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陪伴守望孩子的童年

追梦人

<h3>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一切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绝不应该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成人教育者”。</h3><div><br></div><div>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我们只有通过学习、观察、思考、调整,才能和孩子一起成长,共享童年的美好。</div><div><br></div><div>在童年的田园里,我们曾是匆匆过客,从此刻开始,我们不妨放慢脚步,用心灵和智慧陪伴孩子,做孩子幸福童年的“守望者”。</div> <h3>不做孩子成长的“匆匆过客”</h3><div><br></div><div>父母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对儿童身心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div><div><br></div><div>大量研究表明,拥有高质量亲子关系的儿童会有较高的学业成就、社会技能和较少的问题行为。</div><div><br></div><div>父母的悉心陪伴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然而,当前的亲子陪伴中存在着不少误区。</div> <h3>“我没功夫陪你玩”</h3><div><br></div><div>许多家长称由于工作太忙,平时没空陪伴孩子,所以一到重大节假日,商城和游乐城里挤满了带孩子前来购物与游玩的家长们。</div><div><br></div><div>不少父母借节日之际弥补平日里对孩子陪伴的亏欠。殊不知,陪伴不是假日里的“集中补课”,因为孩子不可能“一夜长大”,他们是在点点滴滴中积累着生命经验。</div><div><br></div><div>错过了平日的陪伴,缺少了一起玩耍的乐趣,也就错过了孩子的成长。 </div> <h3>“陪”就是“陪伴”</h3><div><br></div><div>在游乐场里,一个家长给孩子买好游戏币后,就坐在等待区,自己玩起了手机游戏。</div><div><br></div><div>孩子在玩什么?获得了哪些发展?是否情绪愉悦?这些问题,家长并不关心。</div><div><br></div><div>的确,她陪孩子来了,也花了钱。但人在场、钱付了就是尽责任吗?</div><div><br></div><div>如果只是“陪”在孩子身边,但并没有用心去关注孩子、参与孩子的活动,这也不是真正的“陪伴”。</div><div><br></div><div>孩子需要的是真诚的陪伴、悉心的关怀,仅有物质关怀是不够的。</div><div><br></div><div>“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可惜,只有很少的一些大人记得这一点。”患了“童年健忘症”的成人,忘记了孩子的真正的需求,以为“出席”等同于“参与”。 </div> <h3>珍惜孩子唯一的童年</h3><div><br></div><div>所有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王国:童年。</div><div><br></div><div>每个孩子只有一个的童年,工作再忙也不能成为忽略孩子的理由。</div><div><br></div><div>家长要妥善处理工作和家庭的关系。例如,父母可以每天抽一两个小时和孩子一起互动,养成“亲子时间”的习惯。父母也要妥善处理隔代教养问题,如果确实需要“代理人”代为看护孩子,则要首选和孩子同住,尽量参与育儿过程,以增进亲子情感。 </div><div><br></div><div>天下的好父母千千万,除了一颗爱心,父母应该采取多种策略和孩子积极互动、平等对话,尊重儿童的文化、理解儿童的心理,只有这样,成长才是双方的。 </div><div><br></div><div>和孩子一起成长,首先要了解孩子,而了解来自于互动、尊重、对话和理解。</div><div><br></div><div>儿童有不同的先天气质:有的宝宝易照料,有的宝宝难抚养;有的宝宝爱生气,有的宝宝易兴奋;有的宝宝比较专注,有的宝宝容易分心。</div><div><br></div><div>鉴于孩子有不同特点,一位温和、民主的母亲可能是位成功的好母亲,也可能是“失败”的代名词。这也就是为什么“虎妈”之类的专制型家长有人拥护有人批判。</div><div><br></div><div>对孩子的观察和了解是我们教育的前提,只有观察和了解才能激发我们的思考和学习的欲望。这样,我们才能在和孩子的交流中,自身也获得成长。 </div><div><br></div><div>和孩子一起成长,要发现孩子,在孩子的带领下发现世界。</div><div><br></div><div>周国平曾经记下他看到的一个场景——“黄昏时刻,一对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在小河边玩,兴致勃勃地替孩子捕捞河里的蝌蚪。”</div><div><br></div><div>他立即发现他的描述有问题,其实是“黄昏时刻,一个孩子带着他的父母在小河边玩,教他们兴致勃勃地捕捞河里的蝌蚪。”</div><div><br></div><div>他感叹道,如果不是为了孩子,这类“无用”的事大人多半不会去做的。父母应陪孩子一起做孩子认为“有用”的事情,并发现、享受其中的美好。 </div><div><br></div><div>和孩子一起成长,要接受孩子给我们的引领,重新发现那些“遗失的美好”。向孩子学习,培养对生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深刻的感受能力。 </div> <h3>找一份童趣,我们共同游戏</h3><div><br></div><div>游戏是联系父母与儿童感情的最佳纽带,也是儿童情绪发展的重要途径。</div> <h3>在游戏中,儿童把好奇心、探究欲和想象力结合在一起。陪伴儿童游戏是父母了解儿童心理、引导孩子发展的好机会。</h3><div><br></div><div>我的孩子很怕乘汽车,一天她要我陪她玩“坐车”游戏。她抱着布娃娃,没过一会儿就说:“娃娃晕车了,吐了!要睡觉!”</div><div><br></div><div>她不断重复刚才的游戏。通过游戏,她发泄着自己对乘车的恐惧,晕车的不适也在假想游戏中得到了舒缓与释放。</div> <h3>留一些童真,说我们的悄悄话</h3><div><br></div><div>父母和孩子做朋友,首先要尊重孩子的问题。</div><div><br></div><div>孩子总是会没完没了地提问题。例如,一个孩子问:“妈妈,燕子为什么飞这么低?”妈妈说:“要下雨了。”孩子:“为什么会下雨呢?”妈妈:“为了鲜花和草木的生长。”孩子:“那雨为什么下到马路上呢?”妈妈:“你瞧,我想要下冰雹了。”孩子:“什么是冰雹?煮硬的雨吗?”妈妈:“你能不能安静一下?有个小孩总是问,后来变了个大问号!”孩子:“问号?那它怎么抓住身子底下那个小点的呢?”</div> <h3>在幼儿看来,没有什么问题是古怪或不正常的。幼儿通过提问探索世界,问题中包含着对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很多哲理性的思索,大人万万不可小觑。家长要充分地尊重这些问题,保护孩子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h3> <h3>父母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话和孩子交流</h3><div><br></div><div>我的女儿吃饭非常慢,一天爸爸忍不住了,限她5分钟之内吃完。</div><div><br></div><div>我悄悄告诉他,4岁的孩子并不知道5分钟是多久。爸爸反问:“她不知道5分钟是多久吗?”我回答:“不知道。但她已经认识阿拉伯数字,你可以这样解释——钟上那根长长的分针正指着‘1’,等它跑到‘2’,就是5分钟!你吃得快,还是钟跑得快?”孩子高兴地说:“我吃得快!”总之,带一份童真,说孩子听得懂的话,这才是有效的亲子交流。 </div> <h3>带一颗童心,我们共同阅读</h3><div><br></div><div>儿童热爱读书,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是对故事、诗歌充满了热爱。阅读活动开始得越早越好。</div><div><br></div><div>与其让电视充当机械的“电子保姆”,不如在真实的情境中和孩子分享甜美的童话。适合亲子阅读的作品包括儿歌、童谣、儿童诗,童话与神话,儿童传记与儿童小说,儿童寓言、笑话等。 </div> <h3>越来越多的社区图书馆已开设了亲子阅读馆,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大人在这里重拾久违的童心,孩子也可以享受童话中异想天开的世界。</h3><div><br></div><div>对于0-3岁的婴幼儿,家长可以选择鲜艳、明快、以图画为主的优质绘本,而3-6岁的幼儿已经产生了前阅读的兴趣,开始喜欢图文并茂的书籍。家长可以手指着文字,有感情地朗读,和孩子一起感受、发现和探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