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难以忘却的家事</h1><h3><br></h3><h1> 一年过得真快又到年底了,最近闲来无事整理家中杂物,发现了我家在"文革"期间回老家参加农业劳动的年度分配表(经多次搬家流转,当年的物品只有这几张表格了),这几张表格不仅记录着我家的年度收入,也是当时我们村农民一年劳动成果的缩影。</h1><h1> 我父亲是一名原工商业者,文革期间被打成坚持反动立场的资本家,于1967年11月被遣返原籍。我那时正在上小学没有独立生活能力,所以与父母、妹妹等四人一同遣返,时间虽已过四十多年,但回忆起来仍记忆犹新。</h1><h1> </h1> <h1> 1、 这张表格是我们一家四口1970年的全年收入情况,因时间较久,字迹略有模糊(可放大了看)。全年总分粮695.4斤、全年总出工700.93个、每个工价值0.33元,出工总价值231.31元(即一家四口全年的出工收入)。全年总收入减去全年队里所分的粮、菜、柴等折款,剩余90.59元(即年底分红)。</h1><h1> 这就是我们一家四口(三人出工)全年劳动所得:即695.4斤粮食、少量的蔬菜和柴和90.59元现金。</h1><h1> 要知道全年近700斤粮食大约只够我们食用9个月,余下的三个月就靠我们自己到集市上去买了(因我们是被遣返的专政对象,所以队里只给少量的国家按人头下拨的救济粮)。</h1> <h1> 2、这是1971年麦季分配通知单,印刷字体较模糊。我们所在的生产队二百多人、六百多亩地,人均三亩多。那时的小麦亩产一般在三、四百斤左右,记得我们村有一块样板田(不到100亩),最多的一年产量在550-600斤,这个产量与现在的产量相比不值一提,但在当时可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轰动整个衡水地区,麦收前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h1> <h1> 3、 这是1971年秋季分配通知单,这年与上年相比略有好转,全年分粮784.4斤、总出工784.58个、工值0.363元,减去食物所得余款99.28元。</h1><h1> 队里分口粮有预分和决算,孩子多、劳力少的家庭辛苦一年,不但分不到现金,而且还要给队里一部分钱,因分的口粮相对多一些、挣的工分相对少一些。</h1> <h1> 4、 这张表格是我们一家四口1972年的全年收入情况,这是我父亲到生产队会计那手抄的。该表格没有记载全年总分粮,但我记忆里觉得应与上年基本持平,麦季尚好,但秋季大旱(记得当年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文章"用没有见过的大干战胜没有见过的大旱"赞扬天津小靳庄战胜干旱的情况,可见当年华北地区的干旱情况)粮食歉收,全年总出工1072.28个、每个工价值0.3436元,低于上年。年底分红(现金)173.17元,高于上年。</h1><h1> 生产队的工分的价值是这样确定的:队里全年的粮食、蔬菜、棉花(队里没有任何副业)等产量乘以单价(价格按照国家确定的,多年稳定)就是总收入,再除以队里总出工数就是工值(虚的),这当中还要减去队里的公积金、种子、饲料和其他开支才是社员的实际工分价值。</h1> <h1> 5、这张表格是我们一家四口1973年的全年收入情况,也是我父亲到生产队会计那手抄的。全年总分粮1116.7斤,全年总出工1033.13个,没有记载每个工价值和分红,我记忆里应与上年差不多。</h1><h1> 后几年的分配情况已没有了记载,记忆里觉得应该是逐年转好,队里也有了副业,到1978年每工价值已达到6毛多钱,这在当时已经很不错了。</h1><h1> 当时队里的分粮原则是"八、二开",即八成按人口分,二成按工分分,所以孩子多的家庭能相对多分一些口粮,劳力多的家庭略有吃亏,即吃得多,反而分的少,这个原则有鼓励多生的意思。</h1> <h1> 6、 这是我在1977年获得的奖状。粉碎四人帮后,极左思潮略有好转,我作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可以参加村里的先进社员评比。评比正逢麦收时节,记得发奖时还给了一把镰刀头(不带木把),心里很高兴,一是自己的劳动终于得到了村里的认可,二是可以省下买镰刀的钱了。当时把奖状钉在墙上每天看看,心里是很美的!</h1><h1> 当时队里出工分日工和记件工两种。"日工"就是按天记工分(俗称"卯子工",就是点人头的意思,来了就有工分),壮劳力每天10分(即一个工),早晨2分,上、下午各4分;"记件"就是按工作量记工分,此方法后来被大量采用并扩大到按家庭人数承包工作量,这对孩子多的家庭压力很大。</h1> <h1> 7、这是1978年夏季获得的奖状,随同奖品还是一把镰刀头。当年自己24岁,体力充沛,在农业学大寨等战天斗地的体力劳动中已不逊旁人。</h1><h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父亲落实政策,1979年1月离开老家回到北京,结束了11年的农村生活。</h1> <h1> 七十年代冀中的农村物资非常匮乏,大部农户都有入不敷出的感受。在11年的农村生活中,众多亲友在本身也很困难的情况下从物质、精神两方面对我们进行了尽可能的帮助,使我们安全地度过了这段困难时期,这份恩情我们是记在心里的,一生都不能忘记的!</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