》</h3><h3>1914年一1976年雷蒙•杜尚•维庸,黑漆青铜。</h3><h3>1976年在马塞尔•杜尚夫人和路易•卡雷参与下购入。</h3> <h3>《新造型主义凹刻线条构成32号》</h3><h3>1934年让•高兰,涂漆木板油画。</h3><h3>1979年购入。</h3> <h3>《我的天空是红色的》</h3><h3>1933年奥托•弗仑德里希,布面油画。</h3><h3>1953年由简妮娜•考斯尼克•克劳斯女士赠予法国政府并归入馆藏。</h3> <h3>《光》</h3><h3>1930年瓦西里•康定斯基,纸板油漆画。</h3><h3>1974年由法国政府购入。</h3> <h3>《天堂之树》</h3><h3>1929年萨贺芬•路易斯,布画油画。</h3><h3>1948年由安娜•玛丽•伍德夫人捐赠。</h3> <h3>《自画像》</h3><h3>1928年滕田嗣治,布画水粉油画。</h3><h3>1937年由法国政府购入并归入馆藏。</h3> <h3>《咖啡馆》</h3><h3>1927年安德烈•柯德斯,明胶银盐印像。</h3><h3>1978年由艺术家捐赠。</h3> <h3>90年前一间咖啡店里的光依然投射在我们看到的地方。</h3> <h3> 《埃菲尔铁塔》,1926,德劳内,布面油画</h3><div>1910年,德劳内开始创作埃菲尔铁塔系列,并一直延续到1926年。在《埃菲尔铁塔》中,德劳内采用了仰视的视角,突出了埃菲尔铁塔之高之大。铁塔的顶端依稀可见,像是淹没在无尽的天边。可见,他所使用的色彩和色调为作品带来丰富的韵律感。<br></div> <h3>《可倾斜的椅子》</h3><h3>1924年让•普鲁威,涂色金属结构,帆布靠背。</h3><h3>1993年由普鲁威家族捐赠。</h3> <h3>《静物画》</h3><h3>1922年勒•柯布西耶,布面油画。</h3><h3>1955年由艺术家捐赠。</h3> <h3>《红色小提琴》</h3><h3>1919年让•普尼,纸木装裱于画布。</h3><h3>1966年由谢妮娅•普尼夫人捐赠。</h3> <h3>《抒情爆炸八号》</h3><h3>1918年阿尔贝托•马涅利,布面油画。</h3><h3>1972年由艺术家捐赠。</h3> <h3> 《双重肖像和一杯葡萄酒》,1917—1918,夏加尔,布面油画。</h3><div><br></div> <h3>在画里,夏加尔坐在身着婚纱的贝拉肩上,高举葡萄酒杯,仿佛正要敬向他的妻子和美好生活。上方那个紫色的小天使,就像是他们一年前刚出生的女儿艾达。《双重肖像和一杯葡萄酒》创作于他和贝拉结婚两年之后,是反映他们幸福婚姻的代表作之一。</h3> <h3>《战争》</h3><h3>1916年皮埃尔•亚柏特•毕候,布面油画。</h3><h3>1978年由阿尔莱特•亚柏特•毕候捐赠,并保留用益物权。</h3> <h3>《战争之歌》</h3><h3>1915年阿尔柏特•格列兹,布面油画。</h3><h3>1951年由艺术家捐赠。</h3> <h3> 《自行车轮》,1913—1964,杜尚,现成艺术。</h3><div>这幅作品创作于1913年,杜尚将一件普通的自行车轮稍作改动,颠倒过来,放置在一件厨房高凳上,便取名为“自行车轮”。1915年,杜尚将这类日常用品“充当”的艺术作品归为“现成艺术”。 ——这是他自创的一种艺术门类。<br></div> <h3>《胸甲骑兵》</h3><h3>1910年一1911年罗杰•德•拉•弗雷斯内依,布面油画。1938年购入。</h3> <h3>《煎饼磨坊》</h3><h3>19081909奥古斯特•埃利舍•沙博,木板油画。</h3><h3>1953年被法国政府购入并归入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h3> <h3> 《挂着旗子的街道》,1906,杜飞,布面油画。</h3><div>1906年,杜飞创作了几幅有关家乡国庆庆典场面的作品。从《挂着旗子的街道》中,可以看出他是受到了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于1878年创作的作品《蒙特吉尔街》(La Rue Montorgueil)的启发:都是在街上插满国旗,人们庆祝着7月14号的法国国庆日。不同的是,杜飞的作品是采用平视视角,巨大的法国国旗遮挡了部分街景,看上去沉甸甸的,十分壮观。画面下方是一些渺小的行人,与之对比,国旗就显得更为宏伟。旗帜也是杜飞整个创作生涯中的常用元素之一。<br></div> <h3>《先知》</h3><h3>1933年1936年帕布罗•加加罗,青铜。</h3><h3>1936年被政府购入并被馆藏。</h3> <h3>《无题》</h3><h3>1962年享利•米肖,纸上印度墨水及棕色墨水。</h3><h3>1963年被法国政府购入,1964年归入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h3> <h3>艺术的东西大概就是这样,有人看得懂听得懂,有人看不懂听不懂。艺术就是让每一个人拥有自由的灵魂,通过创作,看懂自己,听懂自己。</h3> <h3>比美更重要的就是发现美的眼睛!</h3><h3>艺术的价值就是:</h3><h3>要么让别人感动,</h3><h3>要么让自己感动。</h3> <h3>摄影:徐大公</h3><h3>设备:华为P9手机</h3><h3>地点:上海展览中心</h3><h3>时间:2016.12.27</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