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先进育儿理念撞上“骨感现实”怎么办?</h3><div> 现在的妈妈们或多或少都接触了一些爱和自由的理念。育儿中层出不穷的所谓问题,促使很多妈妈不断的学习、思考、进步。这本身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但是,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先进的育儿理念为妈妈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但是周围的育儿环境中显然还充斥着大量错误的观念,所以,矛盾的产生非常常见。</div><div>那么,美好的理想和落后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应该怎样化解呢?</div><div>部分妈妈觉得应该完全坚持正确的理念,因此,我们不时看到夫妻之间因为育儿理念的不同互相争吵,但最后结果怎样呢?最常见的结局就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夫妻关系恶化,而孩子在父母的争吵声中也变得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和幸福感。这听起来真像一个悖论,原本为了孩子坚持正确的理念,但是事实上却对孩子造成了巨大的伤害。</div><div>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每一个问题的解答,其实都是有约束条件的。约束条件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吧,我想买苹果吃,能买几个呢?这里,我兜里的钱和苹果的价格,就是约束条件。非常简单,我们每个人都能明白。可是,具体到育儿中来的时候,我们却往往容易忘记了育儿其实也一样是有约束条件的。</div><div>每个妈妈自身情况不一样,面对的环境也不一样,如果我们教条的用一个标准去套用的话,就容易产生问题。有位妈妈,生完孩子后得了抑郁症,所以孩子一直由外公外婆来带,诸多原因吧,孩子平时和母亲接触也非常少,看了尹老师的“父母应该亲自带孩子”的文章后产生了强烈的认同,要接回来自己带,可是实际情况是孩子不愿意回来。其实,对于孩子来讲,从小很少接触父母,在孩子的心里,父母完全是陌生人,外公外婆才是孩子心理上依恋的父母。所以,孩子的反应很正常。但是,这位妈妈却不太能接受,觉得自己作为妈妈要承担起责任了,非常希望立刻接回孩子。诚然,正常情况下,的确每个父母都应该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可是,这个案例中,妈妈的病以及妈妈和孩子因先前交流缺失引起的生疏就是不容忽略的约束条件,如果忽略这个约束条件,父母强行带回孩子就会产生问题。在这样的约束条件下,显然外公外婆继续带孩子才是从孩子出发,真正的爱孩子,对孩子有利的最优选择。</div><div>回到前文中提到的育儿悖论中来,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周围人的认识水平到达哪一步,是一个硬性的约束条件,如果我们不顾这种约束条件,强制性实施我们的正确育儿理念,无疑会恶化矛盾,因为人都是听从自己内心认可的道理的,包括育儿道理。在对方的认识水平还没有达到的时候,强制性的实施所谓的正确观念只会激起对方的反感,恶化双方关系,当然,最终也恶化了育儿环境。除非一些特别重要的像“不能打孩子”这样的原则性问题,大多数时候应该照顾到对方的认识水平,在对方目前的认知水平下,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div><div>例如,“自由的孩子最自觉”这个观点,孩子的事情应该交给孩子自己去安排,很多妈都非常认同,但是落实到孩子的具体的学习生活中的时候,往往会有另外一种声音出现。例如关于作业问题,应该完全交给孩子去安排,先做作业还是后做作业,完全应该是孩子自己决定,但是,往往很少有家庭能在家庭内部达成如此统一的认识,很多人会觉得应该先把作业做好再去玩,这样才能放心玩,他们从内心是不太相信孩子内在的自觉性的,成人的这个认识水平的提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与其家庭里各个不同观点的人当下在这个问题上纠结,甚至矛盾升级,互不相让,倒不如暂且互相让一步,可以提醒孩子该做作业了,但是要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就是不能把提醒变成唠叨和指责,激起孩子的反感。</div><div>这里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强调现实的约束条件,并不是放弃坚持我们的正确育儿理念,这里的最优解只是在目前现有条件下的最优。但是,约束条件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前面举的买苹果的简单例子中,收入可能因为勤奋工作而有所增加,苹果的价格也可能会下降,这些约束条件发生变化后,显然最优解就会发生变化。本文中举的把孩子寄养在外公外婆家的案例中,妈妈积极配合治疗病情是会发生变化的,母亲真诚的关爱孩子,多与孩子联系,母女间的感情也会增加,当这些条件具备后,孩子回到妈妈身边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再说作业的这个例子,需要改变的是家庭成员的育儿观念,这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妈妈可以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有心无痕的引导家人慢慢建立起正确的育儿理念,家庭成员的育儿理念发生变化,才可能在育儿过程中在行动上一致起来。所以妈妈们想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应该把努力的方向放在约束条件的改变上,而不是在当下争个高低对错。</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