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我在书本里栖息

沙城

<h3>说什么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仍旧挡不住时间的离去。年之将末,整理房间时,才发现,这一年来,我都是枕着书本入睡,在书本里栖息。梦里流连于字里行间,走走停停。这一年下来,竟也有了好几百本!挚爱的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可以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每每回想到她的这段话,总会觉得辜负了她。因为读来读去,我什么也没有改变,看过的书名记不住,内容记不住,人物记不住。当然,也没能影响和改变我的生活。但,读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总能拿起一本书,想要一口气读完,虽然它未必是好书,但一定是一件美好的事。那么,这些美好的事我有什么理由不用细碎的文字记录下来呢?</h3> <h3>《爱玲经典小说集》</h3><div>说到张爱玲,大家都会说她是一个深刻的女人。看张爱玲的书,书里透出看透人生虚无的能力。沉静、苍凉、悲悯&nbsp;。同时,生于都市的张爱玲文章更多的是热闹繁华苍凉。但热闹是热闹,繁华是繁华,同样,苍凉也是苍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刻画在读者心里的是她笔下的那朵白玫瑰和红玫瑰。还有《半生缘》的虐心。张爱玲之所以是张爱玲,是经过了这样的过程。钦佩她,多年后将这样的回忆酝酿成酒,喷薄而出。《小团圆》,便能读出张爱玲和胡兰成的影子。</div> <h3>《又是春天》&nbsp;</h3><div>萧红也是我很喜欢的作家。对她的记忆最初是小学时期的一篇课文,叫《火烧云》。至今还记得那段对于火烧云的描写:“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了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儿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一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爱一本书,才会爱上一个人。是的,直到再看了她的《呼兰河传》,我便爱上了这个叫萧红的女子,对这个作家上了瘾。我想这便是文学的力量吧。再后来读起她的作品那真的是反复咀嚼,欲罢不能。萧红的文字多数都是在写自己的生活,写她和萧军。曾有人这样评价她“世界待我如草莽,我仍会绽放如花”。是的,萧红一生所经历的坎坷,但却在自己二十岁到三十岁这十年绽放了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黄金时代》上映时,我是迫不及待的便去看了。汤唯饰演的萧红深得我心。对于萧红来说,生命虽短,却足够了。她绽放了她的黄金时代。当年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女士看过她的散文稿时说:只有正在经历,才能将最底层的生活写得那么透彻入骨。《又是春天》 ,便是如此。记得书中记叙她在黑暗无光且冰冷的宾馆等候萧军带回一块需要蘸着粗盐才能吃食的面包&nbsp;,两人一人一头,就着开水,蘸着粗盐,一转眼功夫,连面包屑也没有了。可是两人的肚子还在咕咕作响……萧红四处奔波流浪,却也有自己的坚持。但,也许是年代造就,在面对萧军的不忠和暴力时,萧红是怯弱的……亦或许是爱的太深。至少,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看《呼兰河传》便就知道了。似乎,我更愿意萧红没有逃离家,而是留下,那么,命运会不会改变呢?</div> <h3>《日日有好日》</h3><div>&nbsp;日本作家渡边和子的作品,一共三本。第一眼在书店看到这套书,是被书的封面所吸引。书记叙了和子的日常生活和一些感想。没有浓墨重彩,字字都在轻描淡写,这让我想起中国画中的白描,只是简单几笔,便勾勒出妙曼姿态。行走在字里行间,仿佛在听一位温婉的人儿,端着清茶,面带微笑,细细地诉说。轻轻的告诉我们,信仰是什么,爱是什么。作为修道士的和子,诠释了什么是坚持。</div> <h3>《乖,摸摸头》《好吗 好的》《阿弥陀佛么么哒》</h3><div>大冰的作品。一共三本。和2013年看张嘉佳的作品一样,文字都能捕捉到我的心。古文里常说撩动了心弦,许就是这样吧。没有太多的写作章法可寻,却入心润肺。耐心读完每一个故事,我都会心潮澎湃,大冰笔下的这些老友,好似在上演着一幕幕微电影在我们眼前,意犹未尽。不管是平凡的爱情故事,还是坚守的追梦之旅;不管是悠闲的小屋生活,还是惊险的背包客自助游,都只是讲述,一种随缘的认同。看完,笑,是常态,哭也是常态。</div> <h3>《穆斯林的葬礼》</h3><div>看到泪崩的一本书。我不喜欢看小说,今年却破天荒的看了好多小说。霍达的这本小说却让我拿起便停不下来,声泪俱下。不得不说作者今昔叉叙的写法很吸引人。小说写了在北京居住从事玉制作的穆斯林人家三代兴衰的历程。&nbsp;书中有大量的玉知识以及穆斯林文化的描写,仿佛在读者眼前打开了另一个天地。整个小说人物塑造的最好的要算是主人公韩子奇的老婆这个角色了。我想,如果这个人物在你面前,你会忍不住想要抽她。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当知道她也只是在捍卫自己的家,也就释然了。</div> <h3>《我的阿勒泰》</h3><div>李娟——从新疆走出来的三毛。李娟与阿勒泰,或许就是萧红与呼兰河。对于故土的眷念,成就了天才一样的作家。仿佛她们就是为文字而来。读《我的阿勒泰》,一次次乐不可支,又有莫名的悲伤。清新质朴的文字,不加任何世俗雕琢的言语,文字里流淌的灵魂并没有因为这些质朴的文字而丧失光芒,却越发明亮。魅力就在于文字始终纠缠在阿勒泰的生活之中,怎么写,都意犹未尽。怎么读,都欲罢不能…</div> <h3>《茧》和《活着》</h3><div>《茧》,张悦然作品,《活着》,&nbsp;余华作品。相同之处,都是以文革时期作为年代背景创作的小说。不同之处,《茧》故事发生在首都北京,军区大院。而《活着》却是农村人的生活。看《活着》,我在主人公富贵的命运中浮浮沉沉,命运多舛。才开始读时,我便知道结局一定不会美好。果然,一个比一个悲惨的故事接踵而来。虽痛苦沉重,却也是人生常态。生命何其脆弱多变,又何其顽强不息!不管怎么样,活着就好,不是吗?《茧》,对我来说,就是重口味文学了。看完《茧》,同样很沉重。我看到了什么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更加体会到了如果一个人不想走出来,释放自己,任何人的到来,任何事的发生,都是没有用的。被茧住的你,只能窒息。</div> <h3>《人间草木》&nbsp;</h3><div>&nbsp;这算是今年的看得寥寥无几的散文之一了。这是汪曾祺汪老的作品。这种没有结构的散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数家常。最喜欢他说南方人把西红柿炒鸡蛋做成了金黄的鸡蛋饼,而北方人却把西红柿炒鸡蛋炒的“一塌糊涂”。汪老一手的好厨艺,我常常觉得只有懂得生活的人才会有一手的好厨艺,汪老不但懂得生活,还知识渊博。《人间草木》里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美味,没有汪老的四处游历,细心发现生活,我们又怎么能品味到这么多美味呢?汪老说每到一处,他最喜欢逛菜市场,那里才是生活的源地。突然想起我每到一处,必去书店,从不去菜市场,也难怪我做饭那么难吃了。</div> <h3>《木心诗选》</h3><div>最喜欢的诗人,没有之一。1927年生于浙江桐乡乌镇东栅。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初识木心,是在美术课堂上,那时候他是画家。后来到了书店,才知道他还是一位诗人。读他的诗文,酌上一杯清茶,宴一曲温婉的小调,才算陪得上。 还有他的散文《素履之往》-——素履之往,其行天下。也只有木心,才有这样的灵魂。</div><div>《从前慢》</div><div>记得早先少年时&nbsp;</div><div>大家诚诚恳恳&nbsp;</div><div>说一句 是一句&nbsp;</div><div><br></div><div>清早上火车站</div><div>长街黑暗无行人&nbsp;</div><div>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div><div><br></div><div>从前的日色变得慢&nbsp;</div><div>车,马,邮件都慢&nbsp;</div><div>一生只够爱一个人</div><div><br></div><div>从前的锁也好看</div><div>钥匙精美有样子</div><div>你锁了&nbsp;</div><div>人家就懂了</div><div><br></div><div>木心,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div> <h3>《读在大好时光》</h3><div>90后作家,小河。小河常常调侃自己写书评是末流文学。但,末流又未尝不是流呢?是的,小河的书全是书评。小河的书评就如他的文字一样,似小河一般,潺潺细流!看他的一本书等于看许多本书。还可以列出书单,照单备书,细细品读。我现在看的书,多半来自小河的推荐和豆瓣书单。如果你要书单,小河的书评值得推荐。</div><div>细数下来,这一年我看了很多书,这些只是冰山一角。而我却偏爱着他们,舍不得将它们上架。便将它们留于枕边,手边,脚边,甚至嘴边。当我想要回味时,拿来即食。2016,我在书本里足够地栖息,才有能量走得更远。余下几天,《写出我心》,会结束我的2016,迈向2017。那时,我将在书本里远航。</div><div>2017,愿每一个热爱阅读的你,</div><div>读在清晨,</div><div>读在午后,</div><div>读在深夜,</div><div>读在路上,</div><div>读在大好时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