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特爾《篆刻》

敢夫

<h3>自述:</h3><h3>&nbsp; &nbsp; &nbsp;&nbsp;本人名内特尔,蒙古族,祖籍内蒙古兴安盟,1956年4月生。1975年,上山下乡成为知识青年。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政教系。毕业后在内蒙古医学院,担任共同课教师3年。1985年调入,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会至退休。</h3><h3>&nbsp; &nbsp; &nbsp;&nbsp;本人自幼爱好广泛艺术,体育,音响都曾涉猎。各方面也曾有过成功的经历,为本人人格、人性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是对篆刻艺术情有独钟。被其"方寸之地"的拙美巧深深吸引。一个偶梦使得操刀篆刻的美愿得以实现。</h3><h3>在近三十多年的业余篆刻过程中,没有拜师的经历,不加入各类协会,不发表作品,只是想把篆刻作为生活中的消遣,爱好,尽享美意在一块小石头上的呈现。</h3><h3>&nbsp; &nbsp; &nbsp;退休后突有编印一本印谱的冲动,此举一是能对多年来小小印品得集中留存,二是以印谱的形式,让亲朋好友们对本人的篆刻作品方便评说。</h3><h3>这本印谱中收录了本人从1980年到2016年以来的部分篆刻作品,作品是否合规符矩,无过多在意,希望诸位友人、朋友多多纠正。</h3><h3><br /></h3><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作者:内特尔</h3><h3></h3><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nbsp;</h3><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二零一六年八月于呼和浩特</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序</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物有奇货,花有奇葩,山有奇致,世有奇闻。抑内特尔刊石,皆缘一梦耳,可为当今又一奇也。</h3><h3>&nbsp; &nbsp; &nbsp;&nbsp;夫内特尔者,蒙古族人氏,已近花甲之年,世居大兴安岭东麓之扎赉特,后举家迁徙塞外青城,现供职于内蒙占人大之衙斋。其自幼喜书画,尤对印章兴浓而痴迷。故日有覃思,夜有绮梦焉。戊午建子某日夜,时为大学学子,忽做一梦,非关学植大事,则一白髯老翁亲授金石之道,于篆法、章法、刀法尽示。如此神明之助,俄顷径得刻是之旨归,堪称奇异之至也。真传既博,实则智珠在握自尔尤审明清及现当代众家印石,墨砻自竞,胜解妙悟,有道则旁类,无师而自通。盖近四十载春秋于兹,既得其要领,遵其玉律,以逮实而习之。</h3><h3>&nbsp; &nbsp; &nbsp; &nbsp;于事乐作印人,讫今辄沉湎于石上,乐而不疲也。</h3><h3>&nbsp; &nbsp; &nbsp;印当自秦小玺始,以汉为宗师,唐宋元则杳然,独元人王冕创花乳石印,后世大兴。明清以降,名家辈出,始可继汉。时维刻下,风派衍变,承前启后,开疆拓土,呈万千气象,不啻春花烂漫,秋色斑斓矣。诚哉,举凡金石一道,俾之书、之画、之镌,务合三为一,方为正道。素潜心致力,砣砣勤劬,方能登堂入室也。印以书法为本,识篆为上,以刀代笔,视石如纸,仍须于传统积淀中探索新奇,经营原创里陶博精华。习画须描画谱,学书须摹碑帖。举凡研习金石者,必临习汉印,乃不二法门是也。此中无捷径可循,机巧可取。遂不自揆而想一夜成名、一日成家者,实乃痴人说梦耳。</h3><h3>&nbsp; &nbsp;&nbsp; 且夫书印本归一也。印从书出,乃石上以铁笔作篆书,是为金石之致者。三复而窥内特尔先生所治之印作,跌宕淋漓尽情处,静气、大气自蕴其间。点画及线条间得其精巧,生其韵味,以内含之禀赋,参化为用,得其所哉。尝以白石骨,散木肤,探索印学之妙,方寸之间,求工稳而释平板,崇朴拙而忌无度,尚机巧而祛媚俗,心与石融,意与古会,印风谨严,刀笔融情,守正取雅,面目为之一新。亦如清人周圻评印云:&nbsp; "有其全,偏者亦粹;守其正,奇者亦醇。"役役之暇,挥刀顽石,奔走腕底,时单刀双刀并用,时离奇错落而行。骋性情于印内,撷趣味于石中。不为时下印坛猎奇狂涎、偏执丑怪之风所纷扰,师古不泥,安之若泰。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每念夙昔衙斋拨冗,一任身处清静孤寂中,淡泊从容,不事张扬,无意声名,但求自娱自乐耳。刀笔无歇息,追寻无止境,以自我艺术言语之运用与宣泄,昼琢夜磨,不以为劳,默默耕耘于石上,故印艺侵寻,一路释放自我之精彩,能不罔极欢快乎。</h3><h3>&nbsp;&nbsp;&nbsp; 纵观《内特尔篆刻》之卷,师承秦汉,技汲明清。或为友人奏刀,或为亲属刻石,或为自家治印,胥喜邓散木金石之章法,如朱文巨印"士陵"、&nbsp; "前进",&nbsp; "静心"诸印;藉齐白石冲刀之功力,如白文"长青"、朱文"壬子生人"诸印,拙趣与巧思相生,黑白与离合相应,如弄斧班门,若对晤前贤也,于扬弃中吐纳,于抱守间汲取。斯印痕斑斑,皆为其五内之述求与伸张。古人云:文如其人。印亦如其人,一似其蒙古汉子豪雄粗犷,汲兴安山川之灵气,纳草原旷野之胸襟。金石艺术实践之余,内特尔自作以装饰材料为质之巨印,印面涂</h3><h3>以绘画颜料,效果居然与石印相乱.辅以内外框、衬板精心装饰,取精用弘,极具观赏性与视觉冲击力。实乃对金石艺术之光大也。其所制"实事求是"一巨印,皇皇近九尺见方,今高悬于内蒙古人民会堂, &nbsp; 气掩凌云,顽石生辉,令人无不瞩目跂羡。</h3><h3>&nbsp; &nbsp; &nbsp;&nbsp;比日,内特尔先生为余斋名"抱山吟馆"专治一印相将,为汉印白文,实乃金玉尔音,喜甚,旋即钤于书作之上,平添古雅浑厚之韵。曷禁感荷殊深,倦倦以摅怀,遂率尔操觚,以数语俾磬愚诚,靦然为之记也。</h3><h3>&nbsp;</h3><h3>&nbsp;</h3><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曹化一</h3><h3></h3><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二零一五年秋</h3> <h3>中国篆刻艺术简史</h3><h3> </h3><h3>中国篆刻艺术发源于三代,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地域文化凸显,文化上百家争鸣,这一时期思想格外活跃,各国不同文字风格的形成也促进了以文字为母体的印章艺术的快速发展。</h3><h3> </h3><h3></h3><h3> </h3><h3>商代古玺印</h3><h3> </h3><h3></h3><h3> </h3><h3>先秦官印</h3><h3>进入到秦汉,由于政权统一、国力强盛、多文化融合,作为政权体现的印绶制度被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这时期的印章虽是匠人雕凿铸造,但是由于整体国力强盛,秦汉王朝整体恢弘的气象也凝结在方寸之间。</h3><h3>因此这一时期的篆刻艺术博大开张、气象恢弘,成为中国篆刻艺术的典范。秦风汉韵也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这是中国篆刻艺术的第一个高峰期。</h3><h3> </h3><h3></h3><h3>汉代玉印</h3><h3>汉以后由于政权更迭频繁、战争不断、民不聊生,篆刻艺术亦日趋式微。隋唐两宋虽然国力强盛,但是印章艺术日趋工艺化,终至流于死刻呆板,失去了应有的生命活力。</h3><h3>直到进入明代中后叶,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的文化、经济重镇,王冕、文彭等一大批江南文人代表加入到印章的创作中来。文人的参与让篆刻这门古来的艺术重新焕发了生机,他们除了参与创作,还更多的参与到研究、整理、发掘中来,这让印章艺术进入到自觉审美阶段,这一改变一直持续到清代、民国,直至今天。</h3><h3>正是由于文人的参与让匠人为之的"雕虫小技"终于成长为承载中华文化的"参天大树",并且传播到亚洲文化圈,千年薪火传承、生生不息,今天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依然有大批的篆刻家为此孜孜以求。</h3><h3> </h3><h3></h3><h3> </h3><h3><br /></h3><h3>中国篆刻艺术名扬海外,走向世界</h3><h3>2009年,中国篆刻被联合国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外事交往中,篆刻艺术更是屡屡担当国礼重任,冲出亚洲、走向世界。</h3><h3>2001年10月,APEC期间,篆刻各国国家元首姓名印章作为国礼赠送给出席会议的20国国家元首。</h3><h3>2014年10月,李克强总理出访米兰,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赠送寿山石篆刻姓名印章。</h3><h3>2014年11月,篆刻艺术随习总书记出访新西兰向全世界展示。</h3><h3> </h3><h3></h3><h3>李克强总理赠给范龙佩和巴罗佐的雕刻有两人中文名的寿山石印章</h3><h3>篆刻市场逐年升温,成为拍卖收藏佳品</h3><h3><br /></h3><h3></h3><h3></h3> <h3></h3><h3>篆刻是什么?</h3><h3>诗曰:</h3><h3>石可破难夺其坚</h3><h3>丹可磨难夺其赤</h3><h3></h3><h3>小小一枚篆刻,</h3><h3></h3><h3>方寸之间有大天地</h3><h3></h3><h3></h3><h3></h3><h3></h3><h3></h3><h3>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2009年,中国篆刻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中国篆刻文化艺术发源于三代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地域文化凸显,文化上百家争鸣,思想格外活跃,各国不同文字风格的形成也促进了以文字为母体的印章艺术的快速发展</h3><h3></h3><h3></h3><h3></h3><h3></h3><h3></h3><h3><br /></h3><h3></h3><h3></h3><h3></h3><h3>进入到秦汉,由于政权统一国力强盛多文化融合,作为政权体现的印绶制度被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这时期的印章虽是匠人雕凿铸造,但是由于整体国力强盛,秦汉王朝整体恢弘的气象也凝结在方寸之间</h3><h3></h3><h3></h3><h3></h3><h3></h3><h3>因此这一时期的篆刻艺术博大开张气象恢弘,成为中国篆刻艺术的典范秦风汉韵也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这一时期是中国篆刻艺术的第一个高峰期</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汉以后由于政权更迭频繁战争不断民不聊生,篆刻艺术亦日趋式微隋唐两宋虽然国力强盛,但是印章艺术日趋工艺化,终至流于死刻呆板,失去了应有的生命活力。</h3><h3></h3><h3></h3><h3></h3><h3>直到进入明代中后叶,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的文化经济重镇,王冕文彭等一大批江南文人代表加入到印章的创作中来文人的参与让篆刻这门古来的艺术重新焕发了生机,他们除了参与创作,还更多的参与研究整理发掘,这让印章艺术进入到自觉审美阶段</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明代中叶,印章已发展为独特的篆刻艺术</h3><h3></h3><h3></h3><h3></h3><h3>它从实用品书画艺术的附属品,而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h3><h3></h3><h3></h3><h3></h3><h3>篆刻艺术在明清两代好手如林派别繁多篆刻流派一般是以篆刻家的籍贯姓氏师承关系及其活动区域来命名的在明代中叶到晚清的近500年中出现了各种风格的流派,从而把中国古代篆刻艺术推向了又一繁荣时期。</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吴门派</h3><h3></h3><h3></h3><h3></h3><h3>明代的文彭是书画家文徵明的长子,诗书画均传家法,尤以擅长篆刻扬名,后来的篆刻家奉他为篆刻之祖。</h3><h3></h3><h3></h3><h3></h3><h3>文彭对恢复汉印的传统做出了努力,他的圆珠文印,参以小篆结体,秀丽典雅,最有特色;刀法明快自如;章法安排也颇具匠心他以六书为准则的主张,至今仍是篆刻家所遵循的法则由于文彭的倡导,篆刻艺术一时靡漫,畅开风气。文彭一派被称为吴门派</h3><h3></h3><h3></h3><h3></h3><h3></h3><h3></h3><h3><br /></h3><h3></h3><h3> </h3><h3></h3><h3>徽派</h3><h3></h3><h3></h3><h3></h3><h3>与文彭齐名的何震,早年师法文彭,后来转而取法秦汉玺印,在篆刻上创造了多种的艺术形式,被誉为法古而不泥古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很大</h3><h3></h3><h3></h3><h3></h3><h3>何震一派被称为徽派</h3><h3></h3><h3></h3><h3></h3><h3></h3><h3>除了文彭及何震以外,明代苏宣甘旸朱简汪关等人也都能各树一帜,自创新派。</h3><h3></h3><h3></h3><h3></h3><h3></h3><h3></h3><h3><br /></h3><h3></h3><h3> </h3><h3></h3><h3>皖派</h3><h3></h3><h3></h3><h3></h3><h3>清代篆刻流派之多也为前所未有</h3><h3></h3><h3></h3><h3></h3><h3>清代初期以程邃最为出色,他的篆刻能力变文(彭)何(震)旧**,富有创造性他的白文印师法汉印,厚重凝练;朱文印喜用大篆,离奇错落,奠定了皖派的基础。</h3><h3></h3><h3></h3><h3></h3><h3></h3><h3></h3><h3><br /></h3><h3></h3><h3> </h3><h3></h3><h3>浙派</h3><h3></h3><h3></h3><h3></h3><h3>清代中叶篆刻艺术进入了兴盛时期,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当属丁敬和邓石如</h3><h3></h3><h3></h3><h3></h3><h3>丁敬的篆刻直接取法明人,主要是朱简,又以汉印为宗,是浙派的开创者这一流派又经后继者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8人的继承和发扬,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篆刻流派这8位篆刻家也称为西泠八家。</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br /></h3><h3></h3><h3> </h3><h3></h3><h3>邓派</h3><h3></h3><h3></h3><h3></h3><h3>自丁敬之后,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邓石如是一个开拓者,兼善真草隶篆四体书。</h3><h3></h3><h3></h3><h3></h3><h3>他的篆刻,早期师法徽派,又受程邃的影响,初以小篆入印,后又参以石鼓文汉碑篆额等笔意,为印外求印开拓了新的途径因邓石如是安徽人,故他的篆刻被称为皖派,又称邓派。</h3><h3></h3><h3></h3><h3></h3><h3></h3><h3></h3><h3><br /></h3><h3></h3><h3> </h3><h3></h3><h3>吴派</h3><h3></h3><h3></h3><h3></h3><h3>吴昌硕是清末艺坛的巨擘,他对诗书画印都有精深的造诣,他擅长钝刀硬入,刀法冲切兼用在他的篆刻中,寓秀丽的意趣于苍劲古朴之中,被后人尊为吴派,对国内和日本的印坛都有极大的影响。</h3><h3></h3><h3></h3><h3></h3><h3></h3><h3></h3><h3><br /></h3><h3></h3><h3></h3><h3> </h3><h3></h3><h3>黟山派</h3><h3></h3><h3></h3><h3></h3><h3>晚清黄士陵篆刻章法处理颇具匠心,离奇错落,很有趣味,刀法也刚健雄奇,刻印往往不加修饰他的篆刻平正朴实,寓拙于巧,在清末印坛中异军突起由于他客居广州最久,对岭南篆刻家影响最大,因此有人把黄士陵的篆刻名为黟山派。</h3><h3></h3><h3></h3><h3></h3><h3></h3><h3></h3><h3><br /></h3><h3></h3><h3> </h3><h3></h3><h3>齐派</h3><h3></h3><h3></h3><h3></h3><h3>现代的篆刻家在继续开创篆刻流派艺术的发展道路,借鉴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突破秦汉玺印和明清流派篆刻的规范,勇于革新,不断探索,揭开了现代篆刻艺术新的一页,其中以齐白石影响最大他的篆刻以简练的单刀法和汉代的神韵,创造出奇恣跌宕淋漓雄健的齐派风格。</h3><h3></h3><h3></h3><h3></h3><h3></h3><h3></h3><h3><br /></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百家姓不仅仅是中国人家族个人的身份标识,更相当于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图腾,其中包含的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无比的深邃,以至于字书百家姓也成为古代蒙学经典之一。</h3><h3></h3><h3></h3><h3></h3><h3>而印章的出现,本身就是体现身份的一种主要形式,甚至在相当一个时期只为身份尊贵者所用,之后就在百姓名章艺术家印鉴的轨迹中成为文玩艺术的重要品类并有了篆刻的另一个名号。</h3><h3></h3><h3></h3><h3></h3><h3></h3><h3></h3><h3>所以,篆刻与百家姓,本身就是密切相依的,可以说,百家姓通过篆刻来呈现,篆刻用来表现百家姓的神髓,是最具有意味的。</h3> <h3></h3><h3>篆刻刀法&nbsp;</h3><h3>篆刻的刀法,有基本刀法和辅助刀法。基本刀法是冲刀法和切刀法,辅助刀法是帮助填补冲切刀法的不足而使用的刀法,种类、名目较多。</h3><h3></h3><h3>篆刻刀</h3><h3>基本刀法 </h3><h3>  1、冲刀法 </h3><h3>  冲刀法的执刀方法可以用五指、三指、握拳式三种方法,其特点是刀刃在印石上以冲交运行的体例雕刻线条。在运刀过程中,要细致把握起刀、行刀和收刀的体现方法和要求。 </h3><h3>  ①起刀:用刀角自右向左入石,刀柄与印面呈三十五度角状。角度太小,刀身会碰擦印面,手指易接触印框;角度太大,刀刃与印面垂直,也难以着石,运行不易。 </h3><h3>  ②行刀:刻刀运行时,要控制好角入石的深度,运刀要保持运力平稳,不要太浅,太浅者刀迹浮滑,纤弱无力;太深会使刀角陷入石中,难以再运行。若不细致隐入石中,应提起重新调整角度,再行运刀。冲刀的速度也不宜过快、过猛,否则会导致线条破碎,而且难以收刀。运行时要用无名指抵住石章的右侧,以控制刻刀的适度冲力,防止刻刀滑出。 </h3><h3>  ③收刀:要适可而止。做到胸中有数,及时收刀,不要使刀尖超了界限,锋芒毕露。同时,还要防止因用力过猛而使刻刀冲出限度,破坏其它线条,甚至刻伤左手。用力要妥当,保持及时能放能收,行则有力,停则立止。 </h3><h3>  2、切刀法 </h3><h3>  切刀法就是在印石上用刀刃以起伏切刻的体例锲刻线条的技法。其执刀法亦同冲刀法,只是角度和方向不同而已。切刀法的起刀是先将刀刃的右角刻入印石,与印面呈四十五度角,刀柄略向右倾,刻入石面。如此反复进行,以点组成线,渐渐完成印文笔画。其行刀方法,要求在细致点的基础上,将刀柄向左倾斜,使刀刃渐渐切下,使刀刃的左角贴近印石。如许,就可由点切刻连接成线条。切刀行刀时要防止切刻的点画排列不要连接得太划一,如算盘子状,要天然错落,以达到含蓄老辣,富有金石气,又能避免锯齿形的弊病。丁敬及浙派篆刻艺术作品,重要用切刀法。 </h3><h3>  辅助刀法</h3><h3>篆刻的其它刀法,可称为辅助刀法。用这些刀法都是在冲、切刀法的基础上,以冲、切为主,偶尔辅以其它刀法。在辅助刀法中,有的是冲切刀法中的一部分,有的是冲切刀法的增补和发展。名目繁多,据前人总结,有效刀十三法或十五法之说。现将见于历代论著及经前人实践过的刀法分述如下: </h3><h3>  1、埋刀法 </h3><h3>  辅助刀法的一种,亦称"伏刀"。用力按刀入石而起刀;沉着不轻滑浮飘而行刀;锋藏不表现而收刀。清·许容《说篆》云:"埋刀法,笔锋藏而不露,刀法着而不浮。" </h3><h3>  2、涩刀法 </h3><h3>  篆刻入刀有欲行不行之状,这谓"涩刀"。此法运刀时,刻刀冲破印面阻力,缓缓挣扎前进。 </h3><h3>  3、轻刀法 </h3><h3>  运刀轻举,凌厉而不凝重,但非浅率轻滑。吴让之悟得此法妙奥,从而获得逸韵自若、灵巧明快的浅刻法。 </h3><h3>  4、舞刀法 </h3><h3>  舞刀法又可叫"刺刀法",是在冲刀法不易战胜印面阻力的情况下,将刻刀向两边摇荡,用力缓缓奋力刺进。刻出的笔画线条,两边都带有芒刺,以出乎天然之上。 </h3><h3>  5、飞刀法 </h3><h3>  辅助刀法之一种,是下刀用力迅疾,运以快速武断的冲刻的方法。刻出的线条愉快淋漓。 </h3><h3>  6、覆刀法 </h3><h3>  亦称平刀法,覆是倒的意思。刀刃斜卧于印面,然后运刀,指腕齐力,向下一压,按刀入石,刻出明洁划一的线条。 </h3><h3>  7、迟刀法 </h3><h3>  刻印时,刀刃入石较深,不能速进,谓之"迟刀"。 </h3><h3>  8、复刀法 </h3><h3>  即重复用刀之法。一刀一成,再复一刀,直到适合为止。 </h3><h3>  9、反刀法 </h3><h3>  刻印时,一刀去一刀来,谓之"反刀"。 </h3><h3>  10、挫刀法 </h3><h3>  篆刻入刀有欲行不行之状,这谓"挫刀"。此法运刀时,刻刀冲破印面阻力,缓缓挣扎前进。 </h3><h3>  11、铲刀法 </h3><h3>  用以铲平印面字底部分的残石屑,即所谓"平"。 </h3><h3>  12、单刀法 </h3><h3>  刻印时,每一笔画均用一刀刻成,谓之单刀。其中又有正刀和侧刀之分。 </h3><h3>  13、双刀法 </h3><h3>  刻印时,印文的每一笔画均用两刀刻成,谓之单刀。其中又有正刀和侧刀之分。 </h3><h3>  14、正刀法 </h3><h3>  指以刀刃之正锋入石雕刻,形同书法之中锋行笔。 </h3><h3>  15、侧刀法 </h3><h3>  指以刀刃之斜倒入石雕刻,形同书法之侧锋行笔。 </h3><h3>  16、正入法 </h3><h3>  是起刀入石方法之一种,即以刀刃之一角正锋入石而起刀。 </h3><h3>  17、侧入法 </h3><h3>  入刀法之一种,指刻印时,刀杆稍作倾斜状,以刀锋之一角侧入印石而起刀。 </h3><h3>  18、双入法 </h3><h3>  即起刀时以刀刃之双角同时刻入印石而起刀。 </h3><h3>  19、单入法 </h3><h3>  亦为起刀法之一种,即以刀刃之一角入石而起刀。 </h3><h3>  20、补刀法 </h3><h3>  刻印既成之后,用此法修饰印面。明·赵宦光《篆学指南》云:"即印之后,或中肥边瘦,或长或短、或垂或起,或左或右,修饰匀称,谓之补刀。"其法用途类同复刀,但有区别。</h3><h3>传承意义</h3><h3>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h3> <h3>篆刻与印章刻字的起源和历史</h3><h3>篆刻知识简介: </h3><h3>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手工制作印章篆刻</h3><h3> </h3><h3>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从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h3><h3>篆刻起源:</h3><h3></h3><h3>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系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印章篆刻图案</h3><h3> </h3><h3> 中国文字随著时间的绵延、空间上的歧异发展,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在印面之内跌宕生姿,以一种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现出来,小小方寸之内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虽几经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这就是篆刻的艺术。</h3><h3> </h3><h3> 在我们游心赏玩之前,先要弄清楚篆刻的定义。篆刻是什么呢 ? 它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的两种。篆刻的"篆"宇,古写作"",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工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从「竹」。</h3><h3></h3><h3>刻印章起源甚早,据《汉书 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h3><h3>《汉书 祭祀志》印玺</h3><h3></h3><h3> </h3><h3> 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便盛行刻字艺术。但印面并无本来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徵血缘集团的记号,附加在同时代的青铜器或旗子上。虽说是记号,确有一定的读音。到了周代,以青铜质为主的"周玺"大为兴起。各种大小形状都有,一般分为白文,朱文两种。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苍劲,笔势挺拔。</h3><h3>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成"缪篆"。汉印的印形制、印纽亦十分精美。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 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 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遂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举。</h3><h3> </h3><h3> 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学习篆刻的同时一定要十分认真地选择篆书碑贴临写,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便会明显觉得篆印时的便利,不少初学者重刻轻写,往往事倍功半。 </h3><h3>章法就是一个字或一个组字在印面上排列的艺术、比较复杂而变化多端,实在是篆刻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一方印光有熟练的刀法而无高明的章法,必无佳作可言。尤其是成套成组的创作,必须方方有变化,更要显示作者在章法上的功底。故在设计印稿时应反复构想。这一点,篆刻大师吴昌硕慎重的创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根据文字具体的笔画、笔势、形体及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相宜的形式。</h3><h3> </h3><h3>篆刻发展:</h3><h3></h3><h3>周玺印秦朝以前,不论官印或私印都不称为印,统称为"玺"。</h3><h3>这是中国印章最早的名称。玺有大有小,大的几寸见方,小的只有几分。印质有铜有玉。玺印采用大篆、籀文,布局松而不散,舒展自如,气势雄健挺拔。小玺则比较清丽。</h3><h3></h3><h3>秦汉官印</h3><h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混乱的六国文字作了改革,制定了统一的字体─小篆。在当时社会,小篆是规范用字,因此也是印章上的规范用字。</h3><h3>秦印的形式与以往不同:四周多采用"田"形框。印文平均分配在框内。</h3><h3></h3><h3>唐宋以来的官私印</h3><h3>唐代印章仍用篆体,但和六朝以前有很大区别。</h3><h3>秦汉印印文多用谬篆,刻白文。</h3><h3>唐代因用印色直接盖在棉纸上,官印一律采用朱文,当时也有人用隶书入印。</h3><h3></h3><h3>宋代官印接近唐代。但到金代则用「九叠篆」入印。宋元私印变化很多,用途广泛,质地除铜、玉外,又增用象牙、犀角之类。当时并且以能看到朱红印泥印在书画作品上,产生艺术效果。</h3><h3></h3><h3>明代官印也沿用"九叠篆",尺寸比宋代、元代更,大。多数是阔边粗朱文。</h3><h3></h3><h3>清代官印半边用汉篆,半边用满文。常设正规官,官印是方形;临时派遣的官,官印是长方形,叫做"关防"。</h3><h3><br /></h3> <h3></h3><h3><br /></h3><h3>适合篆刻的石头有哪些?</h3><h3><br /></h3><h3>印石由于产地很多,质地也各有差别,其中以青田、寿山石等为好。</h3><h3>青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县,石质细腻、温润、不硬不燥。易于镌刻。色有黄、白、青、绿、黑、灰等,其中以有冻者更为珍贵。即石质呈半透明状,如灯光冻、鱼脑冻、封门青等即是。一般青田石虽不如冻石佳妙,但亦可称为印材中之佳品。为学习篆刻的理想材料。青田石爽决,但细润光洁,为印材中之佳品。</h3><h3>寿山石产于福建省福州市,为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被誉为"中华瑰宝"。寿山石在宝石和彩石学中,属彩石大类的岩石亚类,它的种属,石名很复杂,约有一百多个品种。石质较青田石微腻,受刀不如青田石。</h3><h3>篆刻最常用的石材中较珍贵的如田黄,而田黄石又与芙蓉石、浙江鸡血石并称为"印石三宝"。田白、牛角冻、瓜瓤红等,为世所宝。 </h3><h3>昌化石产于浙江省临安市昌化镇。色多呈储、黑、黄、自等杂色,质地温润可刻。但略有腻涩、走刀不如青田石爽诀。其中有鲜红色如同鸡血者,俗称为鸡血石,最为名贵。一般底色较燥,多砂钉与石筋,石质坚硬刀不可入。  </h3><h3>巴林石产于内蒙赤峰市巴林右旗,又叫赤峰石为近年来所发现,石质与寿山、昌化石类似。尚可刻。其中有的红似鸡血,有商贾冒充鸡血石的。  </h3><h3>其他产于浙江的尚有:宁波的大松石。色灰黑,间有黑斑,石性较腻,近似寿山石。天台之宝花石。形、色如同寿山石,比较粗松、易脆,温州之平阳石。形、色近似青田石,质地不如青田石脆,萧山之红石。质较粗,一般尚可作练习用另外还有如册山掖县之莱石,福建蒲田之蒲田石,湖南之楚石,陕西之煤精石,河北之房山石,丰润石,以及各地所产之印石,只要质地软、脆、坚、腻兼备者,皆可作为练习用。</h3><h3><br /></h3><h3>适合篆刻的石材除了有四大国石之称的巴林石、昌化石、青田石、寿山石之外,还有浙江红石、绿冻石,东北墨绿冻石,山东莱石等。</h3><h3><br /></h3><h3>适合篆刻的石材有四大国石之称的巴林石、昌化石、青田石、寿山石。</h3><h3>1、巴林石产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大阪镇西北,玛雅吐山背面的大小化石山一带。巴林石色彩斑斓,纹理奇特,宜于表达意境。巴林石分为巴林鸡血石、巴林福黄石、巴林冻石、巴林采石、巴林图案石等五大类。</h3><h3>2、昌化石产于浙江省临安市昌化镇西50公里的浙西峡谷源头海拔1300余米的玉盘山。昌化石油脂光泽,微透明至半透明,极少数透明。品种很多,大部分色泽沉着,性韧涩,明显带有团片状细白点。按色分有白冻(透明,或称鱼脑冻)、黄冻、桃花冻、牛角冻、砂冻、藕粉冻等,均为优良品种。色纯无杂者稀贵,质地纤密,韧而涩刀,少含砂丁及杂质。</h3><h3>3、青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县山口镇,属于叶蜡石中的一种,青田石不但有青如玉的封门青,还有各种色彩多、纹理奇的冻石。</h3><h3>4、寿山石产于福建福州北郊的寿山村,海拔1000米左右。寿山石的形成距今约一亿五千万年,矿石成分主要施叶蜡石、地开石、高岭石等特殊的生成条件使寿山石具有晶莹滋润的丽质与五彩斑斓的色彩,以田黄石、芙蓉石、荔枝冻等为代表。寿山石分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h3><h3>四大国石固然是好,但价格也高。杭州西泠印社有售二款以孤山命名、产地是东南亚的石材,孤山一号、孤山二号。孤山一号是接近巴林石,跟巴林石很难区分,石质非常适合篆刻,里面没有沙泥,质地很纯洁,用刀可以得心应手,是一款非常理想的印材。 孤山二号是一款接近青田石的青白石章,粗看像青田石,特别接近青田的雪花冻,比一般青田石稍许松软点,也是一款非常理想的篆刻石材。而且价格也不高。应该会是很好的石材。</h3><h3><br /></h3> <h3></h3><h3>&nbsp; &nbsp; &nbsp;中国篆刻艺术是以石材为载体,以汉字为主要表现对象,并由中国古代印章镌刻技艺发展而来的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古代印章是形使和授受国家机构权利、证明个人身份的凭信物,多由工匠采用金属铸造和凿制而成,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h3><h3> 公元十三世纪之后,篆刻家开始选用石材代替金属并亲自动手刻制印章,这一技艺的改变,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篆刻家在继承前辈优秀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催生了自明清以来的皖派、浙派以至今日的流行印风等多种流派和风格,篆刻艺术界也出现了吴昌硕、齐白石以及当代的刘江、石开等诸多大师。这些艺术家将这门古老而又弥新的传统艺术传承、发展并创造至今。</h3><h3> </h3><h3></h3><h3></h3><h3>上石的书法功底、巧妙的布局能力、精湛娴熟的刀功,共同构成篆刻艺术的技艺内涵。篆刻艺术借用契刻古代文字的方式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虚实相生、阴阳相荡的审美观念,具有抽象和神奇之美。而今天也有用简化字入印的印章了。篆刻艺术融多种传统文化于一身,作者要在很小的尺寸中表现中国诗、书、画的审美意境,并且真实、准确地表达其思想、情感、学养,追求布局和刀法的精微妙趣,风格各异,可谓 &quot;方寸之中表现大千世界&quot;。篆刻作品是人文与自然的结合,是天然石材、精制钮雕和篆刻技艺&quot;三美结合&quot;的产物。</h3><h3> 篆刻艺术有着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功能。它是篆刻家品格、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由于篆刻艺术集文学、美学、文字学于一身,所以它又是修身养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人际交往、艺术及学术交流的有效方式。随着汉文化的传播,篆刻艺术逐渐流传到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对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有着积极的作用。篆刻艺术作品有着审美和收藏价值以及对人物和书画作品的印证和品鉴作用,如姓名章、收藏章等印章。在中国书画作品中,印章兼具审美价值和款识作用。</h3><h3>目前,篆刻艺术在中国仍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专业社团有300多家,著名的有成立于一百零五年前的西泠印社。,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联合西泠印社共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quot;中国篆刻艺术&quot;,被列入&quot;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quot;。中国篆刻艺术走进了国际视野,这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国际大环境,也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h3><h3></h3><h3> 今天,篆刻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展现出了新的风貌,它不仅用于艺术欣赏领域,在现实生活中也被广泛应用,如用在一些生活必需品、建筑和广告标识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徽标----&quot;中国印&quot;用的就是篆刻艺术形式。而此后各种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篆刻艺术展,以其鲜明、超前的审美理念,新颖、独特的布展方式,将中国的篆刻艺术带入一个&quot;中国印&quot;的新时代。&nbs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