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行思录第21集 乌海佛思

阿沃亚斯

乌海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内蒙古西部,地处黄河上游,东临鄂尔多斯高原,南与宁夏石嘴山市隔河相望,西接阿拉善盟草原,北靠肥沃的河套平原。<div>  乌海是华北与西北的结合部,同时也是“宁蒙陕甘”经济区的结合部和沿黄经济带的中心区域,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div><div> 上图,乌海是南北走向的狭长地带,沿着黄河和贺兰山的。</div> 乌海素有“黄河明珠”的美誉,三山环抱,一水中流,民风淳厚,被誉为镶嵌在黄河金腰带上的一颗明珠。境内资源富集,素以“乌金之海”著称。<div>  乌海煤炭资源丰富,经济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为主,属于典型的资源型经济。优质焦煤、煤系高岭土、石灰岩、铁矿石、石英砂、白云岩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好、易开采、相对集中配套、工业利用价值高。其中,优质焦煤占内蒙古已探明储量的75%,是国家重要的焦煤基地。</div> <div>  乌海历史上并没有这个地名,区域上看,这里是西夏故地,清朝时分别属于阿拉善旗、鄂托克旗等地,民国时候也归属过宁夏。</div> 1961年7月9日,因为煤矿开发的原因,才建立乌达市和海勃湾市,分别隶属巴彦淖尔盟和伊克昭盟。<div> 1975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准建立乌海市。翌年1月10日,乌达市和海勃湾市正式合并成立乌海市,为内蒙古自治区直辖市。市人民政府设在海勃湾。<br></div> <h3><font color="#010101">  乌海人口大概60万,城市建设非常不错,经济因为煤炭等矿产资源而繁荣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乌海有个中国书法城的称号,因为这里的人爱好书法。</font></h3> 乌海的人文和这个城市的特色一样——综合。因为是移民的矿城,这里的人五花八门、哪里的都有,文化也是如此。<div>  从口音上,这里西北的兰州银川话、内蒙中西部的山西话都很多,人也是以这两个地方的为主,饮食什么口味都有。</div> <h3><font color="#010101">  乌海依附于贺兰山,乌海西边是阿拉善盟,那里的空气相对较好,蓝天白云可以看到。</font></h3> 乌海全境被黄河贯穿,形成了一些岛屿、湿地、公园等等,为工业城市点缀了一些绿色。<div>  这里的黄河特别黄,黄得都泛红色了。</div> <h3><font color="#010101">  乌海是个工业城市,当地政府和人民努力改变形象,修建了很多公园、开发了很多旅游景点,希望将乌海打造成一个宜居的旅游城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但是,很多时候,烟尘还是非常大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乌海南部的海南区老石旦煤矿,很多老一辈的煤矿开采完毕,基本上都废弃了,留下很多那个时代的建筑物,还能勾起人们的一些回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典型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招待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工人文化宫、工人俱乐部都是那个年代的回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煤矿餐厅,想当年时高档豪华的接待场所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特意去满巴拉僧庙看看</font></h3> 满巴拉僧庙位于乌海市海南区拉僧庙镇所在地。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在伊克昭盟鄂托克旗第七代王东日布包仁时期,由第一世夏仲(活佛)贡其根阿日布吉主持兴建,现已有215年的历史。<div>  庙建成后,以研究医中教义培养医务人才为目的,学僧们进庙后,经义双修。</div> "满巴拉僧"是藏语,意为"医明经院"或"医明学院"。建立满巴拉僧庙有当时的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建庙时鄂托克旗内前后建成的近20座寺院中没有1个研究医宗教义的场所。很需要建立一个研究蒙藏医学的医宗专门机构。<div>  为此,大家选择阿尔巴斯山脉盛产多种药石、药草和利用图海山几处矿泉水资源的自然地理条件:把满巴拉僧庙建在水土丰盛的地方,隶属鄂托克召,从此鄂托克旗有了研究医宗教义的寺院。</div><div> (可想而知当时的乌海地界,还是自然条件非常好的地方)<br><div> 满巴拉僧庙盛兴时期,喇嘛数达近200名,殿塔10座,庙仓库和住宅170多间,大小畜数百头只;庙内各种雕塑、壁画精致、法器齐全,布置十分壮观,经书、医药书籍数千卷,成为在鄂尔多斯高原上规模较大的有名气的寺院之一,特别是藏医学和众多名医远近闻名,曾经研制出几十种蒙药秘方。</div></div><div> </div>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砸毁神像,彻底拆庙,百年寺庙毁于一旦,珍贵文物不知踪向,只留下三层不完整的庙宇,作为历史的见证。近几年,乌海市海南区共投资434万元对满巴拉僧庙进行了修复。<div>  随着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1982年在旧址上设宗教活动点恢复香火,1996年海南区政府批准予以登记,正式确定为乌海地区唯一格鲁派(喇嘛教)宗教活动场所,第四世夏仲嘎拉生沙德日布丹毕尼在广大僧众和信教群众的支持下,全面修复庙宇,现已初具规模。每次庙会人山人海,平时朝拜和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div> 遗憾的是,这里没有以前那么多好学的僧侣来学习医学了。<div>  </div> 站在满巴拉僧庙的山上,眺望烟雾缭绕的乌海<div>  本集内容较少,我补充一些本人关于藏传佛教的浅显见识。</div> 我们从小就知道佛祖菩萨寺庙,知道佛教倡导的是慈悲为怀,知道和尚不吃肉不结婚不杀生,知道佛祖菩萨法力无边,如果我们虔诚的供养香火,就会保佑我们,这是最简单的佛教观点。<div>  后来尝试着读读佛教史、六祖坛经、达摩的故事,简单接触了一些佛经,可是依旧不明所以,对佛教的理解和儿时差不多。去了很多次寺庙,不是参观旅游,就是求签问卦,再不就是烧香求子求财求健康。</div><div> 直到2010年左右,读了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上图)的书,看了很多视频讲座,才逐渐明白了佛教的真谛。</div> 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一个秘境小国不丹(上图),佛教的真谛被完全的继承下来了。这个小国的人民和藏人是一样的长相、使用一样的语言和文字,其历史也完全和西藏联系在一起。在印度、西藏、中国三个巨人的夹缝中,他实在是被统治者忽视了,以至于只要称臣就没有征服屠戮和压榨。<div>  不丹曾是大清的藩属国,国旗是龙旗。他们就像以前的大理国,从国王开始,都是忠实的佛教徒。最为让人感动的是,现在的国王主动放弃了所有的权力,把国家交给民主的议会,这究竟是何种力量和无私无我的内心啊?<div>  这个与世隔绝的国度,出现了一个接触了中西方文明的现代仁波切——宗萨蒋扬钦哲,他使不丹佛教面向世界,并且立刻得到各国人士极大的认可,佛教的真谛终于在没有人操纵扭曲的情况下走向世人。</div><div> 下面,我们就看看这个做电影导演、交女朋友的仁波切的教法是怎样的</div></div> 首先,我们颠覆一下佛教本身。佛教,其实是一门哲学学科,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宗教。佛教不象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有唯一信仰的上帝和真主,这是最大的区别。佛学的创始人释迦摩尼不是上帝不是神仙不是万能的真主,他就是一个有学问的老师,观音菩萨、莲花生大士、弥勒佛这些人物都是佛学传播中的一些智者和上师,而不是拥有无边法力的神仙。这一点,和中国的儒学一样,孔子也不是神佛,而是活生生的一个人、一个老师。<div><div>  (上图,不丹的著名寺院虎穴寺,建在悬崖之上,完全是藏式的)</div></div> 其次,佛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学成的困难非常大。我记得我在大学学习哲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一个20岁的青年,想要透彻的读懂和理解哲学,是非常困难的。原因就是我们缺少丰富知识的铺垫和经验阅历的支持,佛学也是如此。<div>  佛学其实是一个综合的学科体系,藏传佛教里面有很多门功课,除了佛教精典外,医学、建筑、数学、文学等等都需要学习。不但要学习,还要考试、辩论、实践、写作,这样才能达到般若波罗蜜——智慧达彼岸,也就是佛学要靠智慧的学习才能达到最终的证悟彼岸。</div><div> (上图,不丹国旗)</div> 佛学的目的是解决人内心的各种痛苦、达到真正的快乐,求得证悟的同时利益他人和一切有情众生。<div>  但是,佛,也可以是一种宗教,这并不矛盾。</div><div> 在求得证悟的过程中,有无数种方法,你都可以使用:可以把佛当成一门哲学来学习,也可以把佛当作宗教来信仰、祈求;可以读书思考,也可以出家念经;可以遵守戒律,也可以吃肉结婚生子。</div><div> 佛、佛学、佛教,其实没有严格苛刻的教规,是一个自由、开放、包容的思想。</div> <div>  (上图,美丽的不丹,很多高级酒店也是藏式的)</div> 佛学第一个要理解的基本概念,就是——无常<div> 无常——就是任何现象,都是相互作用产生的,是和一成不变的恒常相反的,也就是说任何现象都是可以变化的。<br></div><div> 无常无处不在,我对着电脑敲字,突然打了一个喷嚏,于是我们第一个反应是——电脑脏了。电脑脏了吗?没有,是应为有喷嚏在上面,我们才有了电脑脏了这个概念。</div><div> 无常有什么现实意义吗?</div><div> 身边有个人经过,随手丢了一个垃圾或吐了口痰,我们心里会想:这个人太不文明。如果是个农民,我们会想:农民素质真低,千万不要当这样的人。我们甚至会斥责和心里暗暗骂他。</div><div> 如果你理解无常,就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样的行为:他可能是没有接受过公共卫生的教育,这不是他自身的问题,而是没有合适的教育因素作用到他的身上。所以,我们不应该生气、动怒、鄙视他、责骂他,而是应该理解他,这不是他的责任。我们更应该从心里升起一个发愿的心,期待有教育的机会及早作用到他的身上。</div> <div>  (上图,宗萨仁波切导演的电影——高山上的世界杯)</div><div> 无常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理解的,我们可以在生活中的任何时候体会无常的意义,逐渐理解无常。</div><div> 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个概念——痛苦,佛学的目的就是消除痛苦,痛苦的概念在佛学的范围内,会比我们能想到的更广泛:</div><div> 1、生理上的、疾病带来的痛苦;</div><div> 2、遭遇挫折失败打击带来的心里痛苦;</div><div> 3、看似无所谓实则痛苦的:没有升职、钱没赚到;</div><div> 4、嫉妒别人产生的痛苦;</div><div> 5、思念亲人、爱人、孩子的痛</div><div> 还有很多,细想起来,我们的一生开心的时候真的不多,大部分的情绪都是烦恼、担忧、焦虑、嫉妒、不耐烦、不满、痛苦</div> <div>  (上图,不丹国王夫妇,国王娶了平民女子,也放弃了王权,给了议会)</div> 想到了身边慢慢的痛苦的情绪,我们来学习第三个概念——痛苦的根源——自我<div> 造成上面提出的那些内心嫉妒、愤怒、害怕失去、思念、恐惧这些痛苦的根源,就是自我。</div><div> 当我们用自我的标准评判他人的时候,我们会产生很多不好的情绪:</div><div> 嘲笑别人过的不如自己、嫉妒别人比自己有钱、装作潇洒不在意的对别人的成绩嗤之以鼻;</div><div> 提醒身边的人提防某个人、担心孩子生活的不好、看到某人失败倒霉而暗自窃喜。</div><div> 这些情绪的产生都是因为我们用自我内心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别人,我们的内心缺乏对各类生活方式的起码的尊重,我们把自己放到了天地万物最核心的地位。</div><div> 仔细想想,这些痛苦的根源不都是我们拿自己和别人去“比较”吗?</div> 我们不停的追求物质利益、名气地位,这个过程中,人不为己的思想使我们一定是把自己的自我利益放在第一位,在这个漫长的人生过程中,为了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我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得不到我们着急气愤痛苦,得到了我们又害怕失去。<div>  这就是我们的人生,至少我曾经是这样的。</div><div> 反观我们的社会和国家,一样也是如此。</div><div> (上图,不丹的幸福指数是全球第一的,不是他们拥有多少国民总值和人均收入,而是内心的满足和幸福)</div> 去除痛苦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去除自我,达到无我的境地,这就是佛学的主要目的之一。<div>  达到无我,没有私欲,不但要表现在物质上,还要表现在思想上,思想比物质能难达到无我的程度</div><div> 达到无常无我的境地,去除痛苦的内心,需要的方法主要就是智慧与禅修。我们需要读很多的书籍、或者被教授很多的知识,通过我们自身的生活经历,结合在一起进行思考。还需要辅助一些禅修的静思,这样才能使你从焦躁的情绪中平静下来,认真的思考和感悟无常无我的意义,训练自己的两个行动指南——发心和利益他人</div><div> 这是佛教的另外一个主要目的。(上图,高山上的世界杯描写的是一群爱踢球的小喇嘛买电视看世界杯的故事)</div> 发心——就是做事情、起念头的内心动机。<div>  我们做一件事情之前,如果能够静心审视一下自己的动机,这对于我们理解无我、消除痛苦有决定性的帮助。</div><div> 而这个动机就是——自我满足还是利益他人?</div><div> 这是佛学和唯物主义、儒家思想还有其他宗教的本质区别</div><div> 慈悲的目的,不是实现自我满足、不是为了来生得到好报、不是想要求得好的名声、不是想要得到好的供奉,这一切都不能是为了自己,而全部是为了他人的利益、对他人有好处有帮助,这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之前,要先审视的自我的动机——发心。</div><div> (上图,僧俗和谐共处的不丹,不论是僧还是俗,都是达到证悟的方法,都是值得尊重的生活方式)</div> “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佛学的四法印,也就是最基本的概念<div>  一切现象是无常的,一切情绪是苦的,一切都为了消除内心的自我、最后利益他人,获得真正的快乐,轮回归于寂静。</div><div> 关于涅槃和轮回的观点,很多人问是否相信,以前恐怕很难解释这个问题,随着现在科技的发达,盗梦空间等一系列美国科幻电影的出现,你虽然没有亲眼见过轮回,可你能立刻就全盘否定他的存在吗?</div><div> 梦境里的东西、四维空间、不知名的存在,我们能否定吗?就像你和宋朝人讲互联网、微信、讲登月讲地球、讲苹果手机,他们打死也不信的啊。在历史的长河里,一切皆有可能。</div><div> 对于涅槃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产生慈悲心,一些过错总会经过轮回来改变。(而那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思想,带给人们的永远都是痛苦和仇恨)</div> 学习宗萨钦哲仁波切的教法,有三个渠道<div>  1、 由他导演的电影和纪录片:小活佛(上图)、高山上的世界杯、旅行者和魔术师、梦旅人、真言之师、祈福</div><div> 新片Hema Hema: Sing Me a Song While I Wait(台湾译名:《嘿玛嘿玛:等待成一首歌》),全片描述不丹传说中十二年一次的神祕集会发生的故事,以面具、歌舞、仪式等暗喻人生,男神级演员梁朝伟与金马影后周迅更无偿演出</div> 2、出版的书籍,大部分都翻译成了汉语:正见、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人间是剧场、朝圣、八万四千问、不是为了快乐<div>  这些书完全都是直白的语言、图片,不是经书形式的,不是用来念诵的,而是需要学习思考。</div> 3、上网看他的讲座,他经常在世界各地举办现场讲座和答疑,大部分都由台湾的友人翻译成了汉语。<div>  他比较经常举办讲座的地方是香港、台湾和东南亚,其次是欧洲和美国、澳洲,国内有几次,不多。建议大家还是先读书,再看讲座,比较容易理解。</div><div> 下面,我摘录一些他的讲座和短文:</div> <div>  纪念莲花生大师的文章</div> “顶礼与我们须臾不离的怙主——莲花生”<div> 在当今这个时代,每一天,每个小时,时时刻刻都有如此多的内在矛盾和元素衰败。并且的密的层面上,我们无力信赖单纯的事物、佛陀的教言、因果定律或来自上师和传承的加持。正是在这样的时刻,我请求您永不离去。</div><div> 您在累劫里的唯一愿望就是永不离开我等无明众生,因此这样暂时的离去的伪装示现,至今令我们感到痛苦。</div><h3> 金刚佛怙主,请让我们明白这也是一种加持。让我们能够开除这个被称为身体、住所的无常易逝元素,不过如纸牌屋一般,随时都会溃散而去。</h3><div></div><div> 现实的当今世界,我们面对的</div><div> 内在矛盾:发展与节约、创造与保护、开发与破坏、舍弃与拥有</div><div> 外在动荡:环境恶化、战乱饥荒、家庭破裂、经济停滞、社会堕落</div><div> 元素衰败:身体、年龄、心灵、空气、河流、情绪、行为</div><div> </div><div> 在密的层面上,在灵性思维的内心,我们无力信赖:</div><div> 单纯的事物(相互作用)、佛陀的教言、因果定律、上师和传承的加持。</div><div></div><div> 世界纷杂多变,规律、教诲和知识,对于我们来说,不能解决自我的问题</div><div> 这时候,我们应该明白:失去与担心,也是一种加持和学习</div><div> 这些无常的因素,会随时溃散,皆因我的内心,清明、无我、透彻了然。</div><div> (在佛学里,溃散不是一个贬义词,并不是失败、失去的意思,而是超越的意思。当我们脑中、心中各种困扰的因素溃散了、超越了概念的时候,我们才能达到清明无我的心态)</div> “ 佛教和奢靡他禅修”——讲座<div>  奢靡他禅修有两种,第一种是世间导向的禅修,第二种是超越时间导向的禅修。</div><div> 1、 “ 世间导向的奢靡他禅修”</div><div> 世间导向主要就是兴趣和目标导向,为了快乐也好,为了有利可图也好,为了解决与人相处的某个矛盾也好,都是时间导向。</div><div> 这种奢靡他禅修主要是通过放松自己的方式(静坐、躺着、听音乐等等),提升自己的专注力,进而提升沟通能力,不断改善自己的处境。</div><div> 我们可以试图对“心”进行更多的控制,但不是100%控制,否则会失去乐趣,我们要的是部分控制,部分放纵。只有找到一个失控的“心”,才能体会受到的“苦”。</div><div> 是什么让我们的内心失去控制、迷恋不舍、被事物骚扰?</div><div> 原因:我们的“心”过于散乱,失去了自心本具的庄严。</div><div> 解决:选择一个特定的目标作散乱的对象,设法对这个目标持续散乱——就是奢靡他禅修</div> 例子:欣赏日落,让自己每一秒都沉浸其中,内心和思绪对日落充分的散乱,时间久了,心反而会平静下来<div>  这不是修行佛法,也无关宗教,只是一个小技巧——停止对各种事物的追逐,每天就用几分钟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会经历各种感受,没关系,这是你第一次运用你的“心”(缺点是需要不断的持续)</div> “超越世间导向的(不共)奢靡他禅修”<div>  第一种禅修的见地:我想要放松、快乐、清醒</div><div> 第二种禅修的见地:什么是身体?什么是心灵?什么是健康?</div><div>这是世间的理智,当价值和方法(道)不一样的时候,禅修的定义(见地)也不一样。</div><div> “见地”决定“道”(方法)</div><div> 我认为胖是美的——多吃点</div><div> 我认为瘦是美的——减肥</div><div> 正确的见地:素食与佛教毫无关系;追随佛陀与佛教毫无关系;仅仅有“空性”也不是完全的佛教。</div><div> (这个比较难理解,不要急着理解最后的这些概念,先发散自己的思维,打开一切,不要禁锢在概念里,继续学习下去)</div> “四法印与禅修”——宗萨较多的讲座主题之一<div>  无常:</div><div> 对于无常的认知,称为“回归”或“出离”。</div><div> 学习无常的一个难点:困扰我们的不是无常,而是恒常的概念(坚定信念永不变、某某一定能够实现、人之初性本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忠孝仁义),尤其是一些看似非常正确的、符合道德规范的条条框框,很难理解我们如何用无常来看待它们?</div><div> 我们不要坚持这些观念吗?错了,不是不要认同或坚持,而是不要把他们当成是永远不变的追求,而过于执着于实现他们,太执着的往这些方向走,这样就会在过程中和意见、困难、矛盾等等形成无数的冲突,带来无尽的痛苦。</div> 皆苦:<div>  执着于自我的存在,失望就无可避免</div><div> 执着于别人的评价、赞扬,失望就无可避免</div> 皆空:中道(无我、空性)<div>  中道(中观)在儒家学说里是左右有两条道(多条道),左右各取精华,做一条折中的道路(上中下三策),这是儒家的中庸,绝对不是佛教的中道。</div><div> 佛陀说:这两条道路都无效。</div><div> 因而,中道是指:修任何左右道都无效。</div><div> 这就是中道(空性)的修习,思考既不落入左边的陷阱,也不落入右边的。一切左右道都无效,一切系统都无效,如果心存自我的目的,就没有解决之道;一切源于我执的自我之道,最终都行不通。</div><div> 中道=皆空=完全不管、完全舍弃、超越左和右,超越道德与非道德,超越一切二元的现象</div><div> 空性并非不可认识、理解和表达,我们通过闻思,了解了左右陷阱是怎样的。在此之前,不去判断——不共奢靡他禅修。</div> 涅槃:超越极端<div>  证悟——从特别重,卸下了重担,不再有“特别”,更接近证悟。</div><div> 佛教是一种逐渐和直接的道,我们不需要“特别”,目的也不是“特别”。一切现象都如梦幻,证悟也是如梦幻的,若有什么比证悟更好,它也是如梦幻的。因此,我们应该试着“不特别”。</div><div> 禅修——没有什么特别的冥想,如果你的心企图特别——那就是散乱</div><div> 我们所有的痛苦焦虑,就是想变得很特别</div><div> 我们接受儒家、马列二元论的教育,具备价值观、对与错、是非观——不是好的,就肯定是坏的;不是好人就是不好的人、不是有这个目的,就是有相反的目的;只有某某才能救国救民其他都是不行的。</div><div> 二元论是一个非常狭隘的、容易愚民的、看似非常简单的理论</div><div>做恶的人入地狱没好报,行善的人进天堂有好报就是二元论</div><div> 佛学:超越善恶、获得涅槃、证悟</div> “现代佛教教育”——针对教育的讲座<div> 前言</div><div> 简单的信息、方法,都可以有助于理解佛法。</div><div> 听闻、思维、学习是最重要的佛教教育内容。</div><div> 儒家文化倡导功名利禄、忠孝仁义;西方文明讲求修养、素质、规则、恪守;佛教教育倡导灵性的思维、从内心深处去理解无常、看待世界。</div> 内观教育<div>  教育,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联之一</div><div> 现代人缺乏或完全没有——内观教育</div><div> 现在教育的做法就是使人成为机器,接受技能,完成任务,茫然一生。</div><div> 内观教育——自我内观、自我观察(不一定就是禅修),可以从基础的启蒙教育开始(不一定是孩子,大人也可以开始),就应当教育人们:我们有心、你知不知道你有心。</div><div> 在“心”这个问题上,大多数的成人都不能够准确理解(我们想的满脑子都是如何赚钱、培养孩子)</div><div> 我们缺失的就是:</div><div> 听、看、想、爱</div><div> 听见、看见、想明白、如何爱</div><div> 现代教育教导之目的、方法就是考试结果和死记硬背,家长由于经济驱使,把孩子当作一个产业和投资</div><div> 佛教的教法是运用智慧去理解“心”。</div> 现实社会里家庭、朋友、单位里困扰我们的各种麻烦和问题,原因就是我们对于某些现象不够敏感或者对于某些现象过于敏感。<div>  比如:对于没有渴望回报的帮助他人,我们几乎麻木或者假装麻木;而对于回报、别人对自己的好评我们却过于敏感,一旦得不到或少得到,就会陷入痛苦与烦恼——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花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心”。<div>  能够做到完全去除自己的贪欲(名利二字,也就是别人的赞扬和物质金钱利益)是非常困难的,现代佛教的教育传承和发扬了更多的智慧。它告诉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运用智慧,认识内观并加以训练,才能够逐步减少贪欲。</div></div><div> (上图不知道还有人记得吗,90年代初,美国的摇滚乐队NIRVANA的专辑never mind)</div> <div>  大乘佛法:是以广大见解为基础的道路,包括大量的内观和修持。倡导三门解脱,不仅仅是“人无我”,还包含了“法无我”和“所有现象的无我”。</div><div> 一般的宗教和主义,倡导大家努力获得回报,而佛教是倡导方法与智慧随性,获得解脱。我们不是仅仅要让自己解脱,也不是特定的一部分目标获得解脱,我们针对的是全部的解脱。</div><h1> 菩萨:祈愿自己决不先得解脱,而是一切有情众生都已经解脱</h1><div> 而这一切源于“空性”,理解了,明了了,所有的愿望没有尺寸大小和数量多少的概念,在觉悟者的眼中,并没有区别。</div> 在佛法里,没有超自然的物质和力量,只有简单的真理。<div>  我们现在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里,被娱乐控制、象娱乐投降(喝酒、唱歌、看综艺、电视剧),这些短暂的满足不能解决内省根本的孤独无聊和痛苦。</div><div> 我们需要的是内观教育、探索“心”</div><div> 那些东西真的能给你快乐吗?</div><div> 那些东西真的满足你了吗?</div><div> 短暂的沉溺过后的空虚如何真正解决?</div><div> 物质世界带来的不是“究竟”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我们现在连“心”都没有发现</div> “心经”的开示与禅修——讲座<div>  </div><div> 科技进步飞速发展的时代,瞬间即逝。</div><div> 医疗进步,互相沟通系统顺畅,人们如此忙碌,压力越来越大。</div><div> 这也是一个堕落的时代,普世价值、次序、伦理在减弱。</div><div> 人民不再思考表象内的深层意思。 </div><div> 心经,都快成为一种畅销的流行书了,非常多的人抄写、念诵心经。心经,究竟有什么内涵呢?</div> 听念心经之前<div>  首先:请调整自己的动机:讲习心经,不是为了留印象留名,而是利益众生</div><div> 其次:希望最多的人、众生都能来听、习,哪怕是妖魔鬼怪、恶人、罪人</div><div> 第三:对想追法的人,请调整动机,和自己内心的慈悲、智慧进行沟通</div><div> 第四:仅有好奇心的人,欢迎来听,至少可以得到一些讯息</div><div> 第五:教法不只通过讲授,还有一些禅修。</div> 大家可以由禅坐开始了解,只有一件事可做:坐着。不观象、不持颂、不祈请。学习不做任何事情的艺术。心可以远及天边,也可以天马行空的做任何事,不需要刻意的主题。<div>  TIPS1:禅修的作用之一:经常或偶尔禅修,可以使你在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在没有达到境界之前,多想多改多修整自己的动机(出发点,发心)。</div><div> TIPS2:禅修的方法之一:我们对概念的副产品——情绪和烦恼不加以控制,让它们越来越大到出轨的地步。这时,我们静坐,中断斩断情绪这个机器——坐着,把注意力觉察到身体现在的情况——面对孤独和无聊——修关。</div><div> (上图,宗萨导演的电影:旅行者与魔法师)</div> 讨论一个现象:不安全感<div>  人类有一件事做的不够——思维,既是我们经常思考,思维的对象和目标却都是——外在的事物 。</div><div> 人有两件事特别不喜欢:无聊和孤独(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div><div> 无聊和孤独的来源——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不是仅仅指股市下跌、生病住院。</div><div> 我们根本的不安全感:我自己是不是存在?我是谁?我是他(她)的谁?我需要一些什么东西(钱、物、问候、关心、爱)来给他(她)(它)?(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div><div> 我们反复的在心里思考这些,进而通过语言行为来刺激自己,希望驱散这些不安全感,得到自己存在的证明。</div> 但我们的不安全感没有消失,它只是麻木了,因为它通过我们的工作、家庭、地位、朋友这些因素,暂时感觉到了自己的存在。 <div>  我们通过以下行为来证实、感受自己的存在、麻木我们的意识:</div><div> 吃很多东西、辣的东西、参加俱乐部、微信群、遵守规定、购物、网购、消费、性行为、泡妞、博得异性的好感</div><div> 但是这些不安全感,在时机一旦成熟的时候,随时又会出现</div><h1> 我们心情的改变,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不安全感。</h1> 为什么我们不能去除自己的不安全感呢?——因为我们思维不够。<div>  我们没有兴趣去学习无聊和孤独;</div><div> 周围没有书本教导你怎么去爱无聊和孤独;</div><div> 我们内心却很无聊和孤独,因为我们没有认识一个东西叫做——分享</div><div> 思维——要求我们反向、入内心,思维,就是思考原因、思考本质,而不是通过一些礼仪、教条、规则、箴言、道德标准等等掩盖本质,贪图瞬间的、短暂的轻松和满足。</div><div> (上图,宗萨导演的电影:祈福)</div> 继续探讨另外一个现象—— “ 僵化的概念”:<div>  同样的一朵花,每个人看到的从来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观点也是独特的,每个人看待事物的结论是不一样的。<div>  心经可以帮助你购物完了,内心减少或没有消费的负罪感,但也不是可以包治百病。</div><div> 念咒——产生力量——就叫“真言”。</div><div> “真言”“咒”也有保护的意思,保护大家免于病苦。那么如何保护呢?</div></div><div> (上图,旅行者与魔法师 剧照)</div> 所有的问题都是由概念和对概念的僵化(意思、思考、认识)而产生的。<div>  比如:一个橙子,因为我们没有觉醒,就看不到这个事物的完整性,只能看到颜色、外形,只能品尝味道。但我们可以看到橙子无常的一面吗?可以看到它原体的那一面吗?</div><div> 橙子在我们面前,它就是一个概念,深层的方面我们看不到。所以,我们的概念就僵化了,我们被产地、味道、色彩这样的概念带走了。</div><div> 我们坐在这里,也有概念:一个高个子的人、一个有香水味道的人。各种反复好坏的念头,到处都是,而且延伸到政治、经济、科技各个方面,都是僵化的概念。</div><div> 我们时常会感到无聊和孤独,这种感觉在一刹那间就会来临。</div><div> 为了使自己免于陷入僵化的概念之中,“心经”就成为最好的护佑。 </div> 心经解决什么问题?<div>  商业峰会、七国峰会经常召开,他们的目的是解决某一个领域的问题。而心经,是要解决所有众生的问题。</div><div> 大乘佛教的核心解决:对于自我的执着——导致了内心的痛苦。</div><div> 我们的内心深处:复杂、反复、多虑的心思经常不断的、频繁的起落,与之相应的怀疑、不信任就产生了。虽然我们用一些:放下、放开、不要计较、懒得再想这些表面的戒律或箴言、规则来压制这些心思,但总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div><div>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心思起落与抑制中反复着每一天,但如果抛开僵化的概念,这种反复也是一件好事。每一次反复的开始,说明轮回已经开始了,意味着一个觉知的开始,一个超越自我与僵化的概念的开始。</div><div> 舍利佛问:生活在智慧里是很重要,如何才能达到般若波罗密(智慧到彼岸)——解除一切痛苦的方法是什么?</div><div> 这就是心经的内容——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div> 心经的主要内容——空性<div>  当我们中了大奖或者跪下受辱的时候,念经是很难有作用的。所以,遇到成功或失败的时候,当我们的情绪非常激动的时候,运用智慧是很困难的。</div><div> 如何随时随地的自如的运用智慧?这就是心经的内容。</div> <div>  轮回——是一个转圈的大机器,顺转——就是轮回,逆转——就是涅槃。</div><div> 轮回这个巨大的机器中有三个重要的零件</div> 1、五蕴:人的五种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div> 这些感觉投射出来的影响,就是“无明”。“无明”不是不知道或错误的认知,而是我们感知到的现象,是错误的外在或外表(僵化的概念),</div><div> 2、业力:根据感知到的影像而产生的行为</div><div> 3、果:行为产生的效果(各种情绪、反映)</div><div>我们对于影响产生反应——继而又感知——于是机器不断的转动——这就是轮回。</div><div> 轮回在不知始终的转动,如果我们拆掉其中一个零件,机器就会运转不畅。</div> 现在,让我们拿出一个零件,干扰轮回的运转,看看自己的感觉。<div>  色蕴——视觉:</div><div> 我们对着镜子看自己,反射的影像</div><div> 你的脸出现在镜子里了吗?没有啊。</div><div> 你看,镜子里有你的脸啊。</div><div> 镜子里没有脸的实际存在,镜子里有反射的影像存在</div><div> 这是同时发生的现象</div><div> 这就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div><div> 得失、价值、敌人、亲友,一切事物都是空色</div> 反观我们自己,有强烈的接受和否认的习惯<div>  我们有收集东西的习惯,有人特别的集邮、收藏古董、书籍,有人收集空盒子、雨伞、塑料袋,这些收集东西的习惯,就是布施的相反,就是施舍给他们、利益他人的相反。</div><div> 类似的还有:心里秘密的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乱扔纸屑、偷声喧哗);骨子里喜欢奴役他人(喜欢别人听自己的号令或者建议);喜欢一些错误的见解)万岁、青春永驻、财运亨通);这些都和利益他人的无我内心境界相反。</div> 心经——告诉我们要学习面对真理、学习不断卷入所有的散乱里面、学习着让零件失效、轮回瓦解。<div>  受蕴——接触、感受=空=受=空</div><div> 四圣谛也是空——苦集灭道=空=智慧=证悟</div><div> “空:不是一个否定的概念,也不是一个接受的的概念</div><div> 佛学告诉我们:真正的理解“空性”,是不拒绝使用这些工具的(理论构架)</div> 比如:西方的哲学家尼采,不能接受“空性”与供灯供奉的联系<div>  其实,佛学不拒绝使用这些方便的法门,只要是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证悟,任何法门都可以使用。</div><div> 佛学,不只在哲学上推崇“舍业谛”,也不拒绝“世俗谛”,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并不矛盾。</div><div> 总结轮回与解决方法</div><div> 不确定——闻、思、修——禅定——分心——怀疑——注意某个因素——提醒自己——不确定</div><div> 解决方法就是认识空性、运用智慧、理解无常、不再执着于自我,就可以做到——没有散乱、无须禅定——建立菩提心。</div><div> (上图,宗萨的著作)</div> 仁波切佛学思考:缘起咒的开示<div> 2016年3月 马来西亚</div><div> 前言</div><div> 当前,人类普遍为了获取物质利益,为了取得成功而忙碌其中,我们对于自己的行动可能或已经导致的失败与挫折,内心会感到恐惧、气愤、可惜。解决这些痛苦的情绪,是佛学开示的动机。</div><div> 菩萨曾经为了解除世人的痛苦与困惑,可以牺牲自己的身体、国土、地位、财富。我们现在的人,能够牺牲一个周末下午的时间,来学习智慧的教法,就已经难能可贵了。致敬所有能来参加开示的人(致敬所有能花时间阅读此文的人)。</div> “缘起咒”<div>  对于佛陀,世人有很多的赞颂,从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佛陀是清晰明了的真理的解说者。</div><div> 佛陀留下了84000种获得证悟的方法:慈悲、六度、十波罗密、空性、智慧等等。龙树菩萨取其一种教法作为称赞佛陀的理由:缘起法。</div><div> 何为缘起?</div><div> 一切的事物和现象都依托于因缘,没有任何东西在因缘和条件之外独立存在。</div><div> 比如:微不足道的东西——此刻我们的感觉,很大的东西——天堂、地狱,这些都依于因缘条件而存在,这其实也就是无常的概念——因素相互作用产生了我们眼中的事物和现象。</div> 因缘的意义<div>  因缘是无尽的,所有的现象都在因缘的操控之下。</div><div> 比如呼吸,我们不知道吸入的会是什么颗粒,这些颗粒可能会导致我们舒适与难受。</div><div> 我们不知道有什么分子或原子,有什么原因与结果(因缘),会改变你的心情,会使你和你的伴侣的今天,出现过山车的情况。</div><div> 正如我们的科学家无法判断天气的变化,只能概括的做出预测。我们无论在心灵上,还是物体上的东西都无法预测。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理的都是比较粗糙的因和缘。(上图,宗萨的著作)</div> 如何解决因缘的问题<div>  缘起咒的另外一部分就是佛陀曾教过我们如何息止、断除这些因缘。</div><div> 如何从因缘的游戏中解脱出来,这是佛陀为什么能够成为清晰真理解说者的主要原因。</div><div> 我们试图从纠结的、复杂的因缘环节中解开来,但这一行为和念头本身又造就了另一些因缘。我们解开了一边,又纠结了另一边。</div><div> 同时,我们又并不想纠结——我们应该怎么“做”——“做”(做与不做、如何做、做的结果、做的后果······)本身就是一种纠结。</div> 众生有许多的习气、习惯,比如抽烟、上网、聊天、八卦。而我们最难的习惯就是——“我们需要做点什么”。<div>  什么都不做,在我们的脑海中是很难想象、很难接受的。</div><div> 我们看到别人头上有只苍蝇,我们会觉得好像自己就会很痒,就像去做点什么(帮他赶走苍蝇、提醒他)。我们不由自主的想去做些什么,因为因缘在我们的内心起了纠缠的作用。需要感觉自己的存在、需 要改变现在的因缘条件,所以我们就要做些什么。</div><div> 如何解决这种纠缠的情绪?</div><div> 这就是佛陀的教法。</div><div> 禅修打坐的表面现象是——什么都不做</div><div> 实际上,这是一种自我的觉知的过程。</div> 去除错误因缘的做法:斩断因缘。<div>  因缘得不到回应,就不能滋生更多的因缘。</div><div> 缘起之前,就结束之前的因缘。</div><div> 我们要斩断那些平日里刺激我们的因缘——别人的成绩超过自己、别人对你的态度好坏、奖金少了、饭菜不可口了等等</div><div> 我们要从根本上斩断自己的贪念、私心、自我标准,就无纠缠的情绪再次升起。</div><div> 所有的因缘都死光了,我们就挣得了解脱。</div> 聚集正确的因缘:<div>  首先我们要知道,所有的一切,都因于因缘。</div><div> 我只能领悟到这两点:斩断自我欲望的因缘;聚集利益他人的因缘</div><div> 本集结束,谢谢大家,每一集还有很多内容还在陆续补充中,过后还有新的版本更新,有兴趣的请关注我的每篇号(微信公众号下一步申请)</div> <h3>  2017年11月10日,藏历9月22日,这是佛陀上天为母亲说法后返回人间的日子,佛教叫做天降日,是佛教的一个重大节日,在这一天,善恶之业,会增上亿倍(中国很多地方把这个节日搞乱,叫做观音天降日是不对的)</h3><h3> 宗萨仁波切在这一天进行了开示,主题是谈论佛,其主要的观点是,我们究竟的皈依对象是内在之佛,我们应该通过外在之佛提醒自己,忆念内在之佛。</h3> <h3>  仁波切首先讲了一个“”贤劫经“”里的故事:很久以前,在印度,一个邪恶的君王砍了很多菩萨的头。此时这些菩萨没有恐惧怨恨,他们每个人发愿,要在此地证悟成佛,或者成为如来佛的追随者,成为教法护持者。</h3><h3> 这些菩萨在此地受到了与燃灯佛为首的四个如来的加持,此时,有一个穷孩子也希望受戒。</h3> <h3>  但是这个孩子很穷,没有任何可以供氧的东西,于是他找到一个卖花的女孩,问她是否可以给他一朵花。</h3><h3> 卖花女说花不可以免费,要用东西交换?男孩说,我愿意放弃一天的时间,为你做家务。你还说你到底要花有什么用?男孩说我要给燃灯佛,供养他,求受菩提心戒。</h3><h3> 女孩又说,你只有发愿在未来500世都做我的丈夫,才把花卖给你。男孩说,不,我见燃灯佛是为了出离轮回生活。</h3><h3> 最后男孩让步了,他们一起去见燃灯佛,两个人都受了戒,经历了很多劫难之后,男孩转世成为了悉达多,女孩转世成为了耶输陀罗。</h3> <h3>  悉达多,终于战胜了轮回,情绪,污染,业,这些所有的束缚,被称为第四尊佛。</h3><h3> 在外在的历史的角度而言,他示现为净饭王和摩耶夫人之子。</h3> <h3>  月称班智达说,鸟儿能飞到高空,不断翱翔,但最终也只能认输,降落回地面!</h3><h3> 众生也是一样,我们尽可以用我们自己的方法,度量,判断,分析佛的功德,讨论佛。但我们不得不最终承认,我们没有足够的逻辑语言可以来描述佛,我们的心不足以听闻真正的佛。</h3><h3> </h3> <h3>  宗萨仁波切告诉我们,要从两个方面理解佛,第一是内在的佛,也就是内心的,与我们同在的佛,同在,我们就是佛。</h3><h3> 我们的内心,意识,情绪的要素,烦恼的情绪,都是一种认知,而纯净没有污染的认知就是佛。</h3> <h3>  佛教徒只是一个标签,是人类给自己的一种狭隘的,带有局限性的概念,佛教徒,只是我们为了区别,为了自我标识而给自己的一个名头。</h3><h3> 不是佛教徒,也可以是佛,任何有知觉的有情众生都可以是佛,这种内心的知觉就是内在之佛。</h3> <h3>  但我们不是人人都有能力和勇气接受这种内在之佛。</h3><h3> 我们习惯于虐待自己,我们持续迷惘,用局限的内心来约束自己,不珍惜纯洁的自己的内心,忘记自己本身是有自心的,忘记了自己的本初善。</h3><h3> 我们不断的追逐各种念头,希望,纠缠,造就出更多的行为,这些行为又生成了更多的念头,欲望,希望,纠纷,这种情况越演越烈,在此过程中,或许有短暂的幸福和快乐,但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是痛苦的。</h3> <h3>  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晰的审视内在的自己,我们缺乏思维与自信,我们用世间法也就是一些物质标准,来衡量自己和别人、世界。</h3><h3> 比如我们自己是否美丽,是否富裕,是否举止得体,这些物质标准之下,我们就失去了与内在之佛的联系,忘记了这个内在之佛。</h3><h3> 而这个内在之佛,才是我们应该供养和皈依的对象,才是我们应该忏悔,生起善念,回向功德的对象!</h3> <h3>  找到内在之佛非常不易,因为我们总是在找外部的救世主,向外部寻求答案或乞求神明来解决我们的问题。</h3><h3> 所以为了能够让我们经常有机会或者念头,想起内在之佛。我们应该从第二个方面理解佛。</h3><h3> 也就是通过外在之佛,提醒自己忆念内在之佛。这些外在之佛,可以是佛像,可以是佛珠,也可以是书籍,影像。这其实是一种督促我们学习的方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