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自从《泰坦尼克号》上映以后,这艘号称“永不沉没”的豪华游轮,首航便遇难沉没的故事,为世人熟知。</h3> <h3> 如今的她,仍静静地躺在大西洋底,昂着头,用残破和锈迹讲述着她传奇的故事。</h3> <h3> 电影以爱情为主线,演绎和再现了这段传奇。</h3><h3> 主人公杰克和露丝在船头迎风飞翔那唯美浪漫的一幕,令多少人铭刻于心。</h3> <h3> 又有多少人为杰克把生存的机会给了露丝,并鼓励她一定要活下去那一幕而潸然泪下……</h3> <h3> 做为影视艺术,由衷钦佩导演,能用唯美的铺垫来衬托那让人撕心裂肺的凄美爱情故事。</h3> <h3> 做为现实,那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比电影更让人感动。</h3> <h3>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一定会记得这只乐队。</h3> <h3> 这只乐队是真实存在的,其中有一位名叫哈特利的琴师,是首席乐队指挥,与其余7名乐队成员没有逃生,演奏到最后一刻,最终一起遇难。</h3> <h3>这就是哈特利</h3> <h3>这是他的乐队</h3> <h3> 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哈特利把他的小提琴放在琴盒内,绑在身上。这把小提琴是他的未婚妻鲁宾逊送给他的礼物。</h3> <h3> 十天后,他的遗体被发现,琴回到鲁宾逊的手上。鲁宾逊睹物思人,悲痛欲绝,终身未嫁。于1939年患胃癌症去世,终年59岁。琴被她的家人捐赠给她生前所在乐团,继而由一名音乐师收藏。<br></h3><div><br></div> <h3>他的未婚妻鲁宾逊</h3> <h3> 2006年,这把小提琴在拍卖会上以九十万英磅成交,打破泰坦尼号打捞物品拍卖价格最高的记录。<br></h3> <h3> 琴的价格只是一个数字,它的价值在于它背后感人的故事。如果说杰克和露丝的爱情是一种艺术打造的精典,那么可以说哈特利和鲁宾逊的爱情故事更超越艺术,是真实打造的永恒。</h3> <h3> 带着哈特利的故事给我的感动,我百度了相关的资料,除了男女主人公的故事略做修改以外,其他刻画的情节大部分都是史实。再次打开这部影片,我再次为那些在生与死的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伟大人性而感动落泪。</h3> <h3>史密斯船长最后一刻告诉大家,你们自己照顾自己吧,然后把自己反锁在总舵室,与沉船同归于尽。</h3> <h3>总设计师安德鲁协助船长指挥疏散工作到最后,然后默默地扶在一座时钟前,拨停了表针,留下了豪华游轮遇难的一刻。</h3> <h3> 更让人感动的是那些船员们,没有显赫的地位,但他们不是抢着逃生,而是各司其责,坚守岗位,让人肃然起敬。</h3> <h3>船员在执行船长让妇孺先上救生艇的疏导任务</h3> <h3>船员在极力控制混乱的场面</h3> <h3>大副开枪射杀了一位失控的游客,然后在无能为力的绝望和愧疚中开枪自杀</h3> <h3>唯一一条船返回救落水的生还者,1500人只救了宝贵的6条生命</h3> <h3>锅炉房进水被迫关闭舱门的那一刻,班长指挥着同事尽快逃生。</h3> <h3>在水没过舱体10米深时,一些船员还在舱内努力地排水和抢修机械,延缓下沉时间,他们成为第一批遇难者</h3> <h3>一位电力工程师一直守在总控室,一边指挥排水,一边守住电源,使得疏散救援工作坚持到沉没前2分钟,最后触电遇难;<br></h3> <h3>一位名叫菲利普斯的发报员,不断向外发布求救信号和船内信息,船长让他离开逃生他仍然坚守在电报前,最后一句信息是:你们速来,船已沉没;<br></h3> <h3> 做为旅客,当时总人数为2200人,而救生艇由于建造方盲目自信的缩减,只能搭载700人。这意味着将有1500人与沉船一起葬身大海。面对死亡,那一幕幕让人动容。</h3> <h3>一位老人穿上绅士晚礼服,与老伴相拥于下面流水的床上……</h3> <h3>一位三等舱的妈妈,由于无力去抢有限的救生艇,安静地给两个孩子讲故事,让他们在不知道什么叫死亡的睡梦中得到宁静……</h3> <h3>仰望着留在船上的爸爸,孩子泪流决别。史料记载,有一位伊文斯夫人,本来已经上了救生艇,却把位置让给了一位孩子的母亲,而自己选择了和丈夫一起遇难。</h3> <h3>相反,那位夸夸其谈的游轮老板却不顾船长让妇孺优先逃生的命令,自顾抢占位置。</h3> <h3>露丝的未婚夫为了能逃生,抱起陌生人的孩子,骗取了一个有限的位置。</h3> <h3> 影片着意对比了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真情演绎了传奇感人的爱情故事,重笔再现了面对灾难时人的种种表现。</h3> <h3> 林林总总,百态人生。灾难面前,求生是一种本能,然而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只有在这时,方能体现一个人的伟大之处,用生命书写永恒。</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