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度学习”的再学习

丛描群岭秀 笑看江南春

<h1>&nbsp; &nbsp; &nbsp; <b>&nbsp; &nbsp;一、什么是深度学习?</b></h1><h1></h1><h1><br></h1><h1>  美国学者Ference Marton 和Roger Saljo根据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验研究,于1976年发表了《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文,最早提出了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和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两个相对的概念。</h1><h1><br></h1><h1></h1><h1>  深度学习具有以下三个特点:</h1><h1><br></h1><h1></h1><h1>  理解与批判:注重知识学习的批判性理解,而不是毫不思考地接受;</h1><h1><br></h1><h1></h1><h1>  联系与建构: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多学科知识的融合;</h1><h1><br></h1><h1></h1><h1>  迁移与应用:重视学习的迁移运用和问题解决,即在新情境下运用所学,以解决问题。</h1><h1><br></h1><h1></h1><h1>  需要强调的是,深度学习不等于超越儿童理解能力的、高难度内容的学习。深度学习是“学习者以高级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不是绝对对立的,两种学习都是需要的,但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h1><h1><br></h1> <h1> <b> 二、区域游戏中,幼儿能否进行深度学习?</b></h1><h1></h1><h1><br></h1><h1>  冯教授从一个游戏案例~~~《五月的风》进行了分析(一个发生在青岛实验幼儿园的深度学习实践)。</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孩子们在五四广场看到了“五月的风”,想用积木搭建出来。</b><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于是,他们搭出了一个上下一样粗的“五月的风”。</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3.可为什么搭着搭着就会塌呢?</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4.用手在里边压住就不会塌了!</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可不能总不松手啊!</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5.用小积木先压住下面的,然后再往上摆!</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6.让一边往外出来的更多一点,可这边就更容易塌了!</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7.试试这样行不行?</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8.这样是不是更像“五月的风”了?</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9.终于成功了!</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nbsp; &nbsp;在此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深度学习的多种特征,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真实的问题解决、已有经验的运用、新经验的获得与迁移、批判与反思、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对有关概念(重心、平衡、对称等)和原理(要保持搭建物不倒塌,必须让每一块积木所受的重力都落在下面的支撑面上)的建构与理解等。所以,幼儿在区域游戏中也可以进行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一种有意义、有长远效果的学习。</h1><h1><br></h1><h1> <b> 三、怎样促进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进行深度学习?</b></h1><h1></h1><h1><br></h1><h1>  1.创设包含问题的游戏情境</h1><h1><br></h1><h1></h1><h1>  幼儿的游戏往往包含着探究和解决问题,问题的复杂程度会影响游戏活动中学习的深度,而幼儿所能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既受其发展水平的影响,也受游戏材料和情境的影响。下面,我们就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材料和情境进行详细说明:</h1><h1><br></h1><h1></h1><h1>  比较:两种材料与情境不同的“食品一条街”游戏(大班)</h1> <h1>  由此可见,低结构、高开放的材料和不确定的情境中包含着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能为幼儿提供更多自主探究、运用经验、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引发深度学习。</h1><h1></h1><h1><br></h1><h1>  2.提供能够持续进行深入研究的时间和空间</h1><h1><br></h1><h1></h1><h1>  美国研究学会(AIR)发起的“深度学习”研究中,大多数实验学校都借鉴了项目学习的方式,基于项目的学习往往是学习者群体围绕来自真实情境的主题进行开放式探究,最终建构意义的一种学习模式,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往往包含着问题解决、深度理解、知识迁移等深度学习的关键要素,而项目学习需要持续较长的时间。在幼儿园区域游戏中,项目的进行恰恰需要持续较长的时间。</h1><h1><br></h1><h1></h1><h1>  3.适当引进“主题”,搭建教学与游戏的桥梁</h1><h1><br></h1><h1></h1><h1>  青岛实验幼儿园的案例表明,将教学主题与区域游戏相结合,可以丰富区域游戏的内容,增进对话、交流与分享,启发多角度思考,拓展学习空间,促进经验整合。当然,二者的结合不是统一要求,而是提供经验,唤起幼儿的兴趣,自发地表征与教学有关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表征活动充满探究与创造,充满了深度学习。</h1><h1><br></h1><h1></h1><h1>  4.尊重幼儿兴趣,激发幼儿探索与深入思考</h1><h1><br></h1><h1></h1><h1>  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追随和放任儿童的兴趣,而是要分析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所包含的学习机会,把握好其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努力的程度,甚至引进“具有激励性而不是使其丧失信心”的“困难”或“问题”,使儿童的活动丰富多样。</h1><h1><br></h1><h1></h1><h1>  区域游戏是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领域,如果我们把活动区创设成一个需要幼儿解决真实问题的游戏情境,那么,它原本具有的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作用就能充分发挥出来。</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