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Canada),位于北美洲最北端,英联邦国家之一。西抵太平洋,东迄大西洋,北至北冰洋,东北部和丹麦领地格陵兰岛相望,东部和法属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相望,南方与美国本土接壤,西北方与美国阿拉斯加州为邻。领土面积为998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二。<br>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首都是渥太华。加拿大政治体制为联邦制、君主立宪制及议会制,是英联邦国家之一,英王伊丽莎白二世为国家元首及国家象征,但无实际权力。加拿大是典型的英法双语国家。 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高度发达的科技,使其成为世界上拥有最高生活品质 、社会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钻石生产国之一。 加拿大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社会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国际排名都名列前茅。同时,其也是G8、G20、北约、联合国、法语圈国际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成员。<br>(本图摄于爱德华王子岛)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加拿大宏观地图</font></h3> <h3>这次游历的加拿大东部海洋三省是:</h3><h3><br></h3><h3>1. 新不伦瑞克省(英语:New Brunswick,法语:Nouveau-Brunswick,加入联邦年份:1867年)</h3><h3><br></h3><h3>2. 新斯科舍省(英语:Nova Scotia,法语:Nouvelle-Écosse,加入联邦年份:1867年)</h3><h3><br></h3><h3>3. 爱德华王子岛省(英语:Prince Edward Island,法语:Île-du-Prince-Édouard,加入联邦年份:1873年)</h3><h3><br></h3><h3><br></h3><h3><br></h3><h3>另外,还游历了加拿大东北部与魁北克接壤的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英语: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法语:Terre-Neuve-et-Labrador,加入联邦年份:1949年)</h3><h3><br></h3><h3><br></h3> <h3>新斯科舍省(Nova Scotia,拉丁语意为“新苏格兰”)是加拿大东南部的一省,由新斯科舍半岛和布雷顿角岛组成。面积5万5,491平方公里,人口约92万人,是早期欧洲移民移民加拿大的登陆点,也是历史上英法殖民者利益争夺的焦点地之一。该省的主要语言是英语。经济以渔业、采矿(煤、石膏)和木材加工为主,还有造船、修船、纸浆、造纸、轮胎、鱼产加工等。主要城市有省会城市哈利法克斯和悉尼等。</h3><h3>在17世纪,新斯科舍全省及魁北克、新不伦瑞克和缅因州的部分地区在加拿大形成了一个叫阿卡迪亚(Acadia)的地区,为法国人所居住。Pierre de Monts于1605年在罗耶尔港(Port Royal)建立了第一个成功的农业居住地。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英国人和法国人在该地区争执不休,地区控制权屡易其手,直到1713年依照《乌得勒克条约》(Treaty of Utrecht),整个阿卡迪亚地区被割让给了英国。</h3><h3>英法两国之间的冲突不断。主要来自法国的定居者阿卡迪亚人竭力使双方相信他们的中立态度,但到1755年,英国人认定阿卡迪亚人对其安全构成了太大的威胁。他们驱逐了所有不宣誓效忠英国王室的阿卡迪亚人。许多人返回到法国,一些人在新法兰西定居,而其他许多人迁到了美国。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人返回到其阿卡迪亚家园。</h3><h3>1783年,数千名来自刚刚独立的新英格兰诸州的联合帝国效忠者移民到了新斯科舍。尽管美国已经成立,他们仍想要保留英国的意识形态。这些人的流入使新斯科舍人口数量增加了一倍,该地区在1784年被划分形成了新不伦瑞克的新殖民地。</h3><h3>在1848年,通过爱国人士---报社公司老板Joseph Howe---的努力,新斯科舍成为第一个赢得责任政府制的英属殖民地。新斯科舍省于1867年成为加拿大自治领(Dominion of Canada)新联邦的四个组成省份之一。当时,该省的造船、木材和鱼类贸易处于世界前沿。联邦供给该省资金用以修筑通往魁北克市的铁路,为该省打通了通往内陆的交通之门。</h3><h3>一战和二战强化了新斯科舍的省会城市哈利法克斯(Halifax)作为护航队的集结地和世界主要港口的重要地位。</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哈利法克斯(Halifax),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是,在整个北美新大陆的开发史上,她则是举足轻重的。她是世界上第二大自然良港,仅次于澳洲悉尼。 她是一个历史悠久,生气勃勃,令人激动的城市,现代但古朴有余。 她傍港而建,1749年欧洲人科尔·爱得华·科恩沃里斯在这里建立了第一座军事要塞。并由第二任总督乔志· 莫恩塔古· 敦克命名为哈利法克斯,一百多年来一直作为殖民地最好的"回水地"而缓慢的发展着。在以寒冷著称的加拿大,除了太平洋岸的温哥华,就属哈利法克斯的气候温暖宜人了。哈利法克斯的冬季无严寒,盛夏也无酷暑。这里的人们三伏天也不下海游泳,因为水温只有十几度。在灿烂的阳光下,清风徐徐,碧波荡漾,白帆点点,当你听着悠扬的苏格兰风笛,品味着当地的大龙虾,还有什么避暑胜地能让你动心呢? 蓝天中,枫叶旗在飘扬。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市区旅游车,还可以下水</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海军基地</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海军基地门口</font></h3> <h3>美丽的地方自然少不了美丽的爱情故事。当年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遇难者的尸体就葬在哈利法克斯。为此,《泰坦尼克号》的导演曾特地来这里寻找灵感。影片男主人公的姓名就是取自一个刻着"道森"的遇难者的墓碑。因为这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道森"的墓碑前总是鲜花无数,游人如织。</h3><h3>100年前泰坦尼克号沉没之际,作为距离海难事故最近的海港,哈利法克斯派出多艘船只搜救,并将150名遇难者遗体分别埋葬在该市的3个墓地。</h3><h3>(图为泰坦尼克号模型,摄于大西洋海洋博物馆)</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大西洋海洋博物馆</font></h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大西洋海洋博物馆建立于1948年,位于新斯科舍省哈里法克斯市中心,是加拿大一处重要的海洋博物馆。该博物馆是新斯科舍省博物馆协会的会员之一,同时还是加拿大最古老、最大的海洋博物馆。</font></h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哈里法克斯在英国统治时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航海之都,这里处处都存在着与航海有关的景象,加拿大的海军基地仍然驻扎在哈利法克斯湾内,大西洋海洋博物馆更是集中展示了航海的船只和航海史上的重大事件。博物馆的大门口外的两侧是精心设置的与航海有关的残旧部件,向人们展示人们征服海洋的点滴。</font></h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大西洋海洋博物馆收藏的与海洋相关的手工艺品达三万件之多,其中包括70个小型工艺品和一个蒸汽船——CSS 阿卡迪亚,这是一艘于1913年启用的蒸汽水文调查船。此外,博物馆还藏有三千多张海洋图片、航海图和珍贵的书籍等。馆内的公共展览分为几个不同的主题,包括航海时代、蒸汽时代、小艇、加拿大海军、哈里法克斯市大爆炸、沉船残骸等。其中,一个独特的永久展览是泰坦尼克号模型和被打捞上来的一些残留物,这里拥有世界上最重要的泰坦尼克号木制文物,包括少数幸存的折叠式躺椅及其他物品。</font></h3> <h3>泰坦尼克号上所有的工程师无人幸存下来,他们保持船上的灯一直亮到最后,直到泰坦尼克号沉没,时间是1912年4月15日凌晨2点20分。</h3><h3>船上有超过2200个人,最后只有705个人幸存下来。</h3> <h3>哈利法克斯 。。。。。。。。。。。。</h3><h3>离泰坦尼克号沉船最近的主要港口,一下子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中心。</h3><h3>在最初的几小时大家都迷茫的时候,在纽约的官员们还相信碰伤的泰坦尼克号和幸存者会先回到哈利法克斯。他们安排了特别的火车,移民局的官员也在准备文件为这些游客的意外到达。最后的消息却让人心碎了,泰坦尼克号永远也回不来了。。。。。。</h3><h3>官方派出一首船叫Carpthia,将所有的幸存者送到原定的目的地纽约,而所有的遇难者的遗体则永远地留在了哈利法克斯。</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哈利法克斯成为泰坦尼克号最后遗留物的现场,也是所有幸存者最后的落脚点。</font></h3> <h3>墙上是纪念一个叫Steward Williams Cox英雄,他领着好多组妇女和小孩把她们从很底下的船舱,安全送上救生艇,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h3><h3>右边有一本本子,永远纪录了所有泰坦尼克号上的旅客和船员的名字。</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标志性灯塔</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哈利法克斯码头</font></h3> <h3>Peggy Cove</h3><h3>哈利法克斯 Peggy's cove,有人翻译成哈利法克斯佩姬湾,这里位于哈利法克斯以西45公里处,有一个百人的舒适小渔村,也是著名的旅游点,港区南端峭壁危耸,巨大的花岗岩边界散缀村中,游客在这里可以眺望大西洋。著名的佩姬湾灯塔就座落于佩姬湾岩石的最高点,灯塔的造型非常美观,全身乳白色,塔高 15米,为八角形。灯塔最初建于1868年,原为木质,后又在1915年重建,二战时期这里曾拥有专为加拿大海军服务的电台,现在已成为知名的旅游景点,村里还有世界上唯一的灯塔邮局。</h3><h3>灯塔屹立在被冰川切削形成的海岸线浮石上,当我们登上灯塔边平坦的岩石遥望大西洋,蓝天白云之下的海洋显得十分平静,而我们少见的湛蓝的大海立刻给人全新的感受,真想在那平坦的岩石上躺下来闭上眼睛听听海浪撞击礁石的声音,那声音也许真的能净化心灵!。</h3><h3>这里虽然是处地僻壤,但凹凸不齐的坐落在海边崖石的怀抱中的渔村却显得别具风格,被称是北美洲最上镜头的渔村代表。我们还可以从风格各异的法裔居民村、苏格兰人村等了解当地民俗风情。</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老同事一家人合影</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老同事的小孩</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大西洋的波涛,轻轻地打向岸边</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岸边小屋</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海鲜世界</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雪蟹</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龙虾</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三文鱼</font></h3> <h3>新不伦瑞克省(英语:New Brunswick;法语:Nouveau-Brunswick)居加拿大3大沿海省份之首,也是加拿大绿色的沿海省。北临沙勒尔湾(Chaleurs Bay),东以圣劳伦斯湾(Gulf of St. Lawrence)和诺森伯兰海峡(Northumberland Strailt)为界,南边一直到芬迪湾(the Bay of Fundy)。该省的西部与美国的缅因州接壤,西北部则和魁北克省毗邻。总面积73440平方公里,大致呈长方形,东西相距242公里,南北相距322公里。</h3><h3>新不伦瑞克省北部主要由山脉组成,是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一部分。Karleton</h3><h3>山脉高820米,是当地最高峰。省中部的绝大部分是被森林覆盖的高低起伏的高原。东部地区比较平坦,南部地区则恰恰相反。省北部边境包括Lestigouche 河和沙勒尔湾。省东部的沿岸被圣劳伦斯湾和诺森伯兰海峡所包围,温暖的沙滩点缀周遍,弗吉尼亚北部的海水最为温暖。Chignecto海湾和连接新不伦瑞克与Nova Skocia的24000米宽的地峡是南部边境的一部分。其余的部分就是芬迪湾,这里拥有世界最高的海潮(平均高度为10米,最高可达17米),因此形成了举世闻名的数世纪的旱雕砌成“花盆岩”景观。一天两次的涌潮,使2000亿吨水经过此港湾,这相当于所有地球上的河流的水。举世闻名的联邦大桥连接的新不伦瑞克和爱德华王子岛。</h3><h3>新不伦瑞克省的首府为弗雷德里克顿(Fredericton),最大的城市为圣约翰(Saint John)。</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芬地湾国家公园</font></h3> <h3>芬地湾(Fundy Bay)位于加拿大东南沿海,在纽宾士域(New Brunswick)和诺瓦斯科细亚(Nova Scotia)两个省之间,临大西洋,拥有世界最大的潮差,一天内可高达17公尺(55英尺),以迅速涨落的潮汐闻名于世。</h3><h3> </h3><h3>芬地湾开口朝南方,其它三面是陆地环绕,呈三角形海湾,平均潮差已经相当壮观,有12公尺,而湾口的潮差更高达16公尺。</h3><h3> </h3><h3>芬地湾紧邻芬地湾国家公园(Fundy National Park),以芬地湾的潮差和潮间带生命力坚韧的动植物最为着名。</h3><h3> </h3><h3>在芬地湾国家公园,人们可以驾艇、钓鱼、欣赏涌潮,享受芬地湾的自然风光。潮差最大的地方是湾口的米纳斯小湾(Minas Basin),流速曾高达每秒560厘米,海水流量估计有1000亿吨,有如千军万马奔腾之势,撼动人心。</h3><h3> </h3><h3>大约每6小时满潮一次,退潮后可在潮间带信步走走,最好要穿鞋,因为泥沼里藏有硬壳生物,比如蛞蝓、蚌、虾、蟹、海虫。</h3><h3> </h3><h3>夏天在退潮时,海中生物必须忍受酷热太阳,冬天在涨潮时,它们又必须承受冻人的海水,巨大的温差它们依然能够存活,强韧的生命力令人惊奇。另外,记得不要在潮间带流连太久,以防满潮时危险。</h3><h3> </h3><h3>来过芬地湾之后,会惊叹大自然力量的伟大!对比芬地湾略逊一筹9公尺涌潮的中国钱塘江,就不会觉得有多震撼了,也更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奥秘!</h3> <h3>爱德华王子岛(英语:Prince Edward Island,常简称为PEI;法语:Île-du-Prince-Édouard;苏格兰盖尔语:Eilean a' Phrionns或Eilean Eòin,米克马克语:Apekweit或Epikwetk)是加拿大东部海洋三省之一。</h3><h3>爱德华王子岛省全境包含了与省同名的岛屿及周遭的离岛,此滨海省分人口140,204人( 2011年时统计),面积5660㎞²(2011年时统计)虽然都是全国最少,但却拥有全国最高的人口密度,达到24.47人\㎞²。除此之外,该岛也是全世界面积排名第104位(全加拿大第23位)的岛屿。爱德华王子岛的命名源自于爱德华·奥古斯都王子,肯特与斯特拉森公爵(Prince Edward Augustus, Duke of Kent and Strathearn,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父亲),首府为夏洛特顿(Charlottetown)。</h3><h3>1873年正式加入加拿大联邦.因为是蜚声世界文坛的作品《安妮的绿色小屋》的溯源地,每年吸引到60万游人前来。盛产薯仔。省内缺乏天然资源,工商业都不发达。由于就业机会少,年青的居民纷纷往他省工作,不少太子岛小市镇的人口越来越少,加拿大人称这类市镇为"荒废中的市镇"(Dting Towns)。</h3><h3>太子岛的主要经济收入来自旅游业,由于风景优美,每年夏季,数以千计的游客从世界各地前来,岛上的旅店、餐厅、商店和娱乐场所等一片兴旺,有些家庭会提供"住宿与早餐服务"(Bed and Breakfast),把屋内的客房租给游客,并奉送早餐,不仅价格便宜,有时比住酒店还要舒适。</h3><h3>本省的名胜有爱德华王子岛的凯文迪许(Cavendish)上的安妮的绿色小屋(Anne of Green Gables),爱德华王子岛国家公园(Prince Edward Island National Park),夏洛特镇的市区观光,合众院(Province House)等,此外你可去Cavendish海滩漫步,去爱德华王子岛的国家公园打古代君王御用高尔夫球场、海豹观赏的游船之旅、潭头渔场、博物馆以及白沙海滩。</h3><h3>爱德华王子岛上拥有3条最令人慑服的开车旅游路线。穿著轻便、舒适的鞋子,驱车前往海岸线附近兜风。追寻著蓝苍鹭的踪影,红砂质海滩以及生动多变的海沙丘,令人迷醉. 其他景点尚有全世界最长的跨冰海联邦大桥(Confederation Bridge),建于1997年,长约13公里.远看象漂浮蔚蓝海面的银珠.</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安妮的绿色小屋</font></h3> <h3>安妮小屋</h3><h3>爱德华王子岛旅游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一个名叫安妮的红头发小姑娘。在一个小桥流水,群花争妍的花园里,有一座按照蒙哥马利小说《绿山墙的安妮》建造的小木屋。不过这里所说的蒙哥马利不是英国已故的历史名将,而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露西•蒙哥马利。家乡的美景和古朴的民风给了蒙哥马利很大的灵感和启发,自从她的代表作《绿山墙的安妮》1908年问世后,她的故居就成了世界各地文学爱好者的朝圣地。</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各地读过《绿山墙的安妮》的读者,都想来亲眼看看安妮的小绿屋和作者蒙哥马利的故乡,前来朝圣的游客中,尤以美国人最多,日本人其次。据当地人介绍,日本人不远万里而来的原因很复杂,他们作为岛国居民,自明治维新以来就非常崇尚西方的科学和文化,但他们又能保持自己的特点而没有全盘西化。但如今日本年青的一代却有所不同,有人甚至夸张地表示,安妮在日本年青人心目中的地位,仅次于天皇而位居第二。不少日本新婚夫妇选择此地度蜜月,也难怪岛上造型简朴的旅馆,夏季时常人满为患。</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给游客拍照的车</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联邦大桥</font></h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联邦大桥(英文:Confederation Bridge,法文:le pont de la Confédération)是一条长达12.9公里,连接爱德华王子岛(Prince Edward Island)与新不伦瑞克(New Brunswick)省之间的跨海公路大桥。</font></h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font></h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爱德华王子岛是以农业为主的小岛,但做事却极有远见与气魄,为了克服交通的问题,有人提出建海底铁路隧道的构想,有人则提出跨海大桥,最后当然是跨海大桥的意见胜出,不过,当小岛上的府会提出这个大胆的构想时,对岸的新伯伦瑞克省反而却步,认为困难度太高,很难实现,不过,爱德华王子岛并没有放弃,克服了一切的困难;这座大桥在1993年动工,1997年完工通车,全长近13公里(8miles)为两线道的快速道路,速限80公里,使用了65个桥墩,为了让船只通过,水面与桥面的距离特别设拉高到61公尺(200feet),为了减少潮水和风的冲击力,还设计了3个转折弯道,因此联邦大桥并非笔直地横跨在海上。</font></h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联邦大桥仅有双缐车道,无分隔带,车道宽3.75米,并禁止超车,每侧有路肩,宽1.75米。通常速限是80公里每小时,所以以此速率行驶,过桥需10分钟。</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爱德华王子岛(Prince Edward Island)的省府 - 夏洛特顿(Charlottetown)。</font></h3> <h3>夏洛特顿(Charlottetown,加国本土译为查洛城),加拿大城市,亦是该国爱德华王子岛的首府。根据2001年人口普查,夏洛特顿有32,245人口。夏洛特顿开阜于1855年,并于1885年正式成为一个城市。</h3><h3>部分法国裔民众于1720年从路易堡迁至圣让岛(Île Saint-Jean,即爱德华王子岛旧称),并于现夏洛特顿的对岸并建立拉乔伊港,成为最早在该带定居的欧洲人。乔治王战争(1744年-1748年)期间,英军一度占领拉乔伊港,但法军派遣的500人部队却成功夺回该处。</h3><h3>英军于1758年8月(即法国-印第安人战争期间)再度夺取拉乔伊港,驱逐当地法裔居民,并于拉乔伊港聚落的遗址建立阿默斯特堡以保护海港的出入口。英法两国于1763年签订《巴黎和约》,法国正式割让圣让岛予英国。英国将岛屿名称英语化成圣约翰岛(St. John's Island),并将之划分成三个县。1764年,森姆·荷兰船长在岛上进行勘探,将现夏洛特顿定为皇后县的县治,并将之名为“Charlotte Town”以纪念英王乔治三世的夫人夏绿蒂王后。</h3><h3>夏洛特顿再于1765年成为圣约翰岛殖民地的首府,而镇内的街道网络和广场布局亦于1768年至1771年间陆续成型。殖民地政府和军事设施则于19世纪初至中叶间相继落成,包括爱德华堡军事基地(1805年)、总督府(1835年)和殖民地议会大楼(1847年;后改称省政府大楼)。</h3><h3>夏洛特顿于1855年4月17日正式设市,当时人口约有6000,市议会首场会议则于同年8月11日召开。</h3><h3>1864年9月,英属北美众殖民地的代表在市内召开夏洛特顿会议,就成立加拿大邦联事宜展开首轮会谈。爱德华王子岛于1873年7月1日正式加盟加拿大,首府依旧设于夏洛特顿。爱德华王子岛铁路于1874年8月通车,连接夏洛特顿和萨默赛德,并带动夏洛特顿市内的工业发展。市内首间医院夏洛特顿医院于1879年开幕,由天主教夏洛特顿教区营运,而公营的爱德华王子岛医院则于1884年开幕。</h3><h3>斯普林帕克村(Spring Park)于1959年并入夏洛特顿市,而舍伍德、帕克代尔、温斯洛、西罗尤提和东罗尤提再于1995年与夏洛特顿市合并。</h3> <h3>爱德华岛省府夏洛特敦是加拿大联邦的诞生地。1864年在这里签署了联邦协议。</h3><h3>1867年加拿大联邦正式成立</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海鲜大餐又来了</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再回新斯科舍省(Nova Scotia) - 布雷顿角高地国家公园</font></h3> <h3>布雷顿角高地国家公园(Cape Breton Highlands National Park)</h3><h3>位于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布雷顿角岛北部。该国家公园成立于1936年,是加拿大第一个位于大西洋沿岸的国家公园。主要野生生物有驼鹿、黑熊、土狼等。</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背靠大西洋</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老外直面大西洋,抢占一排一座,抒情!</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夕阳无限好!</font></h3> <h3>纽芬兰省位于加拿大东北角,包括纽芬兰及拉布拉多 (New Foundland & Labrador),是加拿大最年轻的省份,1949年才加入加拿大联邦,成为加拿大第十个省,面积40万5,720平方公里,大部分土地都是人迹罕至的森林,沼泽、湖泊和山岭。以海为生是本地一大特点.全省54万居民分布于沿岸的小城市,他们多以捕鱼为生。由于冬季海港冰封,渔船不能出海,渔民都过着半年捕鱼,半年领取政府失业救济金过活,加上近年各国政府不断扩阔沿岸捕鱼领域,加拿大渔船能进入作业的渔场越来越少,渔民的收入大受影响。年青人口流失率相当严重。</h3><h3>纽芬兰岛区及属于大陆地带的拉伯拉多区,长郎吉山和该省的西海岸平行。由于纽芬兰在地理位置上偏离加拿大其他省份,又跟欧洲大陆有一海之隔,在长期独自发展下,纽芬兰居民的文化和语言与别省不同,他们说的英语不仅保留十六世纪的爱尔兰口音,在用字上也有别于标准英语。纽芬兰的气候不错,海风起调节气温的作用,冬天不太冷,夏天不算热。</h3><h3>首府圣约翰(St. John's)至今已有500年的历史,1000年以前北欧人就在此活动,是北美最古老的城市。</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加拿大纽芬兰 - 格罗莫讷国家公园 Gros Morne National Park</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格罗莫讷国家公园(Gros Morne National Park)位于加拿大东部纽芬兰州的纽芬兰岛。格罗莫讷国家公园坐落在纽芬兰岛的西北部。它东起长岭山脉的支脉,西到圣劳伦斯湾,面积1805平方公里。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格罗莫讷国家公园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里的大部分海岸线是悬崖峭壁,蜿蜒的河流,富含养分的湿地、湖沼、岩岸,以及冰渍等,形成独特的景观。</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六亿年前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是一体的,但是已经逐渐开始分离,同时岩浆从地壳下喷涌而出,填满了两块大陆间的空隙。现在,在格罗斯莫讷地区西小溪湖的悬崖上可以看到已经凝固的岩浆。5.7亿年到4.2亿年以前,这个公园的位置是两块大陆之间被称为亚派图斯海的大洋。公园的地质沉积层中几乎保存着目前已知的那个年代存在过的所有门类的生物化石──这里简直就是一部虚拟的生物进化图表。到4.6亿年前,欧洲大陆与北美大陆被挤压到一起,阿巴拉契亚山脉升起填满了亚派图斯海,亚派图斯海消亡了。一部分大洋地壳与地幔板块向东移动并升起成为陆地的表面。地表又经过多年冰河冰块冲刷,形成了峭壁间的狭长海湾,这种冲刷还切开了山脉形成断层,正是这些断层的结构揭示了地质结构的曾经的变化。</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格罗斯莫讷国家公园不仅拥有惊人的美丽,还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具特色的生态特征。公园有两样不同的地貌,一种是濒临圣劳伦斯海湾的低地,一种是山地高原-长岭山。多样的地形给动植物提供了各种生存地,此地有20种陆地哺乳动物,230种鸟类(仍在记录中),11种鱼类,2种两栖动物,417种苔类和711种植物。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包括了中温带、寒带和极地的各种类型。</font></h3> <h3> 在此地你会经常发现与北冰洋地带同样的动植物。在低地你会发现雪兔,登上山顶你会看到极地兔。溪流里鳟鱼和红点鲑共同生活在一起。春季在拉普兰玫瑰湾可见到石楠属植物如朝霞般漫山遍野。与植物的绚丽相比,动物也同样给公园增添了无穷亮色。</h3><h3> 如果你对格罗斯莫讷的动物感兴趣的话,请别忘记研究其对称部位-格陵兰岛。自200万年前开始,冰川季期间该地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动植物系统,并淹没了大片陆地。在距今15000年前各种动物或通过游泳、或通过飞行、或走过积雪来到该岛,形成该岛独特的动物系统。纽芬兰岛长期与世隔绝,形成自己独特的动物亚种,15种本土动物中的9种有别于陆地上的亲属种类。自欧洲人到达此地后,不少在食物和毛皮上有用场的动物被有意或偶然地带到此地。亟今仍有新的动物被引入此地或越过水或冰来到这里。该地的黑熊久负盛名,有时会逛游到游人的野营地寻找食物,因此游人千万不要把食物放在帐蓬里,把食物悬挂在两棵树之间黑熊够不着的地方,并要收拾好自己的垃圾,以免给下一位游客带来“不速之客”。在行走时公园要求人们沿着既定的路线,不要随意践踏植物和采摘花朵。</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圣安东尼(St. Anthony)</font></h3> <h3>圣安东尼(St. Anthony)是一座位于纽芬兰岛的西北端的小镇,这里离格陵兰很近了,人口三千,但却是纽芬兰岛北端最大的城镇。</h3><h3>这里是出海观鲸和冰山的好地方,但必须天气好。圣安东尼依然保留着维京人的文化,“维京(Viking)”最初的意思就是离开,维京人就是喜欢到处冒险旅行的人,他们是指身材高大的北欧海盗,到处抢劫掠夺。大约1000年前,在冰岛和格陵兰的维京人首次来到了北美洲,在这里设立了营地,与当地土著因纽特人进行贸易。后来由于某种原因两个民族之间发生了冲突,势单力薄的维京人被赶回了格陵兰。如今岛上遗留下维京人住过的土山包,后来被重建并成为世界遗产。喜爱海盗和维京人传说的游客在圣安东尼,可以亲历“海盗”生活,品尝最鲜活的维京盛宴。</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大冰块来自格陵兰,通常要花2-3年的时间才能漂到这里。每年会有大约40,000个中型到大型的冰山从格陵兰岛的冰川脱落,在海洋中漂浮、当然,冰山的数量每年变化很大,而海冰减少了冰山受到的海浪的冲击,从而可以使冰山在漂流中维持更长的时间,因此纽芬兰岛的圣安东尼也成为了世界上最适合观看冰川的地点。</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船员打上来的千年冰,让大家尝试吃一块。</font></h3> <h3>不仅如此,还有种类繁多的鲸鱼徜徉在水中,为海面增添了一抹生机。近距离接触洁白巍峨的冰川与生机勃勃的鲸群,让人在酷日炎炎的夏季感受到一抹难得的清凉。</h3><h3><br></h3><h3><br></h3><h3>就是没法拍到象在阿拉斯加那里50吨的鲸鱼飞身一跃的奇景。</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100张完》</font></h3> <h3>背景歌曲介绍 my heart will go on 我心永恒 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歌 by Celine Dion 席琳·迪翁</h3><h3><br></h3><h3>席琳·迪翁(Celine Dion),1968年3月30日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加拿大歌手。</h3><h3>1980年,12岁的席琳·迪翁步入歌坛,15岁时推出首支法文单曲,1990年,推出首张英文专辑《UNISON》。1996年为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演唱了主题曲《The Power of The Dream》。1997年为电影《泰坦尼克号》献唱片尾曲《My Heart Will Go On》,并获得第70届奥斯卡最佳电影歌曲奖。2008年5月22日,席琳·迪翁在巴黎接受法国总统萨科齐亲自颁发的Legion d'Honneur骑士勋章。2013年,席琳·迪翁受央视春晚邀请担任表演嘉宾,与宋祖英合唱中国民曲《茉莉花》;同年发行专辑《Love Me Back To Life》。</h3><h3>1973年,席琳·迪翁有了生平第一次公开表演的经验,以五岁稚龄参加了当地所举办的一个法国传统歌谣大赛。1980年,席琳·迪翁的母亲为她写了《Ce N'etait Qu'un Reve》,并将其录制成样带寄给经纪人Rene Angelil (后来成为她的丈夫)。在Rene的赞助下,席琳·迪翁灌录了第一张专辑。1982年,她参加东京举行的Yamaha世界歌唱大赛,夺得第一名。1983年,她发布首支法语单曲《D'amour Ou D'amite》。1988年,她赢得在都柏林举行的年度欧洲歌唱大赛首奖,签约Sony唱片公司。1990年,席琳·迪翁个人首张英语专辑《Unison》推出,Billboard杂志专辑排行榜上获得74名的排行名次。1991年,朱诺奖颁予席琳·迪翁“年度最佳专辑"和"年度最佳女歌手"等两个奖项 。</h3><h3>1992年,她与Peabo Bryson合唱电影《美女与野兽》的同名主题曲《Beauty And The Beast》。1993年,她于电影《西雅图夜未眠》中,再度与男歌手合作对唱主题曲《When I Fall In Love》,这首歌再度让她于隔年入围第36届葛莱美奖"最佳二重唱";同年,她的第三张英文专辑《The Colour Of My Love》推出。1997年,第五张英语专辑《Let's Talk About Love》全球发行,辑中收录有《My Heart Will Go On》。1998年,她在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现场献唱《My Heart Will Go On》。2002年3月25日,她发表第八张英文专辑《A New Day Has Come》 。</h3><h3>2007年11月12日,席琳·迪翁推出了英语专辑《Taking Chances》。</h3><h3>2013年,席琳·迪翁登蛇年春晚与宋祖英合唱《茉莉花》。</h3><h3>席琳·迪翁1968年3月30日生于加拿大魁北克。母亲在Charlemagne小镇上开了一家小酒吧,一到 周末,他们清贫的一家在那里演唱民间歌谣。席琳在14个孩子中排行最小,5岁开始在小酒吧里唱歌 。</h3><h3>1994年12月17日,席琳嫁给最初的经纪人Rene Angelil雷尼·安杰利,两人相差26岁。1999年,安杰利确诊喉癌,席琳暂停事业照顾,丈夫在化疗前冷冻精子,2001年,席琳通过人工受孕生下长子查尔斯,2010年又生下双胞胎儿子艾迪与尼尔逊。</h3><h3>2016年1月22日,加拿大歌手席琳-迪翁(Celine Dion)为喉癌过世丈夫雷恩安杰利(Rene Angelil)举行葬礼,吻丈夫的灵柩道别。。。</h3> <h3>《my heart will go on》我心永恒 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歌 - 中英文歌词</h3><h3><br></h3><h3>every night in my dreams 每一个夜晚,在我的梦里 </h3><h3>i see you,i feel you 我看见你,我感觉到你 </h3><h3>that is how i know you go on 我懂得你的心 </h3><h3>far across the distance 跨越我们心灵的空间 </h3><h3>and the spaces between us 你向我显现你的来临 </h3><h3>you have come to show you go on 无论你如何远离我 </h3><h3>near far whenever you are 我相信我心已相随 </h3><h3>i believe that the heart does go on 你再次敲开我的心扉 </h3><h3>once more you open the door 你融入我的心灵 </h3><h3>and you're here in my heart 我心与你同往 </h3><h3>and my heart will go on and on 与你相随 </h3><h3>love can touch us one time 爱每时每刻在触摸我们 </h3><h3>and last for a lifetime 为着生命最后的时刻 </h3><h3>and never let go till we're one 不愿失去,直到永远 </h3><h3>love was when i loved you 爱就是当我爱着你时的感觉 </h3><h3>one true time i hold you 我牢牢把握住那真实的一刻 </h3><h3>in my life we'll always go on 在我的生命里,爱无止境 </h3><h3>near far whenever you are 无论你离我多么遥远 </h3><h3>i believe that the heart does go on 我相信我心同往 </h3><h3>once more you open the door 你敲开我的心扉 </h3><h3>and you're here in my heart 你融入我的心灵 </h3><h3>and my heart will go on and on 我心与你同往,我心与你相依 </h3><h3>there is some love that will not go away 爱与我是那样的靠近 </h3><h3>you're here there is nothing i fear 你就在我身旁,以至我全无畏惧 </h3><h3>and i know that my heart will go on 我知道我心与你相依 </h3><h3>we'll stay forever this way 我们永远相携而行 </h3><h3>you are safe in my heart 在我心中你安然无恙 </h3><h3>and my heart will go on and on我心属于你,爱无止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