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铁道兵大院战友们大家好!</p><p class="ql-block"> 不久前我经过北京,顺便到中铁建大院(原铁道兵司令部直属机关)转了一圈。虽然之前每隔一两年都会去一趟,但每次都是应酬吃饭喝酒聊天,然后就离开了。</p><p class="ql-block"> 这次经过,看到大院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然让我有点感触良多,所以就冒着小雨从北门走起,顺时针急急转了一圈,并用手机随便拍了一组大院现在主要建筑物 的最新照片,并说明这些新建筑原来兵部大院的位置,供大家分享和回忆。</p><p class="ql-block"> 由于在现场的时间仓促,加上悠悠岁月几十年岁月的记忆,还有几个和我们连队息息相关的地方没有去拍照,比如发电机房和士兵食堂的位置,警卫一班首长区位置,原司令员刘贤权,政治委员宋维轼的将军楼位置(铁道兵最后一任司令员陈再道,政治委员吕正操没住在大院),礼堂前面后建的原司令部尚志功、龙桂林参谋长和政治部徐诚之、展明主任居住的位置(曾经是我们连队的菜地),原游泳池位置,以及西门警卫班的位置,都来不及去拍照(天黑了),还有西门外的铁西大院的位置,都来不及去拍照深感遗憾。</p><p class="ql-block"> 同时,祈请各位老首长、老领导以及曾经在大院工作、生活过的战友们,常住大院的职工家属们给予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 希望此举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同传承铁道兵的优良传统。</p><p class="ql-block"> 首先介绍一下封面照片的前身:原铁道兵大楼建成于1956年秋天,是根据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军兵种机关统一规划建设的,在铁道兵司令员王震上将主持下,大楼于1955年动工兴建。当时向苏联学习,兵部大楼的外观和内部结构图纸,均以原苏联驻铁道兵军事顾问提供的苏军铁道兵机关营房为样本,结合驻地实际建筑的。这座有东西两翼的办公楼地上四层,地下一层,砖混结构,墙体结实,楼层净空高,窗户较小,楼内房间铺木地板,大门内厅堂、楼梯、走廊为水磨石,廊内有俄罗斯风格的圆拱门衬托,美观大方……</p><p class="ql-block"> 大楼的南门外是一座大花坛,楼前植满松柏和花木。路南是供官兵操练、集会的广场,西边整齐地排列着几栋三层楼的军官宿舍,东边八九座将军楼错落在绿树丛中。广场东南有一座顶部钢梁结构、砖木墙体的简易礼堂,设有木制舞台,三合板座椅,供官兵举行大会和文工团演出。</p><p class="ql-block"> 大院的军营生活是团结、紧张、有序、俭朴的。每天早晨,随着一阵阵起床的军号声响起,全体军官、士兵纷纷起床,以司政后机关部处为单位编队出早操(我们直属分队各自为阵自行安排早操),多是沿营区马路跑步。星期一为环境卫生日,不出操。大院将操场、马路划分为若干卫生区,分别由各部处负责清扫,在上班前将地上的垃圾打扫得干干净净。秋天落叶多,冬天常下雪,则是随时清扫。特别是严冬季节,若是深夜大雪纷飞,清晨一片银白世界,官兵们全体出动,手持大扫帚、铁锹,扫雪铲冰,将它们堆入路边的树坑内。</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铁道兵大院以其清洁卫生,多次被评为北京市、海淀区的卫生红旗单位,我们连队是功不可没的。</p><p class="ql-block"> 封面照片我身后的这栋中铁建大厦,它是在原铁道兵直属机关的办公楼(被拆)位置上建起来的。由于我的工作性质关系,至今我还能基本记清大楼里三大部首长和机关各部门办公室的分布。</p><p class="ql-block"> 一楼除总值班室外,其余是后勤部的办公室(包括岳、赵、雷、姜、康等几个军级首长的办公室)。</p><p class="ql-block"> 二楼是司令部首长尚、陈、汪、张、宋、袁、梁、王、潘(总工)的办公室(正军级)和办公室、作战处、军务处等有关部门(在常委楼没建成之前有部分兵首长办公室)打字室设在二楼西侧。</p><p class="ql-block"> 三、四楼是政治部。其中三楼是政治部首长李清德、张英、席华亭(正军级)副主任及秘书处等有关部门。四楼东边是群工部宣传部组织部,西边是干部部保卫部和报社等单位。</p><p class="ql-block"> 每层楼的西南角都有一间大的会议室,可以容纳约80~100人的集体会议。</p><p class="ql-block">(所有编排为上文下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原北楼位置。北楼属于丁字型建筑,靠北一头主要是原铁道兵生产管理处(后为铁道兵工厂管理局)南边有电影队及司令部机关干部部分单身宿舍。</p> <h3>原南楼(铁司管理处、直政处)位置。其中南楼一楼和二楼部分曾经是铁司门诊部。</h3> <h3>这是原司令部汪、陈副参谋长将军楼的位置。离这里不远处是郭延林和王贵德副政委的69号将军楼。</h3> <h3>原常委楼旁边是刘金轩(享受大军区正职待遇)、罗华生、肖春先、彭海贵、别祖后副司令将军楼的位置</h3> <h3>原刘克副司令、王洪川副政委将军楼的位置</h3> <h3>这是目前整个大院唯一剩下的一栋将军楼</h3> <p class="ql-block">这栋唯一保留的将军楼,记忆中好像原李寿轩司令员和王积成副政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享受大军区正职待遇)的。这两位兵首长分别是开国中将和少将。</p><p class="ql-block">究竟是什么原因能够保存下来我暂时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 下面一幅图文是2022年1月1日插入,敬请留意。</p> <p class="ql-block">原铁道兵大院保留唯一的将军楼(45号楼)拆毁</p><p class="ql-block"> 历史请记住这一天:没看到它名楼平地起,却看到它惋惜被拆除(尚进赋诗一首和注)。</p><p class="ql-block"> 我曾经在参观遵义会址时,看过有关王集成副政委的栏目介绍,首长在长征时期就任团政治委员,他在确保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是立了大功的。</p><p class="ql-block"> 王首长1952年就任华东地区空军政委兼党委书记。当时我国华东地区空军已发展到9万余人,有6个歼击师、2个强击师、1个轰炸师、1个独立混成旅以及济南、南京、上海、福州等10余个空军基地。但是在“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中,王被诬陷为“大老虎”,受到“停职审查”、留党察看一年的处分,直接影响他的行政级别和开国授衔,所以1955年我国首次授军衔时,他只授少将军衔(一般大军区正职授上将军衔)。</p><p class="ql-block"> 1957年,王集成调任铁道兵副政委(和铁道兵第二任司令员李寿轩中将共住一栋连体将军楼)。尔后,曾任担任过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p><p class="ql-block"> 在“文革”中,备受林、江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迫害。在艰难困苦中,与林、江两个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粉碎林、江集团后,虽重病在身,仍关心国家大事,拥护党中央的领导。</p><p class="ql-block">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批准关于撤销了1952年“三反”运动中对其处分的错误决定,给予彻底平反,改为国家行政6级,按大军区正职待遇。1983年5月11日,因病经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p><p class="ql-block"> 王首长的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分别安排在铁道兵大院和八宝山革命公墓殡仪馆举行,追悼会是由总政直接派人到铁道兵大院指导有关部门进行的。当时我在直工部组织处,协助王部长(王眼镜)跑前跑后为总政的人服务,帮助顺利完成王首长的治丧事宜。</p><p class="ql-block">附:原中铁建公安局政治部主任尚进赋诗一首+注。 </p><p class="ql-block"> 七绝、将军楼</p><p class="ql-block"> (新韵)</p><p class="ql-block"> 尚进</p><p class="ql-block">帅府京西设柳营,</p><p class="ql-block">督师百战四方行。</p><p class="ql-block">小楼几许中军帐,</p><p class="ql-block">大任将军万古名。</p><p class="ql-block"> 注:原铁道兵机关大院唯一的一栋将军楼(李寿轩司令员、王集成副政委居住,二位首长为开国中将、少将)今天要拆除了。从此这个大院再无老将军楼可寻。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当年旧事历历在目,机关、连队、首长、战友……。</p> <h3>这是亓副司令和李副政委将军楼和铁司通讯站的位置</h3> <h3>这是政治部和后勤部食堂的位置</h3> <p class="ql-block"> 这是铁道兵礼堂(早被拆)的位置。可容纳1800人的大礼堂如今看不到了,心里实在有点难过。想想上世纪七十年代,这座礼堂门庭若市,热闹非凡,经常有大院和国务院文化部门安排的文化艺术节目和内部电影,而我们连队负责这些活动的警卫工作,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p> <p class="ql-block"> 这栋富有“文革”色彩的“造反楼”(也叫筒子楼),可能也是唯一没有被拆掉的老楼房。墙壁上这些“井”字型圈套,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大院为了抗地震防震而给所有家属楼用钢筋混凝土加固的。</p> <p class="ql-block"> 当年住在这栋四层大楼里的机关干部,大多数是司、政、后机关的单身汉,很多临时来探亲团聚的机关干部家属,都是住在这栋筒子老楼里。这座具有“文革”色彩《造反楼》的不平凡经历,个中或许饱含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这其中又演绎和遮蔽了多少个普通个体的悲欢离合的经历。</p> <h3>原铁司门诊部位置(门诊部原来是设在办公楼南楼的,后来才搬到大院东南角这个位置),左边是原政治部印刷厂的位置。</h3><h3>印刷厂后面是原铁道兵体工队篮球队的位置(铁男篮实力还是比较雄厚的,在七十年代全军运动会比赛中均取得较好成绩)。</h3> <h3>这栋新29号楼(紧靠大院南围墙),是在原29号楼位置上拆掉重建的。</h3> <p class="ql-block">印象中老29号楼套房的建筑面积稍大些,其中二、三层多数住着司、政、后的二级部首长(如司令部张副参谋长宋副参谋长袁副参谋长,政治部张英副主任,后勤部姜世良雷铁鸣副部长和康凯副政委等)。据说当年要大校以上军官才能够资格住这栋楼里。有幸的是本人也在这栋楼的二门一层东居住过(兵改工前部分首长已迁走后重新分配我家居住),直到我调离机关大院,搬家时真有点依依不舍。离开北京那天,送别的人夹道欢送……。</p> <h3>原南门位置。门外东西走向是北太平路,出南门往东经过水泥制管厂可到永定路。</h3> <h3>这里从南门沿西马路往北,左边分别是28-30-32-34-36-38号楼,右边是大院洗澡堂理发室,维修队、军人服务社(楼上是家属制衣厂,后面是机关大院冬季取暖锅炉房)前面是游泳池。左边还有22--18-16-14号楼(14-16号楼中间往西出西门)14号楼北面是司令部食堂,机关供水锅炉房、,铁道兵文工团、机关汽车队等单位,可惜所有这几十栋三至四层的老楼房,如今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座座高楼拔地而起。</h3> <h3>据说这座位于原办公大楼后面的毛主席雕像,在新建中铁建大厦时,为了保存他,花了几十万银元请他往南“走了”十几米。</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原铁道兵文工团大楼的位置。 <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政治部文工团在天津成立,后来逐渐发展为拥有歌唱、舞蹈、话剧、曲艺、杂技、魔术、滑稽小品等专业表演水准的文艺团体。1984年随铁道兵改制,1989年更名为中国铁道建筑文工团,1998年撤销文工团编制,组建成综合艺术团,2000年撤销艺术团。</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5px;">她是军内外广受赞誉的艺术团体,在团人数最多时近500人,在铁道兵各师、团也活跃着一批宣传队(文工队),形成了一支强大的艺术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size: 15px;">她们奔波在战场和工地一线,将汗水挥洒在朝鲜、越南和祖国大地,高山深谷中回荡着她们美妙的歌声,雪山荒漠上留下她们曼妙的舞姿,林海雪原里传颂着她们动人的话剧,异域海外上演着她们绝妙的魔术杂技……她们成功完成了无数次演出,将欢声笑语带到了战场、工地、礼堂乃至全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 想当年,铁道兵文工团在驻京各军兵种大单位中,是赫赫有名的专业文艺团体。每逢国家重大节假日,都被指定参加大单位的文艺汇演活动,给首都人民和我们留下许多美好回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3月2日,解放军总政治部指示,铁道兵文工团派20名同志去中南海执行任务。7点整,朱德、康克清、张闻天、王稼祥、刘少奇、王光美、汪东兴、周恩来、陈毅等陆续进场与文工团员握手。周总理非常热情地说:“听说今天来的是铁道兵文工团,你们刚从鹰厦线回到北京,辛苦了,同志们,欢迎你们。”10点,毛主席进入大厅,与文工团员亲切交谈。当他知道余珊鸣是江西人时,他说:“在洵口我们和敌人大战了一场,敌人对我们发动了五次围剿,四次反围剿我们都胜利了,惟有在洵口反围剿中我们吃了败仗,等你出世时,我们就从你们家乡开始长征了。”</p><p class="ql-block">当晚,文工团演奏乐曲《步步高》,表演了杂技小跳板和女生独唱《剪掉辫子当红军》等节目。领导们对表演赞不绝口,尤其毛主席听了余珊鸣的独唱后问她,你不是江西老表吗?怎么会唱福建民歌,好像用福建话唱的。余珊鸣说是用闽北话唱的,并得意地告诉毛主席这首歌已灌了唱片。毛主席非常祥和地说:好、好、好!</p><p class="ql-block">1964年8月1日,周恩来总理正式批准关于排演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报告,此时离国庆节仅2个月。周总理亲自担任《东方红》的总策划、总导演,演出荟萃了当时国内一流的各类艺术家。铁道兵文工团黄秀英、王惠秋、于光等一批舞蹈演员参加排练和演出,歌曲《南泥湾》由郭兰英唱A角,铁道兵文工团王珍唱B角。</p><p class="ql-block">1965年元旦、春节期间,第三批解放军总政治部调演开场演出后,演员受到贺龙、罗瑞卿接见。</p> <h3>西球场还保留着。这里旁边有个地道通风口,供我连专业看护人员进出地道(大院地道的重要性鲜为人知,属机密工程)。</h3> <h3>这里是我们连部和办公楼北楼之间的位置,大院的北门外是复兴路,所以北门实际上是我们大院的正门,进门右边是门卫和传达室,左边是收发室(归通信站管理)大门两侧附近的汽车队、以及我们连队的好几个班,天天列队经过这里到士兵食堂吃饭。</h3> <h3>和李际祥副政委最后一任警卫员王继平(现任中铁建汽车队长)在五棵松饭店门前留影。</h3>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连队曾经日、夜军训的主要场所~北京市十一学校(位于南门外,原为中央军委子弟学校之一。1952年在周恩来、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建立,聂荣臻元帅决定用新中国的诞生日为学校命名。对于十一学校而言,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带有红色基因。学校的首任校长林月琴是罗荣桓元帅的夫人,也是一名老红军,至今学校仍然流传着她“一把竹篮子”的故事。许多革命元老如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罗荣桓、贺龙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经常到学校视察工作,或是专程前来看望师生。如今的十一学校,已经成为师资力量雄厚,环境设施一流,办学质量优秀的现代化学校,享誉京城内外。)。我们连队一年四季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基本都是这所学校进行各种军事训练(七十年代初期的学校学生少,管理也没有那么严格,和我们兵部南门一路之隔,自然成为我连军训的首选场所)这里曾经留(流)下多少我们青春的脚印和汗水。</p> <p class="ql-block"> 1977年9月21日,铁道兵司令员吴克华奉命调任成都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委员陈再道接任铁道兵司令员。这是当时的欢送欢迎大会后,铁道兵首长及三大部领导们合影留念。具体姓名请看下面:1977年9月21日,铁道兵司令员、党委书记吴克华调成都军区工作,陈再道任铁道兵司令员、党委第二书记。图为欢送吴克华,欢迎陈再道,机关大部以上领导合影。前排左起亓谦斋、肖春先、訾修林、崔田民、郭维城、何辉燕、吴克华、陈再道、蓝庭辉、刘金轩、别祖后、郭延林、喻泽贵、中排左起张少华、尚志功、张英、邱子明、李际祥、龙桂林、王贵德、徐诚之、赵祥耀、王传纪、后排左起王功、孙兴发、汪祖美、陈德三、张云山、刘谦益、岳心广、谢华、康慨、苏青选。这是铁道兵直属机关举行欢送吴克华欢迎陈再道司令员首长们的合照。</p> <p class="ql-block"> 这是编者兵改工前所在单位~</p><p class="ql-block">铁道兵指挥部直属工作部全体人员合影留念。后排右一是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附篇:铁道兵历任司令员简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特殊兵种。他们建设保护着祖国的铁路大动脉,在祖国这片辽阔土地上编织了一张巨大铁路网,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越以及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p><p class="ql-block">铁道兵抛头颅洒热血、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守护祖国的安全,带动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年轻的生命谱写着火热岁月中的崭新篇章。</p><p class="ql-block">这支优秀的队伍从1953年正式列入人民解放军序列到1982年撤销的期间,一共有6位铁道兵司令员,他们分别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任司令员王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王震出生:1908年4月11日(湖南省浏阳县)</p><p class="ql-block">上将军衔。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常委、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职。</p><p class="ql-block">1993年3月12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王震同志在广陈再道司令员饱含深情地说:“铁道兵撤销了,但我们的队伍还在,我们的事业还在!铁道兵的历史功绩定会载入史册!铁道兵的创业精神必将永放光芒!”</p><p class="ql-block"> 1993年3月12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王震同志在广州逝世,终年85岁。</p><p class="ql-block">王震出生于湖南浏阳的一个佃户家庭。他从小就有着与压迫做顽强斗争的思想,长大后更是积极投身工人运动,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p><p class="ql-block">大革命失败以后,他辗转多地,多次参与反“围剿”斗争,保护了同志,取得了胜利。</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王震带领同志们奋力与日军作斗争,给日军造成了沉重打击。</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他率部与国民党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死死拖住了国民党军,为祖国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以后,王震带领组织部队及地方大力恢复经济,开荒种田,兴修水利,取得了优异成果。</p><p class="ql-block">1954年,王震同志担任铁道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他带领铁道兵在悬崖峭壁,戈壁荒漠,在生产技术落后,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修筑了黎湛铁路、鹰厦铁路。王震同志及其部下坚持发扬的就是铁道兵不怕死不怕累的艰苦奋斗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任司令员 李寿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寿轩与王震一样,同为湖南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途中也有他的身影。1951年身为志愿军铁道兵团副司令员的李寿轩,参与抗美援朝作战,与铁道兵们一道在异国他乡,在空袭频仍的战场上极力抢修铁路桥梁,为前方战场的物资供给增添一份保障。李寿轩同志于1957年担任铁道兵司令员,他也是任期最久的铁道兵司令员。</p><p class="ql-block">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他是中共七大代表,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1984年9月22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p><p class="ql-block">第三任司令员</p><p class="ql-block">张翼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翼翔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担任铁道兵司令员。一年后同时担任第二炮兵司令员。</p><p class="ql-block">张翼翔(1914年6月-1990年4月5日)享年76岁。湖南浏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p><p class="ql-block">1929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4月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0年12月后任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1934年参加长征。1935年8月起任师司令部参谋、侦察科长、团参谋长。1942年1月起任新四军第二师六旅副旅长兼任淮南苏皖边军区路西分区副司令员。曾任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并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p><p class="ql-block">1990年4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任司令员刘贤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贤权于1915年出生在江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中。192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过陆军军长,铁道兵政治委员、铁道兵司令员等职务。</p><p class="ql-block">刘贤权(1915年9月27日—1992年6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江西吉安人。192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p><p class="ql-block">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2年6月15日,在济南逝世,享年77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五任司令员 吴克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克华(1913—1987),江西省弋阳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解放后,任第15兵团副司令员、华南军区参谋长。1952年7月任海南军区司令员兼第43军军长。1954年7月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57年毕业后,任济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铁道兵司令员,成都军区、新疆军区司令员,1980年至1982年任广州军区司令员。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1982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7年2月13日在广州逝世。享年74岁。</p><p class="ql-block">吴克华将军病危时留下遗嘱:“每当想起塔山阻击战牺牲的战友,心里就非常难过。我死后,就把骨灰撒往塔山,与战士们做个伴吧"。</p><p class="ql-block">1988年8月1日,遵照遗愿,吴克华与阻击战牺牲的烈士们一起长眠于塔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六任司令员 陈再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再道于1909年出生,是第六任铁道兵司令员,也是最后一位。在得知铁道兵要撤销番号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的消息后,陈再道为保留番号,留住同志们的军装做出了最大的努力。</p><p class="ql-block">陈再道(1909.1.24—1993.4.6),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新村程家冲人。1926年4月起先后参加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1927年9月在大别山南麓参加秋收暴动后,同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随农民自卫军编入工农革命军鄂东军。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起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排长、连长,第4军11师32团3营营长,红11师第31团团长、师长,红4军副军长、军长,八路军129师386旅副旅长,八路军东进纵队司令员,冀南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兼冀南军区司令员,河南军区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河南军区司令员,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兼武汉军区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顾问、铁道兵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3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