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用成年人的思绪来解读童年的往事,虽然有很多又骑竹马的乐趣,其实不免也有一种时光不再的苍凉。 </h3><h3> 在一篇关于杨老师的文中我曾说过:杨福音是我小学时期印象最深刻的老师。由此留下后话,想专门写段文字絮叨絮叨我对老师的深刻印象。</h3> <h3> 记得我们读小学期间,正值"文革"鼎盛时期。上课断断续续,课堂也不过是学语录、读社论。现在同学们在一起,说起对那个时候的记忆,都是感觉"好玩、没压力"。这也许是当政治的疯狂离我们远去后,我们便开始淡忘了那时隐痛。 </h3><h3> 那个时候的主要的教学活动就是"学工学农"、"忆苦思甜""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经验交流"、"斗私批修互相帮助"之类的活动。家庭作业自然是很少,也少有期中、期末考试的压力。可是学工学农后,是要写"心得"的,可在孩子们的心里,除了觉得好玩以外,哪里还有什么上得台面的心得?这可真正苦了那些家里没哥哥姐姐的孩子,如何胡诌一篇心得的压力,有如那总是揩不干净的鼻涕。听一场忆苦思甜,也必须写感想的,可孩子们鼻涕眼泪过后,除了千篇一律的"不受二遍苦,不遭二遍罪"那么一句,哪里写得出什么感想?特别是"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经验交流",因学校经常规定每个孩子都要发言的,那更是最让孩子们急得抓耳挠腮的说谎比赛。我常常着急的看着别的同学都发言了,渐渐逼到自己面前,谎言说不出,真话没得说,那压力,真的比山还大呀!</h3> <h3> 说起对杨老师深刻印象,就是缘于在这纷纷扰扰的政治闹剧中,唯独感觉他有一种莫测高深的淡定。上课很少讲热门的政治大道理,政治学习时,还敢读小说给我们听。读《社论》、学《语录》总有一些让孩子们容易明白的注解。所以,虽平时不苟言笑,但在孩子们的心里总倍感亲切。 </h3> <h3> 记得班上有个同学,政治表现极好,上课绝对把手放在后面,不动不闹不讲小话。课堂上也积极发言。有一次讲反义词,杨老师在课文挑出"干净"一词,要同学们说反义词。学生说一个词,老师就在黑板上写出来,凑了"肮脏、邋遢"两个词后,同学们就说不出合适的反义词了。这个同学举手了,站起来说了声"lafu",同学和老师都一时没反应过来,老师侧耳问道:什么?他大声答道:"la-fu",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明白了他的意思,却苦于写不出这两个字来,打趣的说:土话子都逼出了。好,意思是对的。</h3> <h3> 如果班级开什么《忆苦思甜》或《活学活用》的会,这位同学更是积极举手,经老师点名后,他就满嘴跑火车。嗲嗲、娭毑,爸爸、妈妈都能成为他的素材,俨然一个世代贫农、苦大仇深的红孩子。常常把老师都说得一愣一愣的。</h3><h3> 逢班级搞"斗私批修互相帮助"活动,我就最怕他举手发言。因为我跟他是邻居,平时经常在一起玩,他总能在我的身上找到"私心杂念",所以我多次被他"检举揭发"。有一次班级搞斗私批修,我真的被他吓个半死,他举手发言,开口就指着我说:他早几天讲反动话!全班同学一阵轻声的唏嘘,所有的目光刷地一下都投到我身上。天啊,那年代不管大人小孩,不管青红皂白,说了"反动话"那是要彻底刨根的。重则"工宣队"要搞到父母单位调查,轻则也会通知家长来学校谈话写"深刻检讨"。搭帮杨老师一脸的淡定,问:什么反动话?他叽里哇啦说了一堆,我现在也不记得什么内容了,但反正没有听出什么"反动话"。杨老师未置可否,示意他坐下,又继续听下一位同学发言。事后,我虽还是忐忑了几天,但毕竟平安无事。</h3> <h3> 那年代,同学们无需认真拼爹拼妈,更没有家用私车可拼。同学之间倒确实没有比拼贫富的压力。但倒是喜欢显摆毛主席像章。谁有一个造型新颖、制造精美的像章,戴在胸前来上学,那是很让人羡慕的。有个同学新得一枚新版的陶瓷像章,满心的得瑟,上课都忍不住拿出来把玩。不料一失手,像章掉地上了,把像章摔成两半,这可是不得了的事情。这同学是个绝顶聪明的机灵鬼,立马把像章拼好放椅子上,顺势跪地不起,痛哭流涕。顿时,教室里一阵小骚动,这班孩子,都是在高浓度政治空气中成长的,虽还不具有上纲上线的政治冲动,但都能感觉得到事态的严重性,不知道这样的事情将会如何圆场。杨老师一如往日的淡定,骂了几句上课不用心之类的话,随后说:知错了就算哒,起来吧!又一次以他那特有淡定,把晴空霹雳化作了天高云淡。</h3> <h3> 这些故事,都过去近50年了。其实,当时在我的心里,并不能明显感觉出杨老师对政治疯狂的冷眼。但对这些小事的记忆,让他逐渐在我心里形成了一个很独特的形象——在校园的走廊上,他步履坚实、仰首挺胸,目光总是望着远处,自然泄露出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傲之气。这样一幅画面,在我心里保存至今,实实在在也影响了我一辈子的处事为人。</h3><h3> 因心存感念,苦于无以为报,在一次拜访老师时,为助师生欢聚之兴,像当年交作文一样,为老师写了一首小诗:</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幼小垂杨听福音,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鬓毛虽染永铭心。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羞无滴水何为报,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当愧恩师细雨情。</h3> <h3>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杨福音画作缩略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