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曾经的那些人……<br>和曾经那个年代发生的故事……</h1> <h1>开篇词:<br><h1>曾记同事日月酣,莫忘分道梦魂憨。 <br>数载不曾謀一面,犹如苍茫隔九天。<br>人生如梦转瞬间,不想今朝已暮年。<br>珍惜岁月情不变,保重身体再相见。<br>万事皆有始,回放重头来……</h1></h1><h1>一段短暂的记忆,伴随着鸡猴交替之年,拂去时间的尘埃,泛起毛纺人心中的漪涟……原来那是一段多么美好而不应忘却的历史啊……</h1> <h1>【毛纺厂建厂之始】</h1><h1>牡丹江第一毛纺织厂始建于1970年,原名为(牡丹江郊区毛纺厂),厂址位于牡丹江市铁岭河镇南山,距离现在的201国道比较近,当时主要产品是生产麻道,1972年开始,生产毛线(纯羊毛线),工厂的性质属于牡丹江郊区工业企业,建厂初期一共有三十几个人,年轻人约占一半。</h1> <h1>建厂初期,这里一片荒芜,周边都是大地,原来工厂内有一栋类似仓库的房子,面积很大,没有房盖,厂里就组织工人肩挑手抬大干六十天,楞是把厂房建起来了,那时的工人们都很能干,不怕吃苦,因为是创业阶段,艰难困苦可想而知。由于当时没有影像资料,只能通过文字描述来说明,很是遗憾。</h1> <h1>该照片拍摄于1975年11月,这些人都是建厂初期的“老人”,也是最早进厂的第一批人员,当年工厂主要是生产麻道,是她们为工厂后来的发展垫定了坚实基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还都是女同志个个都能吃苦耐劳,在那么艰苦恶劣的环境下,不怕脏不怕累默默的奉献着,也是为了生计,真不愧为毛纺厂的巾帼英雄,那时候她们就三四十岁了,如果还健在的话现在已经有八十多岁了,在这里祝福她们平安吉祥,健康长寿。<br></h1><h3><br></h3> <h1>该照片拍摄于1975年,地点是在牡丹江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拍照的,这些人都是七十年代初入厂的“老人”了,其中大部分人都已经不在了,曾记得当时的厂长叫孙学仁,就是该照片前排左数第一个,这个人不识字,没有文化,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但是此人非常能干,基本不在办公室里呆着,整天和工人们在一起摸爬滚打,要求很严格,看谁不顺眼就骂人,纯粹的大老粗领导,后来工厂逐步发展就划归到牡丹江市郊区工业局了,同时从郊区工业局派来一个新领导,此人姓衣,是一个残疾人,有一条腿瘸了,但是这个人很有头脑,办法多,懂管理,好像没干几年就走了,后来就归入到牡丹江轻纺工业局管理了。</h1> <h1>该照片拍摄于1972年11月,是毛纺厂第一届团支部成员的合影,一共19个人,照片上的题词是“永往直前”,可见那个年代的政治气氛多么浓厚,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的远大理想,其实当时年龄都不大,但是看着像三十多岁似的,尤其是前排这几个人,长的比较显老,成熟的标志,这里有当年的团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劳资负责人、技术骨干、代班长、电工、维修工、化验员、操作工等。</h1> <h1>该照片拍摄于1972年6月,地点应该是在徐州的淮海纪念塔拍照的,她们四位是去参加学习毛线操作方法的,这也是第一次派出学习,从照片中就能看出这些人都非常朴实能干,这种外出到各地学习的方式一共持续了十几年时间,一直到八十年代未才陆续结束</h1> <h1>该照片拍摄于1975年,地点是在北京,好像是在北海公园,他们分别是李赤兵 李俊祥 魏洪深 范贵臣四人,也是最早进入毛纺厂的人员,他们当中有三位后来都被陆续提拔为厂长了,简单介绍一下他们各自的特长。<br>李赤兵:混血儿,父亲是苏联人,母亲是中国人,此人聪明,善于交际,尤其是对外交往,天生具备这方面的才能,有攻关手段。<br>李俊祥:此人精明,木匠出身,善于精打细算,很有头脑,爱琢磨,肯专研,居家过日子的好男人。<br>魏洪深:此人大气,英俊潇洒,头脑灵活,为人处事方法得当,懂管理,会用人,是当年出类拔萃年轻有为的企业管理者。<br>范贵臣:此人朴实,表匠出身,虽然事业上没有什么作为,但是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平平凡凡扎扎实实自食其乐过一生。<br>可以看出,他们各具千秋,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这就是命运的安排。</h1><div><br></div> <h1>该照片拍摄于1975年,地点是在毛纺厂大门对过另一个工厂的宣传栏前拍照的,照片不太清楚,有点反光,这些人都是半成品检验车间的,那时能在一起拍张照片感到很高兴,并尽量把衣服弄的干净一点,这也是女人的天性,这些人大部分都在当地附近居住。</h1> <h1>该照片拍摄于1980年11月19日,内容是欢送毛纺厂首批五位老同志光荣退休,有厂领导和各部门人员参加合影留念。</h1> <h1>该照片拍摄于1978年4月9日,内容是牡丹江毛纺厂老团员到年龄荣离,这是新老团员共计23个人合影留念。从上排左侧开始数:邓茂军、安振国、徐贵岭、金连仁、王忠喜、王树春、王秀梅、杨风兰、付叶、孙杰、任瑞凡、杨敏、不熟悉、徐风芝、刘淑云、张桂珍、陈琳琳、张静、张丽华、魏洪深、夏志国、不熟悉、相行君。</h1> <h1>该照片拍摄于1976年,地点是在北京颐和园,他们是毛纺厂首批学员去北京学习毛纺技术操作的,他们是李赤兵、王忠喜、夏志国、魏洪深、付叶、杨风兰、张桂珍。</h1> <h1>该照片拍摄于北京八达岭,时间也是1976年,这四个人分别是王忠喜、魏洪深、夏志国、李赤兵。</h1> <h1>这是最初的毛线挡车工和维修工在一起的合影(三班倒)甲班</h1> <h1>这是最初的毛线挡车工和维修工在一起的合影(三班倒)已班</h1><h1>人生如一卷践行在岁月里的长诗,音韵委婉,绕指清香。</h1> <h1>这是最初的毛线挡车工和维修工(三班倒)丙班,前排有车间主任,政工老师,财务人员和仓库保管员。</h1> <h1>这十几个人的工种分别是木工、电工、焊工、钳工、维修工、车工等,从上排左数他们是徐贵岭、赵明久(朝鲜人)、任安岭、安振国、孙立先、王景林、[]、[]、邓茂军、李赤兵、佟克明。这些人基本都没有联系了,有的已经不在了,往事只能回味。</h1> <h1>【温馨提示】</h1><h1>本人在编写这部《往事回忆录》时就深感素材有限,恐怕不能全部展示出完整的画面,所以在这里向大家征集有关图片和资料,因为我现在是边收集边制作边发表,还希望大家积极投稿,直接发给我本人(请扫下面二维码添加就可以了),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把过去美好的回忆呈现在大家面前,在此,我表示真诚的感谢!</h1><h1>本文作者:孙立先</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