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迹,住窑洞,听黄河,品美食”:山西临县碛口镇与李家山村见闻——苹果姐姐手机随拍

苹果

<h3>一直想去黄土高坡看看古老的窑洞,体验一下当地居民的生活。沿着黄河,穿过晋陕大峡谷我来到山西省临县碛口镇。临近碛口,一路乌烟瘴气的雾霾好了许多,车窗外呈现了蓝天白云,连日郁闷的心情也豁然开朗许多。</h3> <h3>我的朋友告诉我碛口镇有个李家山村庄值得一去一拍。这里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1989年10月到这里来采风创作发现的。从此,本就存在的李家山村庄开始闻名遐迩,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游于此地。</h3> <h3>第一次开车进山很容易走错方向。我们的车就&quot;误入歧途&quot;,走到山的另一边。</h3> <h3>悬崖峭壁,仅能通过一辆小车的小道,且都是弯道。</h3> <h3>我真的有点心惊胆战,下车步行进村,当车开到高处这个转弯地,我的心提到嗓子眼。尽管我有些大惊小怪,但司机的开车技术真的是太要水平了。</h3> <h3>意外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一辆废弃的三轮小车挡住了路。前面的路也根本不敢贸然开进。然而,这辆废弃的车正好挡在调头的地方,我们三人用手抬那辆破车,却是&quot;蚂蚁撼树&quot;纹丝不动。而村里除了一位年迈的老太太再无一人。不知村里人都去了哪里?(后来才知,我们走错了地方,这个李家山村都搬到另外一个地方了)。</h3> <h3>一面是悬崖,一面是这座窑洞房,车要倒着开出去,又窄又陡的弯道太危险。只能想办法把车调头。</h3> <h3>&quot;人定胜天&quot;这话今天用在这还真有点意思。这位大娘真帮忙,从家里拿来铁锨和斧头,我们把窑洞门口的台阶的水泥石一点点撬下来,车一点点调头,向前开、向后倒、打方向………,多少年没有看过这种&quot;愚公移山&quot;的力气活了,今天的我抡起胳膊也的上。最主要我真的不敢直视司机的倒车调头,太吓人了。</h3> <h3>足足用了近两个小时,我们的车终于把&quot;头&quot;调过来了,我的心也终于&quot;放回原位&quot;。</h3> <h3>如果没有这件事情的发生,我不会记得这座窑洞房。这条小狗自始自终都站在窑洞门口看着我们,似乎还有点&quot;幸灾乐祸&quot;,也许是只有这样它才能见到外地来客。</h3> <h3>告别老人家,我们心中有许多的感激之情想表达,除了"谢谢"二字别无语言。临行时给大妈留下一百元人民币,除了感谢也是对损坏砖砌台阶的一点"赔偿"。</h3> <h3>大娘说什么也不要,我们执意让她收下。大娘一直送我们上车出发,叮嘱我们注意安全,下次再来。车开出很远、拐了几个弯,我回头看去,大娘弱小的身影和身后那条小狗还在我的视线中,她不停向我们招手,惊魂之后的温暖在我心底激荡!再见了,大娘!祝您健康快乐长寿!如果下次再来,哪怕这条路车子开不进来,我就是步行也要去看您!</h3> <h3>想拍片的人就是&quot;不长记性&quot;,就这样了,也还是要再拍几张照片。</h3> <h3>歪打正着,这个村庄要不是我们走错了路还进不到这里,也就永远看不到这样的风景。</h3> <h3>对面黄土高坡的梯田。</h3> <h3>峡谷中河流已结冰。</h3> <h3>老屋枯藤。</h3> <h3>好寂寞的狗狗。</h3> <h3>典型的西北窑洞。</h3> <h3>七沟八梁一面坡。</h3> <h3>废弃的旧屋还留有以往的鲜亮。</h3> <h3>我钻进废弃的窑洞,从洞口观赏对面的山梁。</h3> <h3>我禁不住历史的&quot;诱惑&quot;,在这破旧的窑洞门口坐上一小会儿。窑洞废弃了,但曾经的温暖仿佛依存。</h3> <h3>黄土高坡干旱缺水、生活用水都要到山下去挑。</h3> <h3>峡谷之中,风光旖旎。</h3> <h3>这里曾经也是住人的窑洞。有的人家弟兄多,很是贫寒,就在远处山里挖个窑洞在里居住。</h3> <h3>夕阳余晖中的黄土高坡。想起电影里的场景:对面唱山歌,见面跑死牛。</h3> <h3>我好喜欢这个小院,嗮嗮太阳,醒醒脑子,真的是个好地方。</h3> <h3>偶尔又看到一位老人,和蔼可亲的老人。</h3> <h3>在碛口镇住了一夜后,第二天我们请了一位导游,她把我们领进真正的李家山村庄。。</h3> <h3>著名画家吴冠中在此采风发现李家山村时,惊呼这里像&quot;汉墓&quot;。他说从外部看这里像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h3> <h3>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h3> <h3>李家山村庄的建筑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精美匾额比比皆是。</h3> <h3>现在李家山村庄大大小小有百十来院,400多孔(间)住舍,居住着220多户人家,760多口人。我用手机拍的一张全景片,基本可以看出李家山村住房建筑由下而上的地势走向。</h3> <h3>全景片横屏看还真的挺壮观。</h3> <h3>西面清代建筑群多为李姓居住。保存完好。</h3> <h3>左翼沟里,依然还称旧村或小村。虽有些破烂,但保存还完整。</h3> <h3>木质的房门斑驳痕迹,足以显现年代的悠久。</h3> <h3>这间窑洞里只有一位近90岁的老人,深居简出,他们喝水都到山下去挑,老人的儿子在碛口镇,隔三差五回来给老人把水挑满。</h3> <h3>独居住在这座老窑洞的这位老人已80多岁,身体看着还很硬朗。一辈子都在这黄土高坡上,一辈子都是从远山下挑水过日,他想过什么叫&quot;生活质量&quot;吗?人哪,真的是知足才常乐。</h3> <h3>他们家的房屋很大,似乎也是老户人家。</h3> <h3>已是上午9点多了,阳光照进这个村落。山里的阳光总是晚起早落。</h3> <h3>李家山村的居住建筑形态起码有8种以上。</h3> <h3>无论是清代豪华的建筑群,还是穴居生活的土窑洞,无不附着中华民族的灵魂,有着民族的传统文化。</h3> <h3>我被这家院落深深吸引,这是李家山村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家院。二层正窑,二楼厢房。小院干净利落,从中看的出这是一户殷实门户。</h3> <h3>院子里的石磨碾子,不知这么重的碾子用什么推呢?</h3> <h3>在此转悠许久,真的萌发出想住进这家窑洞,体验一下面朝黄土高坡,每天晒晒太阳的生活。</h3> <h3>李家山村面朝南背靠北,坐落在凤凰山的山坡山。据说整个村落想一只展翅的凤凰。</h3> <h3>其地形概括说就是&quot;两沟四面坡&quot;,两条小沟壑向南延伸,与垂直于它们的一条山涧回合后向西注入黄河。</h3> <h3>夹在两沟之间的山峦为凤凰头,两沟外侧则为凤翼。</h3> <h3>李家山村庄黄土高坡与民居建筑完美结合,丰厚的民俗风情和黄河文化已逐渐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往李家山村庄游走观赏。今天的李家山村庄,在弯曲的山路上,到处可以见到那些趋之若鹜的画家和摄影人的身影。用不了多时,本是寂静空灵的山村也会变得不再平静。</h3> <h3>这是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的碛口镇。是山西省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h3> <h3>碛口镇旅游资源丰富,主要以黄河风情为主的自然风情和以明清建筑为主的人文景观备受国内外学者专家的关注。</h3> <h3>从李家山村庄匆匆赶到碛口镇,由于走错路而耽搁了时间,到碛口镇已是&quot;黄河落日圆&quot;了,想爬到高处拍碛口镇的黄河落日余晖下的景色怕是望尘莫及了。只能拍这样几张&quot;见多不怪&quot;的糖水片了。</h3> <h3>余晖下的小镇光影交错,迷离徜恍。</h3> <h3>余晖拖着我长长的影子,仿佛也牵着我长长的思绪。许多看似美好的东西其实就想着光怪离奇的影子,只是时空留在世间的一道轨迹。</h3> <h3>来到碛口镇,当地百姓告诉我,到此一游要完成这样几个心愿:&quot;寻古迹,住窑洞,听黄河,品美食&quot;。</h3> <h3>&quot;住窑洞&quot;:这个愿望想法这次终于得以真正实现,碛口镇的旅馆赫然在目。旅馆依山而建,前面是个院子,后面是上下二层十几间窑洞,有火炕的有木床的,尽管不及"陕北老窑洞"的原滋原味,但多少能慰籍一下空旷的心灵。</h3> <h3>好有特色的窑洞,本已浑身冰冰凉的我心底有了一丝丝暖意。</h3> <h3>&quot;听黄河&quot;:听着水声沿着黄河边走进古镇。我住在二层有着一个大晒台的窑洞。看着黄河落日余晖渐渐散去,看着黄河满天星斗,头枕炕沿,听着黄河落差引发的滔滔声音,却难以入眠………。好想一个人在黄河边去拍星轨,然而,夜间的寒冷,古镇的路灯都让我举步不定,心里也全然没有拍星轨的激情,也就放弃了也许是此地仅有的机会。</h3> <h3>&quot;寻古迹&quot;:在李家山村庄已见到不少古迹。碛口古镇的形成很有些渊源。一是地理环境造就,二是创造了金融和商业奇迹的晋商作为其发展背景,使得小镇最繁华时发展到有三千多个店铺商号,名噪一时。</h3> <h3>夜深人静,我穿行古镇小巷,古香古色的店铺商号墙体斑斑驳驳的足以让人浮想联翩。这里没有影剧院,没有歌厅,没有网吧,古镇人家的木窗框里透出的是淡黄色的灯光,历史的脚步似乎只有在灯光摇曳的夜里才让人感觉出来。</h3> <h3>&quot;品美食&quot;:山西以面食为主,碛口镇的面食种类繁多,一坨面发好后放在案板能做出许多花样。最有名的&quot;碗坨&quot;&quot;面鱼&quot;,只可惜当时我忘记用手机拍下一张。况且吃面食实在不是我这个江南人的&quot;长项&quot;。但吃过一次,您就会感叹的说:山西的面做的就是地道好吃,吃过一定忘不掉那种香香的味道。</h3> <h3>墙壁上的广告是用真红枣做成的。碛口产红枣,个头不大却很甜。在李家山村庄从一位大娘篮子里买了两小袋红枣,2元钱一袋,真便宜。</h3> <h3>这是碛口镇古迹之一"黑龙庙",是观黄河看碛口镇全景的最佳地。天刚蒙蒙亮我就从窑洞后爬山到这里,等待太阳的光芒。</h3> <h3>冬日暖阳下的碛口古镇。尽管时令寒冬,北回归线的偏移阳光没能全部洒在古镇小巷里,但那种悠远的意境已在我心底泛起。</h3> <h3>天刚蒙蒙亮,我们穿过这天青石路爬上山顶去拍日出,只见清扫保洁阿姨的身影已长长的印在小巷里。古镇清洁素雅,是她们的辛勤工作塑造的。我禁不住将她们的身影记录在我的脑海里。</h3> <h3>黄河岸边炊烟袅袅,走过古镇,感受到的是一种温馨而舒适的情节。</h3> <h3>黄土高坡、黄河奔流,古镇幽幽,从远看近,从古至今,百年风云,一招乾坤。</h3> <h3>这是有名的&quot;大同碛&quot;。位于碛口古镇西南500米的湫水河入黄河口处。是秦晋峡谷中最大的一个&quot;碛&quot;。黄河进入大同碛河面急剧收缩百米左右,河水涌向落差约10米长约3000米的倾斜河道,顿时水流喘急,浊浪拍岸,咆哮如雷,声震十里。现在是枯水季,景观自然没有那么宏大。</h3> <h3>无论历史怎样书写,</h3> <h3>亘古不变的黄河交响乐依然在这里奏响。</h3> <h3>用手机拍下这张全景片,足以见识碛口镇的博大胸襟。</h3> <h3>碛口镇山北面还有一片房屋,冬天的暖阳首先照到这面的屋顶。</h3> <h3>黄河岸边的窑洞。</h3> <h3>看着这张图片,我怎么突然想起小时候读过的课文&quot;杨家岭的早晨&quot;。接下来我会去延安,要去看看心中永远的人&quot;杨家岭&quot;。</h3> <h3>我很喜欢独自站立这样的意境之下。面对放荡不羁的黄河,每个人都会想到许多,脑海里都会出现一些往事。我在想:人那,个性也有点像黄河,偶尔任性,偶尔坏脾气,偶尔情绪失控,有些又温顺的像只小绵羊………,但不管怎样,都会回到自己人品决定的心路,不会偏离自己的"航道"。</h3> <h3>l我的一位远在美国的小兄弟,看了我发的几张黄河手机图片,了解一个人此时此地的心境,写给我《旧约》诗篇中赞美造物主的一段话:"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便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是呀,天地之大,我等凡人又算得了什么?坚持自己想做的事情,只要值得便是足矣。</h3> <h3>离开碛口镇,有一种老友分别的不舍,而我要前行,去看更多精彩的人间轶事。回头再望,碛口镇沐浴在冬日暖阳下。一切往事在时光的流逝中早已褪去了原有的色泽,但遥想黄河古镇当年的繁华胜景,眼前依然萦绕着古老驿站文明的热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