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荧荧一剪光,我也要捧出它的辉煌!”<br></h3><div> 读林徽因三本传记之书评</div><div> 前些日子突然想读一读跟林徽因有关的东西,于是就去书店找寻相关的书籍,翻遍寻尽找不到心仪的作品。在书架上陈列的尽是白落梅风格之类的呢喃之语,作为传记太过单薄。这些称不上传记的作品最多就是生平简介加上些作者的臆想,如果我是二十多岁的小姑娘或许会考虑,但我想读的是厚重的林徽因而不是风花雪月的林徽因。于是在网上搜寻到了三本书:《莲灯诗梦 林徽因》作者是用十五年的时间来研究林的学者陈学勇;《林徽因与梁思成》作者是林的美国挚友费慰梅;《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作者是梁思成的外甥女吴荔明。这些或许能让我最大限度的去了解林徽因辉煌而坎坷的一生。</div><div><br></div><div><br></div> <h3> 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读完了这三本书,掩卷之余依旧能感受到林徽因跌宕起伏的人生隔过时空于我的触怀。她的青春她的爱情她的婚姻她的家庭她的事业她的才情无一不令人唏嘘感慨。<br></h3><div><br></div> <h3> 林徽因-----坊间所流传的最多的版本就是一个有着美貌姿色才情、体弱多病多愁善感似林黛玉、与其他女人争风吃醋会写几篇小文章、引得才子拜倒在其裙下的一介民国才女。 <br></h3><div> 实际生活中的林徽因是一个个性鲜明,敢爱敢恨,敢说敢做的现代女性。</div><div> 其在原生家庭中有着一位能引领她成长并托起她生命高度的学富五车的浪漫才子兼政治家的父亲----------林长民,这个“万种风情无处着”的落魄政治家领着林徽因游历了西欧,在游历的过程中少女时代的林徽因确立了一生的志向从而开启了她的人生之旅。能在少女时代有这样一位高瞻远瞩似兄似友的父亲引领着实是她的幸福,但不幸的是她同时无法选择的拥有了一位任性狭隘个性暴躁强势的母亲,而母亲却还是一名填房。而这样的母亲导致她形成了无法克服的性格缺陷-----因耳濡目染带来的敏感、急躁与犀利。这也是她性格中最大的弱点。</div><div> 与母亲的相互关爱相互争吵使其痛苦又纠结的母女关系穷其一生。在其日后的婚姻家庭生活中林徽因在原生家庭受到的影响就更加明白的表露出来:她倾向于简单的家庭关系而不喜欢大家族中的纷杂扰乱其内心的安宁,而这样有棱角的性格最终也使她无法在同族人中左右逢源。所以心理学中原生家庭关系对孩子日后家庭影响的理论在林徽因身上能看到深深的烙痕。</div><div><br></div> <h3>林徽因的一生和许多男人交织在一起,他们在林徽因生命的不同阶段都促进了她生命的成长和绽放。而这些男人无一不杰出优秀:林长民、梁启超、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h3><div><br></div> <h3> 林长民、梁启超(林的公爹)----林徽因生命中的两个父亲是导师亦是益友,二人是走在同时代前列的政治家而梁启超亦是一位教育家。<br></h3><div> 他们引领着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放眼看世界走出懵懂让她懂得了什么是自由什么是责任,林徽因在半开放半封闭的中国得益于两位父亲给予了她传统和民主自由两种风格的教育。而这两种良好的教育使得她的人生之路有了厚厚的积淀。</div> <h3>梁启超</h3> <h3> 在林徽因情感生活中留下印记的徐志摩,是一位浙江富有的银行家之子,曾留学英美是北大文学系教授,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诗歌新月派的开创者,是林徽因文学创作的领路人;</h3><h3> 梁思成----林徽因的丈夫,是中国古建筑史研究专家,文物建筑保护专家,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创立者,中国第一届工程院院士,是林徽因事业上的合作者婚姻生活中的忠诚伴侣,是林徽因风雨人生的搀扶者呵护者和陪伴者。</h3><h3> 金岳霖-----学贯中西是饱浸东西文化的大学者,近代哲学的开拓者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创立者。是和林徽因唯一有过柏拉图精神之恋的男士。聚集在她周围的都是鸿儒,能和其往来的大多也是大雅之士。</h3><h3> 这也注定她的人生高度从一开始就是其他女子所无法比拟和超越的。 (这也是一些才女对她微辞的一个原因。或许是因为嫉妒。)所以说“当你选择与优秀为伍那优秀就会与你成就”这种说法是多么的正确!</h3> <h3>徐志摩</h3> <h3>林徽因,梁思成夫妇</h3> <h3>左起第一,金岳霖</h3> <h3>右起第二金岳霖</h3> <h3> 而人们最津津乐道则是林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的情感之事,却忽略了林徽因与梁思成患难与共相互扶持的伉俪之笃,这其实于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是极不尊重的有失偏颇的看法。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人生是相互成就的一生,二者离了彼此则都成就不了自己。他们的事业和人生是无法孤立的去看待,所以有时想想在文人之间传诵的佳话能够经过时间的洗礼能保持原貌的又有多少?这跟当前捕风捉影的八卦一个人有何区别?<br></h3> <h3> 而实际的林徽因与徐志摩用现在的网络词汇来说就是蓝颜知己而已,徐志摩用了十年的时间直到他去世都没有得到过她的情感。</h3><h3> 而哲学家金岳霖与林徽因保持了一生的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而这种情感也不似外界所说的那般阴暗,两家保持了终生的友谊,晚年的金岳霖是被思成和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养老送终。</h3><h3> 林徽因予梁思成是坦荡的,她的情感与梁思成没有半点隐瞒,这点也是林徽因备受同时代的才女所诟病的地方,她们无法理解梁思成如何能接受林徽因的精神出轨,而她们却不懂得林徽因与梁思成两个灵魂的高度对等性与轨迹相同性,她不似张爱玲对胡兰成的那般低微,他们的在世间的使命就是为了完成一项事业而不是传统的举案齐眉相夫教子的夫唱妇随。 林徽因在梁思成的事业选择上影响了他激励了他,所以梁思成说他的成就他的著作分不出谁是谁。我倒认为他俩的情感他俩的人生更似于北宋时期的李清照和赵明诚。</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 林徽因在少女时代选择建筑学作为自己的事业,并用尽自己的一生去奋斗。我惊讶于林徽因的选择那是那个时代只有男人才能从事的职业,而在当时的世界做出这样选择的女性也是屈指可数。她做到了!基于她的努力和表现她的母校宾西法尼亚大学在她之后建筑系开始招收女生。而她也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选择舞美设计的女性。</h3><h3> 动荡的战争年代也没能改变她对事业的热爱。她和梁思成并肩作战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林徽因身体羸弱,在静养之余开始写作写作对她来说只是副业和爱好。说实话林徽因的作品我读到的并不多,但是她作品的视角是极其广阔的,并不局限于男女情感。我最喜欢的是她在逃难时期创作的反映当时的民生与民俗的一些作品。而现在的人们记住的只是她的文字和美貌,恰恰忘记了她成就最高的对中国建筑学发展所做的贡献。</h3><div><br></div> <h3> 林徽因有一个美国女性挚友-----费慰梅。她是林徽因心灵倾诉的忠实倾听者,她能细微的洞察林徽因的内心需求与困苦。给予了林徽因最无私的关怀与帮助。我在思考为什么林徽因在自己的同胞中没有一个能让她如此交心的女性朋友?是她和费慰梅有着相同的西洋教育背景,还是有相同的独立自由的思想?我猜不出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林徽因的思想和当时半封闭下中国传统女性价值观不和拍,她追求自己的事业追求自己的爱情,她不屑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的性格,她的清高都和当时的时代格格不入。自然无性无情的女性入不了她的世界。</h3><div><br></div> <h3> 林徽因于1955年去世,当我读到林徽因去世梁思成在病房里痛哭着说:“苦啊,徽”时,我心里却为林徽因感到庆幸,因为她的早逝使她躲过了一场浩劫,否则以她的经历和性格将不知遭到怎样的摧残。而梁思成在文革这场浩劫中则受到了种种的屈辱和蹂躏。</h3><h3> 我痛心杰出的人物在历史潮流翻滚下和无情的政治运动中同样是这般的无力无助和孤独,那看不见的大手搅动着你的命运只能随波逐流而又跳不出岁月的折磨煎熬,是何其的痛苦无奈!<br></h3><div> 林徽因的生命只有短短的51年,但却活出了无比的精彩和辉煌-------杰出的女建筑师、优秀的舞台美术设计师、极具才情的女诗人聚集于一身,有着疼爱她一生的丈夫,给了她极大精神动力和支持的柏拉图恋人,一双极其出色的儿女。这样的人生林徽因应该无憾了吧!她的人生正如她自己所写“荧荧虽则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div><div><br></div> <h3> 遗憾的是在这几本书中对林徽因子女的笔墨太少看不到林徽因母性光辉的一面,或许日后有时间可以从她子女的文章中得以窥见一斑。<br></h3><div> 这三本书中陈学勇的《莲灯诗梦 林徽因》过于追求客观真实,平淡的更接近年谱的写法, 使得林徽因的形象有失饱满;而费慰梅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因为作者和主人公之间有着太多的语言和情感交流相比而言在人物塑造上就显得更丰满些。《梁启超和她的儿女们》对梁思成的描写多过徽因,我只是从中更多的看到了梁思成的成长过程。</div><div> 三本书中相互交叉重复的内容不少,而另外两本借鉴费慰梅《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内容也很多。不管怎样我知道了我想要知道的就已经足够!</div><div><br></div> <h3> ^^</h3><h3>'幸福的阁兰秀'所有文章皆为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