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1950年8月,父亲到达沧口机场时,学校一大队还没成立,大队长王敬石当时还是一大队办公室主任。父亲被安排任职一大队(空勤)学员一队队长,教导员是河北省军区来的刘剑。<br /></b><b> 父亲到校后第一项任务就是和柳萍(临时搭档)一起,在一中队的铁皮房里,负责接待从陆军部队来到学校报到的第一期学员。<br /></b><b> 父亲回忆说"那时学校的条件还很艰苦,他们一个中队100多学员,都集中住在一栋半圆形日本式铁皮房子里。一栋铁皮房就是一个大房间,只是在房头间隔出了一个小房间,是队部,他和柳萍办公、居住处。父亲调离后,接替他一队队长的是河北军区来的姚雪森。<br /></b><b> 1950年8月底,学校训练处成立。副教育长简明兼任处长。简明是归国华侨,1938年在延安参加革命。杨士勤任副处长,主持训练处工作。杨士勤也是1938年参加革命,他任团参谋长、副团长已有12年了,他和范普全(时任航校沧口场站政委)是1941年延安抗大的同学,杨士勤学习俄语,范普全学工程。在延安抗大这批学员中,大队长常乾坤(后任空军副司令),中队长王连(后曾任朝鲜人民军空军司令)、刘风(后曾任空军二航校校长)。<br /></b><b> 父亲被任命为海军航空学校"飞行原理科"第一任科长,同时兼任"发动机科、军事体育科"两个科的第一任科长。</b><b>王尚真首任飞行原理教员组长,余传纪首任飞机构造教员组长。刘怀奇是发动机科的 参谋,俞辛祜首任发动机教员组长。王鼎首任军事体育教员组长。</b><b>领航科第一任科长是郝宏远,王寒首任领航教员组长。水鱼雷训练科第一任科长是李士英,李振起首任水鱼雷教员组长。通信报务专业的教员组长常振铮等。这些各个专业的首任教员组长,被大家誉为,海军航空学校该专业的开山鼻祖。</b></h1><h1><b> 为了筹备开课,苏军专家到校后立即开展工作,先是进行培训,培训方式是一人带一 人,有的培训军政领导,有的培训技术人员。方法是组成许多三人小组,每个小组配有苏联专家、翻译和中国同志各一人。</b><b>负责指导飞行原理教学的专家是苏联空军大尉,乌克兰人,名叫弗拉基米尔-吉聂维奇和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的飞行原理教员组长王尚真。</b><b>负责飞机构造教学的专家是吉米多夫,女翻译是哈尔滨俄专毕业的郑武学(俄文名字叫娜佳)和飞机结构教员组长是余传纪。<br /></b><b> 当时离开课的时间只有一个多月,工作铺开后,编译教材工作进展缓慢,飞行原理科所担负的 "飞行原理、飞机构造、发动机"三门课,都是开学就要讲的理科课程。于是父亲督促各教员组长 "当务之急是要编写教材,准备开课" 要求大家先把教材编译好。<br /></b><b> 余传纪在组里深入摸排,发现教材问题主要卡在翻译上。由于杜-2飞机是刚从苏联引进的机型,国内没有它的技术资料。专家不懂中文,翻译遇到专业技术问题就翻译不出来,有时一个问题折腾两小时。专家急得瞪眼,翻译娜佳抹眼泪,我们几个教员在一旁冒冷汗,这样的情况已经发生多次了。</b><b>余传纪是清华大学毕业生,但与其他学生又有着不同的经历,由于解放前家庭经济条件所限,求学之路被学费所困。他的大学生活是上一年学,打一年工,再一年学……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b><b>余传纪是一位有心人,他横下心来自学俄文,因为他有英语的底子,有机械基础理解能力,结合工作实际,请教专家,咨寻翻译,记单词、背单词,苦熬了一个月后,就可以和专家连听带猜的简单对话。和专家接触机会更多,俄语水平提高的更快,可以和专家直接讨论各章节遗留下来的疑难问题了,最后在翻译娜佳的帮助下,把教材整理出来,赶上了第一期机械师班开课,受到上级表扬。</b></h1> <h1><b>清华,北大等高校生来学校任教</b></h1> <h1><b>青年学生响应号召来校学习</b></h1> <h1><b>建国初期父亲的照片</b></h1> <h1><b>第一批航理教员王尚真</b></h1> <h1><b>领航教员王寒</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