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发着心灵温度的艺术

印象

<h3><b><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印象•邓邦镇、卢波伉俪回顾展</font></b></h3> <h3><b>&nbsp; &nbsp; &nbsp; &nbsp; 首先要声明的是,作为一个外行,作为一个对绘画、雕塑作品了解甚浅的我,还不足以准确把握和理论此类艺术品,但首次在河南省美术馆参观了旅居新西兰的著名艺术家“邓邦镇、卢波伉俪美术作品回顾展”之后,小小的灵魂还是受到了强大的感召与震慑。且不说,之前多少听说过卢波、邓邦镇老师的艺术之路,且不说邓邦镇老师革命先驱后裔的身份,且不说,卢波、邓邦镇夫妇的琴瑟之和、传奇人生,在来不及叩开这些精彩故事之前,我先被其作品深深地打动着。</b></h3> <h3><b>&nbsp; &nbsp; &nbsp; &nbsp; 初次观展时也幸运地见到了卢波、邓邦镇夫妇正在给前来参观的人们一幅幅介绍自己的作品,真诚、专注、热情、耐心、有问必答的艺术态度,也感动了强烈求知的观赏者。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参观、请教、与流连往复,对其展出的200多幅油画、水粉画、版画、素描以及雕塑作品有了分明的印象与感触。思绪在作者与作品之间反复流转,由新奇到赞叹,由疑惑到沉思,最后达到了契合与共鸣。综观卢波、邓邦镇老师的作品,印象如下:</b></h3> <h3><b>&nbsp; &nbsp; &nbsp; &nbsp;有厚度。这种厚是艺术功底的深厚,是乡土气息的浓厚,是他们在生活历练之后的厚重获知。透过画作虚实相间、厚重轻淡的色彩,透过其逼真、细腻的笔触,透过其主次分明的结构美、意境美、干净、明透的画面,足见创作者对画面的布局,情绪的掌控,寓义的表白等深厚的画功。其中最先被打动与吸引的是一幅背景色彩厚重、沉郁的“母亲河”,一种黄河与中国母亲背弯的深度写照,在其色彩与意境的交融中,让人世的沧桑与母爱的艰辛纠缠其中;再如“乡村锣鼓”、古寨村民、乡村老屋、西藏的牧民以及新西兰的乡村写实,都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朴实人群的厚重人生,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在听到邓老师讲述静物“兰花”背后的新西兰人对艺术的敬重,新西兰“传教士何明清女士”默默无闻抗日救伤的真实传纪,“家庭聚会”中异国人民的热情互助……每一幅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打动人心的事故,每一幅作品的艺术光环下都闪烁着两位老师的人生智慧与意向表白。在一点点走近作品的时候也走近了悲欢离合、爱美童真的人生。至此,我依然无法将两颗火热的心与彼此分离、与艺术分离、与我们沉重又色彩绚丽的生活分离。</b></h3> <h3><b>&nbsp; &nbsp; &nbsp; &nbsp;有高度。这个高度我个人认为:一是艺术功力的创新与提高;其二是将现实与艺术融为一体的升华与寓义。这两点在其作品中都体现的一览无余。两位老师的作品将中国传统写实与西方写意完美结合,又融入了很多国人的生活与思维元素,使作品达到了本于现实又在生活之上的鉴赏效果。如邓老师所说:“创新才使作品有高度,但又不能忘本。”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画家拿着照片画出一模一样的作品时拍手叫绝,最多称赞的是“像极了”,而卢、邓老师的作品不仅是“像极了”,而是让观者在“像”的背后透视到人物的内心,透视到景物背后涌动的深意,让观者的美感延伸,牵引出“色彩之中、美感之外”的沉思。这一点在向邓老师请教时,他也表示:如果单单以“像”为目的,就失去了绘画或雕塑创作的艺术价值,现代的照相机即可办到,作为一个艺术家,我们要通过在作品中注入一种情感、一种让人安静、激发美感或者召唤人们反省的东西。如他所讲,两位老师的所有作品,都是在一个原形的基础上附加与牵连了许多记忆中的元素,最终达成自己要表达的艺术效果。如:写实作品50多人家族聚会的画面,不是照片的提前定格,而是凭日常记忆和观察将每个人的行为习惯,以不同的姿态栩栩如生地安放在一幅热闹欢畅的画面中;如:汶川地震时作者当时在国外,他凭着电视镜头中一闪而过的画面将“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场面刻画得生动感人。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他们对艺术、对人生的理解力、表现力和创新能力,也造就了作品的生命力。</b></h3> <h3><b>&nbsp; &nbsp; &nbsp; &nbsp;有温度。相比较现在很多所谓的流行、前卫艺术,卢波、邓邦镇老师的作品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散发着一种共鸣人心的温度。无论是邓老师的人物、风景与静物,还是卢老师笔下的童趣、女性与悟觉,都让人在观赏之后,感受到一种来自心灵的温度,是空旷原野背后的苍凉、是人物目光、表情之后的忧郁和悲悯,是静物色彩中的美好瞬间,是对艰辛人生的执着和热望。这也如他们待人处事的态度,亲切、温暖、谦逊、朴实中散发着良好的艺术修养。他们的每一幅作品都散发着来自大地的泥土香,散发着平凡人群的体温,还有来自天空的空灵与敬仰。如:作品“风筝”、“赶车人”、“盲人夫妇”、“空”等,有对人生美好的向往、对童年记忆的回首,有对爱的执着,对真诚、朴实人生的渴望,让人心灵回归,思索沉静。人生的路各有不同,但心灵的温度一样赤热。正如卢老师在对郑大美院的几位学生作答时所说:“我们要善于发现美,表达美,要发现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并很好表现出这种东西。”这是艺术的追求,也是所有人类心灵的取向。卢、邓两位老师深怀着心灵的热度,时刻不忘对真善美以及传统文化精粹、普通人群的关注与挖掘,这种饱含艺术热情与不忘初心的坚守即是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和忠诚。由此想来,这又何尝不是所有艺术创作所需要坚守的方向,又何尝不是我们行走至今的人们需要传承的美德。</b></h3> <h3><b>&nbsp; &nbsp; &nbsp; 临走时卢波老师又说道:“我们的艺术是创造给人民的,是为人民所接受或看懂的,不是给少数人创作的,要来源于生活还要还给生活。”这句话听不出一丝“假、大、空”的成份,当所有的观者从他们的作品中走出时,你才会深刻体会到卢、邓老师的一生也是这样走来的,他们都是自下而上的艺术家,因为普通人的掌声而荣获丰硕的艺术成就。而荣誉对于他们也始终是身外之物,因为他们已经真正在生活和艺术创作中找到了葆有心灵温度的处所,找到了散发与传播这种温度的最佳途径。</b></h3><div><b><br></b></div><div><b>&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文风写于2015年11月16日</b></div> <h3><b>艺术家简介:</b></h3><div><b>&nbsp; &nbsp; &nbsp; &nbsp; 邓邦镇,一九四一年生,湖南省宜章县人,一九六六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先后在河南省博物馆、河南省美术摄影展办公室工作,及在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一九八四年调回河南参加筹备省书画院,曾任油画、版画创作研究室主任。曾任河南省油画学会副会长。一九九一年后常往返于中国和新西兰之间。油画作品《妈妈再见》、《路易.艾黎和中国孩子们》、《余韵》等五件作品先后参加全国美展。油画《夕照》等四件作品在河南省美展获一等奖。几十件作品曾在《美术》、《中国油画》、《美术作品》、《美术博览》、《艺术市场》等美术刊物及《中国当代油画》等画册中发表。在新西兰美展中,油画作品《傍晚的牧场》、《独树山下的大树》、《海景花园》、《春泉公园中的足球》和《父亲树》等获奖,油画《奥塔哥的记忆》在2009年WAITAKERE TRUST获得唯一的最高奖。一九八七年为甘肃兰州市培黎广场创作完成了一百米长 的大型浮雕《路易·艾黎和培黎学校》。在国内先后在郑州、北京同卢波办过三次联展,在新西兰先后在汪家雷、奥克兰、汉米尔顿、北帕米诺斯、纽帕尔墨斯、耐皮亚、泰姆斯和基督城等十余城举办过二十来次联展。二零一四年,油画作品《早春》和《乡村锣鼓》参加国庆日在北京民族宫开幕的《世界华人美术展》。</b></div><div><br></div> <h3><b>&nbsp; &nbsp; &nbsp; &nbsp;卢波,女,一九四二年一月生于陕西省延安,祖籍父湖南省平江,母福建永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院会会员。先后在河南省博物馆,河南省美术摄影展览办公室,河南省群众艺术馆工作。1981年至1984年曾在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1984年至1998年在河南省雕塑书画院工作,曾任副院长。1991年应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邀请访问新西兰,并在whangarie市奥克兰、泰姆士、哈密市顿皮亚和邓邦镇共同创作完成纪念,路易艾黎的雕塑。1992年被评为文化部优秀专家,1993年、1995年曾先后应whangarie市Auckland North shou艺术中心邀请访问教学工作及举办展览。</b></h3> <h3><b>作者:文风,本名彭瑞红,80后,河南省作协会员,有长篇小说《落花无声》,散文集《文风无绪》,诗集《一花一梦》。</b><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