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散-古琴曲

飞龙在天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国十大古曲</b></div></h1><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广陵散</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编辑 飞龙在天</b></div></b></h1><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文 来自网络</b></h1> <h1><b><br></b><b> 《广陵散》是我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又名《广陵止息》,用琴、筝、笙、筑等乐器演奏,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是汉族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br></b><b> 今所见《广陵散》谱重要者有三,以《神奇秘谱》的《广陵散》为最早,也较为完整,是现在经常演奏的版本。全曲共45段,全曲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纷披灿烂,戈矛纵横”。《广陵散》的各曲段分别为井里(聂政故乡)、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与聂政刺杀韩相的整个过程大致相切。<br></b><b> 《广陵散》的来历:据《晋书》记载,此曲乃嵇康游玩洛西时,为一古人所赠。而《太平广记》里更有一则神鬼传奇,说的是嵇康好琴,有一次,嵇康夜宿月华亭,夜不能寝,起坐抚琴,琴声优雅,打动一幽灵,那幽灵遂传《广陵散》于嵇康,更与嵇康约定:此曲不得教人。公元263年,嵇康为司马昭所害。临死前,嵇康俱不伤感,唯叹惋:"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b><b><br></b><b> 嵇康臨刑東市, 在刑场上,有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拜嵇康为师,这正是向社会昭示了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但这种“无理要求”当然不会被当权者接纳。而此刻嵇康所想的,不是他那神采飞扬的生命即将终止,却是一首美妙绝伦的音乐后继无人。他要过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弹奏了最后的《广陵散》,铮铮的琴声,神秘的曲调,铺天盖地,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神氣不變,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得年四十,悲夫!弹毕之后,嵇康从容地引首就戳,时年仅三十九岁。</b></h1><div></div> <div> </div><div></div><div><br></div> <h1><b> 刺客的高义 名士的绝响 &nbsp;</b><b><br></b><b> 《广陵散》琴曲最早出现的年代大约为东汉后期。在东汉蔡邕的《琴操》里,记载一则民间刺杀的故事。在这则故事里,聂政杀的不是韩相,而是韩王。聂政也不是为严仲子而行刺,而是为父报仇。原来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由于不能及时交付而被杀。于是聂政成了遗腹子。长大后聂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学会了鼓琴的绝艺。聂政还掌握了异容术,变得无人认识自己。一天聂政在闹市鼓琴,“观者成行,马牛止听”。韩王听说后立即召见了聂政,命聂政当众鼓琴。这时聂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剑,一举刺杀了韩王,为父亲报了仇。后来伏在聂政尸体上恸哭不止的不是聂荣,而是聂政的母亲。这个故事被蔡邕取名为“聂政刺韩王”。<br></b><b> 这个 “聂政刺韩王” 的故事反而成了《广陵散》的曲情。虽然故事情节与史书的记载有太多出入,但《广陵散》一曲主要表现的内容,如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等,并未因故事的走样而减色。<br></b><b> 聂政所在的时代大约过了六百多年,西晋一位才智超绝、旷迈不群的人物,使《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这个人就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影响力的名士——嵇康。<br></b><b> 嵇康是魏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诗人和音乐家。当时司马氏与曹魏争权,“性烈而才俊”的嵇康,站在曹魏一边,对司马氏始终抱着不合作的态度。嵇康对司马氏集团的抵触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公元前262年,嵇康以“乱政”之罪被斩首。<br></b><b> 嵇康曾被钟会指责为“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他的独立不羁,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中记载,“嵇中散(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即便有三千太学生上书“请以为师”,司马昭也不允。为了铲除异己,司马氏早已族灭了曹爽、何晏等八家名门望族,如何会对嵇康这个名士下不了手呢?<br></b><b>《广陵散》虽“声调绝伦”,但历来有人批评《广陵散》“最不平”,“愤怒躁急”,有所谓“臣凌君之象”。想必嵇康当时在刑场上以此曲来抒臆积郁于胸中的不平。曾著有《声无哀乐论》的嵇康,一向主张音声来源于自然的本质,而与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无关。嵇康临刑时,神气不变。但曲为心声。不知嵇康面对大辟之刑时如何在 “怫郁慷慨”处,表现出“雷霆风雨”和“戈矛纵横”的气势,从而以此曲作为对强权的最后反抗?<br></b><b> 千年后重听此曲,不能不念及聂政,不能不遥想嵇康。</b></h1><div><div><br></div></div> <h1><b>广陵散琴曲<br></b><b>  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br></b><b>  《广陵散》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观。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br></b><b>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曲同名。<br></b><b>  《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 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 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br></b><b>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br></b><b>  《广陵散》在历史上曾绝响一时,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音乐又回到了人间。<br></b><b>  嵇康留下的“广陵绝响”的典故被后世传为佳话,《广陵散》更是成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 嵇康,字叔夜。今安徽宿州市人.史称嵇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授,博览无不该通.长好庄,老.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均见&lt;晋书&gt;本传)年四十,为晋文帝所杀.“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善于音律。创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合称“嵇氏四弄”,与东汉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隋炀帝曾把“九弄”作为科举取士的条件之一。)</b></h1><div><br></div> <h1><b>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br></b><b> 《广陵散》在清代曾绝响一时,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音乐又回到了人间。<br></b><b> “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散”是操、引乐曲的意思,《广陵散》的标题说明这是一首流行于古代广陵地区的琴曲。这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大型器乐作品,它萌芽于秦、汉时期,其名称记载最早见于魏应璩《与刘孔才书》:“听广陵之清散”。到魏、晋时期它已逐渐成形定稿。随后曾一度流失,后人在明代宫廷的《神奇秘谱》中发现它,再重新整理,才有了我们现在听到的《广陵散》。琴曲的内容据说是讲述战国时期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故事。<br></b><b> 嵇康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他写的《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太师箴》、《明胆论》、《释私论》、《养生论》千秋相传,并且他弹得一手好琴,尤其善于演奏《广陵散》,倍受人们关注。当时与他齐名的还有比他大十三岁的阮籍,音乐史上常有“嵇琴阮啸”的说法,但在思想和人格上,嵇康要比阮籍更高出一筹。<br></b><b> 嵇康对那些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不以为然,更深恶痛绝那些乌烟瘴气、尔谀我诈的官场仕途。他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个默默无闻而自由自在的打铁匠,也不愿与竖子们同流合污。他如痴如醉地追求着他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摆脱约束,释放人性,回归自然,享受悠闲。熊旺的炉火和刚劲的锤击,正是这种境界绝妙的阐释。所以,当他的朋友山涛向朝廷推荐他做官时,他毅然决然地与山涛绝交,并写了文化史上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心志。</b></h1> <h1><b>段标题<br></b><b>小序 一 止息 大序 一 井里 二 申誠 三 順物 四 因時 五 干時 正聲 一 取韓 二 呼幽 三 忘身 四 作氣 五 含志 六 沉思 七 反魂 八 狥物 九 衝冠 十 長虹 十一 寒風 十二 發恕 十三 烈婦 十四 收義 十五 揚名 十六 含光 十七 沉名 十八 投劎 亂聲 一 峻跡 二 守質 三 歸政 四 誓畢 五 終思 六 同志 七 用事 八 辭鄕 九 氣衝 十 微行 後序 一 會心息意 二 意絕 三 悲志 四 歎息 五 長吁 六 傷感 七 恨憤 八 亡計<br></b><b>后记<br></b><b>晉譙國嵇康善琴,嘗游會稽宿華陽亭,有異人夜詣康,授以廣陵散曲,使秘勿傳,康受而秘之,後司馬懿將刑康東市,復取琴彈之曰,廣陵散絕矣。先是,其甥袁孝己從康學琴,每叩是曲,輒靳不許,康夜彈琴,孝己竊從戶外聽之,至亂聲小息,康覺而止,曲本四十一拍,去引外,孝己所聞止三十三拍,後因續成捌拍,揔四十一,其名曰廣陵散者,揚州本廣陵地,言魏散亡,自廣陵始也。韓皐聞鼓琴至止息,歎曰,美哉,嵇康之爲是曲。即此。</b><b><br></b><b>○广陵散<br></b><b>《晋书》载:嵇康尝游会稽,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忽客至,自称古人,与谈音律,辞致清辨,索琴而弹曰:“此《广陵散》也。”声调绝伦,遂授于康,誓不传人,不言姓而去。及康将刑东市,顾日影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而今绝矣。”海内至今,莫不痛惜。又《琴书》曰:嵇康《广陵散》本四十一拍,不传于世。惟便康之甥衰孝尼能琴,每从康学而不与,后康静夜鼓之,孝尼窃从外听。至乱声,小有间息。康疑有人,推琴出户,果见孝尼。止得三十三拍。后孝尼会止息之意,续成八拍,共四十一拍。序引在而世亦罕闻焉。予少曾学琴,亦闻其无传也。嘉靖己巳,宿尚书顾东桥书室,见有《神奇秘谱》三卷,乃明瞿仙所纂,首列《广陵散》,共该四十四拍。序其原出隋宫,传唐、宋之御府者,共有六段,段各有题并谱。余曲六十有一,若世所传《颜回双清》之类绝少也。惜谱多难抄,今止录其《广陵》一曲,词名则具,而音谱亦略之也。曲名《广陵散》者,因时晋乘魏际,王陵、毋邱俭、文钦、诸葛诞,继为扬州都督,咸有兴复之谋,俱为司马所杀。扬地名广陵,散言魏散亡自广陵始也。止息名篇者,由音哀伤痛息,客称古人者,乃伶伦也。皆他书所考云耳。<br></b><b>开指一段,小序三段,俱名止息。<br></b><b>大序五段(井里、申诚、顺物、因时、干时)。<br></b><b>正声十八段(取韩、呼幽、亡身、作气、含志、沉思、返魂、狥物、冲冠、长虹、寒风、发怒、烈妇、收人、扬名、含光、沉名、投剑)。<br></b><b>乱声十段(峻迹、守质、归政、仇毕、终思、同志、用事、辞卿、气衔、微行)。<br></b><b>后序八段(会止息意、意绝、悲志、叹息、长吁、伤感、恨愤、亡计)。</b><b><br></b></h1><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br></div> <h1><b>《广陵散》古之歌词</b><b><br></b><b>云中铮铮声断<br></b><b>何人怒 惊涛拍岸<br></b><b>指叩苍穹<br></b><b>眉锁刀剑<br></b><b>泠泠十指 催动五弦<br></b><b>广陵悲风入霄汉<br></b><b>王朝起波澜<br> </b><b>醉眼看秋雁<br></b><b>唱尽 晓角霜天<br></b><b>坐看繁华 朝代走马似霰<br></b><b>散发赤足 笑谈便是经年<br></b><b>酒剖肝胆 蹉跎江湖醉仙<br> </b><b>风吹白练 华发今换朱颜<br></b><b>英雄憔悴瞬间<br></b><b>菊花词落风卷帘<br></b><b>清商难挡<br></b><b>王朝纷乱<br> </b><b>饮恨江东 喋血沁园<br></b><b>广陵一散坠云烟<br></b><b>无奈做刘怜<br></b><b>才杰真真面<br></b><b>依旧 红尘满眼<br></b><b>梧桐秋雨 打落灯火串串<br></b><b>蟾宫高悬 何处故国江山<br></b><b>落日啼鹃 今夜谁人无眠<br></b><b>竹林山涧 疑是惊鸿翩翩<br></b><b> 乱世 琴缘<br></b><b>只是千古悲怆 广陵散 </b></h1><div> </div><div> </div><div> </div><div> </div><div> </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