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用爱心演绎母亲责任</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用恒心编织写作人生</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用真心呵护更多孩子</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题记</b></h3> <h1> <b> 引 言</b></h1><h1><b><br /></b></h1>2008年末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上海外滩的长堤上行走着一对手手相牵的母女,她们时而驻足观望,时而会心一笑,尽兴观赏明珠塔的直冲云霄,由衷惊叹黄浦江的浩渺无穷,盛情赞美江面上一艘艘漂亮的商船、豪华的游轮……妈妈慈祥的目光与女儿温顺的目光在一次又一次的对接中,产生出一种柔和的光芒,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在蔚蓝色的天空下显现出一种宁静、和谐的美。<h1><br /></h1>女儿婷婷一袭红衣,青春靓丽;妈妈穿着朴素,两鬓染霜。她和女儿已经整整三年没有见面了,她说自己"想女儿都快想疯了"。大上海这座一个月前还与她的生命并不搭界的城市,在她的眼里一下子变得亲近无比,她将有可能成为大上海的一位常客,妈妈想念女儿呀!半个月后,拿到第一个月工资的婷婷给妈妈买了一张软卧票,看望在北京上班的长女娉娉。躺在舒适的软卧席上,她心潮起伏,泪光盈盈,那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与女儿相处的一朝一夕、一情一景浮现眼前,恍如昨日,想到女儿的健康成长,妈妈沉浸在巨大的幸福中,内心涌起无限的欣慰之情。<h1><br /></h1>她是谁?她就是我为之敬重的赵锁仙大姐。她既不言商,也不在官;一没豪宅,二没名车,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母亲,而她的名字在无数母亲那里可以脱口而出,她与两个女儿一起成长的故事在阳泉、在山西,甚至更远的一些地方口口相传,人人称道。<h3> <br />赵大姐1953年生于山西榆社,1977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曾在中学任教多年,退休前在阳煤集团党委宣传部工作。 <h1><br /></h1>2007年,她当选为阳泉矿区第八届人大代表。 <h1><br /></h1>2005年,她被阳泉市妇联聘请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首席讲师。2007年,获得阳泉市"优秀家教工作者"称号;2008年,获得"山西省家庭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h1><br /></h1>2004年,她获得"阳泉市十佳母亲"称号;2006年,获得"中国首届百名优秀母亲"称号;2007年,获得"山西省首届十大杰出母亲"称号;同年,获得"中国当代十大孟母" 的殊荣。 <h1><b></b></h1> </h3> <h1> <b> 慈慈母爱——托起双优秀女儿 </b><br /><br /><h3>赵锁仙大姐有一双令人羡慕的女儿。她的大女儿娉娉1997年考中南开大学;2001年考取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2003年考取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现在在中国人民银行做博士后。小女儿婷婷1998年榜中清华;2002年直读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2005年赴英国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年底就业于上海某跨国制药公司搞研发。</h3></h1><h1><br /></h1>一所中学如果有一两个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就算放卫星了,那是学校和老师共同的骄傲;一个家庭培育出"清华北大两支花",这是无数学子和家长最为羡慕的,于是,这个普通的家庭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h1><br /></h1>赵锁仙大姐从小女儿婷婷两周岁生日那天开始,为女儿记日记一直坚持到现在,35本、约200万字的日记真实地记录了两个孩子成长的每一天。她当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把女儿成长过程中有意思的地方以及小小的闪光点记下来,到女儿18岁的时候,作为一份礼物送给女儿。<h1><br /></h1>最初的日记特别好玩儿,写真式的、照拍式的,一一如实记录。女儿说什么,她就写什么;女儿怎么做,她就怎么写,不修饰,不拔高,原汁原味,本色本香。之后有一点浅浅的引导:告诉孩子应该朝那儿去努力,应该定位一个什么样的目标,使女儿在幼小的心灵中对自己有一个良好预期,让她们努力有方向,前进有动力。对她们好的地方及时肯定大加赞扬,强化她们的优势。对她们做得不到位、不大妥贴的地方婉言相劝,从来没有过板着面孔的说教,没有过无情的谩骂和责备,连正儿八经的批评也极少,而是亲切的、友善的、设身处地的、和风细雨式的提醒,不让孩子有任何难堪,不认为是一种处罚,让她们感受到一种被关爱的安全感,知道妈妈之所以这样说全是为她们好,让她们在快乐中改正不足。<h1><br /></h1>1985年3月24日的日记是这样写的:"‘娉娉可真够倔的,有时我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当我把这句话念给娉娉的时候,她居然哈哈大笑说:‘妈妈,我能改’,批评的效果在欢愉的氛围中达到了"。<h1><br /></h1>念日记,一直是她们家的"保留节目"。孩子认字不多的时候,妈妈天天念日记给女儿听,因为记的全是她们说的话,做的事,女儿百听不厌,日记本都翻烂了;上大学回来后的每个假期,妈妈依然念日记给女儿听,一是赵大姐写的字了草,二是每篇日记都是在极度疲乏的情况下写成的,有时字串行,字压字,女儿看起来比较吃力。常常是:妈妈念,女儿听,一念就是好几个小时,一起回味快乐的童年,共同展望美好的未来。<h1><br /></h1>为女儿记几篇成长日记,谁也能做到,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二十多年如一日坚持为女儿记日记,这就不是每一位母亲能够做到的。事情虽然不大,因为坚持,于是把女儿一个送到北大一个送到清华,实在让人感叹!<h1><br /></h1>网友"天使之王"在一篇博文中讲:"因为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课题的研究,国际蒙台梭利协会总部给我提供了各种家庭教育的成功范例!国外的案例举不胜举,国内的案例比比皆是,独独两位母亲的做法感动了我,也震撼了我。美国的露易丝二十多年如一日每天给孩子拍一张照片,把孩子成长的过程"定格";中国的赵锁仙二十多年如一日,一天不拉为两个女儿记日记约两百万字,直到大女儿娉娉考上北大,小女儿婷婷考上清华……看似两个毫无关联的新闻事件,其实事件本身所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成功育子的理念!"<h1><br /></h1>"中国当代十大孟母"组委会给她的颁奖辞非常精彩:"给孩子一个笑容,这容易做到;呵护孩子的衣食住行,这也容易做到;用二十年的时光,追逐孩子的心灵跳动,不容易!您做到了,您告诉世人什么是奇迹!" <h3>2003年,她们家的经济条件大大宽松,买了电脑,上了宽带,和孩子的联系更加方便、快捷、及时。有时一天发好几封电子邮件,妈妈传过去,女儿接起来,短的象造句,长的是万言书。<br />妈妈对人情冷暖的感知,对人世万象的理解,总是多一些,随时谈谈,及时提醒,象打预防针一样注入女儿的肌体,让她们少走一些弯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帮助她们早日完成由父母监护到完全独立这样一个过程;女儿全新的生活理念、对新生事物的快速反应、对生活的饱满热情、对困难的勇敢挑战又常常感染妈妈、激励妈妈,使妈妈思想保持新锐,不致落伍。</h3><h3><h3><br /></h3>家书抵万金!川流不息的家书成为一条涓涓细流,流淌在妈妈和女儿心田,滋润着她们的生活,丰盈着她们的感情,陶醉其中,妙不可言。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交汇,妈妈能清晰地听到女儿的呼吸,触及到女儿的心动,能无所不在感受到女儿关爱父母的赤子情怀,更欣赏女儿马不停蹄永不言倦的向上攀登,也能真真切切地体悟到女儿成长的不易和跋涉的艰辛!不是让女儿"依葫芦画瓢"立此存照,是让她们有所选择有所批判地吸收利用,为她们做一个好人、一个优秀的人而言有所依行有所规。</h3><h3><h3><br /></h3>婚姻需要经营,亲情一样需要经营,需要打理,需要浇园,需要施肥。长女娉娉在一次来信中这样说:"任何一种爱都是互动的,双方配合默契才会精彩。亲情是一个奇怪的东西,需要想,需要做,也离不开说"。她们没有因为长时间不在一起而心生淡漠之情,相反地,母女间的感情愈发加深了,母女的心愈发贴近了。</h3><h3><h3><br /></h3>十年来,妈妈写给女儿的书面通信78封,电子邮件1320多封,两个女儿差不多每信必复,上百万字的家书落在纸上,存入硬盘,留存记忆,成为她们家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h3><h3><h3><br /></h3>看到风华正茂的两个女儿,做妈妈的深感欣慰。赵大姐对我说:"日记和书信是我教育孩子的左膀右臂,是一种教育子女的良好形式。无论如何想不到这一点点努力、一点点坚持,200万字的日记、100万字的家书,居然帮助两个女儿健康地成长起来。真正做这件事的时候,并不是有意识的,并不明白它的作用何在?意义何在?只是今天见了收获,才知道不知不觉中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h3><h3><h3><br /></h3>她是女儿的老师,女儿也是她的老师,精神反哺在她们家是绝对存在的。年轻时的赵大姐没有毅力、没有恒心,做什么事只有"三分钟"热度,狂热起来努力个十天八天,很快冷却下去就无声无息再无下文,以至三十五岁的时候还一事无成两手空空。</h3><h3><h3><br /></h3>1987年1月4日,年仅七岁多的娉娉一中午写成三封信这件事震惊了她,曾经迷惘的她一下子被女儿喝醒了。女儿用一双小小的、劳动的手告诉她一个简单不过的道理:只要肯做,就能做成。她第一次懂得生命的真谛:行胜于言。这是女儿给她上得最生动、最精彩的一课!</h3><h3><h3><br /></h3>从那一天开始,她象一支箭拔出箭囊离弦而去,如一匹马扬蹄四起陷阵冲锋,不再庸庸碌碌人云亦云,不再昏昏噩噩无所事事,一改青春时代的"冷热"毛病,修正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开始了她的读写人生。她说自己是一位幸运的母亲,是女儿打转了她的生命方向!</h3><h3><h3><br /></h3>她说,完整的母爱不只是母亲对儿女的爱,也包括儿女对母亲的爱,单向的爱是不成功的。理性的母爱应当是:让孩子一手承接爱的乳汁,一手播洒爱的甘露。在孩子还做不了多少事的时候,让他们充分地感受爱,并学会爱,这是一门更重要的课程。娉娉上初中的时候,每天晚上七点多才能回家。常常是刚刚端起碗,邻居家小妹妹就来家请教,这时候的娉娉二话不说放下碗就开始给小妹妹辅导,一般要耗上半点四十分钟,差不多天天如此。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有一天忍受不住对女儿说:"你的作业那么多,时间那么紧,每天睡得那么晚,长此以往,怎么能受得了。"娉娉说:"妈妈,没关系的,能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做一点什么,那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啊!我乐意。"</h3><h3><h3><br /></h3>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渴望,赵大姐至深至切的体验是:望子成龙不如做个样子。她说:"爱孩子,不是要母亲折断翅膀,以萎缩自己牺牲自我为沉重代价,相反地是要母亲振翅高飞扬帆远航,这样,才能牵引孩子不断飞升搏击长空,才能导引孩子生出鸿鹄之志面向未来。"</h3><h3><h3><br /></h3>她以透支身体的代价拼命做事,就是想传递给孩子一种拼搏向上的精神,让孩子从她的苦拼中获得力量,从而踏上学习的快车道;只想让女儿从她亡命般的写作中知道:妈妈不是最最优秀的,却是最最努力的。欣慰地讲:她的初衷实现了,她已经将顽强、执着的精神成功地植入女儿的骨髓,是苦有所值、苦超所值了。</h3><h3><h3><br /></h3>大姐酷爱读书,同时注重向生活学习。对于报刊上关于教育子女的文章、专论一一拜读,从中吸取营养;经常收看、收听一些教育类型的电视广播节目,了解新的教育信息,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坚持阅读一些家教书籍,努力搜集古今中外精英人物的成长故事、家教经典和成功范例,取其精华;尤其注重向身边每一位家长朋友学习,把他们一星一点好的做法,及时地补充到教育女儿的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尝试,与女儿一同成长。</h3><h3><h3><br /></h3>妈妈在前面领跑,女儿在后面紧追,顽强与执着已经成为她们家不改的血脉与家风,一家人相互鼓舞,两代人一起赛跑,最终母女双赢,皆大欢喜。</h3> <h3><b> 珍惜生命——莫过于好好做事 </b></h3><h3><b></b><h3><b><br /></b></h3>在社会经济空前发展的今天,人们想方设法保健养生,以求长生。赵大姐认为:求索创新的一日,长于醉生梦死的百年。她说:"如果此生只有说一句话的权利,我会说‘善待生命莫过于好好做事’。做事永远比享受重要;生命的过程就是做事的过程、尽责任的过程。老子曰:‘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凡夫俗子,理当脚踏实地做一点小事,不惧其小,不惧其微,为国家的繁荣尽匹夫之责,为帮助他人舍绵薄之力,为家庭的安宁幸福负重打拼。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多做实事多做难事多做小事永无止境,努力做到再也做不下去、再也做不动的那一天才有权利休息。"</h3><h3><h3><br /></h3>萨特说,文学的写作活动就是文学主体对社会的一种"介入"。从事文学创作以来,她以敏锐的目光观察社会,以独特的视角洞悉人生;以匹夫之勇关注生活,以匹夫之责呈达民意;以辛辣之笔触及社会的硬壳;以率真、泼辣、果敢的个性,直击生活中不善、不美、不真之处;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猛,揭露民主的阳光照不到的地方;用铮铮事实、柔柔民情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用血与火、雷与电的语言刺激人们的麻木,以唤醒大家的良知。她的文章没有一丝一毫的抱怨之心,没有星星点点的隐晦之意,以公民之责、血肉之躯仗义执言,她爱国如家,与劳苦民众血浓于水,即便是疾言厉色之时,一腔赤子情怀苍天可鉴,有一股直入人心的力量!她说:"一个吃文字饭的人,如果避实就虚,风花月雪,显示文学技巧,卖弄文学天资,不敢直视现实,不敢触及社会硬伤,没有独立思考,没有鞭辟入理的分析,充其量,不过是社会看客。"严格地说,她算一个杂文作家。</h3><h3><h3><br /></h3>她的作品充满阳刚之力,张扬个性风采,展现人性之光,彰显奋斗精神;许多文章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历史掌故信手拈来,名人轶事俯拾皆是,名言警句点缀其中……拜读她的作品,犹如置身于一座美丽妖艳的文学迷宫。不敢说她的作品篇篇上乘,但绝对没有一篇文字垃圾;可能有败笔之处,却字字良心酿,句句血泪成。</h3><h3><h3><br /></h3>她惜时如金,铢积寸累。两个孩子上中学吃大苦的时候,正是她人生爬大坡的岁月,读书到忘我,写作到亡命。恨不得不食人间烟火,"一分钟摔成八瓣用"。她无情地苛薄自己,挤兑自己,向人生的极限挑战。一般职业女性每天做"两个工作日"就叫苦连天,而她一副肩膀扛着三副担子往前走:上班、料理家务,种文字责任田。人到中年,在单位正是挑大梁的时候,工作任务排山倒海,家务活繁重琐碎,爱人搞公安,天天泡在发案现场,三天两头不着家,人情往来一一打点;孩子的吃喝拉撒她来安排。那是整整"八年抗战"啊,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每天至多睡五个小时。眼睛疼涩难支,依然"开读"不止;写得胳膊发困手指发麻,还是舍不得放下手中的笔。家务活穿插进行,洗衣机里转着衣服,手里提溜一张报纸,见缝插针溜几眼;锅上蒸着馒头,可能构思一个作品,十分投入,锅冒烟了,水耗干了,浑然不觉,一个月曾经烧破过三把水壶,两只蒸锅。</h3><h3><h3><br /></h3>人到中年,赵大姐放了一把奋斗之火,燃起一片希望之光。她以超负荷的努力,诠释着生命的意义——不羡开花时节的争相斗艳,重在金秋之际硕果累累。她从"豆腐块"起步,先后有300多篇文章约50万字的散文、杂文、随笔刊发于《工人日报》、《中国妇女报》、《博览群书》、《中国青年》、《语丝》、《杂文报》、《做人与处世》、《人才》等40多家报刊。以厚实的文学作品,敲开山西省作家协会、中国煤炭部作家协会的大门。</h3><h3><h3><br /></h3>2005年以来,她用自己的800多篇原创作品,建立了一间"网上小屋",网友的访问量突破23万人次之多,迅速结识了一大批全国各地的文朋好友,经常进行心对心的交流。</h3><h3><h3><br /></h3>2005年,23万字的纪实作品《姐姐北大妹妹清华》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已经再版。2006年,散文集《心有一缕阳光》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散文集《伯乐就是你自己》和杂文集《不吐不快》刚刚封笔,正在和出版社接洽出版事宜。</h3> <h3><b> 大爱无边——洒向孩子都是爱</b></h3><h3><b></b></h3><h3><br /></h3>孔子曰:"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贫穷而改节。"赵大姐为人谦和、正直高尚、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不愧为当代"孟母"。<h3><br /></h3>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自己有多么的光鲜夺目,而在于他能全身心地照亮别人,温暖别人。她的女儿幸福得象花儿一样,她愿意普天下的孩子都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她的女儿的前景一片光明,她期望更多的孩子都有一个美好未来。她的心里装满孩子,她的口头惮是:"天下没有一朵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她不仅爱自己的女儿,也爱更多的孩子;她不仅属于自己的女儿,也属于更多的孩子。只要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她都愿意做,不怕苦,不嫌累。她很有亲和力,和孩子们在一起是她最开心的时候。她是一个长不大的"老小孩儿",看见孩子她就乐,再内向的孩子都会被她的率直和真诚所打动,孩子们对她总有说不完的"悄悄话",讲不完的"小秘密"。<h3><br /></h3>一天,一位妈妈领着十多岁的儿子到赵大姐家请教。一进门,那位母亲就用手指头指着自己的孩子的额头不停地数落,说孩子笨、不听话、不争气、没出息,气得她头疼,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训得孩子眼泪汪汪,头都不敢抬。那位母亲走后,赵大姐和孩子亲切交谈,孩子终于含泪而笑,向她敞开了心扉,道出一肚子"苦水儿",她大胆鼓励,因势利导,帮助孩子重树信心。通过这件事,她第一次意识到:如果孩子发生问题,不一定是孩子的错,可能是家长教育不力,方法不对,她第一次感觉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br />她是爱的使者,洒向人间都是爱。<h3><br /></h3>当看到有的家长为教育孩子而苦恼,她感同身受;听到有的孩子无法与家长沟通而痛苦,她心急如焚。生活中,她低调做人、不事张扬,是傅雷的一句话激发了她,打动了她。傅雷说:"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是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大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植"。2005年9月,阳泉市妇联启动家庭教育工程,她被聘请为阳泉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首席讲师,为她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舞台。<h3><br /></h3>她撰写了两万字的《我与女儿一起成长》的演讲稿,讲稿分"施行爱的教育、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然功课、同伴教育不可忽缺、日记和家书是一种教育、女儿是我师、望子成龙不如做个样子、顽强可以将山移动、在读书中成长、莫让分数遮锐眼、孩子做错之后、女儿不再任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共十二部分,详细讲述了她教育女儿的切身体会。为了保证演讲效果,她不顾年龄偏大,一遍又一遍熟读、记忆,直到完全脱稿。<h3><br /></h3>几年来,她身体力行,不辞劳苦,先后到上海、海口、三亚、儋州、太原、吕梁等地做巡迥演讲,大受欢迎;深入到平定、盂县、郊区、城区、矿区中小学、幼儿园、居民区、农村,义务做了近百场家庭教育专题报告,好评如潮。<h3><br /></h3>赵大姐五十多岁了,精神总是那么饱满,对人总是那么热络,她象一团火,走到哪里,就把笑声带到那里,用真诚和激情感染人。<h3><br /></h3>每次演讲,随叫随到,没有报酬,不讲条件。在上海一所贵族学校讲过,在阳泉郊区几十里盘山路的偏僻小村庄讲过;在海口人民大会堂的讲台上讲过,在一个生着小炉子的教室里讲过,只要有孩子、有家长的地方,她都去。<h3> <br /></h3><h3>到北大街幼儿园演讲,家长到的特别多,会议室容不下,临时改在操场,那一天她穿得衣服不多,依然滔滔不绝谈笑风生,讲完后病了好几天。</h3><h3> <br /></h3><h3>到平定东回镇后石窑村学校演讲,开讲时晴空万里,讲着讲着,突然雷声大作,下起瓢泼大雨,会场只好从操场转回教室,她一样神采飞扬激情依旧。</h3><h3> <br /></h3><h3>到刘家垴学校演讲的那一天,大姐正闹肠胃病,她深知基层社区组织一次活动不容易,大剂量服药后坚持到会。</h3><h3> <br /></h3><h3>讲台就是阵地,就是战场,面对家长期待的目光,大姐做到"轻伤不下火线"。2007年夏天,她的腿不慎拉伤,几个月不见好,白天不能走路、上下楼,一夜一夜疼得不能入睡。国庆节前,郊区妇联给她安排了四场演讲,她二话没说就答应了。那一段日子,阴雨连绵,她拖着两条病腿一瘸一拐,坚持演讲,非常投入。 <h3><br /></h3>从两百万字日记中提炼的《姐姐北大妹妹清华》一书倍受家长欢迎;她的一系列教育观点为大家所认同;她的教育格言被孩子们熟读铭记;她的演讲声情并茂,铿镪有力,语言优美,感染力强,演讲现场,掌声不断;演讲场外,反馈强烈。 <h3><br /></h3>她有几句话与广大家长朋友共勉: <h3><br /></h3>对孩子负责,就是对家庭负责,对国家负责;善待孩子,就是善待自己,善待自己的老年。</h3><h3> <br />自己的孩子自己管,才是硬道理! <h3><br /></h3>平等、民主、宽松、友好,这是父母对孩子必须坚持的基本态度;表达、沟通、理解、关爱,应当是每一个家庭的关键词! <h3><br /></h3>让孩子玩个够。 <h3><br /></h3>学校只不过交给学生一把钥匙,能不能启开生命的辉煌乐章,全看孩子是否一生一世坚持努力。持之以恒,必成正果;终身学习,便是天才! <h3><br /></h3>教育子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只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子女终是顽石,亦可雕成美玉;终是锈铁一块,亦可化成赤体通金。 <h3><br /></h3>望子龙成不如做个样子。 <h3><br /></h3>为人父母者对于孩子,第一是榜样,第二是榜样,第三还是榜样。 <h3><br /></h3>和孩子做最好的朋友。 <h3><br /></h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也是父母的最好老师。 <h3><br /></h3>对孩子要永远充满希望,您的孩子就会大有希望! <h3><br /></h3>父母的目光象太阳,照得孩子暖洋洋。 <h3><br /></h3>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h3><br /></h3>……… <h3><br /></h3>每场报告会前后,她和家长朋友形成良好互动,就不同孩子出现的不同问题,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每场报告会结束的时候,她总会把自己的QQ号与电子邮箱告诉大家。有的家长是听了她的演讲后到QQ查找她的,有的孩子是读了《姐姐北大妹妹清华》一书后加她为好友的。北到黑龙江,南到海南;大到上海,小到乡村,凡查找她的网友一律通过;凡留言给她的网友马上接应。截止目前,大姐先后与180多位家长及学生建立了网上联系。有时一来一长串,都有些招架不住,眼睛不好使的她,往往要聊到午夜;及时回复家长朋友的电子邮件成了她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类邮件有上百件之多。 <h3><br /></h3>演讲现场,一些感人情节让她铭心难忘;演讲之后,网友美好的留言成为她继续做好家教工作新的动力源! <h3><br /></h3>阳泉市七中一场报告安排在下午五时至六时,就在她准备结束演讲的时候,会场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与会家长和老师齐声说:"继续,继续讲,讲到晚上12点也行",她非常感动。 <h3><br /></h3>刚刚过了十八岁生日的阳泉一中学生史佳可在QQ上对她说:"听了您的演讲,非常震憾,非常振奋,我要努力,我得加油"。 <h3><br /></h3>天津高二学生"pain"在QQ上说:"赵妈妈.您的书我翻来覆去看过很多遍了每次都热泪盈眶,好喜欢您的性格与为人,好崇拜您和两位姐姐的奋斗精神,您永远是我做人做事的一面旗帜!我会加倍努力的!" <br />网友"星星雨"说:"您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我。原来我很迷茫,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能上名牌大学,我做梦都想把孩子送进北大清华。现在我不这样想了,首先让孩子做一个好人,这是最重要的,感到教育孩子有方向了。 <h3><br /></h3>蒋轶敏留言:"我是含着泪听完您和女儿共同成长故事的,非常感动,非常震撼。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手足情义的挚深,才成就了这小姐儿俩。也让我又一次懂得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在于每一点每一滴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谢谢!" <h3><br /></h3>一位家长朋友对她说:"您的报告非常棒,您的书写的非常好,鼓励了阳泉一代人啊!" <h3><br /></h3>一位年轻妈妈说:"好生动、好感人、好鲜活、好温暖的一场演讲,我无法用任何语言来诠释此刻心中的激荡与感动,您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也是普天之下所有父母的典范。每一位母亲都是爱子惜女的,而她们却没有能力将这份慈慈爱心固化在文字中,天下母亲感谢您为她们代言,天下儿女因此懂得感恩父母,谢谢您"。 <h3><br /></h3>一位留美博士这样留言:"在网上,无意看到电子版《姐姐北大妹妹清华》一书,说真的,看到这个书名的第一眼我有些反感,这样的书有可能吸引10000个望子成龙的父母去购买,也可能拒绝了5000个象我这样的读者去阅读。我在美国读博,谈笑伯克利,往来斯坦福,清华北大已经不是什么吸引眼珠的金字招牌了。之所以忍不住想看一看,完全出于好奇,我快要做爸爸了,想看看其究竟念的是怎样一本"育儿经"。这一读不要紧,我的眼睛紧紧粘在显示屏上整整5个小时"没动窝",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作品。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一是亲情扑面,妈妈对女儿无所不在细致入微的爱跃动在字里行间,如果不是妈妈,断断写不出来;二是这本书读来份外亲切、生动,全是儿童化、生活化的语言,有趣的句子随手捻来,比比皆是,让人拍案。" <h3><br /></h3>亚美学校翟林爱老师的一篇日记成了赵大姐的珍藏。林老师在日记中写道:"上星期五,学校组织一场家长讲座,学校要求没有课的老师都去听听,我老师出身,自认为家教得法,很不情愿到了会议室,特意在靠门口的地方坐下,随时准备溜。演讲一开始,就被您培养出一个北大、一个清华的优秀女儿所吸引。听着听着,完全入迷了。您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质朴的语言传递着您高洁的内心品质、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对女儿广博的爱。说真的,我不太艳羡您的两个优秀女儿,却被您的精神所打动。可以说,您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不是关于教育,而是关于做人。" <h3><br /></h3>网友"我很平凡"在QQ上留言:"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您在我生命里的地位:您象一道闪电划过我灰暗的天空。好多年来,一直找不到自己的生活坐标,常常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苦恼。通过您的讲述,我要换一种活法了。对您来说只是一场普通的演讲,对我来说意义却不平凡,它胜过任何一堂课,不仅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而且会影响到我的女儿。从前,我常常表现对孩子的不满,其实我的孩子很优秀。今后,我要向您学习,放大孩子的优点,用孩子的优点消灭她的缺点。我会吸取您生活的精华,正确地引导我的女儿健康成长"。 <br />…… <h3><br /></h3>看了这样的留言,她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没想到自己的演讲居然能产生这样大的触动,尤其是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她十分震惊,倍受鼓舞,快言快语、爽朗热情的赵大姐都有些坐不住了。长时间地和家长和孩子频繁接触与深入交流之后,她对孩子的特点有了进一步了解,对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有所掌握,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因此坚定了她做好家教工作的信心。她愿意以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对更多的家长以启发,给更多的孩子以信心! <h3><br /></h3>有的家长告诉她开始为孩子记成长日记了,学着和孩子交朋友了,她很高兴;有的孩子告诉她:爸爸妈妈现在态度和蔼了,不再打骂了,心情好多了,她很开心。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 <h3>五十六个冬去春来,五十六年风雨岁月,铸就了她一腔大爱在心中。她敬父母,爱丈夫,爱女儿,亲手足,重友谊,善同仁;她爱工作,爱学习,爱写作,爱劳动。她对故土一往情深,对矿工兄弟敬重有加,对祖国忠贞不二。她说:"如果把出生和死亡视做人生的两个点,那么中间几十年时间充斥着的就是我们对光明的渴望,对黑暗的憎恶,对正义的寻找,对邪恶的唾弃。置身于这样一个伟大的运行过程中,我力争做一个优秀的精神传承者。" </h3><h3> </h3>她因爱而来到这个世界,她因爱而活出生动,活出精彩!<h3> <br /></h3><h3> <br /></h3><h3>首发于《天下山西名人》2009年第二期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