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我最喜欢的当代风光摄影大师一一迈克尔·肯纳作品赏析

铁牛

<h3>  摄影家简介:<br></h3><h3>  迈克尔·肯纳(Michael Kenna),1953年出生于英国北部的小郡兰开夏,英国著名黑白风景摄影师,曾就读于英国牛津郡的班伯里艺术学院和伦敦印刷学院。1977年,肯纳移居旧金山,为著名摄影师露丝·伯恩汗德做了长达7年的暗房助手,因此铸就了细腻的摄影风格和扎实的暗房功底。目前,肯纳已经在亚洲、欧洲、澳洲和美国等地的多家画廊和博物馆做过无数次展览,他的作品被全球四十多家知名博物馆和美术馆永久收藏。他出版了三十多本画册集,在全世界有数十家画廊在代理他的作品。</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诗一般的画面 挥之不去的美</p><p class="ql-block"> —— 读迈克尔·肯纳的摄影作品集《中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英国著名摄影家迈克尔·肯纳先生的摄影作品集《中国》,是我读过的摄影书中,最让人震撼并深受启发的一部,我有这样几点感悟:</p><p class="ql-block"> 一、简洁的主题。我统计,在书中收录了作者2006—2013年间在中国所拍摄的黑白摄影作品45张。如按照片表现的主题划分,以树为主题的20张,以山为主题的17张,以建筑为主题的10张,以水产养殖为主题的7张,以水为主题的3张。这说明迈克尔·肯纳先生感兴趣的并非大气磅礴、稀奇古怪、前所未有、让人震惊的视点,而是我们寻常几乎天天能看见的、平平常常的树、山、水、雪、建筑、云雾等。他的这种简洁,似乎又不是常规意义上的那种简洁,而是从景观中提炼、抽取、隐含、概括出其中共性的、或最有象征意味的东西加以表现。并善于利用自然环境中,极少的、必要的、最能和主题契合的摄影元素,巧妙地简化和清晰其视线。这样以来,极简的画面和静谧的氛围,就散发着浓浓的东方气息,&nbsp;而惯常的风景和不为人注意的场景,都会被他重新定义,并在胶片上置换出神秘与宁静。如《黄山,作品15》,拍的是几棵树。图片底部四分之一处是一座长满灌木丛的圆形山坡,在这面山坡上,大小、高矮不同的七棵松树呈放射状向上挺立,背景是奶白色的雾。由于树干的粗细、树冠的大小不同,大者颜色黑,小者颜色浅,整个色调由黑灰、灰、浅灰、灰白渐变,烟雾也是下浓上淡。他习惯于把树置于照片中间云雾缭绕的地方,让树步入神奇、诡异、梦幻般的境界里,树自然就有了仙风遗骨和灵异奇幻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二、精妙的构图。一张好的照片,应该说在构图或视觉上都是一个奇迹。迈克尔·肯纳先生构图之精妙,可以说是超乎想象的,他的《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奇迹的集合体。他熟练地运用 "对称"、"平衡"、"留白"、"半边"、"挂角"、"居中"等东方美学观念构图,深刻反映了以"少"胜"多",以"无"表"有"等宗教般的哲学思想。几乎在所有的照片中,都不会让主体把空间塞满,而是大大方方的留出许多大片的空白给天空、云彩和水域,形成寂寞、宁静和空灵的环境。如《黄山,作品21》。图片的左边约三分之一处,耸立着一个巨大的石柱,<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山顶上长着一棵像迎客松一般平顶的松树,整体上看,</span>像是竹笋,更像是一个穿着长袍的仙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戴着一顶鸭舌帽。</span>山后是两块从左中一直到右下角的、三角形的、渐变的灰色山坡。背景是由中部微亮的云雾,然后逐渐扩散、变暗的天幕。这是典型的"半边"构图,既明显的突出了主题,又以拟人的方式表现了这位仙人清高、孤傲、伟岸的形象。又如他在日本拍摄的、表现冬天雪地里的一棵小树。其意义就在于打破了传统构图的各种规范和习惯,让主体的位置摆放出人意料。它既不把小树放在“黄金分割线”的任何一个点上,也不放在人们习惯的各种优选的位置上,而是放在了照片左边、上下超三分之一、紧靠边线的位置上,再加上树下露出的一道短而细的地平线,既空灵凄美,又让人耳目一新,触动心灵。使画面在简洁中透着深刻的哲学意蕴,充分体现了一棵小树在寒冬雪原上顽强抗争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三、神秘的影调。出生于英国的迈克尔·肯纳也许骨子里就受到伦敦多雾天气的影响,他的黑白风景神秘、优雅、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美。他善于把握日出日落时微妙的光影瞬间,习惯用长时间的曝光软化他看到的风景,通过水或者云雾的流动,自然的隐匿了画面中不必要的元素,他常把图像安排在整体灰暗,中间或局部明亮,在明亮处安放主景。这有点像宗教里敬奉"圣灵"的理念,使图像形成一种庄严、崇高、神圣而又让人敬畏的意境,更让图像带有一种东方的禅学色彩和神秘的灵异感。据统计,在《中国》收录的照片中,有雾的36张,占80 %,有水的28张,占62 %。足见这种追求在他摄影风格中的份量。如 《漓江,作品7》。图中左边三分之一处是一座像伸出一根拇指般的山,右边是一座横立在树后的奶嘴般的山,山和倒影都是乌黑的。两山中间是马牙般的山,山和倒影都是浅灰的。两山之间的天际和水面均是奶白色的云雾。上下是深灰色的天际和倒影。整个图像由黑、白、灰三色巧妙地组成,恰到好处的是以白衬黑,以虚衬实,利用倒影使图像上下对应的连为一体,变成了一个奇异的形状和影调。</p><p class="ql-block"> 四、抽象的形式。其实,他的摄影既不是简单的写实,也不是完全的抽象,而是通过抽象,更注重照片画面背后联想暗指的东西,并"让那些熟悉的自然界浸透了一种神性的沉思"(林路语)。如《元阳,作品1》和《元阳,作品4》,是两幅表现雾中元阳梯田的作品。尤其是元阳梯田那弯曲而自然的轮廓和线条,被完全抽象成书法中苍劲有力的笔法。本来是自然客观的东西,却好像被人用笔画上去的。如《黄山,作品2》。表现的是黄山的山。所描绘的山几乎没有具体的细节,完全是由四种不同颜色的色块和影调组成,前面是一面黑色的山,中景也是一面浅黑色的山,两山之间有白色的雾萦绕和分割。中远景是露着很少尖顶的浅灰色的山。远景便是奶白色的云雾和渐灰的天空。山在画面中,除了轮廓,似乎变成了平面的色块,模糊的像个薄片似的,而不见山上的树木、石块、纹理等细部特征,像一幅泼墨写就的中国水墨画。这样以来,物质的东西也变成了无实体的、无重量的,只像一个幻象一样的存在。他彻底颠覆了相机传统的客观再现的最本质的属性,从而让他的摄影达到了一种主观精神表现的更高的层面上。</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评价和取舍摄影作品的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个性发展上或作品风格上与别人有所不同,哪怕有一丁点区别也就够了,迈克尔·肯纳都完美的做到了。</p><p class="ql-block">(本文为铁牛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否则将予以追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迈克尔·肯纳摄影作品欣赏(照片选自网络,另收集了一些在其它地方拍摄的代表性作品,仅供学习研究):</p> <p class="ql-block">《黄山,作品21》。图片的左边约三分之一处,耸立着一个巨大的石柱,<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山顶上长着一棵像迎客松一般平顶的松树,整体上看,</span>像是竹笋,更像是一个穿着长袍的仙人戴着一顶鸭舌帽,山后是两块从左中一直到右下角的、三角形的、渐变的灰色山坡。背景是由中部微亮的云雾,然后逐渐扩散、变暗的天幕。这是典型的"半边"构图,既明显的突出了主题,又以拟人的方式表现了这位仙人清高、孤傲、伟岸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漓江,作品7》。图中左边三分之一处是一座像伸出一根拇指般的山,右边是一座横立在树后的奶嘴般的山,山和倒影都是乌黑的。两山中间是马牙般的山,山和倒影都是浅灰的。两山之间的天际和水面均是奶白色的云雾。上下是深灰色的天际和倒影。整个图像由黑、白、灰三色巧妙地组成,恰到好处的是以白衬黑,以虚衬实,利用倒影使图像上下对应的连为一体,变成了一个奇异的形状和影调。</p> <p class="ql-block">这是迈克尔·肯纳一幅经典的代表作,<span style="font-size: 18px;">拍摄于日本,表现的是冬天雪地里的一棵小树。</span>它的意义就在于打破了传统构图的各种规范和习惯,让<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主体的位置摆放出人意料。它既不把小树放在“黄金分割线”的任何一个点上,也不放在人们习惯的各种优选的位置上,而是放在了照片左边、上下超三分之一、紧靠边线的位置上,再加上树下露出的一道短而细的地平线,既空灵凄美,又让人耳目一新,触动心灵。使画面在简洁中透着深刻的哲学意蕴,充分体现了一棵小树在寒冬雪原上顽强抗争的生命力。</span></p> <p class="ql-block">《黄山,作品15》,拍的是几棵树。图片底部四分之一处是一座长满灌木丛的圆形山坡,在这面山坡上,大小、高矮不同的七棵松树呈放射状向上挺立,背景是奶白色的雾。由于树干的粗细、树冠的大小不同,大者颜色黑,小者颜色浅,整个色调由黑灰、灰、浅灰、灰白渐变,烟雾也是下浓上淡。他习惯于把树置于照片中间云雾缭绕的地方,让树步入神奇、诡异、梦幻般的境界里,树自然就有了仙风遗骨和灵异奇幻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元阳,作品1》和《元阳,作品4》,是两幅表现雾中元阳梯田的作品。尤其是元阳梯田那弯曲而自然的轮廓和线条,被完全抽象成书法中苍劲有力的笔法。本来是自然客观的东西,却好像被人用笔画上去的。</p> <p class="ql-block">《黄山,作品2》。表现的是黄山的山。所描绘的山几乎没有具体的细节,完全是由四种不同颜色的色块和影调组成,前面是一面黑色的山,中景也是一面浅黑色的山,两山之间有白色的雾萦绕和分割。中远景是露着很少尖顶的浅灰色的山。远景便是奶白色的云雾和渐灰的天空。山在画面中,除了轮廓,似乎变成了平面的色块,模糊的像个薄片似的,而不见山上的树木、石块、纹理等细部特征,像一幅泼墨写就的中国水墨画。他彻底颠覆了相机传统的客观再现的最本质的属性,从而让他的摄影达到了一种主观精神表现的更高的层面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