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记》前言
城记,一个城市的成长片断,一个人的岁月痕迹。
五十年前,我一个懵懂少年从县城来到大同。五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就是一个瞬间,一朵小小的浪花,短的不能再短小的不能再小。但对于一个人,五十年的光阴,足以给他的一生打上深深的不可磨灭的烙印。
城市,是我们生活的载体,它的发展成长、兴旺衰败都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密不可分。三十年前,大同城市第一次大规模改造之前,我用短短几天、奢侈的用六个135胶片浮光掠影的记录了古城核心街区的风貌。三十年后,人们的生活随着城市的变迁或喜或忧或贫或富,古城又一次浴火重生,我再一次用胶片记录了生活在它怀抱中人们的点滴。
拍摄《城记》,对我是一次新的全方位的挑战。我要用完全自然的手法,忠实的记录发生在街头巷尾的一幕幕生活片断,不干涉拍摄对象,宁不拍也不“摆”;场景全部围绕大同标志性建筑,以显示这一时期大同人特有的生活状态。这两条,无形中给拍摄带来巨大的限制,无疑也是一个挑战。我坦然接受这个挑战,愉快或痛苦的承担这个限制。
艺术的魅力从来就来源于真实,摆脱浮华的伪饰,以生活在当下人们最逼真的表情来展示生活的现实,关注普普通通活着的人的生活现状,这是我的不懈追求。对于照片,我表现力求平淡,没有冲击力,没有戏剧性,就是平淡如水,平淡如水的背后是人们“活着”的故事。
我爱生活我爱大同,让记忆永恒。 回归摄影的本质(代序)
/任勇
如今拿相机的人越来越多,随便一个人打开手机就能拍照,而且还有摄影展专门为手机摄影开辟的专栏,摄影这个艺术殿堂,已经成为门槛最低一种门类。本展作者陈雁秋先生,在这个殿堂里,已经辗转了几十个春秋,可谓春观花开夏听雨,秋拾落叶冬扫雪,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他都知道的清清楚楚。兴许初入道的朋友为一个好风景,一个好光影而兴奋不已,为拿到一个奖项而激动,可这些对于雁秋来说,可能会一笑了之。是的,他用的还是黑白胶片,提溜的还是120机子,穿的还是春风衣,嘴里哼哼的还是“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他说摄影的第一意义,是记录,最终摄影还要回归到它的本质上来。
此次影展为“城记”。这个老城的记忆,既是他的惯性,是他的偏好,也是他的积累,他的收集,更是他的思想,他的追求。不要问,这个城市究竟给过他什么,为什么会让他如此魂不守舍呢?只因为,他与这个城市难以分开,他已经成为城市的一棵树,一块砖,他的镜头必须对准他最熟悉的生活,最熟悉的人群,最熟悉的身边事,必须的!
作为他的朋友,我尊重他,欣赏他的作品,为他点赞!
是为序 山西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刘晓东
有幸提前欣赏到了雁秋老师本次影展的作品,这是一组用120黑白胶片由标准镜头拍摄的作品,因而,整个展览作品中看不到刁钻的角度,夸张的构图,光怪陆离的色彩。只能感受到简单、大气、平和、安静,以至于你不得不沉下来去思索,可以说这组作品为大同的影友提供了一个好的摄影教学文本。
雁秋是用情感在拍摄,而不是追求空洞的影像完美,他眼里的现实就是他照片所表现的那些东西。他记录着平凡,凝固着真实,讲述着文化,书写着历史,值得大家研究和探讨。
任何作品最重要的是思想的震撼力,摄影作品还得把握好特定的瞬间,最简单的照片往往是最难拍的!这些,雁秋老师都做的非常到位。
您还是亲自到展场观看吧,您感悟的一定会更多!
大同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李大光
市井之中有雁秋
2013年,雁秋曾在大同大学展览馆举办过自己的主题为《雁秋映像》的个人摄影作品展,首开了我市影人在驻地最高学府办展的先河。那次展览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他镜头中七八十年代古城大同的市井人文。看到那些老照片,不仅钩引起我对大同那个年代的怀旧感,回味了老大同那说不清道不白确感触至深的大同味道,更对雁秋心中的那份沉淀有了由衷的敬意。仅仅三年后,雁秋又在老大同煤气公司工业遗址中再一次首开专题影展,我想,这次展览选在这里自有雁秋他自己的创意。果不其然,这次仍是反映大同的市井人文,不同的是这次只这一个主题,而作品内容有了质的升华。镜头中的人仍是大同人,环境确是老大同的新大同。品赏了他的50余幅作品,再一次感触到老味道中的新滋味,老情形中的新环境,老大同中的新大同……。这就是作者的功力了。摄影人的视角专一点小一点,发现的东西可能就深一点,而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小九九”,那应该就是大同中的大不同了! 云中小川:
雁秋兄,如果说第一次办展是献给年迈的父母,那么这次影展就是献给这座生活的城市。 我读《城记》
闻,雁秋先生的《城记》摄影展开展在即,作为这个展览的制片人,我有幸成为了这个展览的第一个读者,我总觉得应该说点儿什么。3个多月前,300余个G 1000多张《城记》的素材考入了我的电脑,我惊诧于这个展览工程般的素材! 百多个120胶片的拍摄,千余次的快门按动,接着便是无休止的胶片显影、停显、定影、水洗、烘干、选片、扫描,后期工程的巨大没有半年八个月是完不成的!在数码摄影充斥天下的今天有谁还在这样玩儿摄影?他不是在玩儿,他是在用手中的相机绘制一幅古城百姓日常生活的长卷! 选片的一个多月中,我天天看着一张张素材在我的屏幕上掠过,我跟随雁秋先生拍摄的画面徜徉在古城中......渐渐的我看清了、读懂了,从那一张张不经意的画面中我看到了——残破的老街,远处的古塔,街边默然男人,飘然闪过的女人背影,一丝悲凉;拿瓦当的孩子,面向古楼想什么?是困惑了吗;晨曦中,挑着鸟笼漫步的老人好一个休闲、惬意;废墟中面对镜头憨笑的拾荒者,你好淳朴;踏着斑驳的石板路,看城门洞外的繁华感受时代的更迭......悲凉、休闲、困惑、更迭、变迁、诙谐、幽默、情侣,大丈夫......林林总总,百姓生活中那些个事儿都被雁秋先生记录在这《城记》里了。
一个多月的制片过程中我深感:雁秋先生的《城记》光看是不够的,因为画面太简单了,简单得似乎留不住你。所以,面对每张作品你要驻足,你要静下来去读,读懂了、你就看明白了。 雁秋先生是用讲故事般的镜头语言讲述着古城百姓的一个一个的故事,每一张画面之间是没有联系的,如果你把一张张简单画面串连起来再看,你眼前的《城记》就会陡然宏大起来、这俨然就是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再如果,我从《城记》的素材中再挑出100张作品放进去,你可想这时《城记》的内容将又是何等得丰富和震撼!这就是人文纪实摄影的魅力;这就是摄影的魅力;这就是摄影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这就是《城记》一个看似不经意摄影展! 把展品送抵大同回来后,好几天时间我都在想,是什么让一个年近6旬的摄影家怀抱一台老掉牙的双反胶片相机穿梭在古城的大街小巷? 所做所为,没有一毛的报酬。我想:是信念、是浓浓的乡情,让他如此这般的执着,我为之而感动!我喜欢《城记》,我喜欢她(请不要更改这个她字)的朴素,我喜欢她从朴素中凝出的深邃!选片中我几百次的翻看着《城记》的素材,限于展厅的面积我只选出了本展的50张作品,很多片子无法同大家见面,我诚惶诚恐! 我生怕我的疏忽玷污了雁秋先生的《城记》。 以上文字是我在承制本影展中的一些感想,因工作忙,我无法身临展场去感受开展的盛况,这些文字就算做我从远方送给雁秋先生《城记》摄影展的小小礼物吧,遥祝影展成功,谨此!
中国摄影家协会 会员
山西省摄影家协会黑白摄影学会 主席
TANGE艺术微喷工作室 艺术总监
郭江勇 《城记》观后感
/周伯
如今,我们的城市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生活在城市的人们都在随着这种变化而变化。对大多数人来说,有些事情是不知不觉中改变了。然而某些人却在关注这些点点滴滴的不同。雁秋的《城记》用相机镜头记录了这些变化中平凡,鲜活的市井生活。
从这些影像人物中,我们看得出来,大同人的性格依然率直,幽默,但他们的行为举止,穿着打扮与从前相比却悄然改变。
从影像中的古迹,我们看出大同悠远的历史文化。虽然一些古建筑修缮得焕然一新,但无法改变的是老百姓的生活依然和这座古城和谐共处,相依相存。
从影像中,我们甚至看得出人们对古城从前的回忆。对现在生活的从容,对更好未来的期待。
记录一个城市的点点滴滴,可以用文字,或文或诗。也可以用画,或染或描。但这些都难免夸张,凭空增添些作者的想象。但雁秋先生用相机记录的这些画面,实实在在,毫无欺瞒。他把解读和想象的空间留给了读者。
雁秋既是记录者,也是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一员。所以,在他奉献给读者的每张照片的背后,都能看得出他对这座古城的热爱。
祝贺雁秋《城记》影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