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行思录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阿沃亚斯

<div> 阿拉善右旗地处内蒙古西北部,面积7.3万平方公里,人口3万多人 。</div><div> 阿拉善右旗是上世纪60年代初从阿拉善旗分为左右两旗而形成的,从历史渊源上讲,阿拉善左右两旗完全是一家人,这属于人为的行政分割。</div><div> 阿拉善右旗北部是大戈壁,南部是巴丹吉林沙漠,地广人稀,原来经营畜牧业,现在有少量盐业、煤炭、矿业。</div> <div> 本集,我们先梳理一下阿拉善蒙古史,大家可以从中了解很多明清时期的蒙古历史。</div><div> 阿拉善蒙古人是和硕特部的蒙古人,他们和科尔沁蒙古人(通辽、乌兰察布、巴彦淖尔都有,孝庄皇太后她家)是同族同宗,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哈撒尔的部众。(成吉思汗将这些牧民分封给了弟弟,由他统领,不代表所有的科尔沁、和硕特蒙古人都是哈撒尔的子孙)。</div><div> 哈撒儿的七世孙 阿克萨噶勒代有两子,阿鲁克特穆尔为 内蒙古 科尔沁部始祖。次子乌鲁克特穆尔居 兀良哈地区,与 鞑靼的 呼伦贝尔毗连。 </div><div> 明初,大概1434年瓦剌脱欢太师(也先的父亲)打败鞑靼后,乌鲁克特穆尔前往卫拉特,脱欢称他们为和硕特,因此得名。<br /></div><div> 也就是说,大明前期,一支哈撒尔的部众跟随东征的漠西蒙古,西迁到了新疆阿尔泰山地区(西迁的原因应该是和兄弟部众闹了矛盾,顺势就投降了瓦剌,蒙古部落很少有被强迫掳掠走的),成为了卫拉特蒙古的一部分。</div> 大概从1434开始,和硕特蒙古在新疆生活了将近200年,直到明末清初,情况发生了变化。<div> 明末,卫拉特蒙古的准噶尔强大起来,和硕特被打压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好草场都让人家占了),需要另谋出路,他们从天山北麓逐步迁到天山南麓(都是沙漠,也不是啥好空间),试图往青海走。这时的青海,刚好有一支来自外蒙古的喀尔喀部落却图汗,他们是藏传佛教红教的支持者和护教军队。(也就是说,他们从外蒙古大老远的来青海,是为了保护红教的喇嘛们的)</div><div> 和硕特的首领图鲁拜琥(哈撒尔的直系后代)一度与青海北部的喀尔喀蒙古部落发生冲突,后和平解决,被著名喇嘛教格鲁派活佛东科尔呼图克图赠予“大国师”的称号,音转为“固始”,遂自称“固始汗”。(上图)</div> 1634年,机遇给了有准备的和硕特蒙古人。西藏格鲁派(黄教)首领五世达赖和罗桑却吉坚赞(达赖喇嘛的同班同学,后来成为班禅大师)因受到噶举派(红教)政权藏巴汗、苯教土司顿月多吉、喀尔喀蒙古却图汗等势力的威胁,共同致信固始汗,请求其出兵救援。<div> 1636年,固始汗亲自赴拉萨与达赖商议出兵事宜,被授予“丹增却杰”(执教法王)的称号。之后,他又遣使表示归顺后金政权,以稳固后方。   </div><div> 1637年,固始汗进入青海,灭却图汗,控制青海全境。</div><div> 1640年又发兵西康,灭顿月多吉。此后,他佯称接到达赖旨意返回青海,实则在1641年突袭西藏,并于1642年攻占日喀则,灭藏巴汗政权。固始汗尊奉罗桑却吉坚赞为师。</div><div> 1645年(清顺治二年),固始汗授予罗桑却吉坚赞以“班禅博克多”的尊号,确立了班禅第二活佛的地位,成功地分散了达赖的宗教号召力。</div><div> 顺治帝于顺治十年(1653年)赐封其为遵行文义敏慧固始汗,承认他西藏法王的地位。</div><div> 固始汗进入西藏后,对全藏、青海和西康地区建立了直接军事统治,只对清朝政府保持名义上的臣服,但是他并没有控制统治区域内的经济赋税,而将其交给了五世达赖,使得五世达赖确立了在全区域内的领袖地位。(上图,青海省树立的固始汗塑像)</div> <div> 和硕特汗国的后来发展,就是花开两朵了。</div><div> 固始汗的儿子厄齐尔图汗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和罗理,另外一个叫罗布藏丹津(雍正王朝里面有此人)。</div><div> 1676年新疆的噶尔丹进攻和硕特获胜,和罗理为了避祸,率领部众东迁到甘肃,寻求大清国的庇护,后来彻底归顺大清,1697年被康熙赐牧场于阿拉善,封贝勒,建阿拉善和硕特旗,这就是阿拉善蒙古的来历。(上图,清代蒙古人,有官职的都使用满州人的发型和服饰)</div> 1717年,准噶尔汗国军队再次发动突然袭击(主要是因为仓央嘉措的问题,和硕特和准噶尔各自支持一个六世达赖),南下翻越昆仑山脉,攻入拉萨,杀死了和硕特汗国最后一任君主拉藏汗,和硕特汗国灭亡,罗布藏丹津被迫投降大清,被封为河南王。 <div> 雍正元年,罗布藏丹津不满大清国封王但无实际领地和权力的待遇,借机回到青海召集蒙古部众会盟,正式反清,雍正二年(1724年)罗布藏丹津被岳钟琪(上图)打败,只带领少数随从逃往新疆准噶尔。</div><div> 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 清军在新疆平定准噶尔攻占伊犁时,罗布藏丹津被俘,清朝庭免去他的死罪,将他软禁于北京。后来和他的亲属一起,被安置到内蒙古正黄旗监视居住。</div><div><br /></div> 罗布藏丹津的反清战争,使蒙古族人口锐减,青海蒙古族被杀和逃散者已过大半。在17世纪中叶青海蒙古族鼎盛时期,人口达到20多万,而这时只剩10万(清兵杀了8万多蒙古人)。<div> 清朝庭采纳了年羹尧的《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和《禁约青海十二事》,将青海蒙古族置于中央政府的严格控制下,并加剧推行分化与羁縻相结合的民族政策。根据“宜分别游牧居住”原则,“编制佐领,以扎萨克领之”, 将青海蒙古族仿照内蒙古扎萨克制度分编为29旗。 各旗划定游牧界限,规定不得强占牧地,不得互相统属,不得互相往来。</div><div> 从此,青海蒙古族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军事力量一蹶不振到了民国时期,因为贫困、疾病、当喇嘛等原因,青海蒙古族人口只剩下不足万人,直到现在,才逐步恢复到了9万人。(上图,清代青海蒙古旗大部分在青海湖四周,和青海西北部,现在只有海西蒙古族自治州为主了)</div> 言归正传,阿拉善王爷传了9代10王,共307年(上图,1-6带代王爷)。第一位就是刚才提到的和罗理,1676年迁牧到甘肃。<div> 1681年,和罗理派使者向清朝进贡,此时尚属独立状态。</div><div> 1686年和罗理抵京。康熙皇帝视和罗理以大台吉例赏宴。赐紫貂披领、御服貂裘赏赐,准其住牧阿拉善地方。</div><div> 1697年清廷将阿拉善地方正式划归和罗理住牧,授札萨克之印,授于和罗理贝勒爵位,将其部命名为“阿拉善和硕特旗”,不设盟,自为一部,是属特别旗,直属理藩院管辖。和罗理后来参与了康熙与噶尔丹的战役。(上图左上)</div><div> </div> 阿宝,阿拉善旗第二代王爷,和罗理的第三个儿子。1704年,阿宝与皇族格格郡主道克欣结婚,授和硕额驸,赐第京师,命御前行走。1709年清廷诏命阿宝承袭父爵,封多罗贝勒,任阿拉善旗札萨克。阿宝的经历非常丰富,有助于我们了解大清和准噶尔汗国的战争历史。<div>1、从征准部  驻军新疆</div><div> 准葛尔汗葛尔丹败亡后,策旺阿拉布坦继承汗位。经过20多年的经营和恢复,准噶尔部又强大起来,不仅称霸新疆,而且出兵西藏,成为清朝西北边的威胁。清廷对归附的阿拉善和硕特部施以怀柔政策,极力安抚。出资5000两白银修建了阿宝附马的驻京府第。</div><div> 1714年7月,因准葛尔兵袭哈密,清廷命阿宝率所部兵500人,担任右卫将军费扬古的参赞大臣,随军参赞军务,并与西安将军席柱等驻新疆巴里坤。</div><div> 1715年,1718年,阿宝在新疆多处击败准葛尔部众,在新疆巴里坤等地驻军6年之久。</div><div> 1730年,准葛尔大汗 葛尔丹策零 袭击大清牧场,阿宝令长子衮布率阿拉善所部参战,激战7昼夜获胜。</div><div> 1734年,清廷与葛尔丹策零议和,衮布奉诏率兵丁归牧阿拉善旗。(清代宫廷画,平定回疆战图册)</div> 2、护送达赖  镇守西藏<div>  1701年,和硕特固始汗之孙达赉汗逝世,其子拉藏汗继位。藏王第巴桑结嘉措谋杀拉藏汗未遂而被执杀,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被废。准葛尔大汗策旺阿拉布坦借西藏内乱之机,派精兵偷袭西藏,杀拉藏汗,囚禁拉藏汗所立的六世达赖伊喜嘉措,另委第巴管理西藏事务。准葛尔部占领西藏后,不服从清朝统治,康熙于1718年第一次对西藏用兵,结果全军覆没。</div><div>  1719年,清廷组织第二次进藏部队,立西康地区青年活佛噶桑嘉措为七世达赖喇嘛,动员蒙古王公台吉率所部兵,由清将延信指挥,护送七世达赖到布达拉宫坐床。阿宝率所部兵500人,从青海护送达赖入藏。</div><div>      1720年,清军打败准藏联军,准葛尔将领策零敦多布失败,由藏北逃回新疆伊犁。同年9月,七世达赖在大清朝廷的主持下,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1721年,进藏部队大部返回内地。受清廷委派,阿宝所部继续屯兵西藏护教。</div><div> 1723年,阿宝因功晋封多罗郡王,赐银1万两。1724年(雍正二年),阿宝率部回归,前后驻藏参赞军务6年时间。(相当于大清驻藏部队副司令,上图,阿拉善博物馆)</div> 3、驻牧青海  统辖旧部<div>  1723年,罗布藏丹津自号达赖珲台吉,起兵反清。清廷派川陕总督年羹尧和岳钟琪(四川提督)率兵赴青海平定。清廷檄令各路蒙兵听年羹尧调遣,参加平叛战争。阿宝所部因与青海和硕特属同族同根,被年羹尧托辞遣归。</div><div> 1724年,罗卜藏丹津兵败。是年,阿宝奏请赐青海牧地,约束青海和硕特部众。清廷允其所请,将青海贝子丹忠所遗博罗充克克牧地,赐阿宝郡王所部游牧,并统辖青海和硕特部。</div><div> 自1724至1731年,阿宝所部在青海住牧8年(相当于大清驻青海维和部队)。1731年,阿宝率王公台吉部落属民,从青海迁牧阿拉善旗雅布赖等地,与留牧阿拉善的旧部同牧。</div><div>  在阿宝徙牧青海后,清将军岳钟琪于1730年奏建定远营,城内设参将衙门,并调兵驻扎。同年,阿宝将郡王府(上图)从紫泥湖(今木仁高勒境内)迁定远营城内。定远营城逐渐发展成为全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div> 4、结缘六世达赖<div>  1706年,六世达赖在“执献京师”途中遁去,1716年从青海流落到阿拉善。次年仲春二月,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莅临阿宝王府。阿宝和福晋猜出了他的身份,但没有对外公开,而是私下与六世达赖结为施主关系。</div><div>      1723年,喀尔喀(今蒙古国)哲布尊丹巴活佛圆寂。1724年,阿王为其子衮布完婚,到外蒙古喀尔喀车臣汗部提亲,携六世达赖同行。是年夏季到达大库伦,向哲布尊丹巴活佛的遗体行了隆重的献沭礼,受到车臣汗(车臣是蒙语智慧的意思,不是俄罗斯的那个车臣共和国,)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div><div> 在阿王和福晋的扶持和保护下,经六世达赖辛勤传教,藏传佛教在阿拉善广为传播。</div>       罗卜藏多尔济,阿拉善旗第三代旗王(上图,阿拉善王府),出生于1734年(雍正十二年),谥号博格达诺颜(圣佛之意)。<div>      罗卜藏多尔济担任阿拉善旗札萨克达44年之久,一生军功显赫,政绩卓著,封爵最高,对阿拉善旗历史发展的进程影响深远。阿拉善旗王室姻亲皆以罗王为荣,汉姓取其名首音称“罗”姓。<div>      1739年(乾隆四年)罗布藏多尔济承袭扎萨克多罗贝勒职。即位之初因年幼,客居北京,不能理政,由阿拉善旗协理章京索诺木达喜辅政。10多年的京居生活,罗布藏多尔济受到了良好的宫廷教育,成长为一个文武兼备的贵族青年。清廷为羁縻蒙古贵族,采取“北不断亲”政策,1750年(乾隆十五年),罗布藏多尔济在北京完婚,娶清朝皇室格格娥掌郡主为妻,诏封多罗贝勒、多罗额驸。</div><div>      此时,卫拉特蒙古准葛尔汗国的达瓦齐汗,为争夺草场,扩充政治势力,发动兼并邻部的战争。1753年,达瓦齐洗劫了住牧额尔齐斯河到斋桑湖一带的杜尔伯特部,次年打败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阿睦尔撒纳和杜尔伯特部三车凌投降清廷(后来又反了)。1755年,罗布藏多尔济临危受命,从京城回到阿拉善旗,亲理旗政。罗王回旗执政,是清廷稳定西套局势,并利用西套和硕特力量平定达瓦齐内乱的重大举措。   </div></div> <div> 1756年2月,清廷兵分两路出征准噶尔汗国的阿木尔撒那,阿拉善旗参战。罗布藏多尔济令阿拉善旗二等台吉达瓦车凌带兵参战,在新疆博罗齐遭遇伏击,阿拉善兵将奋勇作战,达瓦车凌战死。乾隆皇帝下诏优恤,祭嗣昭忠祠,纪念战功。</div><div>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腊月十三日,罗王亲自率领阿拉善旗章京、梅林、佐领、骁骑校、兵丁差役1000余人,从阿拉善旗西南营盘水、三眼井进军巴里坤参战。阿拉善旗参战部队入疆后,分兵两路追剿叛军。当时,叛军从博尔塔拉向阿卜特克逃窜。阿拉善官兵到达塔尔巴哈台后,在险要之处伏击辉特部首领巴雅尔,巴雅尔逃脱。罗王带兵紧追6天,在爱唐苏地方遭遇哈萨克部阻击。罗王身先士卒,阿拉善将士奋勇进击,哈萨克部众不能抵挡,乞降归附,巴雅尔被擒。</div><div> 另一部阿拉善官兵在清将富德带领下,追击阿睦尔撒纳至俄罗斯边境。阿睦尔撒纳兵败叛国,投靠沙皇俄国,客死他乡。罗布藏多尔济及其阿拉善官兵在平息阿睦尔撒纳内乱中,出生入死,屡建战功,因功晋爵多罗郡王,授参赞大臣。</div><div> 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哈萨克部落继阿睦尔撒纳之后,又一次发动内乱,罗王奉命带兵从军平定。</div><div>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新疆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上层大和卓木、小和卓木借新疆动乱之机,亦发动反清内乱。阿拉善出征将士继续赴南疆平息战乱,阿拉善官兵在富德节制下,参与呼尔满战役,清军杀敌1000余人,大和卓木中弹身亡,清军获得决定性胜利。</div><div> 1759年阿拉善旗辅国公衮楚克,系和罗理之孙,带兵参战,作战甚力,因功晋爵镇国公。</div><div> 1759年,罗王大力支持清军作战,贡纳骆驼200峰、羊5000只,以备军需。</div><div> 1765年(乾隆三十年),罗布藏多尔济多罗郡王因平疆战功而晋爵和硕亲王,荣获清廷的最高封爵。</div><div> 1782年,乾隆又下诏,将罗王的“和硕亲王”爵位定为世代承袭,并兼管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务,享受了清朝对外藩蒙古王公的最高封赐和荣誉。</div> <div> 阿拉善旗地域辽阔,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以上,居内蒙古地区旗域面积之首。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尤以湖盐储量为最。境内食盐从西汉时开始开采。清初,阿拉善旗各大盐池由当地蒙民自行采运,就近换取粮食和日用品,无定额课税。(上图,定远营)</div><div> 罗布藏多尔济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开河渠、修堤堰,开采矿产,发展经济。在罗王的努力下,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理藩院称:阿拉善盐系蒙古民人自运,售往包头、磴口、归化,转运内地价值平减。阿拉善盐每年运盐1100万斤,售价制钱每斤2文,全年计收盐款2200万文。</div><div> </div> 罗王执政时,为了巩固统治地位,维持地方治安,建立了阿拉善亲王兵马队,维持社会治安。<div> 罗王在政治军事上加强统治地位的同时,将黄教作为柔服蒙古旗民的工具,加以提倡和保护。他在位期间,阿拉善旗的黄教寺庙(上图)纷纷落成。1739年(乾隆四年)至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40年间,是阿拉善旗黄教发展兴盛时期,承庆寺、延福寺、昭华寺、巴丹吉林庙、沙日嘎庙、贵希庙、艾尔布盖庙等8座寺庙相继建成。清代至民国时期阿拉善旗建有主要寺庙21座,8座是在罗王时代建成的,占全部寺庙的40%。</div><div> 罗王执政的40多年里,处于对外经济交往的需要,阿拉善旗与临近的宁夏、甘肃、内外蒙古的易货贸易和民间来往日益频繁,定远营成为内蒙古西部地区连接外蒙古和新疆的贸易交通要地。</div><div> 据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公文记载:张家口、归化等地民人,可以免去绕道外蒙古之苦,由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和阿拉善札萨克旗发给印票,商队从定远营行走出口,途经额济纳旗,沿路(丝绸北道)西行,直达新疆巴里坤、乌鲁木齐和伊犁等地,北行可达外蒙古等地。经贸交流促进了草原集镇的发展,定远营城商号增多,资本扩大,手工业作坊也具相当规模,坐落在定远营城内的祥泰隆发展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商号和钱庄之一。</div> 赐第京师荣耀一生<div> 1768年,乾隆皇帝将阿宝时代修建的原阿拉善王府,钦赐罗王世代居住,是为“阿拉善亲王府”。阿拉善亲王府位于北京地安门外什刹海后海南岸附近毡子胡同七号(上图),经过历代的修建,形成了相当的建筑规模,在北京小有名气。在清代、民国时期,阿拉善亲王府实际上是驻京的办事机构,亲王、家眷以及进京办事官员经常下榻于此。</div><div> 罗布藏多尔济6岁继位,21岁亲理旗政,戎马半生,1781年,在平息陕甘循化撒拉族民众起义时即已染病,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因病在定远营去世。乾隆皇帝亲自处理罗王丧葬事宜,并在御制公文中对罗王作了较高评价:(罗布藏多尔济亲王)多年为朝廷效力,并在军队效力,现在突然去世,(朕)非常惋惜,感到十分悲痛。按清朝律例,特派御前行走、乾清门侍卫福尔金格前往阿拉善旗定远营致祭,并赏给丧葬费1000两白银。</div> <div> 阿拉善的十任扎萨克,前三任都是非常杰出的人物,后面的几任因为是在和平年代,比较平庸,最后一位达理札雅我们前面介绍过了,下面是继任者的简介:</div> 第4任王旺沁班巴尔,1783-1804(在位时间),抗击回乱被封为将军,娶格格为妻<div> 第5任王玛哈巴尔,1804-1832,贡献驼马,支援平张战事</div><div> 第6任王囊都布苏隆,1832-1844,崇尚佛教,增加税赋</div><div> 第7任王贡桑珠尔莫特,1844-1876,禁止鸦片,支持大清反击洋人,参与平定回乱</div><div> 第8任王多罗特色棱,1876-1910,支持义和团,火烧教堂,生活奢侈、横征暴敛</div><div> 第9任王塔旺布里贾拉,1910-1931 达理札雅之父,较为平庸。</div> 阿拉善的王爷历史,最主要的就是前三任,他们从一个方面印证了大清和准噶尔(还有维吾尔、哈萨克)的百年战争的惨烈,印证了康雍乾三朝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才使中国现在的版图里有了新疆这个地方。<div> 阿拉善王是地位最高的蒙古王爷,实至名归。解放后,文革时期北京的王府和阿拉善盟的王府全部被抄家搬空,大量财物和文物下落不明。改革平反后,九十年代达王唯一的儿子道尔吉老师(呼和浩特某小学教师)回到阿拉善盟,依然受到当地牧民最高规格的接待。</div><div> 好了,历史讲到这里,开始游览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岩画和巴丹吉林沙漠。</div> <h3><font color="#010101"> 从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左旗三个方向往西,都要先到巴彦诺日公苏木,从这里往北是额济纳、往西是阿拉善右旗、往南是阿拉善左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非常小的一个镇,这是内蒙古牧区的常规现象,这两年内蒙古搞十个全覆盖,道路和房屋都刷新了,看着还不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路边牧民家门口吃个西瓜,片刻的功夫就风沙四起。</font></h3> 这里是三大沙漠的交界地带,不是纯粹的沙漠,还有些稀疏的耐旱植被。<div> 不要奇怪,骆驼夏天就是这样的,掉毛、瘦。</div> <h3><font color="#010101"> 进入阿拉善右旗,旗北部是曼德拉苏木,这和非洲领导人没关系,因为附近有个曼德拉山,山里有岩画。(曼德拉系蒙古语,意为升起、兴旺、腾飞)</font></h3>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曼德拉山岩画,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东缘阿右旗孟根布拉格苏木(现在改名叫曼德拉苏木了)西南 14公里 的曼德拉山中,距旗府所在地 210公里 。在 18平方公里内,分布有4200多幅数千年前的古代岩画,是世界最古老的艺术珍品之一。<div> 上图,外大门。</div> <h3><font color="#010101"> 从外大门进去,路还没有修好,土路。</font></h3> 路边毛驴不少,现在内蒙古养毛驴的人不少,驴肉、阿胶销量不错,甚至驴奶都有人卖。<div> 这让我想起了在新疆和内蒙古东部看到的一些地方,有打造中国毛驴之乡的,有大力发展驴奶事业的,经济建设真是无孔不入啊。</div> <h3><font color="#010101"> 到了大门,旁边屋子里有个大娘看门,门票也有,挺贵,但可以协商,随便给张钞票就可以进去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们是夏天去的,中午,温度40度,非常容易中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据考证,曼德拉 岩画的内容反映了自原始社会晚期新石器早期开始,直至元、明、清 6000多年之间,羌、月支、匈奴、鲜卑、回鹘、党项、蒙古等古老少数民族各个历史阶段、各朝代的经济、文化、生产生活情景和自然环境、社会风情以及人文景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山上到处都是怪石,这种地方,是激发艺术创作的空间。和我们同时游览的,还有一车从四川来的艺术家,我们爬到半山就停了,他们继续前进,看来是要认真考察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沙漠里的山不高,要不是有岩画,曼德拉山实在是不起眼的一座小山而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就是著名的骆驼刺,沙漠里的最主要的植物,沙漠生态系统里非常重要的一个大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中国著名岩画研究专家盖山林曾赞赏曼德拉山岩画为“美术世界的活化石”。曼德拉山岩画是我国古代民族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史、民族史、畜牧史、美术史及民族迁徙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不是每一个石头都有岩画的,岩画有一半都画在这样的黑色的、平滑的大石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看完岩画,我们去巴丹吉林沙漠,路上经常遇到阿拉善双峰驼,这几只明显营养好很多,非常健硕。</font></h3> 巴丹吉林沙漠占据了阿拉善右旗的大半,旅游开发已经搞好了,这是进入景区的标志。<div> 巴丹吉林是蒙古语,百度解释是因为一个居民点得名,我记得是因为一个叫巴丹的牧民,他走遍了这片沙漠,发现了60个湖泊(不止,60形容很多),所以,叫巴丹60(蒙语60读吉林)。</div><div> 其实,巴丹吉林里的湖泊有144个。</div> <h3><font color="#010101"> 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国第三、世界第四大沙漠。总面积4.7万平方公里。沙漠海拔高度1200―1700米,沙峰相对高度在300―500米不等,是世界上相对高度最高的沙漠,被誉为“世界最高的沙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4.7万平方公里的巴丹吉林沙漠横贯阿拉善右旗全境,有1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域人类尚未涉足。海拔1609 .59米的“沙漠珠穆朗玛”――必鲁图沙峰,垂直海拔435米,伟岸挺拔,直冲云霄。登上“珠峰”,极目远眺,茫茫沙海尽收眼底,凌空绝顶,心旷神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旅游开发把巴丹吉林沙漠的大部分湖泊、高耸的沙山、奇石等景点都圈起来了,如果要全部看完,需要两天的时间。因为景点之间距离很远,随便都是几十、上百公里,这里可能是国内最大的旅游景区之一了。</font></h3> 高大的巴丹吉林沙漠大多由绵延起伏的复合沙丘和金字塔状的沙山组成,沙山顶端蜿蜒曲折如刀刃,沙壑纵横,沙壁如削,真可谓“上帝画下的曲线,苍天缔造的神奇”。<div> 关于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形成的原因国内外研究者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巴丹吉林的东南部被雅布赖山遮挡,产生与雅布赖山走向垂直的重力波的扰动,这一地区又常年吹西南风,刮起的沙粒在山前堆积,重力波中的上升气流将沙子带到更高处,久而久之聚集成高大的沙山;也有人说,巴丹吉林一带原本是丘陵地貌,沙化后,沙粒直接覆盖在丘陵上而形成高大沙山。</div><div> 关于沙山成型的最新说法是地下水维持了沙山。河海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曾联合署名,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地下水维持高大沙山》的论文。文章指出,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数千年屹立不移的秘密在于:表层沙子下20—30厘米处为湿沙层,沙子孔隙里含有大量水分,受下伏深大断裂带地下水上涌、水汽蒸发引起沙丘表面湿度增大、固定性增强,进而形成高大沙山。</div> 关于巴丹吉林沙漠的湖泊形成的原因看法也不一。有人认为是大气降水加上凝结水(露水),这里的沙丘在晚上降温快,达到水汽凝结成水的温度,水就会凝结到沙丘上,进入沙里,这种凝结水一年的总量相当于这里年平均降水量约80毫米;也有人说,这些湖水都是气候湿润的时期残留下来的;也有人认为,这些湖水是从雅布赖山或祁连山,甚至是从阿尔金山的大断裂带过来的。<div> 一种新的说法是从东南方过来的深循环水,深循环水是从地壳深处溢出来的,而且是温度较高且稳定的热泉水,它们在经过灰岩、石灰岩地区后,才能带来溶解的碳酸钙。这些水涌出地表后,温度、压力发生变化,二氧化碳气体逃逸,碳酸钙才重新沉淀下来,形成钙华。而巴丹吉林沙漠中常年有积水的湖泊有很多钙华。</div> <h3><font color="#010101"> 走进巴丹吉林沙漠,到处都有高耸如云的沙山,到处都有激情奔放的鸣沙,到处都有恬静安逸的湖泊和绿草如茵的湿地,还有如梦如幻的倒影,“奇峰、鸣沙、秀湖、神泉、古庙”堪称巴丹吉林“五绝”。</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巴丹吉林沙漠平均每10平方公里不到1人。在整个沙漠内部,仅有巴丹吉林庙和库乃头庙两大居民点。基本无种植业。全部经营牧业,骆驼为该地主要家畜,数量居中国各旗县之冠。沙漠内部无固定道路,横穿腹部异常困难,中部及东北部基本为无水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进入景区,都要换成景区的车,由当地的司机驾驶,带你进入游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司机都是当地的蒙古人,非常熟悉沙漠,驾驶技术和经验很丰富。</font></h3> 在沙漠里开车四驱车驰骋,感觉还是非常过瘾的。<div> 巴丹吉林沙漠,这里居住着100多人,均以放牧为生。但是牧民谈狼色变,昼伏夜出的狼群成了这里畜牧业的“天敌”。巴丹吉林沙漠里的狼明显比以前多了,它们经常在晚上成群结队地袭击散养在野外的羊群和骆驼群,据不完全统计,在仅仅3年里,巴丹吉林某牧户已被狼咬死吃掉了300多只羊和近100峰骆驼。</div> <h3><font color="#010101"> 盐湖都有倒影出现,最有名的就是青海的察卡盐湖,被誉为天空之境。这里的湖泊虽然很小,但是也有美丽的倒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旅游开发, 沙雕必不可少,其主要作用是供游客照合影。</font></h3> 沙湖边上的一个小营地,每年还是有不少人来这里露营、夏令营、拓展训练、越野。<div> 车上为啥查红旗?沙漠行车,经常爬高,视野有限,没有高高的红旗,对面来车,容易碰撞。</div> 庙海子蒙语称为苏敏吉林,意思是“有庙的海子”。海子边有座藏传佛教寺庙,建于1755年。这座白墙金顶汉藏混合的建筑背靠沙山,面朝湖水,庄严肃穆,幽静典雅,被称为“沙漠故宫”,是巴丹吉林沙漠的地标,亦是牧民心目中神圣的殿堂。<div> 寺外还有一座白塔,在黄沙蓝水间显得格外抢眼。传说寺庙是汇集了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采用了雅布赖山和天山的石头做基石和栋梁而建成,是沙漠中唯一从始建保存至今的寺庙。夕阳映红了沙山,连同湖岸婆娑的柳树与古庙一起静静地倒映在水中,如梦似幻。</div> <h3><font color="#010101"> 再看一眼美丽的巴丹吉林沙漠吧,里面有太多我们未知的东西存在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最后来一张阿拉善右旗政府所在地的巴丹吉林镇的街景图,典型的蒙古小镇,安静的生活。本集到此结束,谢谢大家。</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