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惠安、土楼" 摄影采风行

白云

<h3>年底了,也没能挡得住摄影的诱惑。12月5日我们摄友一行十人赴霞浦、恵安、南靖等地进行为期七天的摄影采风创作,一路上,天公作美、风景如画,大家不仅拍到了非常难得的美景,更收获了旅途的愉悦!</h3> <h3>国际滩涂摄影基地--霞浦</h3> <h3>霞浦,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的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那里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浅海和滩涂,海水养殖发达,盛产海带和紫菜。由于有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近年来成为国内著名的拍摄基地,摄影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h3> <h3>北岐</h3><h3>这里有满海的竿影,金色的沙滩,绚烂的日出,味美的海鲜,因此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滩涂。</h3> <h3>杨家溪飘网</h3><h3>所谓"飘网"是摄影人对捕鱼后"丁字网"晒网的说法。渔民劳作的场景,如今因摄影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h3> <h3>日出光影,天上绯色一片,海里一片绯色,所有辉煌坠落在竹竿围网之中。</h3> <h3>八尺门围网</h3><h3>这里为内海,水面平静如镜,天光云影,数十个大围网纵横交错,形成一个壮观的海上围网养殖场,渔民摇着小渔船在围网中穿梭劳作,一片唯美的渔乡景色呈现在画面中。</h3> <h3>赶海人"舞姿"</h3> <h3>当红霞穿过云层投射在海湾时,海水被霞光染成了红色,渔船也乘光前行</h3> <h3>晨曦光影,静谧空间</h3> <h3>S湾</h3><h3>沙江的海面上,一根根竹竿排成了一个大大的S湾,渔船在这湾道中蜿蜓穿行,众多插在滩涂上的竹竿形成的优美线条错落有致,此景构成了一幅完美的滩涂风光画。</h3> <h3>俯瞰滩涂,纹路清晰</h3> <h3>人与自然在劳作中的场景、海上的日出日落和竹竿以及渔网汇成了点、线、面的组合,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灵动,构成了一道道独特的海岸风景线。</h3> <h3>一叶小舟在阳光下划过海面</h3> <h3>东壁--日落船归</h3> <h3>盐田--海上人家</h3> <h3>艘艘渔船在水道间穿梭,无意中让幽美的线条流动起来</h3> <h3>铅笔画中的小船</h3> <h3>盐田落日</h3> <h3>勤劳的渔民</h3> <h3>花竹</h3><h3>花竹村,居高临下面向东海,极目处就是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之一;大嵛山岛,堪称"海上仙都"</h3> <h3>霞浦滩涂,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经过无数次的潮起潮落,形成了自已独持的景观。神秘的满海竿影,梦幻般的海上家园,金色沙滩,褐色礁群,海上五彩斑斓的日出日落和渔民劳作的身影......都形成令人叫绝的奇景。</h3> <h3>半月里畲族</h3><h3>霞浦有一个畲族聚居的村庄,起为"半月里",这里是福建畲族延绵发展的缩影,村庄有如她的名字一般美好又富有诗意,"半月里"山环水绕,钟灵自毓秀,是一个纯畲族村落,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h3> <h3>半月里是闽东地区现存畲族古迹最多的村庄,至今仍保存多座完好的古宅。村里有龙溪宫、雷氏祠堂、举人府等三组清代古建筑和大量畲族文物,这里山环水绕,古树参天,绕村而过的潺潺龙溪,高墙青砖的清代古宅,飞棱重檐的古宫旧庙,无不散发着静谧祥和的气息。</h3> <h3>惠女风情</h3><h3>惠安女是惠安县惠东半岛海边的一个特殊的民间风情,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h3> <h3>据考证,惠安女是古代百越族的后裔,她们头上蝴蝶型饰物类似百越族的族徽或图腾。</h3> <h3>惠安女穿着具有古老传统的服饰,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脐,下穿黑裤,又宽又大,这种服饰独具一格,尤引人注目,具有很强的色彩感染力,被视为"中国服饰精华的一部分"。</h3> <h3>惠安女有"不落夫家"的习俗,即出嫁后仍回娘家居住,必须到生育子女后才能住进夫家。</h3> <h3>惠安石工天下闻名,而从采石场到作坊,这材料多半是由惠安女用肩膀抬出来的。从泉州、惠安直至崇武半岛的山涯水湄,沿途可见姣好的惠安女子在抬石头。她们或二人或四人搭伙,一根粗而短的竹杠,下边套着硕大粗砺的花岗岩石,每条重数百斤,扎扎实实压在了这些海的女儿双肩之上。</h3> <h3>海边的惠安女,有着海边岩石的坚硬与沉稳,执着和坚定的男子气概。在这里,海水和岩石的矛盾对立和谐,两种不同的质地创造出独特的美感,坚定和婉丽,成为海边最美的风景线。</h3> <h3>披着霞光,拽着夕阳,讨海的渔家女人</h3> <h3>惠安女以吃苦耐劳闻名于世,大多以渔业为主。当男子出外谋生或出海打渔时,惠安女成了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她们善做家务,多才艺,不论下海、耕田、开公路、修水利、锯木、扛石头、拉板车,还是雕石、织网、裁衣和经商做买卖,敬公婆、教子女,事事能干,样样出色。里里外外自然成了勤劳的代名词。</h3> <h3>夕阳美,夕阳下的渔家女更美</h3> <h3>当地的惠安女,从正面看大多皮肤粗糙黝黑,眉宇之间流露出沧桑刚毅的神情,到从远处或背后看,都是娇健匀称的身材,婀娜的背影,举手投足充满了张力,挑着担子袅袅而行,腰如杨柳风里飘。惠安女个个都是海风海浪,蓝天白云杰作。</h3> <h3>田螺坑土楼</h3><h3>土楼位于福建漳州地区南靖县书洋镇,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大多数是客家人。土楼群由一座方楼、三座圆楼和一座椭圆形楼组成,方楼步云楼居中,其余四座环绕周围,依山势错落布局。田螺坑土楼群的精美建筑组合,构成人文与自然巧妙之成了绝景,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令人叹为观止,当地人戏称"四菜一汤"。</h3> <h3>土楼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特色鲜明,大多数土楼的命名也寓意隽永、意味深长。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住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又体现了客家人征服自然过程中匠心独具的创造。</h3> <h3>为期七天的行摄活动圆满结束,我们走出都市,远离都市的喧嚣,带上相机,带上回归自然,迎着海风,踏上柔软的滩涂,面朝大海尽情的放飞心情,享受初升阳光的眷顾,去寻找古老美丽的故事。 更重要是我们一路欢歌笑语、开心愉悦,享受拍摄的过程,带回了美好的记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