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真亦幻百万庄

行者

<h3>亦真亦幻 乡愁绵延</h3> <h3>在这 ,共和国第一小区 ,我们告别了童年少年,告别了师长朋友,告别了爹和娘~</h3> <h3>百万庄一一</h3><h3>京城西郊绝对网红,貌不惊人死不休啊。</h3> <h3>鸿雁频繁,关河落寞长空远。笛声依约水云曾,几度家园返。</h3><h3><br /></h3> <h3>&nbsp; &nbsp; &nbsp; &nbsp;&nbsp;1950年代的中国,在不加选择地接受苏联风格建筑的情况下,各地诞生了许多面目相近的住宅建筑群落。作家铁凝在小说《安德烈的晚上》这样描述主人公所在的城市,"如今,我们一面端详着那些面目相近、老旧而又略显笨拙的楼群,一面仍能体味出苏式建筑的用料实惠、宽大沉稳和向往共产主义的浪漫热情。"</h3><h3> </h3><h3>然而,这样的面貌并没有出现在百万庄小区,正是因为总设计师张开济在设计时,有意做出了取舍,同时引入了"邻里单元"的概念。</h3><h3> </h3><h3>中国自古便有"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的说法,但此邻里非彼邻里,前者描绘的是田园牧歌时代的居住关系,后者则是城市化背景中的生存法则。"邻里"旨在"在社区中,重新发现那些随着城市尺度增大和交通的快速化而消失的亲近感和归属感"。这在百万庄小区,有着充分的体现。</h3> <h3>&nbsp; &nbsp; &nbsp; &nbsp;百万庄小区是国家重点项目,门窗的木料是东北的红松,经高温处理,不会生虫也不会变形,如今已使用了六十年也没有变形。门把手、合页、马桶零件都是苏联上好的黄铜,哪家装修扔出来,收破烂的都第一时间抢走。</h3> <h3>&nbsp; &nbsp; &nbsp;&nbsp;百万庄住宅区的一个显著人文特征是回纹装饰,深红色的楼门以及楼道里的推窗上都镶着回纹形状的玻璃,楼梯木扶手的底座,楼门遮雨檐的挑梁,临街阳台的栏板,也都有这样源自商用、鼎盛于明清的回纹或云纹装饰,回纹装饰的寓意是回归平安、延绵不断。</h3> <h3>  张开济认为,北京城的基调是灰色的。"旧北京城内大片四合院的屋顶和墙面都是灰色的。以往这些建筑群几乎都是在绿树的掩映之下,灰绿交错的底色,更好地烘托了那些金碧辉煌的宫殿和庙宇等古建筑,使得它们显得更为突出。"为了维护古都风貌,张开济认为有必要维护它原来比较中性的底色。因此,在建造"四部一会"和百万庄住宅区时他有意选择了蓝机砖砌筑的灰色墙面,但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北京附近砖厂的生产能力有限,百万庄住宅区最后不得不采用了红砖。&nbsp;</h3> <h3>&nbsp; &nbsp; &nbsp;&nbsp;百万庄住宅区讲求&quot;通而不畅&quot;,由三层住宅楼群围合而成,依四周的街道区划,自然形成了一个半封闭的住宅区域。回纹形式的楼宇建设,又使得小区内形成了彼此独立又互相连接的小单元。在这些小的单元结构中,道路和视野不会形成阻碍,阳光与风可以流畅自如。有数据统计,在炎热的夏天,百万庄住宅区的气温平均要比外界低2度左右。</h3> <h3>&nbsp; &nbsp; &nbsp;新中国建国初,人均居住面积只有几平方米,百万庄小区就首先推出了供一家三口居住的六十多平方米的两居室。建筑内部不仅统一装修,还统一配好家具、厨具、电灯和窗帘。</h3> <h3>  诗人北岛在回忆中写道:"1969年夏天,百万庄的朋友给我看了一份手抄的诗稿,一张皱皱巴巴的纸,歪歪扭扭的文体,是郭路生的《相信未来》,这首诗让我感到很新奇,是我识字以来第一次看到中国人自己写出这样的文字,尽管无人能回答未来在哪儿。</h3> <h3>他日相呼</h3> <h3>冷月凝霜灯晚。万山雪,孤烟不恋。扬蹄踏马,肃杀千山,情深梦浅。</h3><h3><br /></h3> <h3>&nbsp; &nbsp; &nbsp; &nbsp;百万庄住宅区采用苏联传统城市住宅围绕式布局方法,由若干个周边式街坊组成,建筑沿道路布置,围合成一个较宽敞的内部庭院,形成较大的公共活动场地,孩子们可以在中心场地玩耍,家长则在自家楼上就可以看到孩子们的情况。围合而形成的中心区是绿地和小学校,既确保了安全,又保障了生活和便利,"站在自家楼上就能看见远处玩耍的孩子"。曾经的百万庄居民通常都有不锁单元门的习惯,"第一代精英往往夫妻双双到各地工业建设第一线参与或指导工作,所以家里的孩子们就经常被寄托到邻居或同事家代管学习和生活。即使大人们不出差,由于经常加班工作,回家也很晚,孩子们也经常在邻居或其他同事家吃饭和学习。"在老一代百万庄人的记忆里,严肃的政治气氛与和谐的民居文化密不可分。</h3> <h3>&nbsp; &nbsp; &nbsp;&nbsp;绿树红瓦掩映下的百万庄小区大多采用三层楼的框架结构。在满足采光、通风、卫生等方面的要求外,还要考虑北方气候因素,因此老式楼房的窗子都比较小,保暖效果更好,同时也起到节能作用。</h3> <h3>貌似辰区前后对比照</h3><h3>(1954年/2014年)</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u><i>  风水宝地&nbsp;藏龙卧虎</i></u></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u><i> 血色浪漫&nbsp;荡气回肠</i></u></span></h1><h3><br></h3><h3>百万庄的任何角落</h3><h3>都有老故事</h3><h3>他们就在那里</h3><h3>等着你</h3><h3>一等就是六十年</h3> <h3>2017年又一版《林海雪原》电视连续剧即将上映,此时,距小说出版已经过去61年~</h3> <h3>顾准(1915年7月1日1974年12月3日),上海人,中国当代学者,思想家,经济学家,会计学家,历史学家。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人。</h3> <h3>生涯跌宕</h3><h3>12岁,神童人设,被迫辍学,走进社会,没落家庭的生活担当。</h3><h3><br></h3><h3>15岁,他以会计学方面的成就和造诣,在上海工商界崭露头角,被誉为"奇特的少年天才"。<br></h3><h3><br></h3><h3>19岁,1934年完成的会计学著作《银行会计》,成为国内第一本银行会计教材,被各大学采用,同时开始在大学任兼职教授。有多部会计学著作问世,成为上海知名的会计学家。</h3><h3><br></h3><h3>20岁,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副书记。山东省财政厅厅长。</h3><h3><br></h3><h3>35岁,1949年5月,任上海市财政局局长兼税务局长、为建国后上海的财税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三年时间里,这座中国最大的工商城市已经从国民党手里濒于崩溃的烂摊子变成支撑共产党新中央政府的最大财源,也为日后的计划经济体制奠定下基础。</h3><h3><br></h3><h3>1952年的三反运动,他受到了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处分。</h3><h3><br></h3><h3>1953年后,曾先后担任中央建筑工程部财务司司长,洛阳工程局副局长。</h3><h3><br></h3><h3>1956年入经济研究所(现属中国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后,开始研究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问题。</h3><h3><br></h3><h3>1957年后被两次打成右派。劳改。</h3> <h3>他于黄浦江畔,大红大紫,然而福兮祸依,这条曾经彪悍过的半条命,竟然不知不觉就迷失了。有时,不要被幻觉迷惑,人生正不怀好意的盯着你呢。</h3> <h3>这个世界是这么残酷,它兀自轮转,没工夫等你长大成人。<br></h3><h3><br></h3><h3>革命是暴烈的,敏感精致的人跟不上抓不牢站不稳,或者自己脱离,或者被碾碎。</h3><h3><br></h3><h3>绝望笼罩,尽管他知道, 绝望是一种罪过。<br></h3> <h3>50年代 三代同堂</h3> <h3>子区16门</h3><h3>一代宗师 6O年代全家落脚处</h3><h3>1968年4月 血雨腥风 春寒难抵</h3><h3>爱妻在此魂飞命殒</h3><h3><br></h3><h3>在人性泯灭的荒诞时代,人们或许只能通过毁灭自己来获得某种意义的解脱。</h3><h3>当今天我站在这个门口,几十年前的时代悲剧,难以想象,与我擦肩而过,竟然真实发生过~</h3><h3><br></h3><h3>遥望当年,风雨如磐,丧钟为每个人而鸣。</h3> <h3>顾准离官去职后,195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时发表了《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提出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来调节生产。这是非常大胆和超前的观点,</h3><h3>这使得他成为在中国第一个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理论的人。</h3><h3>他的观点启发了当时的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孙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了价值规律问题;</h3><h3>顾准的观点还影响了吴敬琏等经济学家,他们在30年之后为建立市场经济所作的论证,为改革开放起到了推动作用。</h3> <h3>他坦然地经营着自己,就算面对全世界的流言蜚语,不解释,不搭理,只侧身从各种羁绊里穿过,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h3><h3><br></h3><h3>睿智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h3><h3>他,智者的脑,学者的身,师长的嘴,长久地缄默。</h3><h3>对于那些恶意的中伤,沉默是最好的武器,它比爆发更有力量。</h3> <h3>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h3><h3>顾准对真理执着无畏、飞蛾扑火的追求,替一代知识分子洗刷了身上的耻辱。<br></h3><h3>然而,他认识世界的目的又并非知识分子式的智力满足。他所做的一切研究,一切的幻灭与重建,都是为了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h3><h3>因此,他的孤独,不同于因境遇导致的落寞。</h3><h3>落寞至少还可以充满幻觉或憧憬,他的孤独,是一个认识到绝境之后,又心甘情愿地停留在这个绝境当中的选择。</h3><h3>这种选择,对顾准而言,却是非如此不可。</h3><h3>因为,这是所有伟大先知共同的宿命。</h3> <h3>  贾克(1918.2.19—2011.10.10)历任陕北公学军事教官,抗大总校战术系主任。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参谋处长。1950年底入朝鲜作战,任西海岸抗敌登陆指挥部炮兵司令员。1965年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工业机械部副总工程师,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院长兼党委书记,航天部第三研究院党委第一书记。1983年离休,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特邀检查员,全国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会理事。</h3> <h3>  这群青年人是北京的高中学生,他们是赵建军、百万庄未区和申区走出的武热河、孙智忠以及瞿少东。身为红卫兵的他们在1966年10月30日毅然登上南下列车,奔赴越南,欲以血染之风采参加援越游击战。彼时的四青年,碧血正热,誓不退缩,要在一个炎热的秋季,大干一场。<br></h3><h3>这是一场暗战。</h3><h3>就战术而言,这次行动非常迅速,偷渡成功,抵达河内。</h3><h3>在文革正火之时,从形势繁乱的北京一路奔向南国,突破边境,能做到谋事机密、动作果断、速行速了,显示出卓越的行动能力。</h3><h3>在阴霾沉沉的1966年,这次行动一如雷鸣,给国家高层以震撼,令史载各路人马眩晕良久。</h3><h3>后经周恩来特批,不速之客被派到我援越部队锻炼,分至高炮某部。之后,开国将军之子赵建军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余人随部队回国,曾分别受到胡志明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h3><h3>这是一次青春的亮剑,虽然青涩、但元气沛然,令人感奋。</h3><h3>武热河,衔至少将,后任国企老总。孙智忠,企业高工老总。今日二人,鹰隼虽老,霸气不凋。</h3><h3><br></h3><h3>俱往矣,<br></h3><h3><br></h3><h3>英雄不朽,青春万岁!</h3><h3><br></h3><h3>(人物线索由丁友友大哥提供)<br></h3> <h3>庄里诗人 郭路生(食指)</h3><h3> 郭路生出身正统革命干部家庭,因生于行军途中得名,插过队当过兵,三年级始作诗。他的成名作《相信未来》以大胆的浪漫主义加执拗真诚激励人心,窒息于压抑的环境中的人们突然看到这样纯净的诗句,仿佛是目睹了一种奇迹。隽秀的诗句和儿童一般执拗的真诚深深打动了读者。当千百万知识青年昔日的狂热被冷酷的现实击得粉碎时,当青年们苦闷地寻求出路时,这种孩子式的形而上的信仰尽管十分盲目,仍然能感动和鼓舞他们奋斗下去。</h3><h3>《相信未来》是文革"新诗歌"的发轫之作。它的出现,唤醒了—代青年,新诗群崛起。</h3><h3>仅仅凭着《相信未来》一诗,食指名满天下。他的诗流传甚广,只要有知青的地方,就秘密传抄食指的诗。他的诗也引起了江青的注意,她读到《相信未来》,为诗歌独立不羁的个性所震惊、所恼怒,江青说: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你不歌颂文化大革命,不相信现在相信未来,这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你是一个灰色的诗人。于是,一顶反动诗人的帽子重重地扣在了年仅十九岁的郭路生头上。厄运降临,诗人被严格审查,被批判,在文革后期,逐渐精神崩溃,进了精神病院。诗人曾与李立三之女有过七年婚姻,后离异。</h3><h3>后来成名的诗人北岛在法国回答记者提问,回忆自己之所以踏入文坛写诗,就是因为读了郭路生的诗作。</h3><h3><br></h3><h3> 《相信未来》 作者 食指</h3><h3><br></h3><h3>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h3><h3>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h3><h3>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h3><h3>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h3><h3><br></h3><h3>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泪水</h3><h3>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h3><h3>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h3><h3>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h3><h3><br></h3><h3>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h3><h3>我要用手撑那托住太阳的大海</h3><h3>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h3><h3>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h3><h3><br></h3><h3>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h3><h3>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h3><h3>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h3><h3>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h3><h3><br></h3><h3>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h3><h3>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h3><h3>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h3><h3>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h3><h3><br></h3><h3>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h3><h3>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h3><h3>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h3><h3>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h3><h3><br></h3><h3>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h3><h3>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h3><h3>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h3><h3>相信未来、热爱生命。</h3><h3> (1968年)</h3><h3><br></h3><h3>(应众亲要求附上全诗)</h3> <h3>郭诗人的启示在于,生命最大的价值不是完成,而是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帆风顺反而是一种不完整的人生,缺失的一角未尝不是对完美的填补。每一个爱里面都有着伤痕,没有受伤的人生不值得一过。</h3> <h3>  百万庄的另一位诗人骆一禾来自申区,1979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1989年5月31日,担任《十月》杂志编辑的诗人猝死于脑溢血,年仅28岁。在他死后的第二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长诗《世界的血》。</h3><h3><font size="3"> </font>骆一禾是海子诗歌卓越的阐释者,二人之间有着诗学上的相互影响,尤其是骆一禾对海子的影响甚大,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曾经说过,骆一禾是他的"精神导师"。甚至在海子死后,骆一禾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上帝,你杀死了我自己的一个儿子"。对于中国诗歌的前景和诗人的任务,他提出了"修远"的命题,显示了诗人宏阔的历史视野与深邃而沉潜的人格品质。他的诗可贵地具有了时代的介入性和预见性,溶入对社会发展、精神走势、时代困境的个人化思考,比如《农民》——"你这个古老阶层一消失 / 最漫长的世纪改观又灾难"。这句诗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震撼性和现实感。这就是优异诗人应该具有的个人化的历史想象能力和修远视野中的智性的预见能力。骆一禾是对汉语写作抱有极大责任感的诗人,而这对中国诗人来说弥足珍贵。长诗《世界的血》堪称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大诗篇之一,它展示了知性的绵密力量,又和谐融汇于高迈放达的激情想像中。</h3><h3> 诗人对于今人的启示在于,如何清醒地保持悲观的态度,尽可能地想象时局的艰辛,人性的险恶,才是不会失望的最好的办法。悲观或乐观其实都不重要,难的是如何在悲观中找到乐观的理由,这需要智慧,远见和担当。风动,心不动。世界是凉薄的,还是温暖的,全在于我们的内心。</h3> <h3>一位医生久久站在非典患者遗体面前。</h3><h3><br /></h3><h3>逝者是从百万庄走出的高维,2003年因患非典病逝,生前为北京中药研究所所长。</h3><h3><br /></h3><h3>(这张著名的照片为中青报摄影部主任贺延光拍摄)</h3> <h3>倦鸟投林,归人听任寒冰伴。风流都付鬓边愁,一曲飘零短。</h3><h3><br></h3> <h3>这个小女孩住在丑区</h3> <h3>文革中,她一家五口被迫分住全国五个地方,文革结束,只剩三口人,在百万庄团聚。</h3> <h3>&nbsp; &nbsp; &nbsp; &nbsp;百万庄著名的申区,是共和国最早的连排别墅,先后入住了国家多位高层领导人。</h3><h3>&nbsp; &nbsp;</h3><h3> 片段1、小说《血色浪漫》里,有这样一段对百万庄住宅区的描写,"在非‘老兵’类顽主的眼里,百万庄地区无异于敌占区,特别是在百万庄的诸多区块中,申区简直是百万庄的灵魂。这是一片二层小楼的高级住宅区,里面的住户级别最低的也是副部级干部。他们的子女,都是‘老兵’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也就是说,谁要是得罪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后果将是相当严重的,他们有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召集数百人进行报复。"</h3><h3> &nbsp;</h3><h3> 片段2、谷牧先生的仨儿子文革时在百万庄是响当当的人物,和别家儿子造反踹断老爹三根肋骨不同,传说的是,一日,造反派包围了谷家,口号山响,抄家在即,只见谷氏兄弟,拉开阵仗,分工明确,一个候在厨房外,手提灭火器,一个守在大门口,紧握猎枪,另一个在二楼上,贴身护爹,楞是把气势如虹的造反派一举喝退~</h3><h3><font size="3"> </font> 谷家唯一的女儿燕远是我儿时玩伴,柔美而热情。谷家搬走后,接着入住的下家居然是浩*亮,那时期的风云人物。</h3><h3><br></h3><h3>百万庄究竟还有多少惊艳的人物、神奇的传说,人间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没人说的清楚。<br></h3><h3><br></h3><h3>百万庄</h3><h3>大浪淘沙,疾风劲草,魅力永恒,传奇不朽。</h3><h3><br></h3> <h3>百万庄麾下,儿时玩伴重逢,燕远姐风采依然。(本小主与儿时大姐大相聚)</h3> <h3><font size="3">  百万庄人杰地灵文脉丰盈,除了政坛大佬革命先驱科技精英文坛泰斗,</font>在中国影视圈,也有好几位亦是出自百万庄及周边地区,比如金鸡百花双料影帝(《集结号》《智取威虎山》)演员张涵予(家是机械部的,百万庄小学毕业)演员丁志诚(家是地科院的,曾住过卯区)。著名京剧演员刘长渝(曾住百万庄小学附近),还有导演冯小刚等则属周边地区(家住车公庄市委党校宿舍,中学是183中),演员许晴(家住外交学院)等。</h3> <h3>&nbsp; &nbsp; &nbsp;&nbsp;这是一群从百万庄走出来的明月一样的男子和星星般的女子,男孩儿喜欢谈理想、功业、战争,以及其中的友情;女孩子则喜好议论事业、家庭、闺蜜、友谊。甲子虽流逝,情义树常青。他们倚照心灵精神引领,走向未知的远方。</h3> <h3>原百万庄小学</h3><h3>百万庄小学于1964年建成,第一拨学生于当年入学。首任校长叫潘雪琼,是个戴着无框眼镜、头发花白、衣着整饬、为人善良的老太太,据说是从北京小学调来的。潘校长是上海人,白皙瘦小但腰板挺直,操一口高亢的上海普通话,电烫卷发总是梳理得一丝不乱。教导主任叫张琦,讲话有很重的鼻音,应该是百万庄小学的第二任校长。此外,该校蔡老师是蔡锷的孙女。前两年又见到了蔡老师,近70岁的人了,还是那么漂亮、有气质,一点不见老。不夸张,也就50来岁的样子,信不信由你。当年百万庄小学还是颇有几个美女老师的~。(节选自庄友回忆文章)</h3> <h3>这是原北京第一一一中学</h3><h3>百万庄九个区的大多数孩子曾经在此就读~<br></h3><h3><br></h3><h3> 很多年后,这里走出的人会有这样的记忆:在讲坛下默默凝视着一个个老师,凝视着乌发幻化为满头花白。在那里,历史的温和与冷峻,生命的色泽和重量,都因真实而显得无比生动。</h3><h3> 在那,有我的第一任语文老师叶先生,语言大师之子,一手潇洒的板书,因南方口音浓重,被熊孩子耻笑,他永远不吝惜给我的作文全优。</h3><h3> 在那,第二任教语文的周老师,对我要求严之又严,在她教诲下,我作文获得全校比赛一等奖。相比现在师生的猫鼠关系,令人难以置信的是,73年寒假,我和老师上海巧遇,竟还手拉着手,登门互访,相约公园,合影留念~</h3><h3> 最后一位,是机敏犀利的赖老师,看她身材瘦小不动声色,整起熊孩子全然麻辣仙师,多捣乱的顽主也不是个儿,我多次目睹舌战全程,真真替她捏了把汗。她授课黑板构图一流,平时爱挑生僻字考考学生,每每被我答出也总不见夸奖。记得这位铁娘子有两次动容,76年初,一日早课,她声音颤抖,一句:"孩子们,周总理走了~"就哽咽了。第二次是送我们插队,分手时,大家都互相眼神迴避,喉咙堵堵,最后,老师朝大家说了声"姑娘们,好好的,我走了",刷的,眼泪就下来了。其实还有第三次,当年的顽主,40年后捧着鲜花看望年过八旬的老师,执手相看,泪光闪闪,问:你恨我吗,答:老师,我感谢您~!现场直播,感动全班~</h3><h3><br></h3><h3>学校还有很多杰出的背影,值得我们一生仰望:</h3><h3>文学大师张铁铮(原四中教师,后师院教授)德教双馨,风范浩荡。</h3><h3>历史教师钱凌云,归侨翘楚,业界精英,忍辱负重,全能执教,众生拥戴。</h3><h3>还有数学教师徐益民,让我们窥见了数学的严谨和艺术魅力。还有,还有……</h3><h3><br></h3><h3>他们远去的身影,仿佛在提醒</h3><h3>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h3><h3>生活很狗血,但你要活的漂亮。</h3><h3><br></h3><h3><br></h3><h3><br></h3> <h3>&nbsp; &nbsp; &nbsp; &nbsp;荷兰建筑师库哈斯的理论中,描述了令人失望的都市"被疏散的拥挤。"这种"被疏散的拥挤"让城市缺少了一些生机,也让邻里之间缺少了几分"人情味"。1978年,国际建筑师协会认可了《马丘比丘宪章》,其中写道:"在人的交往中,宽容和谅解的精神是城市生活的首要因素。"或许,被称为共和国第一社区的百万庄,其价值在今天才刚刚开始得以显现。★&nbsp;</h3> <h3>离恨别了泪眼。夜渐悠,尘嚣终散。酒诗映影,饮断垂暮,韶华重暖。</h3><h3><br></h3><h3>诗人北岛说"无人能回答未来在哪儿。"</h3><h3>写下《相信未来》的人已经疯了~</h3> <h3>江湖依旧,庙堂依旧,人间依旧。</h3><h3>那些繁花,却不知飘零何处。</h3> <h3>(部分图文由编者及海内外庄友提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