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我的家乡,一个年年都要回去的地方,一个我依然爱着和感受着的地方。在外漂泊久了,每次回去的心境也渐渐发生了变化。慢慢从一个理所当然浸淫享受川西坝子丰厚人文资源的成都人,到现在徒增一份新鲜惊讶感觉的归乡者。许多原本离我成长环境近在咫尺的地方,年少时候觉得非常寻常,现在却常常使我驻不不前,流连忘返。也许是因为年纪的增长,对人对事多了一份感恩之心,也许是因为自己爱上摄影,多了一份观察和思考。
年终将至,终于有时间挖挖自己的硬盘,细细看看这好多年回乡拍的片子。有些地方我每年必去,每次去都有不同的感觉。同时决定把这些片子整理一下,成为我知道眼中的家乡情怀。
彭镇观音阁茶馆,这几年在网上风声鹊起,成为很多摄影爱好者趋之若鹜的必去之地。这个不起眼的小镇旁边,就是从都江堰流下来的小支流:杨柳河。文革时候,几个县民兵大动员,整修杨柳河,每个单位承包一段,让那条每年都有洪水泛滥之嫌的原生河,成为一条规整有序的灌溉渠。每一段的开头,都有一小块水泥浇注的“XXX民兵团". 当年那场面,简直就是愚公移山的真实演练。很惊讶四十年过去了,这条河依然保留了当年的面貌.
在杨柳河边的彭镇,有这么一个观音阁茶馆,旁边住着一群这样的老人, 他们每天吃完早饭,就聚到这个茶馆,茶馆老板对老人每天只收1块钱,他们就可以在这里喝茶,聊天,打牌。到中午就回家吃饭,下午再回来继续他们的茶馆休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人们慢慢就这样老去,离开, 包括我镜头里的好几位老人 。
在茶馆外面,附属着这么一个“发廊”。三面临风,只有一面墙可以挂理发的工具,镜子。理发师是一个不拘言笑的驼背,学徒就是他儿子,比他高些,也一样不拘言笑。他的客人,一大半就是这群老人,和镇上的街坊邻居。今天的片子,就是围绕这个理发店和这个理发师拍的。。。。。
这个帖子也发在了我在文学城的博客,想看大图可以点这里 铺子正面,唯一的一面墙,也是观音阁茶馆的外墙 工作中的理发师,和下一个顾客 侧面看铺子的左边 侧面看铺子的右边 半自动的洗头,热水也是茶馆的茶壶烧的 顾客也是茶馆的一位老人,背景里洗头的红衣小伙就是理发师的儿子 很难得看见理发师的笑容,他们一定是老熟人 刮面 理完发,要修面,先用热毛巾捂捂 修面这功夫,现在许多时髦高级理发师,都没有这个本事了 理发修面后,再附带掏耳朵 很享受的样子,还是很痒? 行行出状元,看看像不像一位手术中的外科医生? 没有生意的时候,就坐在小凳上,挠挠痒,静静地等待下一位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