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茅山原名句曲山,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句容与金坛交界处,面积50多平方公里。茅山是指中国江苏省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道家称为“上清宗坛”。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誉。</h3> <h3>相传西汉景帝时,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炼,并为民治病,后于此山得道成仙。后人为纪念他们遂将句曲山改称三茅山,简称茅山</h3> <h3>山路前方出现一座红墙飞檐的山门,正额书“茅山道院”四个黄色大字,背额上题“紫气新辉”四个隶书大字,左右侧门之额分别书以“出玄”、“入牝”。这里是茅山主峰大茅峰巅。</h3> <h3>九霄万福宫(俗称顶宫),道教著名宫观,坐落于江苏省金坛与句容两县之间的茅山主峰大茅峰巅,海拔372.5米。创建于西汉时三茅真君得道飞升之后,元代延祜三年(公元1316年)敕建赐额圣祜观,专祀大茅真君茅盈;明代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又得敕建殿宇,赐名九霄万福宫。</h3> <h3>道院的门面——灵官殿,门额镶嵌“敕赐九霄万福宫”石刻七字,殿门两侧墙壁之上分别横书“道炁常存;万寿无疆”,左右两侧各蹲立石狮一尊。</h3> <h3>出大元宝殿后门,平地之上筑一座三层石台,台高2米,9米见方,以青色石条砌成,台上四周筑白色石栏,石栏栏板外侧壁面上分别雕刻道教八仙图像,间以太极八卦图案。台上立石坊—座,坊高6米,宽约4米,石坊正额刻‘‘三天门”三字,“三天”是指大侧天、清微天、愚禹天。两侧坊柱石刻对联一副:修真句曲三峰顶,得道华阳八洞天。这副对联为中国道教协会原会长黎遇航手书。</h3> <h3>石坊后面正额刻“飞升台”三字,石柱上刻对联:茅君跨鹤飞升去,羽士进表登台来。相传这里是当年大茅真君茅盈登仙飞升之地。</h3> <h3>九霄万福宫内原有太元、高真、二圣、灵官、龙王五殿堂;藏经、圣师两楼阁;毓祥、绕秀、怡云、种壁、礼真、仪鹄六道院,左右两侧道舍、客堂等建筑近百余间,甚为壮观。后经多次战乱变迁,仅残存20余间。1982年开始,经不断建设发展,现形成以灵官殿、藏经楼、宗师殿、坎离宫、太元宝殿、二圣殿等六大殿堂为主要结构的规模建筑群。</h3> <h3>道通人和</h3> <h3>元符宫的勉斋道院门前地上有一个“福”字,四个角上四只蝙蝠。</h3> <h3>据说脚踩福字能带来福气好运。</h3> <h3>元符万宁宫</h3> <h3>元符万宁宫又称“印宫”,位于茅山积金峰南腰处,幽洞密集,怪石林立,山水秀美,风光迷人,是福地之中的福地。</h3> <h3>到达印宫,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山门牌楼,牌楼柱东有联,为现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道长撰书:“星应斗牛山接昆仑襟太湖带长江自然钟秀结地肺;秦汉神仙梁唐相师垂科教广玄化上清经籙出句曲”。山门扁额为康有为“众妙之门”。</h3> <h3>牌楼西侧(背面)联为现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任法融道长书:“道教渊源犹如云挂山头行至山头云更远;玄门奥义恰似月映水面拨开水面月还深”。门头匾额为“紫气东来”。</h3> <h3>印宫共有四层广场,,主要包含睹星门广场、灵官殿、万寿台、三天门广场、勉斋道院、太极广场、老子神像、老子广场、二十四孝图等建筑群。</h3> <h3>第一层为睹星门广场。 睹星门亦称石碑坊,原是宫内道士观星望气之处。始建于宋代,重建于元末,毁于清代,现存建筑为 1987 年重建;高 7.5 米,宽 21.8 米,石质建造,分左中右三门,正门横额上刻“睹星门”三个红色大字。</h3> <h3>睹星门石碑坊左右石壁上刻有“第八洞天、第一福地”八个蓝色正楷大字,为清代大书法家王澎所书。意为全国有“三十六洞天”,茅山排名第八,“七十二福地”,茅山排名第一。</h3> <h3>每字大约一米见方苍劲有力,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与石刻艺术,是茅山道教历史文物。</h3> <h3>传说若伸手能摸到“福”字,表示其人福寿双全,一生荣华富贵,衣食无优,遇难呈祥。看这个“福”字被游客摸得油光发亮了!</h3> <h3>过睹星门,拾阶而上为灵官殿,殿额石上书刻“敕赐元符万宁宫”七字,门前两侧各置石狮一尊,左雌右雄,虽残缺不全,但极古朴自然。</h3> <h3>殿额石上书刻“敕赐元符万宁宫”。</h3> <h3>正中供奉王灵官塑像,王灵官塑像东西分别供奉南斗星君与北斗星君塑像</h3> <h3>殿之四周供奉道教所信奉的六十星宿神塑像,像高 2 米多,均为坐式,有文、有武、有喜、有怒、有观、有望、有思、有想,尊尊形态不同,个个神情各异,皆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每位神像手中均持一物,或刀、或枪、或剑、或琴、或镜、或宝、或笔……这些法特都是每位本命星宿神历史地位及其法力的象征。</h3> <h3>三天门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年间,明清两代多有修缮,现存绝大部分构件系明代所刻。正面横额镌刻“三天门”,为明嘉请年间所刻。整个石坊建筑浑然一体,雕工精细,古朴大方。</h3> <h3>三天门广埸上正中建造石坊一座,曰“三天门”,门高 6 米多,宽 2 米。</h3> <h3>门头以上共有四层石雕,一层为二龙戏珠浮雕,二层为石刻三天门横额,三层为五只姿态各异的仙鹤浮雕,四层为梁、檐、脊俱全的石雕门顶。两侧石柱石刻对联“仙乐撤九霄,祝一人之有庆;天香招五鹤,祈四海之同春。</h3> <h3>门之背面横额上刻“万寿台”三字,左右石柱石刻对联曰:“翠岳捧仙台华阳真气,丹崖飞绀殿河上玄风”。</h3> <h3>下三天门,上越四十九级石阶到达太极广场。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太极池。池底为黑白阴阳鱼构成的太极图。池内有喷泉。</h3> <h3>太极池边缘的八卦图形及文字。</h3> <h3>在老子座像脚下石阶上,有赵朴初手书“道法自然”四个大字。</h3> <h3>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 “自然而然” 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h3> <h3>茅山道院的铁塔香炉</h3> <h3>老子神像净高33米,重达106吨,由226块特制紫铜板焊接而成,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道教神像,现己入选吉尼斯记录。老子神像端庄慈祥,两耳垂肩,美髯拂胸,右手执太极扇,左手举于胸前,霭然的目光充溢着智慧。神态仿佛正向人们娓娓讲授《道德经》的真谛。</h3> <h3>老子像甫落成,一群颇具灵性的马蜂便飘然而至,在神像的左手掌心筑起了遮风避雨的窝巢。</h3> <h3>自然天成的蜂窝直经已达1米多,恰似老子手上戴的戒指,更像老子把仙丹洒向人间。</h3> <h3>从茅山脚下可看到老子神像。</h3> <h3>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h3> <h3>茅山第三大奇观:“碑前放鞭炮,空中响军号”。</h3> <h3>1938年6月,陈毅、粟裕、张鼎丞率领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一、二支队和先遣支队进入茅山地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h3> <h3>纪念碑宽6米,高36米,须弥高3.13米,寓意该碑由镇江市31.3万共产党员捐资所建;碑身高28米,寓意新四军第一,二两个支队来自南方八省健儿,碑前有317级宽16米台阶,每组50级,寓意抗战胜利50周年;</h3> <h3> 碑名“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h3> <h3>碑阴刻有纪念碑文:一九三八年五月,奉中共中央之命,新四军东进苏南敌后,建立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在陈毅、张鼎丞、谭震林、粟裕等领导下,五万兄弟踊跃参军,浴血战斗五千余次,毙伤俘敌四万多名,七千将士壮烈捐躯,其勋劳业绩,彪炳史册。值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之际,特立此碑,永志不忘。落款为中共镇江市委员会,镇江市人民政府敬立。</h3> <h3>在纪念碑前宽阔的广场上,矗立着陈毅、粟裕骑马征战的雕像。</h3> <h3>雕像底座两边是抗日军民的浮雕。</h3> <h3>“碑前放鞭炮,空中响军号”已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h3> <h3>1997年冬,发现“纪念碑前放鞭炮,纪念碑下听军号”的奇观,参观瞻仰的人更是络绎不绝。</h3> <h3>根据这个物理现象,当地的人们编造了一个关于一名新四军小号手的故事,认为这是新四军小号手显灵,看见革命胜利了,吹起军号欢庆胜利;为了纪念这位小号手,后来又建了一座小号手的雕像。</h3> <h3>眺望茅山街景</h3> <h3>从纪念碑这儿眺望老子神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