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钱承恩馄饨店,由钱承恩于1984年开设,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清澈的汤水中,飘浮着一个个馄饨,馄饨上面摆放着黄色的蛋丝、翠绿的蒿菜以及深色的紫菜,这色彩斑斓、皮薄馅多、圆润剔透的钱承恩馄饨,不仅吸引着众多市民,不少慕名而来的外县顾客也赞不绝口。鲜而不腻、清而不淡,钱承恩独创的“清汤馄饨单碗煮”制作技艺,被评为温州百家小吃店,中华名小吃,及收入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div><br></div> <h3> 说起钱师父开馄饨店,也是一时迫不得已的事。40来岁的他,为了抢救落水的山里人,伤了肺,不能干重活。他尝试过做桶,卖豆浆,也放过痧气,但均入不了门路。43岁左右,他开始卖馄饨,一卖就有好生意。为了使馄饨生意能在县城站住脚,钱师父走南访北,取各家之长,在馅料、取肉、用皮、火候等方面下了功夫,而后生意越做越红火,时常有顾客因为没有凳子坐,而蹲在那里吃。久而久之,“馄饨恩”成了平阳人心中的店名、商品名、街名,只要说到“馄饨恩”,便可知道哪个店、哪条街、哪个馄饨。</h3> <h3> 钱承恩馄饨店坐落于昆阳镇汇水河路103~105号,一间不大的店铺。店铺谈不上古朴精致,称不上华丽典雅,却有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名人诗画泼墨白墙,让人雅兴大发。现今37岁的钱月顺,是钱承恩馄饨第二代传承人。从小跟在父亲身旁的钱月顺,对于馄饨制作,已分不清是兴趣还是使命,抑或是习惯使然。7岁的小钱,第一次独立碰触馄饨皮,一摊一捏虽不成形,但已有模有样。年幼的他,坐于桌前的凳子上,脚碰不到地手够不到桌。家人见此,为他做了专属的桌椅,让他在自己的“专座”钻研馄饨技艺。18岁的小钱,从父亲手中接过“馄饨恩”,有过不适,有过彷徨,也出过错。但如今的他,已不复当年的青涩,俨然一副老钱的模样。</h3><div><br></div><div> “从馄饨皮到猪肉馅再到现煎蛋皮,制作手法仍然遵循传统手工方式。”小钱说,他每天凌晨5点就开始准备材料,全部完成需耗费好几个小时。在这30多年的时间里,“馄饨恩”共搬过四次家。从白石街86号,搬到大井街17-1号,而后再搬至健康路水溪头,15年前落地汇水河路,就一直没再搬迁。搬到哪里,顾客也跟到哪里。用小钱的话来说,那是手工焕发的生命力。谈及传承,小钱表示,他正在慢慢培养自己的两个儿子,望其能传承这门手艺。</div> <h3> 坐于店内,等候馄饨到来的朱女士说“馄饨恩”的清汤给她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每次过来,都是为了那碗清汤,在她看来,钱承恩馄饨的味道难以复制。市民张先生表示,“馄饨恩”是自己的童年记忆,每次经过馄饨店,那一缕缕馄饨香都会直窜鼻子,让人食欲大开,“从小吃到大,依然是那个味道,每次吃完还会外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