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海路上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店,每天门口排起了长队,有附近居民,也有远处闻名而来的吃货,也不乏有西装革履的绅士,为求一碗正宗上海小餛飩。从装饰可见,招牌也没有,店主阿跷,注重内在,不讲外表。 在孩提时代在马路口食摊上,花1毛钱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小餛飩也觉无比的幸福感。时代变迁,店的构造上也有很大的变化,现在像这种开放式的做法也不少见,全部操作开放透明,能激起吃货的食欲。 下一锅餛飩是6碗。在水开之前空隙之间做加料的准备工作。 加入了猪油,紫菜,榨菜,虾皮,葱花,胡椒粉等作料。这是现在餛飩必不可少的作料。 餛飩由里屋的大姐现做,流水供应前台。无缝衔接。 水开后放入一大把餛飩。 在煮餛飩时碗里放入肉骨汤,虽然每次加水,但还是有点肉汤味。不多不少大约一分钟,餛飩已好,分放在碗中,每碗中个数全凭经验。多几个少几个没人计较。以前阿跷看到年青人,都多放几个。 最后放上蛋皮,香菜,一碗正宗、内容丰富的上海小餛飩诞生了。与小时候只有清汤葱花的小馄饨相比,真是超豪华版了。 小餛飩为7元,大碗的话10元。虽比小时候要高70倍,但在现在的上海,还是超价值的。 付钱的方法也比较独特,没人收钱,自己放钱,自己拿找的另钱。给人一个信任的亲切感。也省了个收钱工。 店堂内不大,墙上也没有广告介绍之类的。 由于独到经营,引来了大批媒体的报道,如今阿跷餛飩在上海摊巳小有名气了。店壁上挂着报上登的阿跷餛飩报道,也是唯一的宣传了。 在百度一下,就会有一大箩报道。 阿跷把小小的餛飩做到了极致。成名后没有选择成名后扩店,加价。选择平静,在威海路不起眼的地方,你还可以像平常一样,在排长队的地方,找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