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缘
闲人
1
搬了几次家,零零落落,唯有书越来越多,尽管一部分送人,一部分给人借去如泥牛入海杳无踪迹,但仍有千余册,不忍割舍。此番打包整理,望着薄尘满架,那一册册一排排如老友不离不弃,亲切依然。更兼部分所存书藉年代甚远,比如清末刊印的古县志,一些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名人著述,一些名著的珍本和辛苦搜集起来的全册等等,纸页已发黄,泛出古铜般的色泽,摩挲着老迈的书面,如对一位高龄的老者,心中充满了敬意。已越半个世纪之久,如今似仍鹤发童颜,笑对流光。忽然心生感动,这些比我年龄大了许多的书藉,不知经过多少人之手,或悲伤欢喜了多少人的离殇与缘聚,如今伴我左右,亦不无眷恋,这样天赐的缘分,如何让我不珍惜?
“你承受不起多愁善感的代价,决不能和经手的书有太多感情瓜葛,发生太过深刻的联系。除非你腰缠万贯,否则你经手的书都不值得长久留存,无论你多么爱它们也不行。‘爱’这个字在此可能有些煽情,我使用它也有点犹豫不决。但是,每过一阵子就有一本书冒出来,散发出透切肺腑的吸引力,让你爱不释手,甚至为之心荡神摇,六神无主,无法割舍。”
说这话的人,是位珍本书商人,里克·杰寇斯基。资料介绍说,“他出生于美国,后前往英国牛津大学读书,博士毕业后在大学教授文学。二十多岁时,因为一套《查尔斯·狄更斯作品全集》,使他一头栽入了珍本收藏、买卖的世界,后来更索性辞去大学教职,全心投入珍本书市,专门收售二十世纪重要著作的首版及手稿”
商人自然以买卖为主,讲的是交易。但是,此人不仅如此。他对书有感情,对他生意范围的二十世纪文学更是情深意切,所以说起一本书的前世今生,才会情动于衷,感慨系之,而不仅仅是精彩刺激的故事而已。他说,“每一本书我都记得清清楚楚,有一本是红色布面花纹装订的,一本是蓝色布面花纹装订,另外三本是大理石花纹纸面的,但都稍有不同。每当我闭上眼,它们每一本的模样就会在我眼前清晰地浮现,而我依旧怀念它们,仿佛是我一手抚养成人的孩子,待它们长大后,就放手让它们到世间去闯荡。”
如果你不是个对书有感情的人,你也不会关注书的命运,也不会对书投入如此的感情。我不是书藉商人,我只是书藉的阅读者、爱好者和拥有者,我与书亦如对自家的孩子,无论他装潢如何,简朴或华丽,丑陋和美俊,都一样值得我珍爱。
曾几何时,儿时的生活,书是我最好的伙伴。 2
说起爱书和读书,最是应该感谢的,是我的母亲。做妇联主任的母亲,时常带些书回家来,最常见的是政治学习资料,其次是科普书藉等。也许是望子成龙心切或者是对儿子的骄傲,每当她做家务或者累了以及晚上休息之前,都会随手拿起一本书或者报纸,“来,给妈读一段”。刚上小学的我,识字有限,在母亲的引导下,加上连猜带蒙,嗑嗑巴巴的读,而母亲从来不会急躁,总是耐心的听着,一边做着家务,一边不时的纠正着错误。我很奇怪,母亲没有看到我读的什么,怎么会知道我读的什么字呢?长大后我才明白,其实,母亲未必真的在意我读的是什么,她只是把这种朗朗的读书声当作休息的形式,无论我读的对错,对她而言都是最美丽的音乐,无论我再怎么的嗑嗑巴巴,对她而言,都是一种最美丽的节奏。
也许她不知道,她这种无意的举动,对一个懵懂的少年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这种无意识的启蒙,让一个少年深深地种下了读书爱书惜书的种子,在以后漫漫流逝的岁月中,中国汉字的无穷魅力,穿越了历史,穿透了风雨,指引着少年把梦想和追求用一种的热爱的姿态,通过文字的形式来表达理想和志向,成长着人生的精神之树。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本前苏联人写的科普书藉《种子历险记》,薄薄的一本小册子,把植物各类种子传播的渠道和方式,用趣味横生的口吻描写出来,让我着迷,以至于废寝忘食。
3
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那套传播甚广的《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最早有多个译本,直到解放后,还多次再版。众多书店出版,如开明书店、新华书店和大连大众书店。1949年3月开明书店出版到第10版。1980年第2版是董译本的第29次印刷。印数最多的是1960年7月开始出版到1962年12月出齐的《十万个为什么》,共有1484个“为什么”,分为数学、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动物、农业、地质矿物、生理卫生8个分册。对于这个版本,有统计说,从1960年的第1版到1999年的第5版,《十万个为什么》累计销售高达1000多万套、1亿多册,可见在青少年中的受欢迎程度。
与这套书结缘,很是偶然。小学时同学家有位外地工作的亲戚,因举家外迁,旧宅由同学家代管。同学知道我喜欢读书,用十次代作作业和一支陀螺(带钉的那种,我们这里叫跌溜音)为代价,换来这套《十万个为什么》。我们个子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搬了梯子,爬到藏书房屋的屋檐间里,从厚厚的尘土下拖了下来。还好,整套书完好无损,大喜过望,宝贝一般的带回家。这套书我珍藏了好久,直到上高中时还在,后来几次搬家,最后也不知所踪。现在想来,很是婉惜。于是,读书不自觉的就成了习惯,看完了自家的书,就到处找书借书来读。《红日》、《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欧阳海之歌》、《雷锋的故事》等等,都是那个年龄段读完的。
还有一本书也值得记述一下。在亲戚家发现一本厚厚的《志愿军一日》,爱不释手,死缠硬磨给借了过来。这本书是军事纪实散文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朝鲜战争停战后,1953年12月,为了记录志愿军的英雄事迹,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向全军发出号召,征集相关稿件。广大官兵热烈响应,积极撰稿,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写作运动,究竟写了多少篇文稿,简直难以计数。仅就某步兵师的统计,全师撰稿5750余篇,最后经过严格挑选后报到编委会的只有69篇,仅占全部稿件的1.2%。全军以这样的严格挑选送交编委会的稿件13615篇,共计2000多万字,最后精挑细选编辑成书的仅426篇,100多万字,可见这本书的珍贵。很长时间,这本书就在我的床头,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浏览几页,一篇篇带着硝烟味道的智勇故事,惊心动魄,震憾人心,感动着一个少年的心。
对于那场惨烈的战争,如今多有评价。在整个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究竟死伤多少人,现在仍然争论不休。中国官方公布志愿军总计伤亡人数:40.86万人。除伤亡减员外,志愿军还有2.9万余人失踪,失踪者中除在美方战俘营中的2.14万余人外,尚有8000余人下落不明,估计多已在战地或在被俘后死亡。牺牲了这些年轻的中华子弟,最后带来了什么,交给历史评说吧。且无论这些,就这本书而言,它带给我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它的存在将在我的记忆里不可磨灭。
4
读书者避不开四大名著,于此,也是接触甚早。文革期间,场部新上一部40门的电话交换机,俗称总机。那时的交换机是人工服务,来电话时,交换机上对应的插孔上掉下提示牌,就是有电话需要转接。打电话的人第一句话就是,总机,我要哪晨哪里,然后机房值班的服务人员,再把电话转接到相应的线路上,因此需要有人值班看守。母亲有在邮局工作过的经历,于是便暂时客串了接线员一角。一日,在机房玩,偶然发现堆满了来不及处理的反四旧收来的旧书,大感意外,便悄悄从中拿了一些,这里面就有四大名著。那时的书藉还是旧排版,竖排右翻,繁体字。本来刚上小学,常用字还勉强认识,因此看起来很吃力。怎么办?想看,有困难,啃!别无他法。于是凭着耐心和毅力,借助字典,一点一点读下来。
第一部啃下来的名著是《红楼梦》。说是啃下来,其实也是对书中的内容半懂不懂的,注重的是情节。第一次觉得书中描写的一些内容是如此的吸引人,令人欲罢不能。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以及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有关软玉温香的字段,那是反复几遍,看了又看。以至于后来母亲知道我在偷偷看《红楼梦》,从来不发脾气的她勃然大怒,狠狠训了我一顿,不说也罢。现在看来,对于性的问题,早晚都是要接触的,重要的是采取那种方式。就目前而言,其实也多是无师自通,正规而自然的接受性教育的方式还是占少数,原因多样,不在此讨论之列。虽然读旧版书困难重重,但是一些书读下来,居然能比较流畅的通读了。现在想来,真的感谢那些无忧无虑的岁月,那些可以为了喜欢做的事,什么都可以不顾的劲头。
对我写作有影响的莫过于冰心的《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了》。冰心先生在太平洋舟中,与小读者们娓娓谈心,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谈生活,文笔优美,情感真挚,言辞简练,相信许许多多和我一样的人都曾被这些文章感动,受到了很多教益而难以忘怀。
冰心十九岁开始写作,成名很早,著作甚丰,人们称之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最后一名元老。她的作品给几代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许多家庭祖孙三代都读冰心的书成长。
把爱心溢满笔端,是冰心先生的主题。讴歌母亲之爱,对小朋友的爱,对大自然的热爱,那种女性特有的依恋,更使她的文字清新隽丽,充满着画意和深情,让她的笔底有了像温泉水似的柔情。她说,世界上没有一朵不美的花,世界上没有一个不可爱的孩子。母亲怀里抱的、老师领着在路上走的,银幕上的、图画里的我都爱。读着这样的文字,你有什么理由不感到世间春风般的温暖和幸福的轻拂呢!
5
读书要有书可读,买的书可读,借来的书可读,但是对于书藉相对缺乏的年代,书源便成了问题。为了读书,“偷”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法。这里的“偷”,还有一段历史可述。
文革后期,深挖洞广积粮,各单位都挖防空洞。防空洞建成后,并无大用,便成了小伙伴们捉迷藏玩耍的好地方。忽然有一天,发现有个洞口通向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千方百计弄开锁着的洞盖,发现竟然是场部图书室,让大伙大感意外。于是这里就成了读书的好地方。由于图书室很少来人,大伙轮流放风,来人就躲进洞里,人去继续读书。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觉得很不方便,于是有人提议,把书拿回家来读。遭到大伙一致反对,那不成偷了吗?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无论如何也不能做这种事。众人一时无语。其实,大伙心里都痒得如百爪挠心,恨不得把图室都搬家去。终于有人忍不住了,往怀里塞起书来,大伙见状,顾不得矜持,都忙不叠的把书塞了个满怀,大伙相视,哑然失笑,钻入洞中,偷偷溜出来,幸无人撞见,猫着腰,四散而去。
有了第一次经历,便一发不可收拾,每隔一段时间便如法炮制一番,同时约定,要少拿多次,以免图书少得太多太明显,被人发现。还约定是英雄是好汉,决不能泄露秘密,只限我们几人知道。后来事情还是败露了,场部领导把管理员训斥一顿,偷书贼当场示众。毕竟是场部子弟,喜欢看书也不是什么坏事,场部责令家长严加管束,最终不了了之。虽然倍受打击,清名受损,好在书没让退还,得意之情溢在言表,几个家伙出得门来,哈哈大笑,引得场部众领导侧目而视,于是,一个个灰溜溜地夹着尾巴跑掉了。
从得手图书的体会中,觉得要读书,还得从多方面着手,其中图书室是最好的来源了,不仅书多,而且多数管理松散,易于得手。上高中的时候,深得负责管理图书室的老师的喜欢,于是常借各种理由,进入图书室,出门不忘顺出来几本。有时还假借劳动,帮助整理图书,醉翁之意不在酒,趁管理员不在,偷偷的打包,带回宿舍再辗转带回家来。老师自然明了,对于属于多册复本,只要书架上不断挡,睁只眼闲只眼,太过分的时候,敲打敲打,如此而已。真的感谢那些老师们,到不是因为纵容这些无稽的行为就值得感谢,而是那时对书藉如饥似渴的拥有之心,得到了满足,而且,文革前的著名作家如巴金、老舍、艾芜、周立波、茅盾等著作以及外国文学名著,在当时有钱也买不来的。想起年少的欲望,是耶非耶,如今已不必再考。
6
母亲爱听我读书,父亲喜欢买书和藏书。当时父亲在山西工作,每年探亲回来都要带回一些书回来,那时候的《晋阳秋》、《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早期的《啼笑姻缘》、《秋海棠》、《边城》、《女神》,以及外国的《神曲》、《浮世德》、《哈姆雷特》、《巴黎圣母院》等等,都是这样读来的。
借书来读,自己的书也时常被别人借。为了更快还给别人的读,有时候要通宵达旦,不致于延宕了还书的时间。有时为了借来的书一读再读,遇到催书还书,常常闹得很不愉快。自己借出去的书,亦常常催要,自然有时也会不愉快。但是,那时为了书,这种不愉快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事实是,爱读书的人免不了书的交换,你读我的我读你的,一本书不知假多少人之手,有的甚至与原来的主人愈来愈远,以至终于不见踪迹。认真想来,人类发明了语言文字,刊印成册而为书藉,其最初的目的,除了记录,莫不及惠人更为重要和有意义。书能惠我,自然亦能惠人,读过,爱过,曾经拥有,即使后来远远出离,行于百家,悦于众卿,可供更多的人思行于生活百味,亦为得其所矣,最终在不在自己手中,又有何妨?想通了这个道理,便不在执着书为谁拥有,只是叮嘱再三,一定妥为保存,不致流轶。
长期的读书,买书,借书,藏书,养成了逛书市和书店的习惯。年轻的时候常常带两个凉馒头,窝在书店里一天不出来。无论出差或旅游,每逢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最留意的一件事就是卖书的地方,遇到喜欢的书可以毫不犹豫买下来,甚至疯狂到留下买火车票的钱,倾囊而出,千里迢迢,背回一堆别人看来既不能吃也不能喝的书,而可以忍饥挨饿一二天。直到现在,有时间的时候亦常到旧书摊闲逛,见到喜欢的书决不错过,无论贵贱。其实书在那里,你在这里,你与书、书与你,自有一缘相牵,因此每一本有缘你的书,都是你的影子,你一定不会错过,需要你买来认真的爱护。
如果你问我喜欢买什么,我会告诉你,入书肆而沽闲书。如果你问我喜欢做的事是什么,我会告诉你,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谢谢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