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看《血战钢锯岭》:这就是文化和信仰的力量</h3><div>好久没有进过电影院,昨晚和几个老弟兄观影出来,在一家小酒馆出来之后聊得酣畅淋漓。我只能说,仅仅一部《血战钢锯岭》,就足以让这几年基本上所有的中国战争片,成为一连串狗屎不如的垃圾。</div><div>其实西哥我不想说电影,但恰恰就是梅尔·吉布森,这位出神入化的美国老头子让我热爱电影(中国电影除外。就像我是球迷,但我从心理到感官都厌恶中国足球一样)。</div><div>我不知道我的朋友中,有几个人没有看过梅尔·吉布森多年前那部荡气回肠的《勇敢的心》:优美的如画江山、催人泪下又壮怀激烈的苏格兰音乐,那种对自由和美丽家园的渴望和追求,无处不闪耀着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独立意志的灿烂光芒……</div><div>而这部以1945年发生在冲绳岛上、被人称之为“人间地狱”惨烈场攻坚战,为主体背景的《血战钢锯岭》,则把无与伦比的信仰力量和人性光辉,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无不拍手叫绝。</div><div>所以,难怪海内外几乎所有影视评论,都异口同声:从今年九月的威尼斯影展亮相以来,《钢锯岭》一路叫好又叫座,毫无疑问成为2016众望所归的经典“年度大片”。</div><div>和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经典战争大片相比较,事实上《钢锯岭》完全没有我们司空见惯的战争大格局和实际具体的战斗场面描述。战场的视觉规模非常狭小,且实际的“战斗”场面,篇幅也并不算多。但在表现“人类残杀”施予在肉体创伤和生命无助的血淋淋残忍和无情毁灭上面,梅尔.杰布森的作品是无人企及的。在电影的后半段,这些震颤人心的画面,密集地展现了人体的各个器官,是如何被各式各样的子弹、炮弹、手雷、刺刀及火焰击碎、撕裂、切断和焚烧……</div><div>如果我们看懂梅尔·吉布森在这部电影前半段,用了那么大的篇幅,对田园生活、爱情和主人公家庭生活的铺垫,尤其是那位时常烂醉在战友墓地上的老兵父亲入木三分的素描式刻画,就应该明白,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战争片。</div><div>就像一些影评家指出的那样,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牺牲”和“信仰”的故事。</div><div>炮火连天,硝烟四起之后,其实所有的士兵都是无助和身不由己的:身陷枪林弹雨之中,每个人除了服从指挥官的命令,根本看不到几米远的前景和之后的结果。没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唯一所能进行的就是保命和杀敌。这毫无疑问就是古今中外任何一场战争中,每一个普通大兵的自我感受和绝对视野。</div><div>就是这样血肉横飞的场景里,一位拒绝杀人、绝不带枪的基督圣徒(即救人的这位历史真实人物戴斯蒙德•道斯),战前被同伴视为懦夫,受尽欺辱。居然就凭着“再救一个”、“再救一个”的信念,穿行在枪炮间,毫发无损,救出了一条又一条的性命(甚至包括几个敌人官兵),最终成为了众望所归的英雄……</div><div>看看梅尔·吉布森怎样诠释他这部电影终极主题吧,戴斯蒙德•道斯这样离开战场:大战后的阳光透过慢慢散去的硝烟洒落在他躺着的担架上,从山岭徐徐下降,观众跟着摄像师仰视的镜头,看到这位圣徒沐浴在一片光芒之中,右手垂下,左手紧握着那本心爱的《圣经》……</div><div>这就是牺牲,是受难,不唯此不足以迎来圣洁。</div><div> </div><div>多余的话,西哥就不想再说了。什么叫文化?什么是信仰?如果大家去看看所谓中国“大师”张艺谋刚刚出品的那部据说云集了好莱坞最顶级制作大师,耗资10多亿人民币(1.5亿美金),从编剧到后期都完全按照好莱坞模式制作的《长城》,就明白,当文化素养和信仰品味严重缺席的时候,你花再多的钱,堆积再多、再顶级让人眼花缭乱的高科技元素,也逃不脱一堆垃圾的命运……</div><div> </div><div> </div><div> </div><div> </div><div> </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