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祥散文《一树腊梅傲雪来》

丹鹤鸣霜

当秋风吹落杨树枝头最后一片叶子的时候,细心的你可能已经嗅到了风中夹杂着的淡淡的清香,那正是来自早冬的第一枝腊梅——十月黄。 腊梅的香是内敛的,绝不像炎夏烈日曝晒下的茉莉花的袭远,也不像黑夜中露水滋润下的夜来香的浓郁,因为它无须如春夏里姹紫嫣红的花儿那样招蜂惹蝶;腊梅的黄又是沉稳的,有着帝王黄所彰显的不可一世的霸气,有月季花“黄和平”所不能比拟的正宗,因为它要在漫天飞雪中迎接严寒的洗礼;腊梅的瓣是厚重的,可以抵御朔风呼啸的怒狂,不像春花那样弱不经风,那蜡质的光泽,反射午后的阳光,映衬十五的月色,质洁如玉,一尘不染。 每当朋友问我最美的是什么花时,我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腊梅。我爱花,也爱养花,但是最让我情有独钟的还是腊梅。每年春天,从它发第一片嫩芽时起,我就关注着它,对它寄予了深深的情感和希望,想象着它在秋末冬初所绽放的蜡质花蕊,和散发的淡雅怡人的香气。于是在春、夏、秋三季,我都会下不少的功夫,管理它,呵护它。 凌寒怒放的腊梅因为正常开在腊月,所以也称寒梅、冬梅,又因为它具蜂蜡的质感,又是黄色,所以也叫蜡梅或黄梅。至于人们争论的到底该叫腊梅还是蜡梅,从感情上说,我也倾向于叫蜡梅,因为蜡更能体现出它瓣如蜂蜡的特点,也更能区别它与梅花的本质不同:腊梅属于腊梅科,花开于冬,而梅花则属于蔷薇科,花开于早春的二月底三月初,少了腊梅独具的蜡质感,二者是互不相干的两家人。腊梅和梅花虽然气味相近,但色韵殊异,腊梅颜色相对单调,远不如梅花更加丰富多彩,诗意昂然。很多文人学者的咏梅诗,本意是想咏梅花的,却往往与腊梅混淆了。腊梅比梅花分布更加广泛,对土壤的适应性也更强,在我国长江与黄河之间的广袤大地都能栽培。腊梅分为素心腊梅和荤心腊梅两大 类。素心腊梅花瓣、花蕊都是黄色,没有杂色,佳品颇多,名种有“荷花梅”,香气馥郁,最为古今文人学者所赞美。荤心腊梅花瓣黄色,而内瓣带紫色,好品种有“磬口腊梅”、“檀香腊梅”,还有开得最早的十月黄“马蹄梅”。古人栽植和欣赏腊梅,更偏爱素心的,甚至昵称它“素梅”、“素儿”,这是因为素心腊梅从里而外皆为一色,给人以素雅纯洁之视觉享受,是人们对表里如一、不慕荣华人生观的精神追求,这正如茶花以洁白为上品,梅花以清淡为最高境界道理一样。 我与腊梅结缘,始于少年时。当年老家村子西头有一老中医,爱花如命,人送绰号“花大仙”,他家的庭院里四季花开不断,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两棵已经长大成树了的腊梅,一棵是腊梅的原始品种狗蝇梅,一棵是素心梅。每临大雪纷飞后,我都会以找他家孩子玩为由去看腊梅花,那雪中不畏严寒的傲骨,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当时我就幻想,将来一定栽一棵自己的腊梅。但那时刚刚改革开放,想栽一棵月季花都不容易买到,更不要说像腊梅这样的稀有品种了。大约在九二年秋后,我在街上欣喜地看到一名卖花老人摊前摆放一盆腊梅,要价十元,那大如黄豆粒的花蕾,让我有重逢久违的亲人之感,忘了讨价还价,就买了下来。回去精心呵护,当年冬天就开出了十来朵花,还是素心的,散发着淡淡的馨香,每天不知要看上多少遍。朋友与邻居来玩,都会对它投来迷惑不解的眼神,啧啧称奇:这寒冬腊月的,怎么花还能开,竟然不被冻死?有的干脆问:你这塑料花怎么还有香味呢? 我爱腊梅,就是爱它直挺带棱的枝条,宛如蜂蜡的颜色,沁人心脾的香气,更追求其不择土壤、抗旱耐寒的品质,所以秋天一到,我都会把盆栽腊梅早早地搬入室内,为的就是要早些欣赏到它那高雅的花容,嗅到它那醉人的馨香。每天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总要细心摆弄一番。而每当看到它,顿觉疲劳尽消,神清气爽,寒意全无。这些年,随着园林绿化的发展,腊梅已经不再是稀有花卉了,但它依然十分珍贵,很多家庭的小院里,甚至公园的角落里、道路旁,都会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飘来断断续续的腊梅花香,那一树树金黄,在白雪的映衬下凝结成了一幅幅淡雅明净的风景画,它让过往的行人忘了旅途的疲劳和冬日的寒冷,尽享生活的温馨。(2015-1-9) 说明: 写此文时,至于用腊梅还是蜡梅,古今有不同的用法。 我又百度了一下,里面也争论不休,有的说宋代以前用腊梅,宋代以后多用蜡梅。其实我从感情上说,也倾向于用蜡梅,因为蜡更能体现出它的特点,那就是花如蜂蜡,也更能区别它与梅花的不同,因为梅花并没有蜡质感。 以前的现代汉语词典说腊梅与蜡梅通用,现代用五笔与搜狗打字,打出来的是腊梅,而没有蜡梅,可见它采用的也是传统的用法。 百度上又有人说,现代汉语最新版本的词典,只采用了蜡梅一词,解释是俗称“腊梅”。按照现代汉语专家的要求,那还是采用蜡梅吧。 另外,类似的不规范的说法,不仅在腊梅一词,很多诗句,其中有些字以前和现在的写法与发音,就不一样了,如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烛明”,我上中学时,读到的是“野径云俱墨,江般火烛明”,同样是以前读他的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臭字以前就读臭,现在统一读嗅了。 再如王安石的诗“京口瓜洲一水间”,尾字间,到现在还有不同的读音,有的读“间隔”的间,四声,有的读“中间”的间,一声,见仁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