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撰文/手机摄影:史振宇 </h3> <h3> 今天,当我们轻车行走在宽阔的荣乌高速凤凰城路段或109国道途经此地时,远望平鲁凤凰古城,我们可曾想到,在远古时代,这里哪有这样四通八达的道路?直到解放初期,才修通了今天的109国道平鲁段。而在凤凰城之南,却隐藏了一条兴于秦汉到明清时代,现在却鲜为人知的骡马大道。它向南连接晋南地区,向北分两路通往右玉杀虎口、大同,内蒙清水河、包头等地。这是山西北出口的一条重要骡马车通道,称为凤凰古道,名副其实!</h3> <h3> 要说凤凰古道,就离不开凤凰古城。追溯过去,凤凰城作为历史重镇,北控大漠,据守西口古道,南接雁门紫塞,捍卫北方疆土。西汉为中陵县地,属雁门郡,并长期为汉室与匈奴等几个北方民族拉锯争战之地;北魏为畿内地;到了明代属山西行都指挥使司,也称老军营,由于此地杂石太多,还称石头城;明代由于战略需要,进行了大的整修,城周六里多,高四丈,常驻军三千余人,配战马五百余匹,是大同镇西路的路守所在;正统三年设平鲁卫,清雍正年间改称平鲁县,1951年县址由平鲁城(现凤凰城)迁驻井坪镇。</h3> <h3> 解放前,凤凰城一直作为平鲁县府所在地,也称平鲁城或老平鲁。这里也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重镇,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抗战作用。著名抗日女英雄李林,曾经就在这里指挥战斗。现凤凰城五道街一处民宅,就是当年李林居住过的地方。李林的警卫员李凤珍,就是凤凰城南街八道街人。</h3> <h3> 由于凤凰城汉代以来为匈奴等北方少数名族控制,所以当地人至今都称呼父亲为“大大”。它的居民组成为迁徙杂居,北魏到明清,基本稳定的大姓为郑、郝、黄、穆、李、杨、武。而这些大姓的后代,经过辛勤努力,许多人成为富商,或在官府里取得了功名,现后裔分布于北京、内蒙、辽宁、台湾等地。后迁徙而来的各种杂姓均来自于晋南等地,他们有的走西口,有的经商,还有的驻军,停留于此地,繁衍生子,养儿育女。</h3> <h3> 据当地老人们口口相传,在清朝中后期,凤凰城居民已经达到2万多人。城外南门外、西关沟、西沟、王家沟、柳沟住满了百姓,仅西关沟就有4000多人。如今城西的瓦窑场,也有百姓居住过的痕迹。那岁月,凤凰城南街到北街,东门到西门,经商和小手工艺者星罗棋布,生意兴隆,日进斗金,盛极一时。</h3> <h3> 凤凰城山间的草药,种类独特且繁多。这也是各地迁徙居民,搬迁之时有意或无意带来的。光北固山,就有数十种之多,方圆百里,几种草药仅凤凰城独有。比如,当地人俗称的“闹闹糖”,医学称马钱子;有一种草药俗称“吸麻芽”,或许又叫“荨麻芽”,如果不小心碰在皮肤上,立刻就会起如荨麻疹一样的疙瘩;还有一种叫“臭黄蒿”的草药,用它来擦拭“吸麻芽”刺过起疙瘩的皮肤后,竟然会消肿,而且这两种草药相邻而生,相生相克,奇哉!妙哉!此外,还有枸杞、麻黄草等若干种草药。仅从草药的分布来看,也可以间接证明居民南北迁徙而来之复杂性。</h3> <h3> 凤凰城共有东、西、南三座城门,北为天然屏障北固山。古遗迹中三座城门保存、修缮完好,翁城仍在。明清期间的这里著名的"八大牌楼"和明宣大总督兼兵部尚书翁万达所提“固山巍焕”四个大字遗迹已经荡然无存。南城门跨有外城,外城门称"坝门",此门南面有河,因筑坝防水而得名,也用来抵抗外侵。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形十分重要。足已见得,在历代王朝中,凤凰城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碰撞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汇点。</h3> <h3> 纵观凤凰城历史,包括当地居民迁徙组成群体和独有的地方特点,凤凰古城及凤凰古道在千百年来承载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是西口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著名的驿站之地,起到了枢纽和缓冲作用。</h3> <h3> 如果把凤凰城比做一个点,那么凤凰古道就是一条线,串起了凤凰城历史的古今兴衰。古道可以用"人"字形状来描述。人字上方为南古道,人字撇和捺为东、西古道。</h3> <h3> 东、西古道分别是:从东门出发,经周花板,出三层洞这一段,后沿苍头河,直奔杀虎口,转入呼和浩特,进入蒙古之地,通往莫斯科;从西门出发,到清水河这一段,后入内蒙包头,然后延伸至俄罗斯,横穿欧亚大陆。这是东、西古道的简单描述。</h3> <h3> 南古道就是指凤凰城到平鲁天门山以北这一段的道路。它是南来北往的商客或人口大迁徙途径晋北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著名的西口常走之道。南来的人经朔州、到井坪,攀担子山,越天门山,走小路庄,过西水界,然后在半坡洞打尖后,翌日翻越平鲁儿女山,穿过三里庄,经山门,入"坝门",来到凤凰城。</h3> <h3> 这条古道,驼铃声声,瘦马咴咴,常年有大量行人通过,堪比今天的国道!明清时期,正是晋北人走西口和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h3> <h3> 这条古道,有著名的明朝寺庙北岳庙。庙之山门巨大,由三个古城门洞大小组成,三个门洞并列于古道路西侧。寺庙之门向东,占地面积庞大,与附近团城寺庙遥相呼应,烧香拜佛之人络绎不绝。据父辈人说,解放后,山门依然存在,至今此地仍然称作"山门"。</h3> <h3> "山门"还相传着一个故事。本来很好的寺院,让一帮无赖流氓之徒占领,他们以和尚之名霸占寺庙,由于途经此地经商、迁徙、南来北往的人群居多,这帮"和尚"常常在夜里出动,强抢路人,欺男霸女。后来,明朝出动官兵,剿灭了这伙强盗,这才恢复了寺庙的繁荣。随着南古道的荒芜,寺庙开始逐渐冷清,再加上近代毁坏,只留下依稀可见的破损石柱,零零散散,流落于沟壑田埂上下。</h3> <h3> 随着近代北同蒲铁路的开通和平鲁境内交通的变迁,这条古道已经彻底地被人们所遗弃和忘记。今天,古道上很少有人行走了,蜕变成一条干枯的河流,兼容着乡村小道。没有小桥流水人家,只有枯藤老树昏鸦。凤凰古道,彻底落寞了……</h3> <h3> 山西的古道太多了,基本上成网状构造。特别是晋北更多,有著名的杀虎口古道、雁门关古道、偏关古道等等。凤凰古道只是最为普通的一条,它是远古人徒步跋涉之路,就如大树上面一根最为普通的枝干一样,正是这些枝干,组成了庞大的西口之路,延伸开来。</h3> <h3> 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实在难留......凤凰古道留下了多少人的足迹,也述说了这里的沧桑。这就是历史。历史往往会经过时间的打磨,遗忘掉太多的东西。如凤凰南古道,今天已经看不到任何一点遗留下来的东西,甚至许多地方的史志记载里都找不到它的痕迹。而它的故事却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支离破碎,隐隐约约,断断续续,延续至今……</h3> <h3> 懂你寄语:走过春夏秋冬,记录喜怒哀乐。运动吧,小手机拍出大世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