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要不是昨天接到家里老父亲打来电话问是否回去过节,我都没在意今天就是冬至。而在广东的很多地方,素有冬至大似年的说法。</h3><h3> </h3><h3> 挂断父亲的电话后经一再跟同事确认,单位不放假。于是再给小弟也去了个电话询问(因为他上班时间不跟正常工作日走),自己不放假情况下还是很希望他能回去,结果也是表示不知道今天冬至。</h3><h3> </h3><h3> 这就是两代人对过节截然不同之处。我们的父辈对待每一个民间节日都有抹不去的情怀,节日当天会买鸡和猪肉、烧香祭祖,表达对祖先的敬重和缅怀。而我们这一辈对民间节日就淡化很多。</h3> <h3> 冬至这一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周易》的说法是阳在阴中,此时阳气还很微弱,要扶持,不能伤害。冬至前后宜安身静体,商旅不行,也就是适合发呆冥想。</h3> <h3> 清晨的时候下了点小雨,相比于北方大部分地区的雾霾天气,这里的空气要好很多!</h3><h3> 此时,我正半躺着坐在资料室背靠窗的班椅上,摆弄着手机里存放的最近零星拍摄的一些照片,想起了两个问题……<br></h3> <h3> 曾不止一次也不止一个人问过我同一个问题:你出来旅游也不拍照(拍自己)光拍风景,有什么意思啊?我都会置之一笑……</h3><h3> 单位每年大概在夏末初秋都会组织出游一次,有同行者乐衷于拍到此一游照片,夸张点说就是一个门牌、一块刻有字的石头、一棵树、甚至于一块写有景点介绍的告示牌,都要与之合影留念,证明到此一游。至于哪座桥叫什么、景点有什么典故等一概不管,一趟行程回来他的个人大头照保守估算也有几百张,因为我觉得他拍照的频率要比我拍风景的次数要多得多!</h3><h3> 而我,几乎一张都没有,跟骑友骑行除外!</h3> <h3> 摄影家阮义忠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个人觉得,手机的发明是把相机原来最特别的‘向外观看’变成了一面镜子一样,顾影自怜,这是我觉得最不好的现象,我觉得就是人没有安全感,他想要让别人知道他,才会特别需要自拍来找个依靠慰藉感吧,他内心非常虚空,没有很实在的东西在心里头‘’</h3><h3> 对于这段话的观点我不完全认同,打击面也太大!自拍发朋友圈很多时候是种心情,生活态度和分享,不应该受到如此评价!</h3><h3> 但对于向外观看的说法我很赞同!出去旅游面对风景,不一定非要把自己装进去照片里头,拿着相机在拍之前,摄影者是在向外观看、思考、欣赏的同时摁下快门。享受了整个过程,日后翻开照片再回味,其实还会有种自己也在画中的感觉,因为看着照片跟着视角你就知道当时自己站在哪个位置,处于什么状态。而自拍或者被拍就会少了很多这样有趣的回忆……</h3> <h3> 一张照片,或者是说作品,摄影者充其量也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做好构图摁下快门而已,应该说50%的功劳归被摄者。</h3><h3> 一位老人左手提着一瓶水,右手持着拐杖在前方迎面走来,腿脚很不灵便,表情有点呆滞,从眼神隐约看到一种深深的孤寂感!开始以为老人只是出来晒晒太阳,在绿道上走走活动活动。但在即将交汇的时候,他却选择拐进一条很小的泥路向山上走去,越往森林深处他的背影就更显得孤独,我也举起相机默默的摁下快门……</h3> <h3>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小路‘’。同样是不止一个人问起,微信改名叫‘’小路‘’有什么特殊含义吗?</h3><h3> 其实,网络上叫什么真的仅仅是个符号而已,有时是因为一首诗、一首词、一首歌…… </h3><h3> 比如,很久以前曾有段时间沉迷于网络象棋游戏,注册时想起小时读过的一首‘’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于是昵称就注册成‘碧云天’;</h3><h3> QQ申请时又刚好看了一部电影听了里面一首歌,于是就有了‘友情岁月’,但早在两三年前我就想改了,总觉得这四个字做名字不太适合,至于什么原因自己也说不清楚。</h3> <h3> 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起来。</h3><h3> ~~追风筝的人</h3><h3> 上学的时候也曾喜欢吉他🎸,往往在晚自习下课铃声一响,就迫不及待跑回宿舍抱着吉他🎸不撒手,弹起来直到熄灯也停不下来。那时很喜欢听的一首曲子就叫小路,最近偶然的机会再次听到仍然觉得非常的好听!也勾起了很多回忆,往事也就自己爬上来了……</h3><h3> 其实‘小路’也不仅仅是歌名,比如谐音、某个称呼的反意……等等,个中的含义也只有自己知道吧,不是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