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h3><h3>——兴宁区参加第13届全国学校品牌大会第一组美篇(二)</h3> <h3> 羊城12月阳光灿烂。中山大学梁銶琚堂传来阵阵掌声、连连喝彩。9日至11日,兴宁区华强路小学、解放路小学,朝阳小学、虎邱小学、人民东小学等校长主任一行组成的第一学习小组,参加了"第13届全国学校品牌大会"。本次会议名家教育理念独到,令人回味无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刘坚</h3><h3>刘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h3><h3></h3><h3>主要观点: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需要通过多层次的复杂教育系统才能最终落实。</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李秀伟</h3><h3></h3><h3>李秀伟——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校长。</h3><h3></h3><h3>主要观点:课程是学校教育的直接产品;学校不是开发课程而是做教育的,但教育过程即课程过程;课程是学校的学问、学术系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王永江</h3><h3></h3><h3>王永江——《学校品牌管理》杂志总编,著名学校品牌专家。</h3><h3></h3><h3>主要观点:"品牌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特色建设是薄弱学校破局的法宝,是名校领先的诀窍,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最佳路径;课程就是学生的精神食谱,课程是学校的核心产品,好课程成就好品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陈铁军</h3><h3>陈铁军——泡桐树小学本部副校长。</h3><h3></h3><h3>主要观点:国学教育绝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表演,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地感悟经典的魅力,领悟先哲的思想,然后内化为自已的言行。经过六年的积累沉淀,传统文化的智慧、风骨、人生态度都会积淀在学生的骨子里,它会转化为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文学底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周志英</h3><h3>周志英——北京十一学校副校长。</h3><h3></h3><h3>主要观点:提供课程,赋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帮助选择,提升学生选择的能力;在课程学程中发泄自我,最终成为自已。</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廖珂</h3><h3>廖珂——中山大学附属中学校长。</h3><h3></h3><h3>主要观点:课程是落实培养目标的蓝图,是学校工作的主要舞台。课程建设,理念先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许昌良</h3><h3>许昌良——江苏省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书记、校长。</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h3></h3><h3>主要观点:课程与教学具有无尽的意义,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魅力,就是自觉寻求教学智慧,寻求教育的生长点。</h3><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江东</h3><h3>江东——中学特级教师,现任民进广州市委会兼职副主任委员、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h3><h3>主要观点:学校追求特色发展,关键要有特色课程;有了特色课程,才谈得上特色发展。特色课程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内容;所谓 "特色课程",不是某个学科课程或活动,而是以学校核心文化为基础的具有综合性、有鲜明发展方向特征的课程。我们倡导的特色课程是有广州特色的课程,也就是强调文化立校、特色育人。</h3><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郑杰</h3><h3>郑杰——上海十佳青年校长,上海市十大读书成才标兵,上海市一级校长。</h3><h3>主要观点:教育领域内的评价必须按标准,而对学生的评价应遵循课程标准;评价改革的重点在于如何对知识之外的学生素养的评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周彬</h3><h3>周彬——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h3><h3></h3><h3>主要观点:站稳课堂,是每位老师自己的使命与担当;但要把课堂串成课程,要把学科课程组合成学校课程,这就是学校管理者的职责与责任。因此,专注于课堂教学,那就是把学校办学层次放低了,可以得到课堂的现场感,但看不到学生的长远发展;专注于课程领导,把学校建立在课程的基础上,才能够彰显学校更高的办学品味,才能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h3> <h3> 正如北师大刘坚教授所说,学术报告的价值不仅在于告诉我们什么,更在于提供思考的问题与空间。通过本次培训学习,与会学员对学校品牌的建设,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收获,相信以本次学习为契机,各校将开发建立更顺应学生发展的新课程,建立打造更成功的学校品牌!</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制作:李军</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供稿审核:陈义慧</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覃虹</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黄子</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陈绣春</h3><h3></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2016.12.1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