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军航空学校记忆 (二十) 郑晓群

lyhy

<h1><b>&nbsp; &nbsp; &nbsp; &nbsp;随后,赵汇川校长动员全校师生员工自己动手,一是全面整修校园,种花植树,美化环境。胡鹏飞副校长亲自带领警卫连战士,用绳子量横划竖,在路边、房前房后,只要有空地的地方都栽上了树,有速成的杨树,有长青的松树。接着又修马路,修排水沟。</b><b>二是组织干部、学员一锹一镐地挖掘南墙根那片土丘岭,后来又借来了一台推土机,铲平了土丘岭,修建了一个有400米跑道的标准运动场,一个标准的射击靶场。这两个设施一直沿用了50多年,直到2003年以后,学校才占用了体育场和靶场,在这片土地上与地方合建了胜利花园。<br /></b><b>&nbsp; &nbsp; &nbsp; &nbsp;讲飞机、讲地勤必须要有正规的教室,不能向战争年代那样让学员坐在背包上听教员讲课,还需要有仪器等现代化教具。苏联专家提出要建一座教学大楼,建设计划已获上级批准,但经费一时没有到位,大家都十分着急。胡鹏飞第一副校长在党委会上提出"发扬抗大精神,自己动手开挖地基的建议。"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全校干部教职员工,分批分组地开始施工。当时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应是用镐头、铁锨,一镐一锨地挖,提前完成了任务,为建造大楼争取了时间,节约了经费。<br /></b><b>&nbsp; &nbsp; &nbsp; &nbsp;2000年11月,胡鹏飞将军回到青岛参加50年校庆活动时,曾不无感慨地说:"我们海军航空兵的创建,正是从办航校开始的。1950年11月1日航校成立的时候,海军航空兵还是,上无司令部机关,下无作战部队,我们说航校是&nbsp;‘海军航空兵的摇篮’,是当之无愧的。"<br /></b><b>&nbsp; &nbsp; &nbsp; &nbsp;1950年8月,母亲跟随胡鹏飞率领的,第二野战军西南军政大学第三分校(11军军大)从四川来到青岛,先是在预科学校(现青岛北航后勤部大院)短暂集训,然后分配到海军航空学校,成为航空兵创建时期的第一批女军官。<br /></b><b>&nbsp; &nbsp; &nbsp; &nbsp;姐姐回忆说:1976年她从部队回家探亲时,一些过去的老歌曲已公开传唱,一天姐姐哼唱起"毕业歌",妈妈跟着也唱,姐姐发现妈妈唱的歌词与自己唱的不一样,就问怎么回事?妈妈告诉她,这本是一首老歌曲,她当学生时就唱,现在大家新唱这首歌,已经把个别地方的歌词改过了。<br /></b><b>&nbsp; &nbsp; &nbsp; &nbsp;80年代已经是改革开放的时代,姐姐问妈妈,你年轻时参军,是为了革命吗? 妈妈说,那时并不懂得什么革命,只是看到军政大学的宣传说,上大学不花钱,还有出路……就和同学一起报名参军了。&nbsp;<br /></b><b>&nbsp; &nbsp; &nbsp; &nbsp;&nbsp;妈妈是家里唯一上学的女孩子,深得父亲的痛爱。妈妈为了"上军大找出路",是背着自己父亲报的名。她跟随部队离开家时,除了身上穿的衣服,什么都没有带。她和同学离开家后,我外公才知道。外公追我妈妈心切,只拿了一个搪瓷缸子和几元钱,就匆匆忙忙赶到江边……外公看不到我妈妈,就一直呼喊她的小名。那时我的妈妈已经上了船,她也听到我外公不停地叫她,但是她流着眼泪,强忍着不肯出船舱……妈妈就是这样参军的。<br /> </b><b>&nbsp; &nbsp; &nbsp; &nbsp; 这是很多年以后,母亲的同乡好友,也是当年和母亲一起在重庆当兵的周青茹阿姨,在北京讲给姐姐听的。咋听起来就好像是电影里的故事,但却是真实发生在我们母亲身上的一段往事。</b></h1> <h1><b>胡鹏飞夫妇50年代照片。胡鹏飞任海军航空学校第一副校长,李炬任卫生处副政委。</b></h1> <h1><b>2000年11月胡鹏飞,李炬夫妇回航校,参加50年校庆活动。</b></h1> <h1><b>李炬2000年11月回航校,参加50年校庆活动,在原工作过的卫生科门前留影。</b></h1> <h1><b>1950年夏,母亲身穿解放军军装的照片。</b></h1>

鹏飞

妈妈

航校

外公

学校

航空兵

姐姐

校庆

青岛

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