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暖冬,有一段黄河叫青海(手机拍摄)

卫卫-_-水扬波

<h3>&nbsp; &nbsp; 好久没有下雪了。冬天的青海枯瘦而寂寞。蓝色的苍穹和枯黄的大地之间,牧人的牛羊在晨昏光线的交替中寂寂地咀嚼着夏天的热烈和温暖。除此之外,整个世界被凝冻在一个时间点上,不再变化了。</h3><h3>&nbsp; &nbsp; 一切都安静着!安静得能听到阳光碰触枯草的声响。</h3><h3>&nbsp; &nbsp; 远处,那些被阳光照耀着的山坡一片金黄。偶尔有鹰的影子飘过,仿佛风中零落的枯叶……</h3><h3>&nbsp; &nbsp; 这样的日子有许多消磨的方法,比如看书喝茶,比如煮肉吃酒……我们相约离开城市的喧嚣,徒步走进黄河河谷。</h3> <h3>&nbsp; &nbsp; 我不了解铸造了青铜文明的黄河是什么样子。我也不知道,穿越华北麦田的黄河是怎样的厚重和沧桑。我只知道我身边的黄河是个刚烈的少女。她劈开群山,义无反顾地走向大海。她离开家乡青藏高原以后的故事,我从文字中读到过,也从电影、电视里看到过。这些文字和故事无法为我还原她真实的模样。我知道,同样是被黄河滋养过的麦子,兰州人的面、河南人的面、山东人的面各有各的做法,各有各的味道……</h3><h3>&nbsp; &nbsp; 而此刻,我们行走的黄河谷地没有麦田,嶙峋的山脊大面积的裸露着,甚至寸草不生。</h3> <h3>&nbsp; &nbsp; 大约是早晨10点过一些。太阳就在我们正前方的山头上滑行。没有云,天蓝的有些离谱。风虽然很大,但干净得透明!光线无遮拦地照射下来,可能是早晨的缘故,冷冷的明媚着。</h3><h3>&nbsp; &nbsp;&nbsp;</h3> <h3>&nbsp; &nbsp; 裸露的山脊和枯黄的草在光线的触摸之下,有着金属一般的质感。光和影、明与暗的交织,让行走于期间的我们恍若置身幻境。</h3> <h3>&nbsp; &nbsp; 这是黄河的支流。我们顺着河道走。河道很宽,两侧山势陡峭。河道里的沙很细,水流也很细。黄河正是因为这些涓涓细流而成就了她的浩瀚,从而养育了一个民族文明的灿烂。</h3> <h3>&nbsp; &nbsp; 走在这样的河道里,我不停地询问:如此干裂的土地上,这些细流是从哪儿来的?我猜它们就这样细细地流着,亿万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着这样一种姿态!</h3> <h3>&nbsp; &nbsp; 于是,我想到了更远处的雪山和冰川。正是他们的存在,让这些细流从不间断。如果再想到长江,以及那些草原上窄窄的、流入长江的细流,我不得不承认,那些雪山和冰川就是祖国母亲的乳房!正是她们点滴的乳汁,滋养了长江、黄河。</h3> <h3>&nbsp; &nbsp; 如果有一天,长江和黄河干涸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会怎么样?</h3><h3>&nbsp; &nbsp; 我知道的事实是:青藏高原的冰川正在大面积消融,而雪线正在以不可思意的速度后退!</h3> <h3>&nbsp; &nbsp; 我不说世界。就大中华地区而言,青藏高原的生态地位是可以被取代的吗?或者说,像青藏高原这样的生态系统,还有第二个备胎吗?</h3> <h3>&nbsp; &nbsp; 这样的一些思考不是有意为之。徒步本身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思考过程。只有你把自己真实地放在大自然中,你才会让个体生命和自然交流、对话。在这样的过程里,许许多多的思考的是没有语言的,你明白,但你无法表达。</h3><h3><br></h3> <h3>&nbsp; &nbsp; 正因为如此,环保作为思想,不仅仅是植树造林!它更应该是一种宗教,像藏传佛教体现出来的一样。</h3> <h3>&nbsp; &nbsp; 最后再说几句:这个季节,四周嶙峋的山脊上应该覆盖着皑皑白雪才对。可我又一次遇见了暖冬。</h3><h3>&nbsp; &nbsp; 母亲说:都这个季节了,公园里的草还绿着,今年的天气热的有些古怪!</h3><h3>&nbsp; &nbsp; 之前,有专家预测:我们将会迎来最冷的冬季!&nbsp;</h3><h3>&nbsp; &nbsp;&nbs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