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竹海</h3><h3>文l嘎嘎</h3><div><br></div><div><br></div><div> </div><div> 天空蔚蓝,空气新鲜,阳光洒在田野上,当然也照耀在其他地方。嫩幼幼的油菜苗遍布田野,站在田埂上一如站在海岸追随一艘和平之船。回神过来,绿色的波浪与金色的阳光形成无以伦比的景象。繁茂的竹子散发出浓浓的绿意,和着热烈的光彩,好像它的根和纤维里仍然燃烧着那位随军南征的人的热望。贵州的冬天常常是细雨绵绵的,属于贵州的安顺、属于安顺的西秀区、属于西秀区的刘官乡、属于刘官乡的小黑土村、属于小黑土村的竹海也不例外,但今日成了例外。好像对我们表示欢迎。在万里无云的天空下,在这片肥沃的黑色土地上,一切都散发出“人之初,性本善”气息,一切都美不胜收。倘若天空突然感到受挫降下一场大雨,漫步在竹海的人们,会不会也有苏轼精神——“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我怕。我这个被炊烟塑造后的一贱宅女,又怎么达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般境界。</div><div><br></div><div> 当然,对于变化莫测的宇宙,要突然降雨也纯属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人们早已接受它反脸不认账的坏脾气,同样学会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淹的一技之长。倘若我的假设被应验了,何不如就地驻足、藏身于竹海,用竹叶上滚下的水滴洗我们疲惫的琴弦,在“此无声胜有声”的幽蔽之处做一场荡漾的梦,抵达虚拟的乌有之乡,再沿着数人的脚印重返人间。其实没有一场雨洗礼,走进竹海也能让我们不自觉地暂时放下城市的色彩、声音和浮萍般的光耀,见识见识别样的世外桃源,也算弥补我们所缺的那一部分,或者向那庞大的绿色世界里寻求忘忧草,寻求迷魂汤,做一条游弋在竹海仅有七秒记忆的鱼。</div><div><br></div><div> 刻时,眼前1000余亩的竹林,在这阳光格外璀璨的冬日正午,为群峦收揽了清冽的肃杀,也让我们和盘托出内心的欢愉,在那开诚布公的自白中,生活的场景如同绿油油的竹海干净而清晰。</div><div><br></div><div> 秦芳说,竹林里生长着含人体所需氨基酸的野生竹荪,是一种美味的食物; 停止生长的竹子村民就用来做竹筒饭,非常香,并将竹荪和竹筒饭带到城里去卖,增加了村民不少的收入。</div><div><br></div><div> 坎竹不受阻止吗?</div><div><br></div><div> 不坎它们也要枯萎,况且要坎掉它们,幼竹才有足够的空间生长。</div><div> </div><div> 听秦芳这么一说,我才发现其中枯黄的竹子,仿佛时间出卖了它们的尊严和存在权力,虽然如此,它们仍然矗立着老父亲般伟岸的形象:以求获得这一切之中的一小部分,以求人们赏一赏它们在微风中颤动的存在和一切生命轮回次第的图画。你是不是听到了它们对于新生命的赞美的歌唱?不,不仅如此,寥寥分散在竹林里的枯竹仍然保持着竹自身的不卑不亢、不争百花之艳、不夺松柏之劲的风骨。正如郑板桥曾在他的画中题道:“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先生对“竹的精神”理解,是他向世人披露自己的全部思想——在平凡生命之中保持高尚情操。</div><div><br></div><div> 置身于竹海,我们能想象出种种事物的生命秩序。虽然是掠过脑海的是一片浮光,但也不难想象隐蔽之中的光线招来的蝙蝠、鸱枭和各种昼伏夜出的禽鸟,在幽静深处鼓动着黑色的翅膀,替我们解释宇宙的奥秘。缓缓行走在竹海的小径,在阳光和阴影之间,悉索的竹叶声和竹林外传来潺潺的流水声中,我们的话语就像泉水似的,汨汨而出,都觉得无比快乐,就像提前飞回南方的燕子穿上人的衣裳,一无矫揉造作,雀跃的心情怎么也按捺不住。</div><div> </div><div> 息间,秦芳大概为我讲述了竹海的来历:竹海所在之地小黑村原名叫竹林屯。洪武十四年,任氏祖先任礼、任尚文随军南征,投军在傅有德将军副将沐英麾下,任礼、任尚文又为沐英的副将,云南平定后,任礼受封定居盘县,任尚文受封定居普安。任尚文定居贵州安顺普安后,经其长子志刚四处考察,重新选址定居,最后选中小黑土这块宝地,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携家眷到此。任氏之初建寨,因祖先发现其土质肥沃,适合竹子生长,就精心培育竹子,三五年后,竹子长势茂盛成林。又因这里是明军调北征南时经过的地方,故而得名。原来,除了这一片终年绿色的竹林,村庄里还有一块蓝卡叽的屯堡风情,和通往长江的邢江河的水吸引着我们。</div><div><br></div><div> 于是回到村里,我向村阅读室借了一本世界文学《回忆与纪念》,利用还书的借口日后再次返来竹海。</div><div><br></div><div> 黄昏日落,满野绿光,我们驶车返家。通过喧嚣的城市街道,人们如同一片黄叶从树上落下,旋转、飘零,那种坠落的美感轻而绝望,拥挤的人潮中充满这样那样无声无息的混淆,太深邃以致接近复杂,使人们看不清。犹如恍惚的一瞬,美好事物一声不吭、近乎于消失般归去,而我们就像重新登上舞台,重新戴上我们各自的面具,继续昨天的表演。</div><div><br></div><div>2016-12-11</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