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从黄山脚下油菜花开,到最后铆足劲儿撞击木质榨油机,一颗油菜籽开始了它的奇妙旅程。脱粒、去壳、磨碾、蒸坯、包饼、上榨,伴随着响亮的撞击声,滴滴菜籽油诞生了。这就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二集《心传》中的古法榨油。</h3><h3> 11月中旬,我有幸来到这个位于黄山脚下的黟县焦村镇,这里保存着一个古老的榨油坊,油锤飞舞,油香阵阵,进入油坊,仿佛时光倒流。 对人文摄影来说,往往认为越是古老的、传统的、原始的,就越容易失去,就越有价值。于是,我在此待了近三个小时,对每个工序进行了现场拍摄。</h3> <h3> 先欣赏几张榨油工的英姿</h3> <h3> 初识古榨,油坊内各项工序有条不紊,每一项工作都不容马虎。</h3> <h3> 第一道工序--炒籽,脱粒去壳 </h3> <h3> 凉菜籽</h3> <h3> 第二道工序--磨碾 </h3> <h3> 第三道工序--蒸坯</h3> <h3> 第四道工序--包饼 </h3> <h3> 包饼用的草衣是这样编织的 </h3> <h3> 将熏蒸过的菜籽末箍成饼状</h3> <h3> 将饼堆放在绞具中初步成形 </h3> <h3> 第五道工序--上榨</h3> <h3> 码入木榨中 </h3> <h3> 分离调整铁环间距</h3> <h3> 第六道工序--开榨</h3> <h3> 出油前的最后一步,最精彩也是最艰辛的一环,那就是撞击木橛打榨。打榨讲究"精、准、狠"。</h3> <h3> 在油坊里,这样的木榨长度一般都在三至五米</h3> <h3> 伴随着工人们一声声"嘿呦……嘿……"的呐喊声,一次次准确撞击木楔子上,对榨樘中的坯饼施加巨大的压力,依靠这种物理压迫使油脂渗出。</h3> <h3> 产于黄山脚下的油菜籽,经过脱粒、去壳、磨碾、蒸坯、包饼、上榨,最后在榨油工撕裂的吆喝声与撞击木楔子的激烈声中,一滴滴黄亮亮的菜籽油细细地流淌下来……</h3> <h3> 休息时,有可爱的一面</h3> <h3> 也有一脸的无奈,由于木榨油工序繁杂、工时成本高、劳动强度大,而且出油率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这种祖祖辈辈传承下的手工作坊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被机榨所代替。</h3> <h3> 现在,全镇仅剩下这唯一一座手工榨油坊,原始的手工技艺,让油香飘美,但却追赶不上现代科技的步伐,逐渐没落。在我们拍摄期间,也有当地的居民前来购买菜籽油,可见木榨油地道、味正、醇香,深受百姓青睐。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