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大圈

刺梨

5点出发去小吴哥等待日出 西边的一层和二层回廊 圣剑寺位于吴哥通王城以北不远的区域,据碑文记载,阇耶跋摩七世与暹罗军作战并取得了最终胜利,为了纪念胜利同时也为了纪念自己的父亲,阇耶跋摩七世大兴土木,修建了圣剑寺。圣剑寺西门 圣剑寺的女神像,发髻为典型的玉米型 很多佛像被破坏 吴哥之美的书中有这个画面 象鼻的感觉 往中央殿堂行进后,中途会经过一个叫做舞女平台的地方,这里的门楣上有雕刻精细的13个舞动女神。但见这13个舞女并列成一排,中间一个体型稍大,两侧各有六个舞女,姿态优美,翩翩起舞,仿佛正在为国王而舞蹈。 舞女雕像之上有许多凿空的凹槽,这是原雕刻其上的佛陀雕像和苦行僧雕像被人为凿去之后留下的痕迹,在圣剑寺内部相当普遍。众所周知,阇耶跋摩七世在其晚年改信了大乘佛教,因此圣剑寺内能找到许多大乘佛教的影子。但是,在其去世之后,宗教间的纷争在阇耶跋摩八世时爆发。据说这些都是被激进的印度湿婆派信徒所破坏留下的痕迹。 圣剑寺最具看点的无疑是位于东门入口不远的希腊式石建筑了,这是一幢二层的石造建筑,在修建时参考了木造建筑的结构,门楣依然是印度教的雕刻风格,而它的圆形支柱却很像地中海式建筑风格,因此远远看去,这幢建筑简直如同希腊的古代神殿一般。据说,这里是当时的图书馆,也有传说认为这里是国王用来存放他的宝剑之地。 很多含羞草 东门围墙外的巴鲁达,佛教中称金翅神鸟 东西门完美对称 东门外面对的水池 来到龙潘水池。龙蟠水池位于圣剑寺以东,是阇耶跋摩七世为臣民百姓所修建的医院。龙蟠水池又被称作涅槃宫,实际它的名字中含有“缠绕在一起的大蛇”的意思,古代龙蛇不分,所以龙蟠水池才是最正确的叫法。 要进入到龙蟠水池的核心区域需要经过一条长长的引道,这是一条修建于水池之上的小道。 中心区域的建筑布局是一个圆形基台,它浮于水池之上,像一个孤立的岛一般。 由中央大池流水入四方小池的吐水口,南池是狮子,西池是马,北池是大象,东池原是牛头现改为人头像,做张口吐水状 塔逊寺西门口 塔逊寺不大,位于龙蟠水池以东,传说是阇耶跋摩七世为塔逊将军所修的寺庙。 塔逊寺最令人难忘的景观是一棵巨大的古树完全压垮了东边的塔楼,这是吴哥地区最适合拍照的景点之一。 ★ 塔逊寺的拍摄重点之一:被大树根系完全覆盖的东塔门,注意入口是在西塔门,所以得走到最东边才能得见这一奇观。 塔逊寺古迹中的女神像多种多样,姿态优美,表情丰富,值得你驻足观赏。 东梅奔寺是由罗贞陀罗跋摩二世修建的印度教寺庙,它原本是位于东池中央的小岛上的,不过如今东池的水早已干涸,寺庙的所在地也变成了一块干旱的陆地。 Tips: ★ 东梅奔寺的拍摄重点:真实大小的大象雕像、塔寺门楣上初具精细雏形的浅浮雕。 由红砖建成。公元1000年后开始用石头 东梅奔寺的砖墙上有许多这样的小洞,女神雕刻也比较简单 这是比粒寺,和东梅奔非常像。 比粒寺又被称为变身塔,据说是当时的国王建来火化自己的一个场所。 传说处理骨灰的地方 921年修建的豆蔻寺,在砖造建筑结构及砖雕艺术两方面,都值得作为吴哥早期典型风格来欣赏。 如今,豆蔻寺已经不再完整,五座一字排开的砖塔,其中三座的上部已经坍塌,只剩底座。 五座砖塔中央的一座特别巨大,有主体的意义,供奉着毗湿奴神。 在最北端的砖塔内部有毗湿奴神的妻子拉克希米的浮雕立像,同样值得一看。拉克希米也被称作吉祥天女,是印度教中带来美丽与幸运的女神。 Tips: ★ 豆蔻寺的外部并无观赏性,主要的看点在于内部的毗湿奴神及其妻子拉克希米的浮雕,中央砖塔的光线较暗,拍照时需要补光。 ★ 豆蔻寺的拍摄重点:毗湿奴神的三幅浮雕、拉克希米的两幅浮雕。 毗湿奴神的妻子拉克希米浮雕,下部的四位侍者保存比较完好 供奉毗湿奴的主殿。 右边毗湿奴手持四种法器蹲坐在神鸟迦鲁达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