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这一天

瑛子

<h3>美篇修改于2019年2月17日 &nbsp;</h3><h3>向40年前参加中越边境对越作战作的老兵战友们致敬!<br></h3><h3> 岁月轮回,时间的脚步又一次走进难以忘怀的2月,当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之中,可是谁又想到2月17这一个普通的日子,大多数国人已经忘记,官方媒体已不再提起,但我们每到这个时刻都依然牵动参战老兵的心,融进老兵的情感,2月仿佛是一本笔记,它记下了参战老兵的每一个白天和黑夜,2月仿佛是一本相册,留住了参战老兵永远的怀念。</h3><h3> 1979年,那是一个用青春和热血谱写英雄的年代,那是一个令所有参战老兵难以忘怀的年代。1979年2月17日凌晨,在祖国南疆1300公里的边防线上,隆隆的炮弹划过黎明前的黑暗,一场震惊世界的"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了,轰鸣的炮声是复仇的怒吼,手中的钢枪是保卫祖国的誓言,冲锋的脚步是奉献祖国的忠诚,血染的战旗是胜利的召唤,年轻的军人甘用热血铸起了南疆边关界碑。短短二十八天,在历史长河不过是弹指一挥间,无数年轻的士兵把宝贵的生命、灿烂的青春留在南疆红土地里,在你们倒下的瞬间还仍然是那样勇敢顽强,在你们倒下的瞬间还设法把战斗任务托付给战友,在你们倒下的瞬间还牵挂着亲爹亲娘,你们倒在了血泊里,永远地离开了战友,永远离开了亲人,永远地离开了缤纷的人间,将绚丽的青春定格在18、19、20岁。你们走了,还来不及看看自己的军功章,还来不及给深爱的姑娘写一封回信,你们走了,走在灿烂的年华里,走在血染的青春里,你们用生命释怀了人生的豪壮,你们用热血诠释了保卫南疆的铮铮誓言。</h3><h3> 岁月悠悠,光阴荏苒。四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当年龙腾虎跃的青年战士,如今是苍颜皓首,两鬓已斑。尽管如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拼搏过,我们奋斗过,我们奉献过!我们曾经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部队,奉献过了军营,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国防事业!我们无愧于养育我们的人民,无愧于我们伟大的祖国!虽然已过四十年,回首往事,我们怎能忘记那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怎能忘记那煅石成金的革命熔炉?怎能忘记在部队朝夕相处、苦乐与共的朝朝暮暮?</h3><h3>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廉颇老矣,犹记当时。尽管我们已经退役,我们依然珍视当兵的历史,二月十七日只有我们这些中越战争参战幸存的老兵才知道这一天的所深含的意义,即使有的人根本不知道二月十七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我可以大声的告诉你,这是我们参战的日子,我们参战老兵决不会忘记那流血的日日夜夜,因为这是我们的荣幸,这是我们为之而骄傲的一天,因为有了二月十七日,我们才有了报效祖国,保卫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机会,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英勇奋战、血染沙场,为国为民做出了很大的奉献,但我们今生无悔,我们无愧于共和国的卫士,无愧于时代的中国军人,我们铸就了军魂,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旗帜上和八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h3><h3> 今天的纪念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圣台,向保卫祖国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敬礼!祝祖国繁荣昌盛!为祖国而献身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h3><h3>本美篇于2019年2月重新整理修改。(集体创作)</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七绝.对越自卫反击战四十年祭(八首)</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一)</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岁华已别帅容颜, 转瞬时光四十年。</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犹记当年参战日,清澄如昨未如烟。</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二)</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二月南疆风雨寒,丛林莽莽碧连天。</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阵容欲发男儿志,不破楼兰誓不还。</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三)</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一声令下箭离弦,炮火染红残晓天。</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勇士迂回越弹雨,殒身不恤往无前。</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四)</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中越边陲烽火起,万千父母夜无眠。</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家书望断盼消息,战事止何师凯旋?</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五)</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新婚吻别话无长,火急归师赴战场。</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夜夜临窗含泪望,何时团聚返家乡?</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六)</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青春无悔报家国,血染沙场自从容。</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魂驻南疆天地泪,祭仪勿忘我为峰。</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七)</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战罢沙场寸断肠,英雄捐命卧南疆。</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忠心可鉴昭天地,悲壮国殇书史章。</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八)</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弹指一挥烏发白,老耆伏枥志难衰。</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硝烟梦里常持剑,锋出堪如闪电驰。</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nbsp;文丨张凤岭</span></h3> <p class="ql-block">当年我们就是这样坐着大卡车上了前线,我们师1978年12月24日从广东汕头摩托化开进,于12月31日到达广西宁明,立即投入站前准备工作和训练。行程七日共1540公里。</p> <p class="ql-block">总政颁发的立功奖章。一等功奖章由战斗英雄羊才良提供。二等功、三等功由赵建国提供。</p> <h3>164师政委李际璟,副师长林瑞忠陪同许世友司令员视察164师</h3> <p>参加中越边境反击战,保卫边疆作战的师以上领导干部会议全体同志合影。</p> <p class="ql-block">55军首长在指挥战斗。(摄影作者:马文荣)</p> <p class="ql-block">原55军军长白忠耀(战时参谋长)。</p> <p class="ql-block">左一王国维、粟裕、白忠耀。</p> <h3>164师在自卫反击战中共歼敌2437人,其中击毙2370人,俘虏67人。 164师在55军的三个师中位置相对独立,作战正面最宽,进攻距离最长,一路都是艰难的山地攻坚。独自拿下了谅山外围四大制高点中的扣考山和巴外山。491团3营最先突入谅山市区,荣膺&quot;攻占谅山先锋营&quot;称号并荣立集体一等功,营长潘志保荣立一等功,烈士张海洲和肖移成被广州军区追授&quot;战斗英雄&quot;。</h3> <h3>战后中央慰问团赴前线慰问演出。</h3> <p class="ql-block">164师林瑞忠副师长、赵盛昌副政委、保卫科干事杨振芬,司令部参谋黄树潮,司令部卫生所所长黄允胜等,随部队师前指到达越南谅山。</p> <h3>164师师长翟元祯,政委李际璟,副政委宫明堂,副师长彭友仁,副师长林瑞忠等前指首长在前线指挥部合影。</h3> <p class="ql-block">164师师首长在友谊关合影。</p> <h3>164师 师首长和警卫连官兵在友谊关合影。</h3> <h3>凯旋归来的164师副师长林瑞忠、王甲雨、副政委宫明堂、师作训科参谋付道义、491团参谋长叶爱群和战友们共享胜利的喜悦。</h3> <p class="ql-block">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时的照片。从左至右为164师491团参谋长叶爱群、团长姜言录、副师长刘江亭,团政委陈国华、作训股长林德祥一道研究作战方案。</p> <p class="ql-block">时任164师491团参谋长叶爱群(中)与战友们在一起制定作战计划。</p> <h3>164师 李际璟政委、林瑞忠副师长、刘江亭副师长和警卫连合影。</h3> <h3>164师 师政委李际璟在坑道里和战士们交谈。</h3> <h3>师政委李际璟和师首长接见陆总医疗队。</h3> <p class="ql-block">部队回撤到莲塘师部后,广州军区政委王猛接见师政治部参战人员。</p> <h3>本组图片来自原55军政治部宣传处黄福权战友《卫士丰碑》纪念画册。</h3> <h3>一等功臣、491团9连连长杨超明在向慰问团讲述攻打谅山的经过,该连战后获颁“攻占谅山第一连”称号,荣立集体一等功。</h3> <h3>《地雷战》教我战地雷 文/李卫南</h3><h3><br /></h3><h3>1977年10月,我从师作训科调任492团4连连长,连队当时在汕头潮阳河溪牛田洋基地执行军农生产任务。1979年初,我和政指潘灼、副连长张宗贵、副政指刘继斌带领连队参加了自卫还击作战。</h3><h3>2月17日清晨,全连及加强兵力共约180人紧随3营穿插突击实施巩固扩大突破口之任务,分别进占了前方2、4、5、6号高地。18日凌晨4时,奉营指挥所命令以部分兵力回防408高地。</h3><h3>408高地位于广西凭祥东侧的边境线上,由东、西2个小山头组成,正面宽约200米,南北纵深长100米左右。该高地战前曾被敌军侵占并在北侧及周边接合部地区埋设了大量的防步兵地雷。</h3><h3>天亮之前,连指带1、4排和配属的重机枪、无座力炮班与6连完成了阵地交接。6连刘连长特别交代,一定要告诫所有人员,千万不能在已开辟好的小路范围外随意走动,以免不幸触雷造成不必要的伤亡。</h3><h3>刘连长的特别告诫是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的,他们连在昨天早上占领该高地的过程中,连续触雷伤亡了16名战士。而在此之前,我连2排也在该高地北侧2次触雷,致使4班战士易建成、常胜分别负伤。</h3><h3>在这样活生生的背景情况和血淋淋的战斗环境中,再加上没有一个人真正接受过排雷训练,现实的恐惧感在阵地上悄无声息地蔓延着。作为连队指挥员,我和老潘的心理压力自是不言而喻和心照不宣。</h3><h3>令我们最担心的是在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条件下,一旦遭受到敌军的突然袭扰,由于顾忌地雷的威胁,而导致兵力无法有效展开,人员无法快速移动,因此极有可能造成很大的混乱和更大的损失。</h3><h3>我和老潘在简短交流后形成一致意见:危难关头干部一定要挺身而出,当前尤要以破除地雷危险为首要任务,从而达到巩固阵地和提振士气的目的。随即,他负责稳定部队情绪,我负责组织侦雷排雷。</h3><h3>我挑选出7名战士,编成侦雷、排雷、辟路3个小组,从上午8点多开始行动,一路路地搜,一片片地清,不断开辟新的通道和扩展阵地范围。可是过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竟然没有搜排到一颗地雷。</h3><h3>其实在那个时候,我们8个人谁也不知道该怎样侦排雷,除了用眼睛看外,手中的工具就只有通条和小锹。在那个莫名其妙的时刻,身边的7双眼睛都望向了我,而我能做的就是在脑子里反复&quot;过电影&quot;。</h3><h3>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的单兵训练就是练的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和土工作业等5大技术,埋雷排雷基本没沾边。但在整个70年代,军事教学片《地雷战》却是看过了无数遍,很多情景早已深植脑海。</h3><h3>危急与困惑之中,《地雷战》中的压发雷、松发雷、绊发雷和跳雷,连环雷、诡计雷、变形雷、化学雷,甚至那个臭烘烘的粑粑雷都跳跃在了我的眼前,究竟是在哪个环节上出现了疏漏呢?</h3><h3>我将担任组长的1班副陈毅彬和3班副林美慧叫过来作了分析,共同认为很可能是地雷的伪装未被我们识破。有了新的视角,疑惑很快就被突破了,首先是林美慧说:连长你看,有一些草的颜色不一样。</h3><h3>我顺他所指看去,果然发现山坡上有几处偏黄的小草丛,再一低头思索,不经意间发现左脚外侧约10厘米处就有一丛枯黄的草皮,随手一拔没费力就提了起来,一颗地雷赫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h3><h3>散开!退后!卧倒!我一连下了3道命令,气氛骤然紧张起来。先前是明知有雷却找不到雷,大家万分紧张;现在是找到雷了却没人会排除,令我紧张万分。此时此刻,身为指挥员的我已是没有了退路。</h3><h3>眼前,埋在地下的地雷只露出白色引信的一小截头部,虽然我毫无犹豫地担当起了第一位排雷手,但勇气并不会教我怎么下手排雷啊。此时,《地雷战》中从青岛来的排雷专家竟成了我的模拟教练。</h3><h3>我先用通条在地雷周边插探了一圈,确认没有连环装置;接着用小锹将地雷四周的泥土挖开,判明这是一颗木壳雷;为防范雷下挂雷的诡计装置,又把雷底的泥土掏空之后,才小心翼翼地把雷端了出来。</h3><h3>被发现的第一颗雷是取出来了,但危险并未解除,因为那个白色的引信还在上头,我知道必须将它与雷体分离才算排雷成功,可《地雷战》里是怎么教的呢?我一边回想一边翻看着手中的木壳雷。</h3><h3>突然,那个白色引信从翻倒过来的雷体中掉了出来,当时还惊了我一下,可瞬间就明白过来:我成功了!事后明白,其实这些个过程完全是外行人的自弄玄虚,但在当时的认知能力下,还是小心才能赢。</h3><h3>一鼓作气,我们按现场总结的排雷法(一观黄草、二提草皮、三拔引信、四挖雷体)临时调整了编组,除留2人担任警戒掩护外,其余人员2人一组实施排雷,其中拔引信这一步统一由我来做。</h3><h3>此后的进展十分顺利,到中午时已将408高地清扫了一遍。下午,我们扩大范围继续搜排,同时也在阵地上进行了火线培训。当天,排雷小组在408高地的既设与预设阵地上共排除防步兵地雷17颗。</h3><h3>记得当时我们每挖出一颗地雷都会引来一阵喝彩。最搞笑的是,当傍晚收兵我憋忍不住就地撒尿时,急促的尿液竟将路边一颗压发雷的伪装草给冲开了。当晚,上级通令给我和林美慧各记三等功1次。</h3><h3>19日,部队士气大振,就连火器分队的战士都能侦排雷了,60炮班长宋永吉独自排除了1颗绊发雷;重机枪班报告遇到可疑碎石堆,我担心会遇上松发雷,干脆放一个&quot;320&quot;爆破的大炸药包将其一爆了事。</h3><h3>时光流逝,战火中的这一幕转眼过去了36年。可是当我第一次以文字形式记录下这一段惊险历练时,还是感受到了一种心灵的震撼。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这是一种血性的传承!这是一种军人的骄傲!</h3> <h3>1979年5月164师医院参战人员集体合影。医疗二所荣立集体二等功,医疗三所荣立集体三等功。</h3> <h3>唐义顺、兰宗贵、谢乐榜、覃啟秋等院部成员。</h3> <h3>164师医院院长兰宗贵和教导员谢乐榜。</h3> <h3>164师医院教导员谢乐榜和副院长袁子才在前线合影。</h3> <h3>兰宗贵、谢乐榜、刘昌盛。</h3> <h3>164师后勤部政委唐远志和夫人任爱琴同时上了前线。</h3> <h3>医疗二所护士任爱琴荣立三等功。</h3> <h3>164师医院 院长兰宗贵荣立三等功。</h3> <h3>164师医院副院长袁子才荣立二等功。</h3> <p class="ql-block">袁子才副院长在前线手术室,参加抢救战斗英雄羊才良。</p> <p class="ql-block">医疗三所医生陈惜木和陈安怀在抢救伤员。</p> <h3>164师医院副院长唐义顺荣立二等功。</h3> <h3>吕佐侯荣立个人三等功,战后调到军卫生处。</h3> <h3>医疗一所副所长黄允胜荣立三等功。</h3> <h3>医疗一所医助谭龙海荣立三等功。</h3> <h3>医疗二所所长吴付记荣立二等功。</h3> <p class="ql-block">在广州军区总医院胸外科区惟杰主任的提议下,把164师和126师的44例血气胸合起来,由张凤岭执笔撰写了论文,曾在成都召开的全军对越自卫还击战战伤救治技术经验交流会上交流。张凤岭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荣立三等功。</p> <h3>医疗二所军医杨龙普荣立二等功。</h3> <h3>医疗二所军医 严家文荣立三等功。</h3> <h3>医疗二所护士李清田荣立三等功。</h3> <h3>医疗二所卫生员郭尚锋荣立三等功。</h3> <h3>医疗三所副所长唐建荣 荣立三等功。</h3> <h3>医疗三所军医霍琳荣立三等功。</h3> <p class="ql-block">三所手术室护士王淑媛荣立三等功。</p> <h3>胡家杨战前作为补充兵员从31军93师调入55军164师医院,在93师是搞针刺麻醉的。小胡说:记得到医院当晚就分到三所手术队一直到战斗结束。虽然小胡是补充兵员来到164师,但他们在原部队都是很优秀的兵,战时表现出色荣立三等功。</h3> <h3>检验科卫生员廖有兴荣立三等功。</h3> <p class="ql-block">我们夫妻一同上了战场,先生赵建国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永远不会忘记</p><p class="ql-block">&nbsp;&nbsp;1979年2月17日,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p><p class="ql-block">&nbsp;&nbsp;1978年12月,我带领炮团加炮4连随部队开赴广西前线,抵达驻地第二天,我即赴新组建的榴炮2营任四连连长。新连队安置在宁明华侨农场中站分场:一间草棚里。组班子、接新兵、领装备,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接着紧张的战前动员,临战训练。至今我都想不起来那时是怎么捱过来的,只记得凌乱、紧张。但当时大家都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切为了打仗!所以又显得简单、有序。2月13日凌晨,我团奉命开赴北山边境线展开战斗队形。2月17日6时25分,15分钟的炮火准备开始。一声令下,万炮齐发,地动山摇,火光冲天。那场景,过去只在电影中看过,如今身临其境,绝对比电影震撼,足以让任何人铭记一生。随后22天,我随营覌察所行动并协助营长指挥战斗,先后8次转移观察所,5次转移炮阵地,一直打到谅山市城外。先后对39个(批、次)敌目标实施炮火打击,共发射炮弹3255发,有力支援了步兵战斗,为自卫反击作战胜利作出现了贡献。战后上级给我们营记集体三等功,并授以“炮击谅山飞机场战果显著”锦旗。我们4连记集体三等功,我也荣立二等功。</p><p class="ql-block">战争是残酷的,打仗总会有牺牲。但由于这次敌我双方实力悬殊,加上炮兵的特殊性,我们连、以至全团,没有一个战斗伤亡,这可能也算是一项奇迹。我在战场上挨过几次敌人炮击,从炮弹呼啸声判断它是划空而过还是要在头顶落下的本领就是那时学会的。也有过几次生死考验,却都全身而退。其中一次是3月5号,部队回撤之前,上级要求把之前占领过的指挥所实地检查一下遍,目的是一张纸片也不能给敌人留下。于是我带了一部电台和两名战士,往返几十公里,把我们之前占领过的7个山头全部巡查一遍后,三个人毫发无损安全返回,既没有碰到越军或者特工队袭击,也没踩过地雷。要知道,这些情况在当时是经常发生的。</p><p class="ql-block">说到打仗,还要说说我的战友、爱人郭琳瑛。部队往广西开拔前,她正在广州军区总医院实习。听说要打仗了,她主动要求中止实习,归队参战。她是在总医院出生的,她父亲在四野接收总医院时是大外科的协理员,所以总医院很多领导和医生、护士对她父女都熟悉。这些从战争中过来的叔叔、阿姨知道打仗的残酷和危险,劝她征求一下父亲的意见。我的准岳父(那时我俩还未结婚),这个从东北打到海南岛的四野老兵坚定的说:穿上军装就要有一份责任,让她去吧。就这样,她义无反顾同我一起上了战场,经历了那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履行了一名军人保家卫国的崇高义务。和我同在炮团(刚入伍时同在一个连队)的三弟赵初建,以及琳瑛的二弟郭伟力(在高炮70师),都一同参加了这次神圣的自卫还击作战。</p><p class="ql-block">时光流逝,转眼40年过去了。我永远不会忘记,40年前的那场战斗,是我从军的宝贵经历,是我一生的自豪和光荣;我永远不会忘记,我曾经是一名军人,并且从不后悔;我永远不会忘记,1979年2月17日!</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赵建国写于2019年2月17日</p> <h3>  164师是我徐殿举的人生永恒记忆。1969元旦过后,1月6日我同七医大的15名同学从55军招待所到164师490团。当年7月28日经受了强台风的考验,牺牲的指战员和在部队锻炼的地方院校的学生500多人。我们18人都平安。79年我和老伴张秀玲一起经历了对越还击作战都立三等功。1986年1月回到沈阳市。164师和战友们是我永远的记忆。</h3> <p class="ql-block">医疗三所医生陈静,临战前从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主动请缨上了前线,也是最美的逆行者。</p> <p class="ql-block">医疗三所抗休克组组长陈静医生在自卫还击战中,不怕苦、不怕累,积极参加战场救护,连续几天几夜坚持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色,成绩突出,受到师后勤部嘉奖。</p> <h3>164师医院医疗二所部分立功医护人员。</h3> <h3>医疗三所荣立集体三等功。</h3> <h3>医疗三所战友合影。前排陈惜木、xx、程书华、唐和平、魏建华。后排王淑媛、xx、陈安怀、唐建荣、xx、张秀玲。</h3> <h3>战友合影。左起候宜昌、唐和平、陈安怀、林亚伦、程书华、陈惜木、邓先炳指导员、唐建荣。</h3> <h3>医疗三所女兵合影:蔺护士长、王淑媛、陈静、霍琳、王越、齐艳、张秀玲。</h3> <p>陈静医生、孙中路、钟抗美、邓先炳指导员、蔺光玲护士长。</p> <h3>医疗二所手术室护士王莉莉,在自卫反击战中,不怕苦、不怕累,积极参加战场救护,连续几天几夜坚持在手术台,表现出色,成绩突出,受到师后勤部嘉奖。</h3> <h3>医疗三所卫生员王越。</h3> <p class="ql-block">"40年前的那个春天......"。 1978年夏我在21分部护训队学习结束后,9月份被分配到广州军区陆总实习半年。12月初开始陆续有一部分同学习的战友返回部队。一天在科室里听老师们说要和越南打仗了。我当时一头雾水,怎么没有人通知我?当即去陆总政治处找到花主任(花叔叔是我老爸在四野的老战友),请求返回部队参战。花叔叔说你们部队没有通知,你学习没结束可以不去的。再说打仗是很危险、很残酷的事,你可要想好了。我说我想好了,当兵就是为了保卫祖国和平,不上战场不叫好兵!花叔叔当即给我爸爸打电话征求意见,我爸答复说,穿上军装就要有一份责任,让她去吧,人生什么都要去经历一次(后来才知道弟弟也上了前线)。父亲是一名老军人,曾经随部队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他表面上很淡定,心里一定也是不平静的。临行前花叔叔按照东北人的习惯用午餐肉包了顿饺子(那个年代猪肉是要票的)为我送行,告诉我说打完仗可以回来继续学习。临行前向一起学习的战友们告别,其中一位大姐是铁道兵部队的,曽参加过援越抗美,积累了丰富的战场救护常识。她教我回部队多准备一些S形的铁勾和绳子,再准备一些小儿用的头皮针头,这些在战场上很有用。另外个人卫生用品也尽量准备充足些,在前线买不到。带着亲人的和战友的嘱托,在部队开拔前赶回了部队。医院正在紧张准备各种所需物资,我当即告诉蔺护士长铁道兵战友提醒我准备的几样东西,护士长说,小郭学习回来就是不一样。后来证明这几样小物品在战场救护非常实用。12月21日整装出发,坐着大卡车行程7日1540公里到达广西宁明县靠近板宙的一个小山村安营扎寨。刚开始住在农民家里,可能是要打仗了吧,老百姓都搬出去了,偶尔回来拿点东西,其实老百姓家很穷除了几件衣服,食物就是地瓜。到达前线后白天开始战前训练,止血、包扎、分类、搬运伤员,还练习射击、投弹、战场喊话等,反正什么都要学,晚上需要我们自己警戒站岗,每人佩发了一支手枪十六发子弹,女兵两人一班岗,在静静的黑夜里还真有点害怕。我悄悄把子弹上了膛,关上保险以防万一。远方偶有枪声,后来才知道常有枪走火打死个猪什么的。就这样我们在这个小村庄里渡过了1979年春节。 1979年大年初一一早,忽然传来侦察科刘稳岩科长在执行侦察任务中踩雷牺牲的消息,让我在心里也像炸了一个地雷一样,猝不及防。我们在平生的第一次实战中,听到了战友牺牲的消息,真是令人难以接受,十分悲痛。我虽然从小在军营里长大,但是这一天我才真正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它夺走了我们战友的性命,也夺走了我们这帮小女兵的单纯和天真,年后,我们医院向北山边界前移10公里,三所和二所分别在不同方向建立救护所,我分在二所抗休克组,到了寨安乡北山脚下一个小溪边新开出的一片空地,搭起了三顶帐篷,分别为手术帐蓬,抗休克组帐蓬,还有一个休息帐蓬。小溪里的水很浑浊,日常生活和工作用水只能用战时配发的净水剂,放入搅拌清澈后煮开再用,要是在平时,我们这帮小女生一定不会用这些浑浊的水,但到了战时,它就是救命的“甘泉”了,不但我们自己要用,连救治伤员也要依赖它。2月17日凌晨,吴付记所长传达上级命令,我军准备6时25分开始炮击,让我们先躲在防空洞里。炮击开始的那一刻火光冲天、地动山摇,我们忘却了战争的危险,兴奋的跑岀防空洞看热闹。从小在军营听前辈们的战斗故事和军号声长大,第一次看到真正的战斗开始了!我们师医院是所有野战医院位置最靠前的第一线的救护所,三个救护所共有13个女兵。那时,我刚认识新来我们医院三所的医生陈静大姐,她是临战前主动请缨从军区总医院调到前线参战的。她是一位老红军的后代,父亲是开国将军陈坊仁,丈夫是我们师491团的叶参谋长,也是一位红军的后代。我的末婚夫赵建国在师炮团当连长,原来准备等我学习结束后结婚,接到命令就一起上了前线,二所王莉莉新婚不久,她和王莹医生一样,上了前线才发现怀孕了,但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一直坚持在前线。在我们师,夫妻、兄弟、姐妹一起上战场还有很多,整个55军中,不少大区、军、师、团各级干部的孩子都上了战场。她们都是好样的!18号的晚上收到第一位伤员,受伤后开放性血气胸,手术室为他进行了手术治疗,还有唐和平战友为他献了280毫升血,准备后送。我为他擦干身上的血迹,整理服装。他说话困难,用感激的眼神看着我。这样的眼神我永远忘不了。后来每天都有成批的伤员送下来,在我们这个小小的救护所里,抢救后送了几百个伤员。有一天为一个只有17岁的小战士包扎完伤口准备后送时,他拉着我的手对我说:“我可以叫你一声姐姐吗?看到你我真的不痛了!”看着他的伤口,我仿佛也感到了他的疼痛,听了他的话,我自己忍不住流了眼泪,把口袋里唯一的一块糖喂到了这位小兄弟口中。2月27日第二个阶段开始后,伤员一批批的更多了,有一天早晨,我看到从边界山口下来一个担架队,立即去迎接,走近时民工说前线条件太差,伤口的不到即时处理,路上也不好走,他们都已经牺牲了。那一刻我泪奔了,真正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我默默地为他们擦洗干净,换上新军装,盖上白布,让逝者走的有点儿尊严。夜晚救护所使用的照明是落后的汽灯和马灯,在抗休克组帐篷里没有床铺,所有伤员都在铺着稻草的地上,我每次为他们治疗时只好跪着,膝盖磨破了,腿也肿了,但是看到伤员一批又一批送过来,还有他们痛苦的表情,我也就一直坚持下来了。我只希望能更快、更多、更好地救护我们的战友,战时我们一线医院没有血库,为因失血脱水而生命体征危重的伤员及时补充代血浆和平衡液,急需用血时,都是战友和民工献血。我们二所团队精神特别强,创下了连续68个小时不休息,抢救了392名伤员的记录,战后立了集体二等功。本人也获师后勤部嘉奖,给自己写了一份合格的毕业总结,战后才回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领回迟到的毕业证书。回忆这段往事,其中有点痛苦的感觉,但又觉得实在是难以忘怀的事情。在战友们的鼓励下,写出40年前那个春天里的故事,借以缅怀为国牺牲的烈士们! 文/郭琳瑛</p> <h3>迟到的毕业证书,时间定格在1979年、月、日期空白,我自己填上了2月17日,永远记住这一天。</h3> <h3>陈静大姐、霍琳、郭琳瑛。姐妹们并肩战斗在前线。</h3> <p class="ql-block">战友王淑芳是我护训队的同学,她是军141医院的,我们一起上了前线。</p> <h3>中央慰问团到前线演岀。</h3> <h3>164师医院司药赵之光荣立三等功。</h3> <h3>164师医院药局帅哥们打仗不忘锻炼身体,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是林进齐主任、彭友昌、龚家富、赵之光、徐尧平、刘应合、雷杰。</h3> <p class="ql-block"> 女摄影师轶事 </p><p class="ql-block">2019年10月中旬,火箭炮十连的老兵在南宁举办参战四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出席这次活动的有我们原164师的领导褚政委,还有我们团的领导杨副团长、蔡副团长和梁副政委,而老梁则是从M国应邀回来参加国庆观礼后,再来参加战友聚会的。</p><p class="ql-block">十连的这次活动,经过其组委会的精心策划和安排,真可谓是盛况空前。</p><p class="ql-block">在这次活动首次的晚宴上,在战友们频频的相握、拥抱和举杯的时候,一个被称“二姐”的人,一直在人群中间穿梭着进行拍照。当晚,我们就发现,在十连的微信群里,就有了几辑图像清晰的视频在传播。</p><p class="ql-block">一位附和老兵聚会的靓姐,她是何许人也?</p><p class="ql-block">次日,活动方安排了两辆大巴车,搭载着这些老战士们往部队战前的驻地——宁明县亭亮等处故地重游。在车上,我与“二姐”坐得很近,通过交流才知道,原来这位擅长视频制作的“二姐”叫严芝云,她是地地道道的亭亮人。1979年部队到来时,她刚满18岁,因为当年高考差两分落榜,就回到自家开的照相馆做事。而她与部队的交往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p><p class="ql-block">在我们闲聊和说话之间,大巴刚好进入了亭亮街道,在经过一个老街的铺面时,“二姐”告诉我,这里就是他家原来照相馆的旧址。我随即问她,那年我们连队的战士战前照遗像,来了一个拿相机的女孩,难道——?我还未说完,她哎了一声说:那肯定是我!因为那时我家是亭亮唯一的照相馆,而每个连队的照片,都是我去拍的。我说应该感谢她,她说为自己的亲人服务,是应该的。况且当年她还想去当兵呢,只是部队不招女兵。</p><p class="ql-block">然而,这个对部队充满憧憬的女孩,有一天她在忙活的时候,公社武装部韦副部长来到照相馆找她,说是有一个特殊任务要交给她,问她能不能去完成?她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之后才知道,原来她的任务是跟随作战部队到前沿去当拍摄记者。于是,她作了简单的准备,带了一部“海鸥”相机,到武装部报到。在领了一支枪后,就跟着两名部队干部(一位(陈)队长、一位排长)出发了。</p><p class="ql-block">他们经过凭祥出友谊关,跟随部队进入了进攻出发阵地。当日在阵地上,部队又给她配发了一部全新的“135”照相机。</p><p class="ql-block">战斗打响之后,她就一直跟随部队前进。由于战士们的勇敢深深感动了她,她也无所畏惧的向前冲,用她的特殊的武器,去记录惊天动地的瞬间。在部队进攻同登的时候,由于敌人的工事很坚固,战斗打得很艰苦,她也拍过很多感人的画面。不过她说:最遗憾的是所有的底片都上交保管,她自己的作品没有留下一张来作为岁月的纪念。</p><p class="ql-block">由于同登在法占期间建了很多坚固工事,战斗打得非常激烈,我方的阵地也常常遭到了敌人的炮击。虽然她身边两位厉害的军人在保卫着她,但炮火连天的战场环境,让她承受着莫大的考验。那时候的她,可以说是吃无定顿,有时肚子饿了,便干咽压缩饼干充饥。而令她没齿难忘的,则是有一天,她拍完了一组照片,在返回阵地的山坡上,突然遭到敌人的炮击,好在跟随她的排长反应快,迅速拉她卧倒,并扑在她身上护着她。在一阵爆炸声响过之后,他们都感到了气浪的冲击,但人却安然无恙,他们幸运地避过了一劫。“二姐”由衷地说,这位勇敢而敏捷的排长,她从心里万分感激他,永远忘不了他!只是到现在也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人在何方?有生之年是否还有机会能见到他一面?我跟“二姐”说,俗语道:心诚则灵啊,说不定那一天有篇标题为《女摄影师轶事》的小文一发表,或真的会发生梦想成真的一幕哩!这虽然似是一句无边的笑谈,却也是我心中真诚的祈愿。</p><p class="ql-block">人与人之间的交谈,有时是海阔天空的。我问“二姐”:你相信命运吗?她毫不犹豫地说:相信!因为我的好些经历似乎是冥冥中安排的。此时,她又给我讲了一件往事:</p><p class="ql-block">那是1981年5月,由于越方不甘心在中越自卫反击作战中的失败,为了挽回面子,于是策划了法卡山的争夺战。因法卡山是边境上骑线的制高点,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月5日战斗一打响,法卡山的冲突就成为了新闻的热点。战斗激烈时,越方曾几次组织过营级规模的进攻,并动用了重炮进行火力支援,虽然最终被我边防部队压制和驱逐,但也给我方造成了不少的伤亡。此时,由于边境形势的紧张,地方人武部是要组织民兵去支前的。而组织一个政治可靠,勇敢机智的精干的小组,以保证前线的给养供应是当务之急。由于“二姐”之前的良好表现,加上她还是一位团支部书记,于是又被挑选上了。他们的任务是每天给边境线上的部队送大米送肉菜。那时候的边境,由于地域内人烟稀少,进出道路狭窄难行,只能开手扶拖拉机上去,他们连司机四人,每天白天出发,晚上很晚才回来。有时候战况不好时,部队也就不让他们下山,他们只好在山上住一两天,小小的猫耳洞就成了她们的临时居所。</p><p class="ql-block">支前这事,危险还是有的。记得有一次,他们送菜上山,还真碰到了几个越南特工,对方试探着问他们干啥去?他们虽然也听得出对方说壮话时带着越南口音,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缠,于是“二姐”灵机一动,淡定地说是亲戚结婚,出来帮忙买菜办酒席。由于他们是本地人又讲本地话,还有女流之辈随行,因理由可信,或对方还有它图,最后也匆匆的离开了。他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给部队做了汇报和提醒。而这一次,“二姐”遇事的镇静确实令人佩服。不过我跟她说,近年我也上过法卡山,参观过首长视察过的坑道,只是好象那里都是荒山野岭,没看到有村庄。“二姐”则告诉我:法卡山边上真有一个村子,名叫黎村,目前,它的边境游已经火起来了。</p><p class="ql-block">我又不失时机的问“二姐”,你去参加支前,家里人知道吗?她说:由于有保密的要求,谁也没有告诉。但可以想象得到,在那半个月的时间里,街头巷尾已经有了战争的传闻,其父亲看到女儿天天早出晚归,有时候一两天也不回家,心里不踏实是肯定的,老问她去干啥?当然,她不能将实情告诉老爸,如果让他知道了,一定是会很担心的。于是,只好找了个跟姐妹们去看电影等的理由来敷衍他。看来,做一个好女儿有时也是需要撒谎的。</p><p class="ql-block">与“二姐”交谈,便知道她是一个重情感的人。几十年的光阴流逝,她虽然没有穿过军装,但她却和军人一样,心怀国家,不惧生死,为边境的安宁贡献力量。并且在好多年的时光里,她都走进军营,为那些“新兵蛋子”们提供影像服务。她早就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兵了。故此,每年清明节到来,她都要到“匠止”烈士陵园去,给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扫墓献花,这是难能可贵的。也由于她照相技艺娴熟,视频制作到位,只要她知道老战士们有活动,她就义务为他们提供拍照的影像制作,可以说,她已经把自己融入到这个群体之中。我看过她做的视频与美篇相册,很有欣赏价值和纪念价值。</p><p class="ql-block">而在“二姐”以前的相册中,我欣喜地发现了她一张非常经典的旧照。照片中苗条的身材穿着朴素的服装,气定神闲的挎着一支冲锋枪。那青春可人的样子正是她当年风采的写照。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自然让你想起伟人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的诗句来:“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好象这首诗就是为她而写的。</p><p class="ql-block">作者/依岸观涛/伍伟周</p><p class="ql-block">2022年4月</p> <p class="ql-block">2017年11月12日上午8点半,原55军164师医院部分参战老兵一行23人,来到了广西凭祥匠止烈士陵园,或许时间还早的缘故,烈士陵园内只有管理员一个人在。我们请了花圈等祭奠品,由张凤岭院长亲自写了挽联。在匠止墓园内有原164师侦察科长刘稳岩烈士、491团战斗英雄张海洲、肖移成烈士、491团一等功荣立者游祥烈士等。</p> <h3>原55军164师医院战友于2017年11月9日至14日,来到中越边界,重走参战路,祭拜英烈。祖国和平崛起,人民幸福安康,永远不忘为国捐躯的烈士。英雄永垂不朽!</h3> <h3>重走参战路</h3><h3>三十八年前赴南疆保家卫国,三十八年后上北山缅怀英烈。</h3><h3>每一个战友对亲历的这场战争早己镌刻在脑海,清晰如昨。战地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泥泞的盘山公路,隐蔽在竹林里的貓耳洞,前线救护帐蓬里彻夜不灭的灯光......魂牵梦萦,一幕幕悲壮的场景无不在心中掀起万丈波澜。</h3><h3>战后,战友们各奔东西,从事着不同的工作,但军旅生涯,却常驻心头。反击战血与火的经历,使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熠熠生辉,青春无悔,在人生旅途上获得了丰厚的精神财富。</h3><h3>多少年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重走参战路,再去凭吊那块曾经洒下热血的土地,缅怀和祭奠那些为捍卫祖国的主权和尊严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烈,寻找我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救死扶伤的足迹。</h3><h3><br></h3><h3> 文/ 张凤岭</h3><h3> 2017.10.5</h3><h3><br></h3> <h3>张凤岭院长亲自书写挽联。</h3> <h3>怀着激动而又沉重的心情踏上了重走参战路的旅程,这一路与亲密战友回忆着过去的点滴,多么难忘的记忆,多么深刻的经历。回忆起牺牲的战友不禁潸然泪下,他们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回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一把花、一支烟、一杯酒不足以代表我们此次的心情,愿你们安息。</h3> <h3>革命烈士永垂不朽!</h3> <h3>寨安乡村委会背后,是当年我们医疗二所的临时救护所。附近目前有一个边防连驻扎守卫着边疆。</h3> <h3><font color="#333333">我和王莉莉在北山,找到了战时二所救护所的营地。</font></h3> <h3>战友们在友谊关合影。</h3> <h3>拐过弯处就是当时师医院的战地救护所。当年(这图片)西南方向山上是107火箭炮的炮阵地。一个中越边境小村庄,当年一场血与火的自卫还击战就是在这里打响。</h3> <h3>  这图片的地方在1979年2月13日下午15:20时有三顶帐篷,挂有红十字标志。我们师医院救护二所就搭建在这小溪边,我们平时喝的水就取自于流经帐蓬旁的小溪,水很浑浊,用桶打上来,放入一包战场用的净水剂一搅,清澈后再煮开,无人嫌弃。我们所张所长说救护所团队精神很强,创造了连续抢救伤员一百多人68个小时不休息的记录,战后医疗二所荣立集体二等功。</h3> <h3>战时岀入营区需要边防通行证,通行证是师医院医疗三所唐建荣副所长的,当时他爱人周明英医生调到临战组建的502野战医院也到了前线。在宁明寨安驻守时唐所长的父亲和岳父带着孙子唐林到前线探亲,周明英医生也从5O2医院赶到寨安与家人团聚。也是最早一家到部队慰问的参战家属,通行证大概也是唯一一张。</h3> <h3>越语战场喊话十句。</h3> <h3>革命烈士通知书。</h3> <h3>战时每个战士发有急救包,受伤时先学会自救。压缩饼干是必备食品,每人配备三天的给养,打到后阶段后勤跟不上,部队无法保证供应,部队只好就地取材。</h3> <h3>战后慰问品,每人一枚纪念章,一个杯子,一条枕巾,还有一支圆珠笔。</h3> <p>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根据广州军区司令部,政治部(1979)3号文件《关于认真做好接收烈士子女(弟妹)入伍工作的通知》精神和军区政治部7月份批复的烈士子女(弟妹)入伍审批表,9月底前按征兵条件本师共接收了63名烈士子女(弟妹)入伍。</p> <p class="ql-block">烽火硝烟的记忆,这几年战友们出的书。</p> <p class="ql-block">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清明节缅怀英烈,致敬不朽军魂!</p> <p>2019年4月,原164师副政委陈国华(战时491团政委)和原164师副师长潘志保(战时491团三营营长,一等功臣),带领战友们重走参战路。</p><p>&nbsp;英雄们把锦旗赠送给了广西自治区历史档案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说明:本美篇史料和图片,来自164师军史馆和战友们的大力支持,其中特别感谢老师长叶爱群和陈静大姐、陈国华副政委、李卫南参谋长、张凤岭院长、唐建荣所长、战斗英雄羊才良的夫人黄雪梅战友、军二代宫文希以及唐小红等。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美篇在2019年4月进行了修改并补充了部分图片。2022年4月11日又补充了伍伟周战友的文章和图片,在此表示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