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出的是童年的圣地

简简丹丹

<h3>几回回梦里回到这里,我的第二故乡 ——塘西!这里留下了我最最美好的幸福童年,也让我拥有了老时还能咀嚼回味的甜蜜,虽然今天走进它,看到它的破旧不堪,不免有些伤感和惋惜,但毕竟它还在!!仿佛还能依稀看到40年前这里的快乐……</h3> <h3>走进它,好亲切!爸爸在我还没出生之前就在这个卫生院上班了,他是这里独当一面的中医师。当时,这里有很多国营单位,如大农场,化机厂,农机厂,病虫观察站,玉米研究所等,非常热闹。</h3> <h3>这是后来在后院造的二层楼房,当时算很不错了。爸爸就在第二个房间门诊,妈妈在中药房抓药,夫妻搭档哦。</h3> <h3>楼上会议室还有乒乓桌,每天晚上可以在这里打,比学校操场上的水泥桌强多了。</h3> <h3>南面路过一段小桥就是原来前排诊间,后成了我们的住房和生活区。</h3> <h3>老树还在房却空!那些下班就一起唱遍《洪湖赤卫队》里所有的歌,在这院子里自行车慢骑比赛的医生呢?那些一起用红药水,紫药水灌进钢笔里写字,一起嬉戏玩耍的小伙伴呢?你们都好吗?想你们了……</h3> <h3>最早,我们住在这左边的这间小屋子里,弟弟不肯和爸爸一头睡,第二天没苹果吃,只好悻悻地坐在园桌底下问我要一口,以前一个苹果就能让整个房间都弥漫着浓浓的香味,能不让他馋吗?哈哈蛤~~</h3> <h3>右边的房子住着西医蒋医师,医术挺高明的,给那时的我做过喉部小手术,可疼了,让我看到他就恨之入骨!他儿子和我同班,我成绩好,在学校就欺负他。后来,在我们调离塘西几年后,蒋医师不幸患肝癌,爸妈都回去看望他,这位全能的好医生就这样走了。</h3> <h3>医院南大门前就是我们欢乐的大摇篮——水库。以前没有这样的大坝,高起的泥土坝慢慢延伸到水边,吃完午饭,拎着一篮子碗去,边洗边用饭盒捞小鱼、小虾米,就可以逃过午睡。</h3>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当时在水库埠头上有个爸爸的同学帮我们拍的 照片,手里拿着的就是当时最红的医院里订的党政杂志《红旗》,在医院里我们可以接触到很多杂志和报纸,也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p> <h3>一到夏天,这里就成了天然泳场,弟弟学游泳,有一次游到了太外面,正在水里乱扑腾,正好被眼疾手快的西药房王文生医生看到救起,这才有了胡可镜她爸呢。</h3> <p class="ql-block">水库对面就是大大的化机厂,职工很多,五岁的弟弟就会带从大老远南乡来的外公去厂里参观,他那时就能认字唱歌,又可爱,知名度高,厂里人都认识他,进到车间里玩也不会拦着他们。那时,每个礼拜六晚上都会背着小板凳去厂里看电影,什么《黑三角》、《创业》等等,似懂非懂,里面的歌倒是挺好听都学会了。</p> <h3>连接着水库,刚好绕着医院围墙边的是一条泄水渠,那时没有筑水泥边,底下是石灰岩,没有污泥,干净清爽!最喜欢大雨天了,爸爸拿着打饭菜的"杭州篮",站在那小石板桥上就能兜起几条大鱼🐟。雨停了,水流细了,我们小孩子就下到沟里,用爸爸给做的小网兜抓逆着水流拼命往上游的泥鳅</h3> <p class="ql-block">哎,现在都污染成这个糟样了!只能在记忆中把清澈拾起……</p> <h3>老坝边上的爬满的小竹子被水泥石头替代了,那可是我们做小钓鱼杆的好材料啊,拗一段细细的竹节来,用白色棉线拴上弯曲的大头针就是钓虾的好工具了。</h3> <p class="ql-block">大坝尽头就是吃货的"王国",这里是一个综合食品加工厂,医院里爱女阿姨的老公就是这里的厂长。夏天,做李子罐头,整车整车的李子运来倒进一个个水泥大坑里,放进盐处理,于是,厂长就带我们去挑最好的李子吃,一个接一个,根本停不下来,直到第二天拉肚子不用上学。在这里,做年糕时就吃红糖夹年糕,加工红糖时就吃糖梗,随便你吃。</p> <p class="ql-block">看这错落有致的独立小洋楼,以前没有前面乱七八糟的围墙拦着,当时也算得上一个地标建筑了,我们称它"红太阳",小伙伴们都喜欢在它周边的挑梁爬上爬下,里面的房间一般是上面的工作组派来的人住的,有位叫培培的插班生和她爸就住这里,有天她爸不在,晚上害怕,还是我去陪她的,现在也不知她在哪里了。</p> <h3>"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间部分的标语都不知道是什么了,这些墙上到处都是的标语可都是我们还没上学时的教科书哦。夕阳映照着"红太阳",映照着一个时代,但崇高的信仰还在!</h3> <p class="ql-block">这是农场的大食堂,门前老树矗立在这里至少半个多世纪了,见证着熙熙攘攘到冷冷清清。那时我们都在这里排队买菜,这里都是自产自销的肉类蔬菜,农场有养猪场,奶牛场,蔬菜培植基地,70年代农村里吃不到的牛肉,番茄,花菜等还没推广出去的蔬菜这里应有尽有,一到夏天,还有甜酒,发糕,择子豆腐等等花样繁多的点心,还真是丰衣足食。记得当时劳模华银凤一家就住在食堂后面的宿舍里,到北京受毛主席接见回来时还带回来几条漂亮的手帕给我。</p> <p class="ql-block">透过紧锁的食堂大门门缝,看到里面破落的景象,不免有些失落。还记得在哪里量米蒸饭,在哪里买菜买馒头,仿佛有一阵食堂里特有的香味飘来……</p> <h3>看,这小东西一定是闻到了食堂里绕梁不绝的鱼香味了,才会这样恋恋不舍地蹲在这屋顶上……</h3> <h3>病虫观察站里架在水库边的空心板是我们拿着自制小鱼杆钓虾的最好场地了,四五个小朋友去撅来蚯蚓,一根根竹竿排成队,一会儿就有大虾上钩,这是周末最喜欢的活动,大家静候着,雀跃着……有一天中午饭蒸得少了,我妈叫我再去买两个馒头来吃,我买了就边吃边往钓虾处去了,把吃不完的馒头掰散了就当诱饵撒了,不知哪个好事的告诉了我妈,回家被训了一顿,当时,很多农村里的人都有吃不饱的情况,想想自己这样作践粮食是得挨骂噢!</h3> <h3>老茶园还在!经历了世纪风雨更是古韵飘香。这是我小时候唯一能挣到钱的地方,采茶叶!跟着农场里的小朋友一起采,好像一毛钱一斤,那时茶树还没长这么高,小小的我也能够到,一天也能挣到买几根棒冰的钱,毕竟是可以自由支配的钱哦,也是不怕热的,兴奋!</h3> <h3>待到春暖花开时,还来就嫩芽!</h3> <p class="ql-block">农场老宿舍也还在,大操场变小了。这里是每次开批斗大会的地方,不谙世故的我们就喜欢往台上冲,嬉闹,谁会知那些跪着的"牛鬼蛇神"们的痛苦!这里也是杀牛场,一般奶牛生下公牛养大一点就会宰了吃的,母的就留着大了产奶,所以,我爸给瘦弱的我订的牛奶,每天一大早都是最新鲜送来的,哎,可是就是吃不胖我。</p> <p class="ql-block">走着想着,前面遇见一位大哥,一打听说起来还是当年的老员工!居然是我小学同学的哥哥,他还能说出我爸爸的名字和其他许多当年的人和事,我靠!太惊喜了!快给我们来张珍贵的合影吧!感觉见到了久违的亲人,激动!</p> <p class="ql-block">母校!母校!快进去找找我的教室,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教学大楼!听刚才遇见的那位大哥说,我的班主任 赵书黄老师和在农场工作的爱人后来就调回杭州去了。记得那时赵老师还经常让我上台当小老师,三年级我们调离时她还特意送了一本漂亮红皮本子给我,扉页上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真的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光阴荏苒,我们从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一转眼就成老眼昏花的老人了;时过境迁,一些曾经的热闹繁华都随着时代的变化被淘汰更新。树老根深,但有些东西是流不走的,就如这库里的水,总会沉淀在心底,留在记忆中。带不走,走不出的是我童年的圣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