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font-size: 22px;"> 中国妈妈VS瑞士爸爸</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和我先生结婚16年,我是中国苗族人,先生是瑞士人。育有二个子女,儿子十岁,女儿八岁。由于我们夫妻之间文化背景的不同,所以对孩子们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就会有所不同,也由此产生不少的矛盾。</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瑞士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但是只要我不在家,先生会让孩子们不穿外套在外面玩。我告诉先生,外面冷,他应该告诉孩子们穿好外套,才出去玩。先生的回答是,孩子们冷了就会自己穿外套的,不用担心。一次外面的温度零下十度,女儿没有穿外套在外面呆了一个小时,结果晚上就开始发热,女儿由感冒发展成了肺炎,女儿在医院里呆了一个星期,那时女儿只有5岁。我没有责备我先生,女儿已经生病了,责备他也没用。但是我先生从此以后不会让孩子在冬天不穿外套就出去玩。孩子如果还没有完全在社会立足,又没有任何来自父母的帮助,关怀,引导,孩子们会感到失落,无助,没有安全感。</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会和我的孩子们重复的说,这个世界并不那么完美,有太多的缺陷,你们还小,不会判断事情的好坏,所以我才会不断的告诉你们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孩子们却告诉我,他们更喜欢爸爸,因为爸爸从来都不会告诉他们,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孩子们说的不错,因为我老是强行的告诉孩子们不应该这样做,而应该那样做。这无形中让孩子们产生了沉重的压力,他们当然不会生活得开心。我们来看看孩子们的爸爸是怎样告诉孩子们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一次,我们家院子里有一块石头需要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爸爸不搬却叫10岁的儿子和8岁的女儿去搬。我看到了,我直冲先生嚷嚷,"你疯了,孩子们那么小,石头那么重,万一石头砸到孩子们怎么办?"可是先生却不理我,一直在旁边鼓励孩子们,"孩子们,只要你们全力以赴,一定能搬得起这块石头!"孩子们试了又试,由于石头太重,最终还是没能搬起石头。孩子们和爸爸说:"爸爸,石头太重,我们已经用尽全身力气了!"爸爸说,"你们没有用尽全身力气。"孩子们不解,爸爸微笑着说,"因为我在你们旁边,你们都没有请求我的帮助!一件事情结果的达成,谁规定只能用自己的能力呢?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功,并不是他自己的能力有多强,而是他能整合更多的资源帮助自己成功的。孩子们,你们要学会突破"我"的局限,你们才会成功。"听完先生和孩子们的对话后,我不得不赞赏先生的智慧,他已告诉了孩子们不应该这样做,而应该那样做,他的方法却出奇的见效,孩子们津津有味,认认真真的聆听着先生的教诲,他们一点都不反感先生的教诲。而我呢,每次当我要告诉孩子们,你们不应该这样做,而应该那样做时,孩子们会立即捂住耳朵,撒腿就跑。</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先生的教育理念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强调自由、平等、友爱。每一个家庭成员,不分男女长幼都平等地亨有主人的地位和权利。我的教育理念是,家长比子女的权力大,作为一家人,我们应该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相互扶持,相互关爱。对于我和先生来说,家庭是一个放松的地方,我和先生之间有恩义、有信赖、有体贴,我们之间可以敞开心扉的倾诉自己心里的想法和情感。我和先生商量后,最终达成的共同教育理念是:我们是一家人,我们应该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相互关爱,父母与子女之间强调自由和平等,家庭成员,不分男女长幼都平等地享有主人的地位和权利。</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孩子要成长,需要受教育,父母同时也需要受教育。我和先生彼此都去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弥补彼此的不足之处。望子成龙是全天下父母的愿望,妇妻之间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就会有所不同,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不定,若能互相取长补短,相信下一代会生活得更幸福,更健康。</b></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