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村里百年古井,拱门浮现历史的浮光</h5><h3></h3> <h3>先有南坤峒、南闾峒,后有屯昌,当南坤峒和南闾峒成为进出黎峒的必经之路上的繁荣圩市的时候,屯昌可能只是路边几间茅草屋的小村呢。</h3><h3><br></h3><h3>屯昌是个新建制县,解放后划出定安县部分地区和澄迈二区(现西昌部分)合并而成。元代之前属于琼山县管辖,元初设立定安县后就一直属定安县,直至解放后。</h3><h3><br></h3><h3>旧志云:“相传,雷摄蛇卵生一女,号黎母。食山果为粮,巢草木为居。”“其山为黎母山,诸蛮环居其下,号黎人。”-----这里的“诸蛮”包括乐东的抱由峒,儋州的七坊峒,薄沙峒,一直到屯昌这边的南坤峒、沙湾峒、南闾峒,琼中的光螺峒、思河峒等。</h3><h3><br></h3><h3>据《海南岛史》记载,明代时,屯昌地区是汉人进入黎区的前站,首先是南坤峒、南闾峒(现南坤、南吕镇),再下就是琼中的光螺峒、思河峒,进入五指山腹地,是纵横峒、鹧鸪啼峒,人迹罕至,地图上一片空白了。</h3><h3><br></h3> <h3>思河峒、光螺峒、纵横峒、鹧鸪啼峒,多有诗情画意的古地名啊,可惜都不用了。</h3><h3><br></h3><h3>思河峒,顾名思义,附近有思河,源自五指山,流到琼海境内叫万泉河。现有思河村,在琼中县中平镇,应该是中平镇第一大村落,往北有公路通屯昌乌坡。光螺峒,湾岭镇到枫木那一带,鹧鸪啼峒当然就是可以听到鹧鸪啼叫的地方,山高林密,鸟鸣幽深。</h3><h3><br></h3><h3>光螺峒,为什么叫光螺呢?据说黎人早上出黎境,与汉人交易,下午太阳落山时吹响螺号,一起回山,吹的是不是这个光螺呢?它现在的具体位置在哪呢?</h3><h3><br></h3> <h3>琼中甘工朋友提供资料:《五指山》1986年夏季刊,《东坡石话苏东坡》56页作者;王一生(原琼中文化馆馆长)写到:东坡石刻在海南黎母山下(今琼中湾岭坡寨金包村后)。到1852年定安光螺图禀生吴凤栖(今屯昌枫木镇山头村人)以朱砂朱之,使得这“黎母山”诗更加光耀。</h3><div><br></div><h3>东坡石刻在木色水库旁的牛血岭山上,两县交界,现在文献上多介绍,是琼中境内的旅游景点了。记得老陈曾说,这里是屯昌的三大风水宝地之一。</h3><div><br></div><h3>从明代地图上看,光螺峒在思河峒以北,直到枫木之间。从现代地图上看在湾岭一带,往北延伸到枫木的山头村的广大地区。</h3> <h3>岭门,原名太平墟,因地处黎乡六峒之门而得名,是黎汉交界处,为六峒交通要冲,货物进出山门在此总汇,而定安(包括屯昌)的生意人也多从这进出黎境。 从岭门往下走,进入湾岭,就进入黎境了。那里热带雨林茂密,古木参天。越往下走,道路越崎岖,雨水充沛,可以听到猿猴的啼叫。民风强悍而古朴,路不拾遗,黄牛就放养在山坡上,半月来喂一次盐巴。</h3><div><br></div><h3>听老人说,当时还没有海榆公路,人们从湾岭到营根,要经过琼中的“新市”(红岛),在那里过夜,第二天才能到营根,从营根可以到红毛进五指山。也可以从营根进长征的什冲猜,翻过仕阶岭,进五指山腹地,水满峒。生意“客”认黎人为兄弟,在兄弟那来回住宿,带进海盐针线火药,还有锄头铁器等生产工具,再收购黎境的土产,如蜂蜜、鹿肉、沉香、还有熬制的猴膏等,都可获十倍厚利。</h3><h3><br></h3><h3>那屯昌境内的南吕峒、南坤峒古地名,又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出自黎语呢?如果是的话,原意是什么意思呢?</h3> <h5>村里的水利渠,建于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h5><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