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雨洗尘俗 四象八牛今安在一一南浔古镇逛游记

任建平

<h3>&nbsp; &nbsp; &nbsp; &nbsp;早就想去趟南浔古镇,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江南六大古镇”一一周庄、乌镇、西塘、南浔、同里、甪直,南浔古镇是我唯一还没去过的。记得上年曾专门驾车去了南浔,因临时有事,只是在善琏镇兜了一圈便匆匆返沪。昨天周末,恰巧天气还好,便兴之所至,也体验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吃完早中饭后稍事准备一下,便从莘庄出发驱车前往南浔。高速公路似乎拉近两地的距离,一个多小时后小车己经到达了百公里以外的南浔古镇。</h3> <h3>&nbsp; &nbsp; &nbsp; &nbsp;南浔位于浙江湖州,建镇迄今已有750多年历史,这里曾经是商贾荟萃、富豪云集的富庶之乡,一度被称为“江南雄镇“。之前就听说,南浔民间过去曾以动物形体大小来代表当地富家的实力,以"四象八牛七十二狗"为代表的豪门一族曾经名噪一时。南浔古镇遗存丰富,文化兼容,底蕴深厚,是以体现中西文化合璧为特征的江南古镇,被誉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 南浔古镇景区分为南区和北区两部分,南、北景区之间分别设有检票出入口,从景区正门进入由南向北依次游览各个景点,是游览古镇的最佳路线。景区门票包含小莲庄、嘉业藏书楼、张石铭旧宅、广惠宫、刘氏梯号、张静江旧居、百间楼等九大主要景点。</h3> <h3>&nbsp; &nbsp; &nbsp; &nbsp;从景区南门进入,沿鹧鸪溪向西不远处,便是古镇的核心景点一一小莲庄。小莲庄是当年南浔“四象”之首刘镛(此刘镛非宰相刘罗锅也)的私家园林。园内景观主要是以莲花池为核心的园林部分和以刘氏家庙代表的建筑部分。莲花池占地十余亩,莲池周围的亭台廊榭错落有致,是江南著名的赏莲胜境,可惜现在己经错过了赏莲的时节,只能想象一下那满塘“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别样景致了。与园林一廊之隔的是刘氏家庙,庙前矗立的两座光绪皇帝御赐牌坊,彰显了这里主人昔日的地位和曾经的辉煌。在刘氏家庙西侧有一座并不起眼的中式宅院,但这里却是我此次南浔之游行程中印象较为深刻的。那是叔苹奖学金展览馆,叔苹奖学金是由南浔巨商顾乾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创办的,面向优秀寒门子弟的民间奖学金,是国内历史最为悠久、时间最长、受惠学生最多并延续至今的“希望工程”。庭院围墙上的"得诸社会,还诸社会"八个字乃顾氏先人之遗训,也是奖学金创办者顾乾麟的一生追求。如此境界,实为世人所敬仰,亦足以令当今芸芸豪绅皆汗颜。</h3> <h3>&nbsp; &nbsp; &nbsp; &nbsp;与小莲庄隔溪相邻的就是被誉为“中国三大私家藏书楼”之一的嘉业堂藏书楼,嘉业堂藏书楼为刘镛之孙所建,因末代皇帝溥仪题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并闻名天下,藏书楼精致大气、中西合璧,且规模大、藏书丰,据介绍,目前藏书楼内共有藏书16余万册,且还藏有海量的刻版。不过,藏书楼的内部不对外开放,只能在外面看看。藏书楼前的莲花池比小莲庄的略小,莲池周围奇石、古木、凉亭融为一体,与小莲庄异曲同工,为典型江南风格的庭园。</h3> <h3>&nbsp; &nbsp; &nbsp; &nbsp;离开小莲庄和嘉业堂藏书楼,原路返回并向东至南西街往北,行走不远就会看到一座高墙上掛满了大红灯笼的大宅,这就是被称为“江南第一民宅”的张石铭旧宅。此宅为当年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孙所建,大宅坐西朝东,有五落四进厅院和房屋数百间,其规模远远超过一般的江南宅院。门额上的“世德作求”四字为中国近代杰出书画篆刻大师吴昌硕所题。看似整个建筑外表朴实无华,但其内部装饰堪称精湛、精致、精美。中国传统的石雕、砖雕、木雕等传统工艺,与西洋风格彩色花格玻璃门窗、彩色瓷画、地砖等建筑饰材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堪称中西合壁建筑之经典,令人叹为观止。</h3> <h3>&nbsp; &nbsp; &nbsp; &nbsp;沿南西街继续往北,南浔商会旧址、南浔奇石馆、善琏湖笔莊……分别座落于不远处。整条南西街由南向北紧贴着东侧的南市河,横跨南市河连通两岸的广惠桥是始建于元末的古桥。站上桥面放眼望去,小镇美景尽收眼底。过了桥便是南东街,迎面相对的是广惠宫。广惠宫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比南浔古镇的建镇时间还要早,是远近闻名的道观,数百年来一直护佑着这里的万物生灵。在广惠桥桥堍北侧的河埠两端,一对石狮历经无数时势变迁依然坚守在那里,默默履行着迎来送往的职责。</h3> <h3>&nbsp; &nbsp; &nbsp; &nbsp;刘氏梯号座落在广惠宫往南的不远处。刘氏梯号俗称红房子,为刘镛三子所建,是古镇中的又一座中西合璧的豪华建筑。罗马风格的华贵与徽派风格的质朴相互交织,大气恢弘却不突兀,高雅华丽却不张扬,是一座体现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典建筑。</h3> <h3>&nbsp; &nbsp; &nbsp; &nbsp;沿南东街往北走,生记米行、丝业会馆、颖园……一路走马观花,行至便民桥附近便是古镇景区南区的出入口。沿南东街继续往北,在南东街尽头并向东延伸的转角处,是南市河与一条名为“頔塘”的河流的交叉口,頔塘是京杭大运河支线河道,宋代古桥通津桥正座落于此,这里也是古镇景区北区的出入口。南浔自古便有“十步一桥”的说法,目前现存的桥梁仍有几十座之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广惠桥、通津桥和洪济桥,而通津桥是当地最负盛名的古桥。</h3> <h3>&nbsp; &nbsp; &nbsp; &nbsp;过了通津桥下桥,正面迎对的是一座古戏台,往右则是古镇最早的商业街一一东北街,南宋御酒坊、“野茡荠”南北货等百年老店都座落于此。沿东大街往东走大约200米处有一条南北向河流连通着頔塘,这就是百间楼河,頔塘上的洪济桥距此地仅十步之遥。而百间楼民居群则座落在往北不远处的百间楼河两岸。过桥向东不远处便是张静江故居。</h3> <h3>&nbsp; &nbsp; &nbsp; &nbsp;张静江故居原是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的住所,后为其孙张静江继承,现为张静江生平事迹展示馆。建筑整体简约大气,装饰风格质朴沉静,细末之处匠心独运,这与同时期一些融入西洋建筑风格的宅院有所不同,是一座显赫的中式豪宅。张静江为国民党元老,厅堂墙上“丹心侠骨”四字为革命先驱孙中山所题赠,可见张静江在当时政界的地位和影响非同一般。</h3> <h3>&nbsp; &nbsp; &nbsp; &nbsp;百间楼是整个景区中最靠北的一处景点,百间楼全长约400米,两岸民居临河而建,宅宇之间侧墙相依,白墙黑瓦鳞次栉比,轻舟拱桥相映成趣,是典型江南水乡风味的民居建筑群。沿河有宽敞的游廊延绵数百米,彳亍廊间,可无惧风雨。在这里,你依旧可以看到江南水乡原生居民的生活状态。竹榻上闭目养神的老者和一旁的老式半导体收音机;摆局对弈的小伙和围在一旁的“苍蝇”;嬉戏打闹的孩童和一旁兴高采烈的家犬……这里的人们依旧享受着悠闲自在的市井生活。</h3> <h3>&nbsp; &nbsp; &nbsp; &nbsp;百间楼是此次古镇游览的最后一个景点。粗略估算了一下,除去喝茶的时间,整个景区逛下来差不多用了三个多小时。其间听到茶馆主人这样说过:来南浔古镇游览的,逛不满2小时的属于瞎游;2~4小时的属于逛游;4~8小时的属于探游;8~16小时的属于深游,超过16小时的不是游客,是专家。对照一下觉得还好,我是属于逛游。其实,说旅行也好、旅游也好,或是说游玩也罢,并不十分重要。游或者玩,都是一种心情,至于去哪玩、玩什么、怎么玩,或独游、或伴游、或群游,这些都无妨,只要是自已意愿就好。</h3> <h3>&nbsp; &nbsp; &nbsp; &nbsp;有朋友说:对于江南古镇,可以用"千篇一律"和"闻一知十“来形容。我觉得这话或许有他一定的道理。"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之所以成为江南古镇的代名词,是因为特定的地理、气侯环境和人文积淀,成就了其固有的风貌和特点。不过,当你走近古镇,就会隐隐感觉到这里所散发出的特有气息; 而当你走进古镇,则更能深切感受到其独特的蕴涵。而且,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时节,可能会获得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只要用心体会你就会发现,不同的古镇,其气质亦不尽相同: 有的是大家闺秀,绣外慧中; 有的是小家碧玉,闭月羞花; 有的是东施效颦,亦步亦趋;还有的则是落魄徐娘,风韵无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