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狂欢独往</h3><h3> ——杨福音绘画艺术展观感</h3> <h3> </h3><h3> 杨福音老师的画展,大小我看过几回。但参加老师画展的开幕式,这还是第一次。</h3><h3> 我不懂书画,但因为杨福音老师是我小学时期,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所以,只要得知老师在长沙有画展,总要抽空去转悠一下。却因自愧学无所长,无颜面对昔日恩师,暗自轻吟"承恩容易报恩难"之后,每每将敬仰深藏心底,悄然来去。</h3> <h3><br /></h3><h3> 早几天就得知杨老师将在梅溪书院举办画展,便与几个同学相约,一早前往。进得展厅,只因我太外行,老师的水墨画、书法作品让我看得云里雾里。 </h3><h3> 环顾整个展厅的布置,简约、现代,除了几个一身青花的迎宾妹子,几乎找不到一丝略带中国风格的元素。连每幅作品的装裱,都是清一色的现代西画风格——白底,原木色的松木画框。然而,杨老师那极具中国古风的字画作品展现其中,不仅没有一丝违和感,反而在展厅里更是争妍斗艳、相得益彰。在至简至洁的现代风格里,绽放出一朵朵鲜活而典雅的中国传统美术之花。</h3> <h3> 画展启幕,主持人请杨老师致辞。讲坛上白云翻涌,看着站在白云之间神采飞扬的杨老师,我的思绪也开始了腾云驾雾地"独往"。 </h3><h3> 看杨老师的衣着"派头",真的无法与艺术家联系起来。他曾说起自己去北京办画展的故事:他只身前往北京,来到展馆门口打听预定展区的位置。保安指明展区后,打量了一下这个老头的模样,随便问一句:您是来打前站的?所谓"打前站的",就是先来布置展区的装修工人。杨老师笑着说:是的,我前站、后站一路打。说得那保安一头雾水。几天后,那保安得知这个老头就是大名鼎鼎的画家杨福音,羞得他见一次杨老师便道一次歉。</h3> <h3><br /></h3><h3> 讲坛上的杨老师言辞平实,一口标准的长沙话,好亲切。我也喜欢读杨老师的文章。他有一段自我调侃的文字,实在让我过目不忘。"我长得不漂亮,脸面也黑。头发要白不白,看起来,失了青春的活力,老资格的架子也拿不起……"。</h3><h3> 他的文字极其简约,一行平淡的文字,深刻地表达了那种安于寂寥的宁静。正如他的画作一样,几笔概括的线条,就足以表达他内心至美的意境。记得有篇文章如此评价老师:杨福音是个画家,也是个读书人,但一般的"画家"或"读书人"的称谓已经不适合他的特质。只有一个消失已久的词,能与杨福音的身份相称,那就是"士",而且是"宋士"。</h3> <h3><br /></h3><h3> 表面上看,杨老师很土,但他土得掉文化渣子、掉艺术渣子。他如果没有深厚的国学底蕴,就没有他那"三担牛屎六箢箕"的平实,如果没有弘扬中国水墨画魂的使命感,他便没有"单打鼓独划船"的神闲气定。因此,不论是他的画作、他的散文,都简化了一切与其内在无关的装点和符号。甚至连生活都被他肆意简化,一片猫鱼(腐乳)可以对付一餐饭。他说:"我画画不是为了吃饭,我吃饭是为了画画。" </h3><h3> 终于明白,杨老师的画展为何布置得如此简约、现代,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表现画家"极简至美"的内涵。无需任何中式元素的陪衬,仅以作品的内蕴就能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只有冲破装裱中锦缎绫绸的束缚,才更能烘托中国水墨画的鲜活生命力。 </h3><h3> 简约,是一种品格的诠释。</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