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南京(老照片)

四知堂

<h3><b>明天,12月13日,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79周年纪念日。为此,从我多年前在网上收集珍藏的南京老照片中,随机选了一点,作成“美篇”。就让我们在历史旧影的回望中,祭奠这座城市——我的故乡——曾经深重的苦难和30万的遇难者!</b></h3><h3><br></h3><h3>南京唱经楼,位于珠江路西段的北面、一个“Y”形的三叉路口交接处,其南的直线是鱼市街(南接珠江路),西侧是黄泥岗至鼓楼,东侧是丹凤街(北接保泰街)。</h3><h3>此地曾是南唐后主李煜忏经念佛的地方。后来,明朝永乐皇帝的仁孝皇后在此重建。仁孝皇后是明代开国功臣徐达之女,笃信佛教,此楼是她忏经之处。后来民间讹称,将“忏经楼”说成了“唱经楼”。</h3><h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是粮站,80年代后为文化站、录像厅和电子游戏机室所占用,1994年因道路拓宽时被拆除。</h3><h3><br></h3><h3>20世纪初的唱经楼</h3> <h3>南京历史上最大的私家花园在哪里?是夫子庙的瞻园,还是总统府里的煦园?其实这些都不对,真正称得上南京历史上私家花园中最大的,要数城南花露岗的胡家花园。</h3> <h3>胡家花园位于南京城西南隅,同治十三年(1874年),南京籍苏州知府胡恩燮(1824—1892)辞官归乡,购下西园故址,并于第二年构筑该园,两年后大体落成。胡恩燮定园名为“愚园”,取意“大智若愚”,民间俗称“胡家花园”。<br></h3><h3><br></h3><h3>1915年胡家花园</h3> <h3>胡家花园最早为明中山王徐达后裔徐继勋的别业,而徐继勋官至锦衣卫指挥使,故又称徐锦衣西园。后因战火只剩故址。几经易主后,一直到同治十三年,为胡恩燮购下,于光绪初年构筑了著名的愚园。</h3> <h3>愚园内建有清远堂、春晖堂、水石居、无隐精舍、分荫轩、松颜馆、愚湖、鹿坪、界花桥、渡鹤桥等三十六景,是当时达官贵人、文人墨客聚集之地。此后,在时代变迁中几经战火,其间虽有修复,但终遭毁坏。</h3> <h3>愚园的一大特色是假山石,故有“金陵狮子林”之称。这些假山石,后来它们的去向,据说有玄武湖(进门大道的尽头)、瞻园、白鹭洲、总统府等处。</h3><h3>现在,经过几年的考古、修缮、复建后,已于2016年5月正式对民众开放,小桥流水、亭台楼榭,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h3> <h3>在南京的城南,有一条东西向的小巷,它西起中华路,东到信府河,长不过百米,名字叫下江考棚。虽然很不起眼,但它的历史并不短,明清时期还很有些名气。因为在那时这里曾是科举考试时乡试(由秀才考举人)的预考考场。秀才们只有通过这预考,才能去南京的贡院参加乡试。</h3><div><br></div><h3>1917年考棚</h3> <h3>明清时期,安徽和江苏两省的秀才都在南京的贡院参加乡试。乡试前的预考,两省的秀才是分在两个考场进行的。安徽的预考处称为上江考棚,江苏的称为下江考棚,因为沿长江的位置,安徽居于江苏的上游。这里便是江苏的秀才预考处。</h3><div><br></div><h3>1917年考棚的边墙</h3> <h3>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娘娘的合葬陵墓。它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规制和模式),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h3><div><br></div><h3>1917年的明孝陵</h3> <h3>1917年长江上的机动船</h3> <h3>1917年浦口江边</h3> <h3>1917年南京基督教青年会</h3> <h3>南唐的都城,东至龙蟠中路,西到清凉山,南至中华门,北到北门桥。北门桥之所以得名,就是因为它是南唐都城的北门。</h3><div>北门桥,位于珠江路南边,与鱼市街南北隔路相望。</div><h3><br></h3><h3>1919年北门桥<br></h3> <h3>1919年评事街</h3> <h3>1919年城南的一条商业街</h3> <h3>1920年南京市井</h3> <h3>南京江南贡院位于城南秦淮河畔,毗邻夫子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贡院内的明远楼,可观贡院全貌,考官于楼上可监察考场。明远楼的四周为考生应试的号舍,共计20644间。江南贡院与顺天(北京)贡院并称“南闱”“北闱”,为全国考场之冠。</h3><h3><br></h3><h3>1920年江南贡院明远楼</h3> <h3>金陵女子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女子大学,1915年由美国、英国等七个教会创办,旧址在南京市区宁海路122号。1952年与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合并成南京师范学院,其随园校区成为现南京师范大学校园。</h3><h3><br></h3><h3>1920年在建中的金陵女子大学</h3> <h3>金陵女大初创时,租赁明故宫附近绣花巷李氏宅院,1920年在新购的宁海路地方开工建设,由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和中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共同设计。1923年落成后迁入新址。</h3><h3><br></h3><h3>1920年在建中的金陵女子大学</h3> <h3>金陵女子大学1915年9月正式开学,学制四年,设文、理两科。当时只有11名学生。1919年,第一届毕业生共有5人。她们是最早在中国大学里获得学士学位的女大学生。</h3> <h3>1921年,金陵女子大学首任校长德本康夫人(中坐者)和应届毕业生合影。</h3> <h3>20年代的一所语言学校</h3> <h3>中华路,城南一条南北干道,直抵中华门。</h3> <h3>南京夫子庙,即南京孔庙、南京文庙,位于秦淮河北岸,江南贡院以西。</h3> <h3>正是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h3><h3>河中的小船可是“七板子”?</h3><h3><br></h3><h3>1923年秦淮河</h3> <h3>夫子庙始建于东晋咸康三年(337),宋景佑元年(1034)改建为孔庙。自六朝至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多聚居附近,故有“六朝金粉地”之说。</h3> <h3>1923年夫子庙</h3> <h3>金陵大学是1910年由美国基督教会在中国创办的教会大学,校址在南京鼓楼岗。1951年9月,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原金陵女子大学)合并为公立的金陵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金陵大学与南京大学合并成新的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由四牌楼旧址迁至金陵大学鼓楼岗校址。</h3><h3><br></h3><h3>金陵大学小全景</h3> <h3>1924年金陵大学北大楼(塔楼),建于1919年,由美国建筑师司迈尔设计。</h3> <h3>1924年金陵大学东大楼,初名科学馆。建于1913年,由齐兆昌建筑师设计。</h3> <h3>建设中的金陵大学东大楼</h3> <h3>在进香河路东,有一所学校,今天称之为“东南大学”。过去曾叫“南京工学院”,往前追溯,也叫“中央大学”、“两江高等师范学堂”、“三江师范学堂”(创办于1902年),若再往前追,这所学校的校址曾是明朝“国子监”所在地。今天东南大学的“梅庵”,以前作过国子监“祭酒”的住所,用现代的话说,即相当于“中央大学校长官邸”。</h3><h3><br></h3><h3>1924年中央大学礼堂</h3> <h3>国立中央大学是民国时期规模最大、系科设置最齐全的中国最高学府,1928年5月始用此名。1949年南京解放后,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在江苏省境内衍生出9所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1988年改名东南大学)、华东水利学院(1985年改名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改名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学院(1988年改名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学院(1985年改名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化工学院(2001年合并成南京工业大学)、以及江南大学(无锡)和江苏大学(镇江);省外还有两所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北工业大学。</h3> <h3>金陵神学院</h3> <h3>市区</h3> <h3>鼓楼,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乃当年击鼓报时的场所,为全城百姓昼夜报时。</h3> <h3>鼓楼老街</h3> <h3>民国十二年(1923),以鼓楼为主体建立了鼓楼公园。</h3><h3><br></h3><h3>1924—1927年鼓楼</h3> <h3>在东南大学西边,有一条南北走向的马路,叫进香河路。</h3><div>明代初年,朱元璋把散在南京城外城内的一些庙宇迁建至鸡鸣山,民间谓之“十庙”。一时间,来烧香祈福的人络绎不绝。</div><div>当时,在鸡鸣山下有条潮沟,是三国时孙权命人开挖的,但因长期淤塞,已经废弃不用了。为了解决香客的交通问题,朱元璋下令疏通了潮沟,并向南延伸,联通城内的河道,一直通往外秦淮河。于是,逢年过节,城内外的香客们坐着船来鸡鸣山进香,盛况空前。后来,这条河就被叫做进香河了。</div><div>随着陆地交通的发展,进香河里的船只越来越少,渐渐变成了一条废弃的小河。1958年,由于南京市政建设的需要,进香河被改造成一条暗河,河上加了混凝土的盖子,盖子上加了些土,种上花草,原河两边的土路被拓宽成左右分道的进香河路。</div><div><br></div><h3>1928年的进香河</h3> <h3>进香河上的桥,自南向北,分别是莲花桥、严家桥、红(虹)板桥、老虎桥、大石桥、石婆婆桥。<br></h3><div>赫赫有名的“江南模范监狱”(1905—1999年)就在老虎桥。于是“老虎桥”就成了模范监狱代名词。小时候,谁要干了什么坏事,大人就会吓唬说:“你格是想去蹲‘老虎桥’哇!”</div><div>莲花桥有座小学,我的五个哥哥都曾在莲花桥小学就读过。2014年春节期间,我们还去那小学看了一看。什么都变了,连校门原冲南、面向珠江路,现在也改冲西、面向进香河路了,唯有操场边那株大树还挺立在那里。</div> <h3>鼓楼曾一度设有测候所,以后又作为中央天文研究所临时办公场所。紫金山天文台建成后,天文台即迁出。此照片中,鼓楼楼顶开了天窗,大概就是这个缘故。</h3><h3><br></h3><h3>30年代的鼓楼</h3> <h3>30年代国民政府行政院(即总统府)俯瞰,左侧下可见总统府大门。</h3> <h3>紫金山,又名钟山,位于南京东郊。小时候,家住北郊燕子矶,站在家门口,便可清楚地看到东南方的紫金山,山色随着阴晴而变化,山顶的天文台也在阳光下反射着白光。而现在,不是浮云遮望眼,尽为水泥森林障。</h3><h3><br></h3><h3>30年代南京,远眺紫金山。</h3> <h3>幕府山,屹立在长江南岸,是金陵古都的北大门,也是一座天然屏障。整个幕府山山脉,自上元门至燕子矶,长约6公里,宽约1公里,号称“十里长山”。在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中,有“幕府登高”和“燕矶夕照”二景。</h3><h3><br></h3><h3>30年代远眺幕府山</h3> <h3>30年代蔡园(在城南磨盘街)</h3> <h3>蔡园占地不多,饶山石林泉之胜。</h3> <h3>位于中山门附近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原为国民党党史史料委员会的所在地,明朝时为明皇宫的一部分。现在,此馆是集中保管民国时期(1912—1949)各个中央政权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档案的国家级档案馆。</h3><h3><br></h3><h3>1934年的“第二档案馆”</h3> <h3>1930年,因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凡有三个学院者才可称为“大学”,而金陵女子大学只有文、理两个学院,故改名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h3><h3><br></h3><h3>1932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图书馆内</h3> <h3>1934年蒋介石夫妇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左二为吴贻芳(金陵女子大学首届毕业生、1928年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h3> <h3>1935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吴贻芳和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h3> <h3>这是一组(6张)拍摄于1935年7月22日的南京街头照片。注意看,路面还全是用石头砌的。</h3> <h3>“黄包车”竟也拉上了冬瓜。</h3> <h3>杂货店</h3> <h3>哇!又见蝈蝈笼,这是我小时候的最爱。夏天的夜晚,寻声捉一只养在笼里,白天也会叫。喂它南瓜花,也可喂辣椒,据说辣得它叫得更欢。</h3> <h3>布庄绸缎店</h3> <h3>1935年的南京街头·粮店</h3> <h3>中山陵,由中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并任陵墓总建筑师。1926年1月破土动工,1929年春二期工程竣工。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灵柩由北平运抵南京。三天公祭后,6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至1931年,全陵工程次第落成,总面积8万平方米。</h3><h3><br></h3><h3>1935年的中山陵(由祭堂向下俯视)</h3> <h3>1935年民国建筑</h3> <h3>1936年金陵大学</h3><h3>当时全国最高的旗杆</h3> <h3>从中华门顶望市区</h3> <h3>这是一组(8张)民国初年的上色照片,反映了南京底层民众当时的生活真实。那些孩子们算来至今也是100多岁了,不知他们可否逃过1937年的那场厄运?</h3><h3><br></h3><h3>裹小脚的女子</h3> <h3>吃油条的孩子</h3> <h3>母女俩</h3> <h3>两对父子</h3> <h3>提暖炉的孩子</h3><h3>这是南京冬季常用的取暖工具,我小时候也用过。黄铜制作,内装浮炭,上盖火灰,双脚踏在炉面即可取暖,又称“脚炉”。</h3> <h3>护士们</h3> <h3>读圣经的妇女</h3> <h3>用箩筐挑婴儿</h3> <h3><b>不忘雪耻,发愤图强!南京,加油!</b></h3><div>&nbsp; &nbsp; &nbsp; &nbsp; ——2016.12.12.作于枣香居&nbs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