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行思录第20集 额济纳

阿沃亚斯

本集,我们讲胡杨林、黑水城的额济纳旗。整个阿拉善地区的古代历史,基本都是额济纳的历史。因为这里有黑水河、有居延海,是阿拉善地区古代有较多人类生活、驻军的地方。<div> 公元前73年,西汉设置居延县,隶属张掖郡管理。</div><div> 在此之前,这里没有明确的历史纪录。但是,游牧民族肯定在这一代生活了很久,尤其是匈奴的某个部落。结合以前我们讲诉的历史,西汉武帝之后,对匈奴战争取得优势,大汉帝国统治了西域、占据了河西走廊,顺带着在黑水河和居延海附近建立了居延县。</div><div><br /></div> 公元25年(东汉元年),改置“张掖居延属国”。<div> 张掖属国, 东汉凉州刺史部的行政区划。原属 张掖郡。 </div><div> 汉安帝时,以张掖都尉所辖地区置张掖属国,同时分出张掖居延属国。张掖居延属国仅领居延一县。</div><div> 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有1560户,4733人,大多为军士。</div><div> 汉献帝兴平二年,武威太守张雅奏请以张掖居延属国置西海郡。约在建安年间,改张掖居延属国为西海郡,治居延县。</div>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国和西晋续设西海郡。<div>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西海郡(上图)有2500户,人口应该有万人左右,算是非常多了。按照当时的条件,一定是依靠绿洲种地为生,如果游牧的话,养活不了这么多人。1949年额济纳旗和平解放,当时全旗蒙古牧民才900多人。</div><div> 北魏时,西海郡废弃。</div><div> 公元521年(北魏正光二年),居延属柔然婆罗门领地。</div> 隋朝至唐代初期,阿拉善地区属甘州、肃州(上图,大同城镇),也曾为突厥贵族所据。<div> 大唐对于蒙古高原的控制不如对西域的控制,大部分的时间里,蒙古高原没有纳入大唐的版图,而是属于突厥等游牧民族。</div> 守捉(上图,仔细看),唐制,是唐朝在边地的驻军机构,其主要分布在陇右道与西域,大致于今天甘肃、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及新疆。<div> 唐代边兵守戍者,大者称军,小者称守捉、城、镇,各机构皆有使。</div><div> 公元686年,唐王朝一度曾将“安北都护府”从漠北迁至漠南,都护府治所在同城(上图,同城守捉),即今额济纳旗境内。<br /></div><div> 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年),唐王朝设宁寇军,统领居延军务。“安史之乱”时,河西走廊被吐蕃切断,居延地区成为长安通往西域的“草原丝绸北道”。之后,居延地区先后为吐蕃、回鹘、契丹所部占据。</div> 到了五代十国以后,北宋、辽、西夏并立的时代,整个阿拉善地区为西夏的主要领土。<div> 公元1038年(北宋宝元元年),西夏建国时设12监军司(类似现在的军区),在居延地区设置“黑水燕军司”,治所为今额济纳旗东南黑城。黑水,黑水城,黑河这些名字开始正式出现。</div> <div> 成吉思汗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灭了西夏国,西夏故地要重点的、好好的经营一番。</div><div> 虽然是茫茫的戈壁,但是元朝依然在额济纳地区设亦集乃路(这是第一次出现蒙古语的名字,也就是额济纳),属甘肃行中书省管辖,管理军政事务,总管府驻哈拉浩特(蒙语,黑城,就是现在的黑水古城)。</div> 公元1372年(明洪武五年),明军西路军5万骑出塞,兵锋直指亦集乃路,哈拉浩特守将卜颜帖木尔降明,黑城废弃,大明随即退兵回到长城以内。<div> 明朝时期,北元的鞑靼和漠西的瓦刺势力先后占据阿拉善地区,明中期以后为东蒙古达延汗属部的游牧地。(上图,大明前期地图,大明把阿拉善和额济纳一开始就放弃了,汉人完全无法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大家看图右下</div><div>,当时的鄂尔多斯高原,大明还是短暂控制了一段时间,蒙古骑兵一来,就跑回陕西了)</div> 清朝初年,蒙古鄂尔多斯部额琳沁、固鲁岱青游牧阿拉善地区,1649年因大札木苏叛乱,所部移牧河套地区。<div> 这一段时间,阿拉善和额济纳地区出现了近30年的真空时期,直到1677青海和硕特蒙古才迁移到此,成立了阿拉善旗。</div><div> 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徙牧于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阿玉奇汗族弟纳扎尔玛穆特之子阿喇布珠尔,率部五百骑兵和两百多亲属随从去西藏礼佛,归路被准噶尔汗国阻住,无奈请求内附,清廷赐牧甘肃党河、色尔腾地方。</div><div> 1731年(雍正九年)以后移牧额济纳河流域。</div><div> 1753年(乾隆十八年),设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旗上不设盟,直属清廷理藩院管辖。(上图,两个旗的面积是二十多万平方公里)</div> <div> 土尔扈特蒙古游牧额济纳,正式设旗两年后,准噶尔汗国就被乾隆彻底征服了。所以额济纳旗后来,基本都是和平年代,与世无争的礼佛游牧,没有什么显赫的故事。这主要也是因为当地环境恶劣、沙漠戈壁居多,蒙古族人口非常少。当时归附清朝的土尔扈特人也只有几百人,到了1949年解放的时候,全部额济纳旗蒙古族人口也才900多人。</div><div> 现在的额济纳旗,面积为1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3万,其中一半还是东风航天城的军工人口,地广人稀是最大的特点。</div> 从阿拉善盟的公署驻地巴彦浩特出发,到额济纳旗的旗政府驻地达来呼布镇,一共623公里,全部都是这样的路。茫茫沙漠和大戈壁,沿途基本没有变化。<div> 这段路,非常容易超速,也非常容易犯困,因为实在的太单调了。</div> 这条路上,只有两个路口,一个是巴彦诺日公,前面我们去了,从那里左转往西,是去往阿拉善右旗的公路(上图)。<div> 再往北走,有个乌力吉苏木,也是个三岔路口,北上就去额济纳,右转往东,就到了巴彦淖尔市。</div> <h3><font color="#010101"> 乌力吉苏木非常小,一条街道,不多几个建筑,但是这里是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很多人到这里打尖、加油、歇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小小的苏木上,也必须有人民文化宫,这是典型的解放后的老建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要想吃饭,这家边疆饭店可以提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真的是边疆饭店啊,再往前走就没路了,远处的那个小房子,是厕所。有没有龙门客栈的感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本苏木的大饭馆,边疆饭店只提供一种食品,炖羊肉配米饭,其他没有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沿途路东,有寺庙一座,抱歉,忘了名字了,只记得是一座求雨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寺庙建在戈壁中,一片低矮的岩石之上。</font></h3> 无疑,这是一个藏传佛教与中国文化结合的寺庙,据我估计,应该是始建于清代的,当时就因为气候干旱,而赋予了寺庙求雨的功能。<div> 阿拉善和额济纳地区,人口虽然少,但是整个大清和民国时期,修建了几十个藏传佛教的寺庙,90以上都是格鲁派的。而这些建筑,90%以上毁于文革,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这些年翻建的。</div> <h3><font color="#010101"> 路边,有个小村,其实不是村子,也就是路边建两个平房,牧民夏秋季节来出售一些当地特产。额加纳戈壁上,最有名的特产除了苁蓉等一些少量的药材外,主要就是玛瑙和奇石。</font></h3> 羊皮,现在在内蒙古非常便宜,因为产能实在是过剩了,而需求也萎缩到了极点。<div> 以前,蒙古地区和中原主要交换的物资之一,就是各种皮毛。低档的就是羊皮、牛皮这些家养牲畜的皮毛,高档的就是貂皮、豹皮等珍惜野兽的皮毛,价格不菲,所以牧民的生活还是很富裕的。</div><div> 现在,一方面是饲养的牛羊太多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羽绒服成为了大家御寒的主要穿着,笨重的羊皮袄、羊皮褥子等等,已经很少有人用了,甚至连羊毛衫都很少有人穿了,更不要说毛裤了。</div> <h3><font color="#010101"> 牧民不论走到哪里,即使有房子,还是习惯搭一个蒙古包,才有家的感觉。这些房子和蒙古包主要是在秋天营业,秋天来看胡杨林的游客太多了,可以xiao赚一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卖特卖的就是这种玛瑙石制作的项链和手镯,非常天然,很漂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玛瑙的感觉就是很接地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茫茫戈壁,玛瑙和奇石到处都是,品相好的,要到某些特定的位置,比如小山上、干涸的湖泊里等地形比较少见的地方才能捡到。普通的,你就开车下公路,到戈壁土路上走走,就可以捡到很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大小小的奇石遍地都是,不要以为这是宝贝,当地人家里到处都是。但也不要小看了,运气好,还真可以捡到价格不菲的精品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开了一天车,黄昏时分,终于到了达来呼布镇了,镇东30公里,首先看到的就是额济纳河(古称弱水、黑水)和居延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居延泽(蒙语,金斯图淖尔)位于达来呼布镇东30公里,临近巴丹吉林沙漠北部边缘,是古弱水径流和现称班巴嘎日河水集水地。 史前是西北大型内陆湖泊之一,位于三角洲下游,自古就是黑河末端集水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其实,这里才是古代的居延海,大泽,后来由于黑水河改道,才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东西居延海(也就是苏泊淖尔和嘎顺淖尔)。</font></h3> 中国历史地图上,唐朝的时候,居延泽就开始萎缩了,西北边,黑水河已经改道出一个支流了,并且形成了两个新的湖泊。<div> 但是,很多官方的记录又说是元、明时期才形成的,究竟怎样?</div> 晚上到安静的小镇达来呼布好好歇歇脚,非国庆非胡杨林变黄的季节,这里几乎没有游客(到了旺季,遍地都是汽车和帐篷,所有的宾馆和居民家里都住满了人)<div> 羊肉,是蒙古人的最爱,哪里都一样。</div> <h3><font color="#010101"> 沙漠戈壁也有大湖,湖里当然也有鱼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血肠、奶食、豪华拌面是当地特色,这里的物价比较高,因为运输成本太贵(淘宝上内蒙古不包邮就是因为这里,其实其他的内蒙古没那么远)。当然了,工资补贴也要比其他内地高一些。</font></h3> 胡杨林景观区在达来呼布镇以东 16公里处。胡杨又名胡桐,蒙古语称陶来。<div> 全旗现存胡杨林3万公顷,已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视为活的植物化石,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div> <h3><font color="#010101"> 每年深秋时节,一派金黄,景色壮美。额济纳胡杨林区是世界仅存三处之一,且保护最为完整。区内珍贵动物马鹿、白鹤、野骆驼等也在保护之列(很难看到)。该区对保存物种,防风固沙,拯救生态环境均有重大意义。</font></h3> 金黄一片的胡杨林照片到处都是,想看的可以上网搜搜,我实在是不愿意凑热闹,所以宁肯是秋冬季节再来。<div> 深秋的胡杨林,树叶全部落光了,更显得沧桑神秘,也很美啊。</div> 唐代诗人王维名诗《使至塞上》有佳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里的长河,就是指黑河下游的额济纳河。<div> 这条河发源于甘肃祁连山,一路向北,流到下游这里,从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边上穿过,汇入噶顺淖尔和苏泊淖尔。</div> 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上的达西却灵寺,查不到来历,应该是一个新修的寺庙,因为达来呼布镇的历史本来就很短。这里并不是大清国和民国时期额济纳旗的行政中心,而是1958年搬迁过来的。<div> 这段历史,我们简单讲讲:</div> 1957年秋,中央军委批准了《关于建设导弹靶场和试验场的规划》。最终将中国航天城选在了内蒙古额济纳旗。当时,中央军委划定的禁区范围约占全旗面积的三分之一,禁区人口约占全旗总人口的三分之一。<div><div> 现在的人们仅知道当年有过大迁移这么一段历史,但对于搬迁的细节及其艰辛,鲜有人知。根据大迁移亲历者的回忆,当年接到搬迁通知的时候,十分不舍。自伏尔加河流域迁牧到额济纳后,他们的祖先已在这里生活了200多年。即使内心难以割舍故土家园,但没有一个人说出“不搬迁”的话来。</div><div></div><div> 为了支援国防建设,1958年,额济纳人民毅然放弃了最优良的牧场,1100多人,赶着7万余头牲畜,开始了长达12年、三易其居的迁牧生活,谱写了共和国国防建设史上的一次历史壮举。</div><div></div><div> 上图,达来呼布镇</div></div> 老人们虽然舍不得离开故土,但是听说国家要开矿造福于他们,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他们不搬是不行的。真正搬的时候,好多老人舍不得离开都哭了,走一阵,回头看一阵,把头巾取下展开在地上,哭着念着“我的巴音宝格达(现在的东风基地)”,向着巴音宝格达山磕头。<h1> 根据亲历者的回忆,在大迁移中,共有117人失去了生命。</h1><div> 在大迁移中,搬迁的不仅仅是普通牧民群众,还有旗政府和当地寺庙。为了支持基地建设,额济纳旗政府历经三次迁移,才搬迁至如今的达来呼布镇。</div><div> 现在只要提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或东风航天城,众人皆知。但是提到宝日乌拉这四个字,很多人一定觉得陌生。其实它就是最早的东风基地所在地。当年宝日乌拉刚建成时,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为了支持国防建设,当地群众放弃了这里。2000年,东风航天城在这里竖立了一块碑,上面铭刻——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党政机关旧址:宝日乌拉。2007年,宝日乌拉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核公布为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塔王府,蒙古语称诺彦乃白兴(诺彦的房子)。位于达来呼布镇东2.5公里处,总面积3平方公里。是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扎萨克塔旺嘉布官邸。始建于1940年。<div>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1983年修复。院落建筑坐西向东,为北京四合院形制,浓荫蔽日的胡杨林三面环绕,一面濒临额济纳河;殿堂布局严谨,建筑风格独特。院内外绿树婆娑,景色宜人。<div> 这里,我们在说说土尔扈特和额济纳这一支的历史</div></div> 土尔扈特部落是蒙古族的一部分,他们自古就生息在我国北部和西部的森林和草原。<div> 土尔扈特部源出历史上的克烈惕(克列特)部,其早期历史可上溯到八九世纪的九姓鞑靼,土尔扈特部始称为翁罕,亦称王罕。据波斯历史学家拉施特《史集》记载,翁罕所率的是克列特部落。“克列特”一词,蒙古族古老的形式是Kerlyerd(客列亦惕),现在发音为Kered。</div><div> 土尔扈特一词与克列特有着密切的联系,“克列特”有“包围”、“警卫”的意思,因为翁汗家族中的克列特人确曾充任过成吉思汗的护卫。而土尔扈特方言中的“护卫军”亦称土尔扈特(tougud),因此,克列特便称为土尔扈特。</div><div> 从古老的族源学考证,“克列特”原是土尔扈特的一个姓氏,翁罕的姓就为“克列特”,以后发展成为一个氏族。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清廷在新疆设立的乌纳恩素珠克图旧土尔扈特南路盟,其中最大的一个旗就是“克列特”旗,也就是罕旗,各代汗王均属此旗。</div><div> 上图,克烈部居中,东面是成吉思汗的乞颜部,西北是日后威震新疆的斡亦剌部(瓦剌、卫拉特)。</div><div> </div> 成吉思汗起家的最大支持者,就是他的义父,克烈部首领王罕,王罕名脱里或脱斡邻(蒙古语:脱斡 邻勒Тоорил),是克烈末代首领,因受金国册封为王,故称王汗。<div> 克烈部当时是信仰基督教的文明而强大的部落,欧洲人认为王罕就是祭司王约翰。</div><div> 成吉思汗打败塔塔儿和乃蛮部等,都是王罕出大力完成的,后来,当然是因为争夺草原霸权,双方反目,王罕被成吉思汗击败逃到乃蛮部被巡逻的小兵砍了脑袋。</div><div> 王罕和他儿子桑昆的故事,射雕英雄传里有描写,他们,就是土尔扈特人的祖先。</div><div> 克烈和蒙古,从语言、习俗、文化等多个方面,他们都是属于蒙古高原上的草原游牧民,我们不能把他们认为是不同的民族,他们的区别只是在于部落姓氏不同而已。蒙古建国后,才以蒙古为统一的民族称号,而之前,他们以匈奴、鲜卑、柔然、契丹而闻名于世。</div> 前面我们讲过,土尔扈特作为卫拉特(瓦剌)联盟之一,因为受到准噶尔的挤压,1628年迁移到了伏尔加河寻找生存空间,那个年代,他们的骑兵所向无敌,打败了当地的居民,抢占了伏尔加河南部草原。<div> 后来,由于俄国人的强大压迫,他们有了东归的念头。 <div> 公元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土尔扈特部落回归祖国的先遣部队500人已经在内蒙古地区落脚。在渥巴锡父阿玉奇汗委派下,其侄子阿拉布珠尔一行500人,以到西藏朝拜为名,前往西藏。只因与当时的准噶尔部关系紧张,返回道路受阻,遂请求大清保护,被清廷安置在嘉峪关附近放牧。</div><div> 公元1731年(雍正九年)奉命移牧额济纳河流域。</div></div> 额济纳土尔扈特旗的第一代首领叫阿拉布珠尔,他是土尔扈特大汗阿玉奇汗之兄纳扎尔玛穆特之子。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阿拉布珠尔陪同母亲、妹妹,率500精兵、13人艾力(村),以熬茶礼佛为名离俄进藏。<div></div><div>  在藏住了5年之久,归途被准噶尔汗国阻挡,其间他们前往北京拜见清朝皇帝,向朝廷索要栖居地庇护。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清廷诏封阿拉布珠尔为固山贝子,赐牧色尔腾草原。</div><div></div><div>  阿拉布珠尔归附大清,对于留在伏尔加河畔的土尔扈特不能不产生影响。阿玉奇汗苦心经营,静观默察。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清政府派出以内阁侍读图理琛为首的使团抵达阿玉奇的驻地,说想要将阿拉布珠尔遣回,阿玉奇和纳扎玛穆特说:“阿拉布珠尔已受重禄,并有了栖居之地,我们是很放心的”。</div> 伏尔加河畔,土尔扈特人一面与清政府保持着联系,一面与俄罗斯人周旋,直到阿玉奇汗的重孙渥巴锡在计划东归的前3年,要求整个部落不生育孩子,不蓄养幼畜,家家户户制作奶酪、干肉。<div>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一月五日(农历),数十万部众突然撤离。土尔扈特人扶老携幼,赶着牲畜,战胜瘟疫,冲破沙俄、哈萨克和吉尔吉斯人的追截和劫掠,越过“无滴水寸草的大戈壁”,尽管人畜损失过半,仍于同年六月六日(农历)到达伊犁。</div><div> (上图,额济纳旗的东归300年纪念碑,时间比渥巴锡早多了)</div> 清准战争中,1716年,阿拉布珠尔亲率500精兵配合清军征讨噶尔丹。同年,阿拉布珠尔去世,长子丹忠袭位,丹忠后又率部协同清军再次征讨噶尔丹。因该部英勇善战,战功显赫,为嘉其功,1729年(雍正七年),丹忠由贝子晋升为多罗贝勒。<div><div> 1740年(乾隆五年)丹忠卒,长子罗卜藏达尔扎袭位。</div><div> 1753年(乾隆十八年),清廷将其编为独立旗,授给扎萨克印(扎萨克即旗长,清《政改通考》:“旗各建其长曰扎萨克而治其事”),始称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因其回归后地位特殊且建有战功等原因,既不在外57旗之列,又不在内49旗之列,而是直属清廷理藩院所辖,受陕甘总督节制,故称“特别旗”,又因额济纳旗的土尔扈特蒙古族是土尔扈特部万里东归的先驱,故称“旧土尔扈特部”</div><div>  额济纳土尔扈特正式建立后,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罗之长子旺札勒车凌袭位;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诏世袭罔替(清制凡爵位皆有袭次,其永远世袭不计次者特加“世袭罔替”字样);</div><div> 1869年(同治八年),扎萨克贝勒达西车凌与暴乱回民作战阵亡;1879年(光绪五年),清廷追封达西车凌郡王衔;</div><div> 1913年(民国二年),达西贝勒晋郡王加亲王衔(凡内扎萨克之爵,其等有六:一曰亲王,二曰郡王,三曰贝勒,四曰贝子,五曰镇国公,六曰辅国公,不入于六者曰台吉塔布囊);1930年,图布巴雅尔袭为扎萨克郡王,1938年3月卒;同年7月,其弟塔旺嘉布继任扎萨克,兼额济纳旗防守司令,授中将衔。</div><div> 1949年9月,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扎萨克郡王、旗防守司令部中将司令塔旺嘉布代表全旗各族人民以通电为标志,和平解放。</div></div><div> 小结:额济纳土尔扈特和阿拉善和硕特一样,都是迫于准噶尔汗国的压力而投降大清国的蒙古人部落。他们对于大清国建立稳固安全的桥头堡,取得对准噶尔汗国的战争胜利,夺取新疆领土具有重要意义。</div> <h3><font color="#010101"> 德德玛(1947年-),内蒙古额济纳旗人,中国著名女中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德德玛为中国国家一级演员,内蒙古德德玛音乐艺术专修学院院长,她是现代额济那旗出来的名人。</font></h3> 深秋的上午,太阳在云里若隐若现,额济纳的天气因为风沙而多变,时阴时晴。<div> 我们沿额济纳河顺流而下,北上前往居延海。居延海分东西两个,西居延海已经干涸,这里是东居延海。</div> 东居延海位于达来呼布镇北40公里,古黑水河的集水地。因近代,上游甘肃地区截流灌溉严重,河水锐减,面积萎缩到30平方公里左右。1973年、1980年和1986年间3次干涸,变成间歇性湖泊。<div> 湖泊水质清淡,有蓄水时,水深1 ~ 2米之间,1927年水深2.9米。湖周边牧草茂密 ,沿岸芦苇、水草连天,是沙漠戈壁地区难得的大型淡水湖。</div> <h3><font color="#010101"> 东居延海现在叫做苏泊淖尔,蒙古语,意为“水獭湖”,也叫苏布格淖尔——“很多溪流的集聚湖”,苏布古淖尔——“珍珠湖”,成吉思汗的扎营地在西北岸边,当时成吉思汗的夫人曾用自己的珍珠耳环祭湖,西北有最大的以萨满仪式祭祀天地的宝日敖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湖边有一个雕像,是老子骑青牛,不知道是谁的创意,难道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最后到了居延海?可是老子时代,还没有任何关于居延海和这里的任何记载啊。</font></h3> 深秋的苏泊淖尔,结了薄冰,冰面上都是沙土,灰灰的一片。据说,八十年代这里完全干涸,额济纳河也没有水了,原因就是甘肃的农民、工矿企业过度使用上游河水灌溉、工业用水等。<div> 那个时候,这里的沙尘暴就非常肆虐了,有一天,中南海的领导院子里飘来了一个塑料袋,上面印着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食品厂,追根溯源,才发现了额济纳沙尘的原因。于是,额济纳河的治理工作才得以开展。</div> 刚才还有太阳,一转眼,风沙来了。<div> 额济纳人有个俗语说,如果你爱她,就带她来初秋的额济纳;如果你恨她,就春天带她来(风沙极大)。</div><div> 其实,额济纳的夏天也是酷热难耐,只有初秋最美。</div> 嘎顺淖尔(西居延海),蒙古语,意为“苦海子”。位于达来呼布镇西北52公里,西河集水地。<div> 原有水域面积60余平方公里。由于中游地区用水量增多,于1961年干涸。湖水盐、碱等矿化度过高。水域附近5公里的泥滩不生草木,人畜难入。(上图是周边戈壁)</div> <h3><font color="#010101"> 300平方公里的大湖东西居延海,如今只剩下28平方公里的一个小湖,实在是让人可悲可叹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继续往北,就到了中蒙边境,这里是策克口岸了。</font></h3> 策克,系蒙古族土尔扈特部方言,意为河湾,位于苏泊淖尔苏木北端,历史上就是商贸口岸关市。<div></div><div> 1993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策克— 蒙古国西伯库伦口岸首次开放,2005年6月,升级为常年开放陆路口岸,成为内蒙古自治区12个一类口岸之一。</div><div></div><div> 策克口岸是 中国第七大陆路口岸,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大陆路口岸,内蒙古自治区 阿拉善盟唯一对外开放的国际通道。</div> <h3><font color="#010101"> 对蒙古开放的口岸,少不了的蒙古吉普,其实就是苏联吉普,用了几十年了,还在开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口岸当然少不了界碑和国门了,哎,内蒙古的口岸太多,看多了都没什么感觉了。</font></h3> 口岸小镇方兴未艾,就遇到了经济不景气,物资交换少了,资源矿产也不缺了,奇石美玉都卖不动了,一片萧条景象啊。<div> 其实,额济纳旗,自古还真是一条交通枢纽呢,尤其是清末和民国时候,很多中国的茶叶之路,丝绸之路,都是从这里中转的。这里主要是由黑水河,可以南到甘肃,北到外蒙。</div><div> 民国时期,外蒙独立,中国往西部新疆中亚苏俄的贸易,从呼和浩特起,走包头、五原到额济纳,往北走中蒙边境、蒙古小部分,进入新疆,这是著名的西路。</div> 额济纳旗这么荒芜的地方,遍地都是文物古迹,尤其是汉代的军事要塞、城堡特别多。<div> 记得我们前几集说过在乌拉特草原上,发现了20多个汉代古城,这些都是同一时期的。大家如果看过民国时期的一些考古、探险的记录就会知道,欧洲人、日本人、俄国老毛子在额济纳旗发现并挖掘了很多汉代的古城、烽燧,盗走了大亮的文物。</div><div> 下面简单介绍几个,</div><div> 红城子遗址,蒙语乌兰德日布井,位于达来呼布镇南约28公里,是汉代居延属国一个城障。面积23*23米,残高9米,基厚4米,门向南。</div> <div> 居延城位于弱水下游涸河床西岸,距离额济纳旗巴彦陶来农牧场四队东南约十五公里处。其规模、形状与其西侧十公里处的一所大城相似,但四边长度不一,南一百二十七米,西一百二十二米,北一百二十六米,东一百三十一米。</div><div> 墙基厚四米,残高一点七米,版筑也有可能是土坯作。门在南墙的中部。四角各有伸出之墩台。方向大致为南北向。城内有房屋的残迹。土坯似属于汉代的,但稍厚一些。</div><div> 城内外采集到的有五铢钱十五枚,“大泉五十”一枚,还有铜镞、铁器、陶器等器物,另一件鄂尔多斯式铜器。</div> <h3><font color="#010101"> 广地侯官位于弱水河进入额济纳境内的中游东岸,西南临橐他塞,东北接卅井塞,在相距约6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17个烽燧和2座城郭。目前基本属于无人保护的状态,更没有系统的发掘了。</font></h3> 大同城遗址位于达来呼布镇东南约19公里外,由内外两道城墙组成。因多圈马群套捉坐骑而又称"马圈城"。<div> 此城建于唐朝中期,前身是北周宇文邕的大同城旧址,也是隋唐大同城镇和安北都护尉的治所所在地。唐朝开宝二年(公元734年)在设置"宁寇军",以统辖该地军务。</div> 相比汉唐的古城,保存最好的,文物最多的,名气最大的,价值最高的就是黑城遗址了。<div> 黑城遗址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南25公里处,是古丝绸之路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遗址。该城建于公元九世纪的西夏政权时期。公元1372年明朝大将冯胜攻破黑城后遭废弃。</div> <h3><font color="#010101"> 圆形的建筑是城外的清真寺,西夏盛行佛教,这个清真寺不知道是不是蒙古统治时期修建的,蒙古时代,东西交融,宗教自由,信仰什么都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黑城是西夏黑水城和元代亦集乃路城址,蒙古语为哈日浩特,意即“黑城”。现存城墙为元代扩筑而成,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434米,南北宽384米,周围约1600米,最高达10米,东西两面开设城门,并加筑有瓮城。城墙西北角上保存有高约13米的覆钵式塔一座,城内的官署、府第、仓敖、佛寺、民居和街道遗迹仍依稀可辨。</font></h3> 公元1038年,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国在这里设立“威福军司”,这是居延文明的又一次高潮,也是这里成为如今西夏文化研究重要线索的原因。1226年,成吉思汗蒙古军第四次南征攻破黑城,1286年元世祖在此设“亦集乃路总管府”,这里成为中原到漠北的交通枢纽,马可波罗就是沿着这条古道走进了东方天堂。<div>  1372年,明朝征西将军冯胜攻破黑城后明朝随即放弃了这一地区,此后黑城便在尘封的历史里沉睡了的近700年。</div><div> 1886年,俄国学者波塔宁在额济纳考察时发现了黑城。</div><div> 1908年4月,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在这里掘得大量西夏文物,其中包括珍贵的汉文、夏文对照的《番汉合时掌中珠》及《音同》、《文海》等古籍,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和掠夺行径轰动考古界和史学界……</div> 科兹洛夫是俄国中亚考察家,1883-1895年间他曾3次参加中亚考察队,进入中国新疆、青海、西藏考察。1899-1926年他又率领考察队继续对上述地区及蒙古作地理学、考古学、民族学等方面的考察。<div> 1886年,俄国旅行家波塔宁到中国西部探险后,在著作里记载了一个叫黑城的神秘地方,他是第一个将有关黑城的秘密向世界公布的人。在他的笔下,黑城成了财富的代名词,那里藏有许多珍宝和见证一个神秘王国的文书与经卷。为了探寻这些东方的财宝,1899年,沙俄皇家地理学会组织了一个“文化远征军”,里面就有科兹洛夫。</div><div> 科兹洛夫正式带队进入中国时,已经是1908年春天了。3月19日,科兹洛夫带着4个同伴,进入中国境内土尔扈特人的地盘。他们最大的困难不是自然界的,而是土尔扈特人尤其是王爷府对他们的戒备甚至敌意。最后,科兹洛夫向王爷献上了随身带的俄国步枪、左轮手枪及留声机等,宴请当地的王公贵族,同时加以金钱诱惑,终于拉拢了王爷,打开了通往神秘之城的大门。</div> 在王爷派的向导巴达的带领下,他们向王爷府东南方向前进。行进过程中,路上逐渐多起了磨盘、陶瓷碎片等生活用品,一个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织的古老城池即将出现。<div> 突然,一座在沙漠里显得高大突兀的古塔进入了他们的视线,那是一座典型的中国西夏时期古塔。这是他们第一次步入黑城,他们没动那座古塔,而是在“城”内进行挖掘、测绘等。他们很轻易就挖出了十多箱包括绢质佛画、钱币、妇女用品等文物。经过13天的挖掘,他们发现了这个古城既不是中国中原王朝的建筑,也和沿途他们进入中亚地区的那些古城有着很大的差异。尤其是那些稀奇古怪的文字,连当地向导也无法辨认,这使得科兹洛夫欣喜若狂。由于不认识那些经卷上的文字,不懂那些精美的绘画作品,科兹洛夫以为这是一个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地带上一个小的城邦而已,加上带的经费与给养已经不够,天气的寒冷使那些雇来的中国民工逐渐逃离,于是,科兹洛夫带着随从离开了这里。</div><div> 科兹洛夫将在古城的各处翻找出认为有价值的遗物打包后寄回俄国,留下了两个人守在遗址,尔后打算取道青海去四川,继续寻找波塔宁笔下的“财富古城”,他并不知道自己呆了几天并进行挖掘的地方就是那个古老的“财富古城”。</div> 俄国皇家地理学会收到科兹洛夫寄出的那批文物后惊呆了,不仅是那些佛像、工艺品的精美,更主要的是经卷、书信、书籍上的文字,他们根本不认识,请来精通汉字的俄国学者,同样看不懂那些“天书”般的文字。<div> 彼得堡的专家学者认为,这是一个能充分体现中国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汇融的王朝,从年代看,要比蒙古王朝要早。但具体是什么年代和什么朝代,谁也说不清楚。皇家地理学会非常重视,立即要科兹洛夫一行返回继续挖掘。接到命令的科兹洛夫于1909年5月22日重返黑城,开始对黑城进行一次更大规模的挖掘。</div><div> 科兹洛夫的眼光开始瞄向那座后来被他称为“伟大的塔”的古塔。这座尘封700多年的塔被打开后,科兹洛夫说自己面对的“是一座无法用金银财宝去衡量的历史博物馆”。在珍宝面前,贪婪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挖掘的方式更加野蛮,他们几乎是见塔就挖。经过近4个星期的发掘,他们又发现了各类文书40驮计24000多册,佛画500多幅。用科兹洛夫自己的话说,他们带回的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图书馆”。这些文物沿着古丝绸之路开始了一次漫长的旅行,直到1909年秋,才运抵俄国圣彼得堡地理学会所在地,共编了8000多个编号。</div><div> 1909年岁末,转机出现了,俄国著名汉学家伊凤阁在堆成山的黑城文献中,发现了一本汉文和西夏文的双解词典《蕃汉合时掌中珠》,这是一本西夏人和汉人相互学习对照语言文字的工具书。这本词典的发现,成为破解黑城文献之谜的钥匙。至此,俄国人才明白,原来科兹洛夫用骆驼驮回来的是中国西夏王朝190多年的历史</div> <h3><font color="#010101"> 1929年,科兹洛夫第3次来到黑城,在上次的挖掘过程中,他听说了这一带流传的西夏将领黑将军率军抵抗蒙古军队的故事。故事里说黑将军在蒙古军队来临前,将城里的所有珍宝都埋进一个巨大的坑内。科兹洛夫对这个传说有着很大的兴趣,他第3次进入黑城,最大的目标就是黑将军的宝藏。他雇用当地牧民挖掘了两个月,然后再让他带的队员继续深挖。两名队员跳入坑里后,鼻子流血,昏迷不醒,其中一名死亡。挖掘被迫停止,洞穴被重新填埋。这次,科兹洛夫在一座藏式佛塔里发现了刻本、抄本书籍2000种以上,并发现300张佛画和大量木制和青铜镀金的小佛像。另外,他还在一座公主墓中发现了画在丝绸、麻布和纸上的佛教绘画25幅,至今保存在列宁格勒博物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就是黑将军逃出去的小门。</font></h3> 大量的佛塔被毁、被盗,对于喜欢历史的人来说,实属憾事啊。<div> 西夏的时候,黑城里居住的大部分都是西夏的党项人,他们起名字非常有趣,根据西夏文字的记载,因为是仿汉字的复杂方块字,可以对应成汉字翻译出来这些名字:</div><div> 带有幸福吉祥色彩的:寿长有、福有乐、喜女乐</div><div> 按月份起名:正月金、七月犬、十月盛</div><div> 佛教色彩的名字:般若山、般若宝、瑞象宝</div><div> 以动物起名字:老房犬、驴子有、黑鸭</div><div> 西夏人也有按照辈分起名,但不是同辈排行,而是父子、母女排行,比如:母亲叫心喜宝、儿子叫铁宝;父亲叫老房盛,儿子叫老房宝;妻子叫小姐宝,母亲叫福有宝、女儿叫兄弟宝等等,还有叫小姐白、河水山、犬百金、雨鸟、白面黑、吉祥有、犬乐、美子盛、驴子尼等等</div> <h3><font color="#010101"> 到处都是涂鸦、刻字,这就是文明古国的风范吗?</font></h3> 遥想当年,真可谓是美轮美奂啊。<div> 想要多了解黑城的朋友,我推荐大家看一本书——日落黑城——大漠文明搜寻手记,作者是刘兆和,他是内蒙古文化厅副厅长兼文物局局长。这本书写的非常好,而且里面有大量的照片、图片,全方位的解读了科兹洛夫等人的探险经历,以及黑城在汉唐、西夏、元等时期的历史、人文等等方面,非常权威而且通俗易懂。</div> <h3><font color="#010101"> 城内还有很多建筑物的遗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随便抛开一些沙土,可以看到布匹、动物的骨头、毛发等</font></h3> 陶瓷碎片到处都是,80年代,这里还可以找到大量的古钱币。<div> 不光是科兹洛夫,著名的探险家斯坦因、日本人橘瑞超等等都在民国时期来过黑城挖掘,他们顺便还挖掘了附近的一些汉代烽燧和要塞,收获颇丰。</div> <div> 站在黑城的城墙之上,可以看到不远处苏和老人的家。</div><div> 70岁的苏和老人,是额济纳土生土长的土尔扈特蒙古族干部。2000年,苏和在北京与日本治沙绿化协会会长远山正雄相遇,把额济纳旗黑城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周边沙漠化日益威胁黑城文化遗址的情况详细介绍给远山正雄,并邀请远山来额济纳旗考察。2001至2002年,远山两次来到黑城脚下的沙漠里,种下了4000棵梭梭苗。但是,由于缺乏管护,补水不及时,梭梭苗大部分死掉了,植树的效果很不理想。苏和看了很痛心,他知道,要想种活这些梭梭苗,就得有人在这里待下来。可是,谁愿意来这里呢,这里荒无人烟,四处都是漫漫戈壁黄沙。一个念头在老人脑子里冒了出来:他要来这里种树,看护这些梭梭苗。</div><div> 2004年的下半年,苏和提前从阿拉善盟政协主席的位子上退了下来,带着老伴儿来到额济纳旗沙漠中安家,投资3万多元,盖起了一排小平房,开始了漫长的治沙之路。</div><div> 一位正厅级的干部,能够这样做,这是令人敬佩啊。</div> 离开黑城,我们去看看怪树林。沿途有一些这样的土包,上面长着旱柳(不确定)等植物。<div> 这些土包,有人工的,也有天然形成的,真实感叹额济纳,到处都是宝啊。</div> 骆驼最爱的就是这些土包上的植物,记得在达茂旗的腾格淖尔吗?也看到了一些小型的土包和植物,当然,还有骆驼。<div> 深秋时节的骆驼,驼峰还不够挺拔,它们还需要最后的一顿猛吃狂补,才能健壮的度过寒冷的冬季。</div> <h3><font color="#010101"> 怪树林在达来呼布镇西南28公里处,有一片面积10平方公里的怪树林,呈现出久远的历史风貌。远远望去,这里胡杨“陈尸”遍野,仿佛曾经发生过殊死的恶战。胡杨形态千奇百怪、奇形怪状。有的似开膛破肚的巨人,匍匐扭曲;有的像斩腰断臂的勇士,昂首挣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怪树林实际上是大片胡杨树枯死而形成的。胡杨是一种奇特的树种,生命力极强。近代以来,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极大的破坏了胡杨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特别是额济纳河断流,沿河两岸的大片胡杨林因缺水而枯死。胡杨特有的耐腐特性,使大片枯死的胡杨树干依然直立在戈壁荒漠之上,形成形态怪异的悲凉景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怪树林是因90年代初黑河上游过度用水,造成下游地下水位下降,达2000亩枯死的胡杨“陈尸”遍野,被当地称为胡杨的坟墓。胡杨本身耐腐蚀的特点,让它以最原始的风貌直立在戈壁沙漠中,看上去总透着一股狰狞恐怖的气氛。同时也在警示人们,保护胡杨林刻不容缓。</font></h3> 传说:<div> 苍凉的“怪树林”,据说是黑将军及众将士不死的灵魂所在。相传,当年黑城有一个守将名哈拉巴特尔(即黑将军),此人英勇善战,威名远扬。后来,有大兵进犯功城,来兵把河水截断,黑将军在既无援兵,又无饮水的困境中,率兵突围。出战前,黑将军将70多车金银财宝和一顶镇城之宝—西夏皇冠全部投入城内的枯井中。为了不使亲情骨肉遭受入侵者蹂躏,黑将军把自己的一双儿女推倒井里,封土填埋。黑将军带领士卒冲出城外,一路拼杀,最后战死在离城西不远的怪树林。</div> 真想在额济纳旗奉献自己,加入考古队,可惜没人要我,也没有考古队有批文去考古,现在这个社会,大家都忙着寻宝鉴宝呢,哪知道考古的历史价值啊。<div> 离开额济纳,往东,奔巴彦淖尔市。</div><div> 沙漠戈壁的路基很松,提醒大家不要开到柏油路边的土上,很容易打滑或者塌陷。</div> <h3><font color="#010101"> 羊是额济纳旗主体畜种之一,可分为白绒山羊和蒙古绵羊两大类。均具有抗逆性强、抗病力强、耐粗放管理等特点,适应荒漠草场饲养,具有绒毛肉乳皮等多种用途。白绒山羊属阿拉善白绒山羊品种,数量居全旗牲畜之首。2005年106433只,占牲畜总数的75.6%。经过长期选育,已成为优良地方品种。因深居内陆,肉质鲜美,无污染,为绿色食品,2003年被指定为航天员专用食用肉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路遇山羊群,非常可爱,非常萌。</font></h3>   乌兰布和沙漠位于阿拉善左旗东北部,主要分布于阿拉善左旗的乌素图、巴彦木仁、敖伦布拉格、吉兰泰、罕乌拉等苏木镇境内。乌兰布和沙漠东濒黄河,西临吉兰泰盐湖,南抵贺兰山北麓,北接阴山山系狼山,东西宽约110km,南北长约150km。总面积约9900万km2。沙漠地势平坦,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南部多流沙,中部多垄岗型沙丘,北部多半固定和固定沙丘。沙堆相对高度一般为10~30m。阿左旗境内约6400km2,占全旗总面积的8.05%,行政区划上中部及南部属阿拉善左旗,北部属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磴口县,乌兰布和系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公牛。<div>  在沙漠的东南部,即在磴口—敖伦布拉格—吉兰泰一线的东南,地貌景观类型以流动沙丘为主;该线以西即沙漠的西部为古湖积平原,现今仍保留着湖泊的遗迹。</div> <h3><font color="#010101"> 在回呼和浩特的路上,乌兰布和沙漠里,远远的看到一片白茫茫的,好像是湖泊,从卫星地图上看,也是蓝色的湖泊标志。可惜走进了,深入进去,发现已经没有水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里有个小村,可能就几户人家,远处有一群骆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们停车的旁边,有水井一口,连着骆驼喝水的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远远的,骆驼看到水井边上有人出现,纷纷从远处走来。到了跟前,发现我们不是打水喂它们的,一个个非常失望,喘着粗气瞪着我们。</font></h3> 额济纳双峰驼属阿拉善双峰驼品种,分为戈壁(山地)骆驼和湖沼(沙漠)骆驼。均具有体质结实、抗逆性强、抗病力强、耐粗饲、耐饥渴、耐寒暑等粗放管理特点。具有绒肉乳役等各方面用途和价值,是当地农牧民不可缺少的生产生活资源。<div> 1949年骆驼总数为3945峰,1983年发展到38813峰,为新中国成立后历史最高水平。因受草场退化、市场行情和饲养成本增大影响,1990年,骆驼总数降至26158峰。</div><div> 进入21世纪,为保护和拯救额济纳双峰驼,建立双峰驼保护区,养驼业出现恢复状态。2005年,骆驼存栏1.36万峰(没有苏尼特旗的多)。</div> <h3><font color="#010101"> 村边有小庙一座,我又忘了名字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个庙的前世今生可能和其他庙一样,清朝或民国时期修的,藏传格鲁派的,毁于文革时期,这两年出资重修的,汉藏结合的建筑风格。</font></h3> 走到乌兰布和沙漠的东端,翻过狼山最西端,就进入了河套地区,神秘的额济纳,再见。<div> 本集结束,谢谢大家。</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