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读书小结

三石

<h3>  2016全年读书59本,平均大概六天一本,差不多是最近六七年来读书最多的一年。今年书读得多,倒非工作不忙,而是源自一个小的生活习惯的改变。</h3><h3> </h3><h3> 从前睡前习惯看会儿手机。自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就给自己定了个原则,不管出差还是放假,不管加班还是应酬,每天晚上只要到家不到11点钟,就坚持读一个小时书。这一年,也确实坚持了下来。暗夜如磐,黄灯如豆,感觉唯有每天的这个时候才是完全属于自己的。</h3><h3> </h3><h3> 以阅读顺序为序,于59本书中择取10本,推荐给需要的人,奇文共赏。</h3> <h3>  <b>1.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含《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如彗星划过夜空》)</b></h3><h3><b> </b></h3><h3> 个人以为,未来一段历史时期,中美之间"合作+对抗"的模式会进一步延续。在民间,公知们总是呼吁美国式民主,而主流意识形态则视美国式民主为伪民主。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判断美国式民主的优劣,至少要知道美国式民主到底是怎样一种运行架构。本书的作者是一对从中国移民美国的夫妇,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美国式民主,把切身感受到的美国式民主娓娓道来,生动有趣,绝不枯燥。而至于美国式民主到底好还是不好,就要由读者自己来甄别了。</h3> <h3> <b>  2.沈复《浮生六记》</b></h3><h3> </h3><h3> 记得小时候看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印象最深的是那句"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其间哀苦刻骨铭心,令读者扼腕。沈复的《浮生六记》也是追忆与亡妻的旧日时光,普通人讲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语句优美,感情平静,却越发哀婉凄悲,催人泪下。可惜"六记"只存其四,未免有憾。</h3> <h3> <b>  3.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陈晋《毛泽东阅读史》</b></h3><h3><b> </b></h3><h3> 这两本书读下来,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中国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毛泽东,在偶然之中,绝对有其必然性。伟人的成功几乎毫无侥幸。一个人的内心强大到毛泽东的程度,几乎是不可战胜的。</h3> <h3> <b>  4.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b></h3><h3> </h3><h3> 小时候上历史课学习法国大革命,看到的都是大革命的"好"。而本书则让人深切感受到大革命残暴血腥和充满破坏性的一面。有种声音说,当前的中国很像大革命前的法国,表面平静,内里波谲,恕不敢苟同。读完本书,结合《乌合之众》,对集体无意识有了更深的思考。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但人民确确实实会被蒙蔽,执政者不可不鉴。</h3> <h3>  <b>5. 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1984》</b></h3><h3><b></b> &nbsp;</h3><h3> 《动物庄园》和《1984》是奥威尔的两部代表作品,也是人类思想史上永恒的杰作。"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奥威尔对极端集权的描写,令人拍案叫绝。而如果联想到奥威尔死于1950年的英国,应该从未在真正的集权社会下生活过,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天才的预见力简直令人不寒而栗。</h3> <h3> <b>  6.岳南《南渡北归》三部曲</b></h3><h3> </h3><h3> 岳南先生用洋洋二百万言刻画了抗战爆发后民国大师们的命运变迁,旁征博引,史料翔实,堪称巨作。然而美中未始无不足,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修史要才、学、识俱备,个人认为还要再加一个"史德",修史者要不偏不倚,力求中正,但是岳南先生似乎对中国共产党及某些知识分子怀有偏见,其著作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一股似浓似淡的愤气,掺杂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反而降低了本书的价值。</h3> <h3> <b>  7.张宏杰《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b></h3><h3><b> </b></h3><h3> 张宏杰的书前前后后看了已经将近十本,他的文笔之佳,常常让我忘记了是在看历史专著。具体到本书上下两册,给我感触尤深的是,一个人,即使到了曾国藩这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想要干些事情,也不得不做一点让步和妥协。而像海瑞这样不肯妥协的人,其精神固然可嘉,但如果全天下都是海青天式的官员,大概未必是老百姓的幸事。</h3> <h3>  <b>8.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b></h3><h3></h3><h3><br /></h3><h3> 本书是一本哲学科普书,也是一部世界哲学史简介。书的最后一章,描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类的渺小,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恰好是一个天气很好的夜晚,我推开窗,看着闪闪点点的星光,突然感到从未有过的震撼和感动。与无尽的时间和空间比起来,个人的际遇实在太过微不足道,又何必过分介怀。</h3> <h3>  <b>9.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b></h3><h3></h3><h3> &nbsp;</h3><h3> 这本书讲了很多我以前从未思考过的问题,一些观点令我醍醐灌顶,对我的思想冲击可谓猛烈。本书作者脑洞之大,令人五体投地,尤其是其写出这本书的时候,作者只有不到四十岁,更是令人不得不承认这世界确实不乏天才。</h3> <h3>  <b>10.刘统《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b></h3><h3></h3><h3><br /></h3><h3> 本书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和张国焘围绕"北上"还是"南下"开展的一系列斗争。作者立场中立,态度审慎,对那段疑云重重的历史进行了抽丝剥茧的解析。看完本书,深感中共能有今天之不易,正是"大浪淘沙,浪淘沙石,始见真金"。</h3> <h3>  读书贵有恒。欧阳修说"平生所作文章,多在马上、枕上、厕上",我则是读书多在车上、晚上、马桶上。最近几年,我几乎从不看综艺节目和肥皂剧,绝少看电影电视,从今年开始,手机也有意识地少看。自觉水滴石穿,受益匪浅,愿将此经验与同道之士共享,以求共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