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摄影/语嫣</h3><h3>拍摄于/海南三亚</h3> <h3><br /></h3><h3></h3><h3>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创建于1998年,地处北纬18°,位于保亭县与三亚市交界的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境内。景区坐落在万余棵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槟榔林海,并置身于古木参天、藤蔓交织的热带雨林中,规划面积5000余亩,距亚龙湾海岸26公里,距三亚市中心28公里。</h3><h3>槟榔谷因其两边森林层峦叠嶂,中间是一条延绵数公里的槟榔谷地而得名。景区由非遗村、甘什黎村、雨林苗寨、田野黎家、《槟榔·古韵》大型实景演出、兰花小木屋、黎苗风味美食街七大文化体验区构成,风景秀丽。景区内还展示了十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护名录。槟榔谷还是海南黎、苗族传统"三月三"及"七夕嬉水节"的主要活动举办地之一。文化魅力十足,是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h3><h3></h3><h3><br /></h3> <h3> 图腾崇拜观念</h3><h3> 随着氏族的产生而出现,氏族是它最基础的单位。每个氏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图腾,不同的氏族有不同的图腾崇拜以及观念,一个部落可以包括不同图腾崇拜的氏族。</h3><h3> 黎族的图腾崇拜,大概是与黎族的母权制氏族社会同时产生,其特点是认为人们的某一血缘联合体和动植物的某一种类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h3><h3> 动物图腾崇拜</h3><h3> 龙(鱼)图腾崇拜:龙,黎语叫"党",它居于深深的水中,不易被人眼看见,是美丽的动物。有"党"就有水,有水天不旱,庄稼有好收成,黎人崇拜之。东方哈应方言的黎族姓氏中有"龙的孩子",他们认为自己是龙的孩子。在西方乡的美孚方言的黎族中有个"鱼龙村"。黎族过去还有"龙吟峒",他们认为自己与龙有着特殊关系而把它作为自己氏族集团的标记和称号,视龙为自己的保护神。</h3><h3></h3><h3> 鸟图腾崇拜:黎族地区广为流传甘工鸟的故事。故事讲述一个善良、美丽、勤劳、勇敢又聪明的黎族姑娘甘娲,热恋着心爱的情人劳海,但她的后母贪图钱财把她嫁给财主。甘娲坚决不从,家人把她囚在竹笼里送到夫家。甘娲在笼里听到燕子叫声,叹惜人不如鸟,便有了变鸟的念头。后来化成鸟飞走了,发出"甘工"的悲声,成为黎族人民排忧解难的吉祥鸟,人们十分热爱并崇拜甘工鸟。</h3><h3> 牛图腾崇拜:黎族人对牛(水牛、黄牛)十分崇拜。因为犁田种地,婚丧等事,无处不用牛。认为牛如人一样,具有灵魂的实体,家家户户都珍藏着一块被称为"牛魂"的宝石。古文献中有《牛图》和《牛耕图》的记载。过去,特别是合亩制地区的黎族,对牛更是崇拜,每年三月八日牛节,这天不能杀牛,不能用牛耕地,要给牛喝一种用"牛魂石"浸过的"贺酒",以保护牛的平安,保佑来年五谷丰登。</h3> <h3>图说:黎族人的日常生活……</h3> <h3><br /></h3><h3></h3><h3>黎族传统的婚恋习俗。除了男女双方从小订亲外,都要经历"玩隆闺"过程。黎族社会有一种习俗,就是当男孩和女孩长到十三四岁时就不能在父母屋内居住,父母要为他(她)们另建一个小房子——"隆闺"(plo🚽 3kui3,意为"无火灶的小房子"),或者是男孩子自己上山备料盖"隆闺",女子则由父母帮助盖。"隆闺"一般建在父母家旁边或村边,一般只有8~10平方米大小。居住"隆闺"表示男孩女孩已经长大成人,他(她)们需要有自己自由交往的天地。"隆闺"有男女之别,男女"隆闺"分别住着几个甚至十几个男孩女孩。这里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会交往,谈情说爱,吹奏乐器和对歌定情的场所。</h3><h3> "玩隆闺"是黎族婚恋习俗之一。不同血缘的男女青年可以在"隆闺"内对歌、谈心、弹奏乐器,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彼此确定意中人。直至20世纪50年代,黎族的"玩隆闺"习俗还很盛行。每到傍晚,黎族小伙子就精心打扮,拿着鼻箫、洞箫和口弓,结伴到另一个村庄的女"隆闺"前吹奏鼻箫、洞箫和弹口弓,与姑娘们对唱歌谣。首先,男子要在女"隆闺"前唱"开门歌",询问女子是否愿意开门,是否愿意交往。如果女子不愿意,她会唱"闩门歌",让男子到别的"隆闺"或别村去。如果她愿意则会对唱歌谣,把门打开。男子进去后,要唱"请坐歌",询问女子是否愿意让他坐,女子则会对唱相应的歌谣表示同意。如此大家便对唱各种歌谣,吹奏乐器,玩到通宵。一段时间后,大家都有了意中人,男子便对他中意的女子唱"求爱歌"、"忠情歌",以表心迹。女子同意了也会唱相应的情歌。两人便到了谈情说爱,私定终身的阶段,进行更深的交往。</h3><h3>黎族男女青年"玩隆闺"的恋爱活动,大致经过半年至二三年时间,情投意合后各自向父母亲提出成婚意愿,如果父母同意,男子便会让家人到女方家说亲,进入谈婚论嫁的阶段。如果双方不满意就分手,彼此互不干涉。"玩隆闺"恋爱期间,双方互赠礼物。五指山地区的黎族男子,以编织精致的小腰篓和草笠送给女子,女子则织绣图案鲜艳的花带送给男子。沿海平原地区的黎族,男子赠送耳环和银圈给女子,女子给男子赠送小挂包,以表钟情。女子在"玩隆闺"期间私生孩子,民间无非议。</h3><h3> 20世纪60年代以后,黎族社会男女青年之间的交往方式多种多样,他们通过读书、外出劳动、探亲、集市、节日、婚礼等社交活动相互认识,寻找心上人,男女情投意合后便请父母出面说亲,缔结婚姻。但是,"隆闺"作为黎族婚恋习俗的附生物却保留了下来,它纯粹是黎族青年男女学习、生活的场所,已失去了往日对歌、吹奏乐器和谈情说爱的喧闹。</h3><h3></h3><h3><br /></h3> <h3>关于纹身的传说</h3><h3> 村寨中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远古时,洪水泛滥,一对兄妹躲进大南瓜,漂到了海南岛,兄妹俩人在岛上寻找人烟,但没有找到。为了延续后代,妹妹纹身纹脸,使哥哥不能相认,于是结成夫妇。这故事与黎族创世纪的歌唱很相似。</h3><h3> 古老而独特的纹身之美,正在逐渐消失,年青女子几乎不再去纹身,手艺也已在失传,只能在历史中去回味了。</h3><h3> 对海南岛的纹身习俗作记载最早的,可能是东汉杨孚的《异物志》。按《后汉书明帝纪》原注:"(永平十七年),杨浮(应作孚)《异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则镂其颊皮,连耳匡,分为数支,状如鸡肠,操操下垂至肩’"。到晋代王范的《交广春秋》也写到:"朱(应为珠)崖、儋耳二郡……周迥二千里,径度八百里,人民可十万余家,皆殊种异类,披发雕身"。其后,宋朝的范成大、周去非、乐史;明朝的戴?、顾;清朝的屈大均、张庆长、萧应植,明国时的周文海、史图博(德国人)、刘咸等人,都在他们各自的著作中记述过黎族的纹身。</h3><h3></h3><h3> 最年轻纹身女约70岁</h3><h3> 黎族总人口约为124万,绝大多数生活在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有5个支系,各个支系妇女文身按照祖先遗传的图案,互不相同,成为黎族不同氏族、部落的标志,黎族男青年看女性的纹身图案就能知道是不是一个祖先的、能不能通婚。</h3><h3>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符策超说,在世的纹身妇女有2000人左右,年纪最大的90多岁,最年轻的也约70岁,她们去世后,黎族妇女纹身历史也将划上句号。(更多关于纹身的传说,大家找度娘,意义非凡,也好对风土人情得以更深的了解)</h3><h3></h3><h3><br /></h3> <h3>历史超过3000年的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海南岛正是因为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黎锦制作精美,色彩鲜艳,花纹图案精美,在纺、织、染、绣方面都体现了黎族民族特色。</h3> <h3>黎族土著居所陈设…</h3> <h3>勤劳的黎族人,闲暇时,编织时光。</h3> <h3>茶余饭后,悠闲自在。</h3><h3><br /></h3> <h3>船行屋</h3> <h3>实景演出,钻木取火。</h3> <h3>演绎丰收的喜悦!</h3> <h3>本土服饰展示!</h3> <h3>未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