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纳西族的族源,学者界认为源于远古时期,居住于中国西北黄河、潢水地带的古羌人。迁徙至岷江上游,又向西南迁徙到了雅砻江游域,再向西迁至金沙江上游一带。</p><p class="ql-block"> 《后汉书》西羌传载;古羌人,“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牦牛种、越篱羌是也"。又说;“牦牛羌在蜀汉,其种别号,皆不可纪知也″。</p><p class="ql-block"> 随着纳西族地区考古实物不断发现,一些学者提出南迁的古羌人与当地土箸人融合的观点。考古工作者首先在丽江坝东南的木家桥,发现了古生物化石和人类股骨化石、头盖骨化石和旧石器。经鉴定木家桥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据今约十万年左右,考古学上称其为“丽江人",继而在永宁、盐源泸沽湖地区发现了新石器遗址和细绳纹陶器、铜器、铁器等。</p><p class="ql-block"> 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雅江、新龙、巴塘县、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攀枝花市盐边县、西藏的贡觉、芒康、云南德钦、丽江、永胜相继发现了石棺葬文化。这些地区自秦、汉到唐、宋时代,历史上都属于纳西族的活动范围。</p> <p class="ql-block"> 2,纳西族是我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特有,高度集中的,少数民族之一,纳西族只有少部分散居于云南各地。</p><p class="ql-block"> 纳西族有多种称呼,居住在云南丽江、四川木里等地的纳西族人自称“纳西"。居住在云南宁蒗、四川盐源及泸沽畔的纳西人自称“纳″或′纳日″或音译为“纳汝”。居住在宁蒗北渠坝和香格里拉等地纳西人自称“纳恒"、“纳罕″或译为“纳汉″。</p><p class="ql-block"> 另据历史记载称;汉代越巂郡的纳西人被称为“牦牛种"。晋代称纳西人为“摩沙夷″。唐代,《蛮书》等史中称纳西人为“麽些″。</p><p class="ql-block"> 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将族称定为;“纳西族″。在此之前,分布于各个地区的纳西人仍在自称,纳西、纳曰、麽些、麽西、摩梭、纳罕、阮可、纳恒等。直到公元1955年,国务院征求了大多数人的意见,统一称“纳西"族。纳一词有,大、宏伟、浩大、黑森森、黑压压之意,西、日、罕皆为“人"之意。</p> <p> 3,汉时,摩沙夷居住的地区盛产盐、铁和漆,引发了东汉朝庭与摩沙夷之间,为了争夺利益而出现战争。《木氏宦谱》中东汉、蜀汉与盐源的摩沙夷活动有过记载。东汉王朝与纳西先民建有政治关系,公元七四年(永平十七年)川西南白狼夷向东汉王朝奉供、献诗三章,称为《白狼王歌》,其中语言与现代纳西语相同或相近。说明白狼夷可能是纳西先民,清未民初的汉文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古白狼国即为四川巴塘。</p><p> 据《元一统志》记载,约公元三世纪初,“麽些蛮"酋长蒙醋醋侵夺“濮卢二蛮″,所居巨津州(今丽江玉龙)为世袭居地。五世纪后期,(南朝齐、梁之际)麽些酋长泥月乌率众驱走原来定居在宁蒗永宁的土蕃势力,而世代生息繁衍于此。</p><p> 唐代根据《蛮书》所载,东至四川西川地区,南至大理宾州,西到澜沧江边的维西一带,北至德钦、中甸都有纳西人分布。宋代,纳西族地区属大理国管辖,纳西族土酋各占一方发展自己的势力,大理国不能有效控制纳西族地区。北边的土蕃长期内乱频繁,无力南下,纳西族处于相对安定的局面。人口、经济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史载当时的纳西土酋牟保阿宗创制了“木方文字″,有学者认为可能是象形文字,或者是音阶文字,称“哥巴文"。</p> <p> 4,元朝,1253年,(宝佑元年)蒙古大军进攻大理,经木理到永宁日月和。突必烈进入纳西地区,对当地部落首领先后授予“茶罕章管民″,“茶罕章宣慰司″等官职,这是土官、土司制度的雏形。1274年,元政权设置丽江路军民总管府,“丽江"之名从此始。1285年,改置丽江军民宣抚司,宣抚司皆由麦良子孙承袭,统一了“酋寨星列"的纳西地区各部落,正式纳入了云南行省的行政区辖。</p><p> 明洪武年间,明大军进入云南纳西族首领阿得“率众首先归服″。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明朝中央授“么些"贵族代表木得为丽江土知府世袭。1723年清雍正元年,丽江实行改土归流,朝庭委任流官任知府,免除了土司的各和苛派,废除了庄奴500户,2000多人建立了,封建地主经济。</p><p> 1915年,民国四年,12月25日,“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打响。丽江纳西族青年积极的参加护国运动,向护国军输送了3420名青年。为反对复辟帝制奋战疆场,很多纳西战士血染沙场。</p> <p> 5,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纳西族健儿随滇军战斗在抗日最前线,参加了台儿庄、中条山等重大战役。在台儿庄战役中,有280多名纳西族官兵壮烈殉国。1941年,(民国三十年)为了支持长久抗战,丽江纳西族人民在没有任何工程机械的条件下,用人力修成了XX机场。1943年为了中印的“驼峰航线"的顺利开通,美军“飞虎队"在丽江设立“航空指挥站",纳西族人们积极参加修建电台修筑房屋和其它建筑工程,支持了盟军的抗日战争。</p><p> 1948年,在中共云南地下党的领导下,纳西族在农村建立了“农民抗敌协会″等组织。1949年4月,由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第一个解放了丽江邻县剑川。建立了滇西北第一个革命根据地。</p><p> 1949年7月1日,丽江地区宣布和平解放。人民自卫队经过整训,奉命改编为“滇西北人民自卫军第三支队″。该队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成员都是纳西族群众,这支人民自卫军,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为解放云南做出了积极贡献。</p> <p> 6,新中国成立后,1950--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二师,由丽江进军西藏。丽江县成立援藏委员会,抽掉民兵4889人,骡马500匹,组成运粮队,从丽江或人背或马驼,运送大米18万包至德钦。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云南永胜、华坪、四川西昌等地的战役中,许多纳西儿女参军参战,为新中国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p><p> 1961年,云南省成立了,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少数民族当家做了主人。纳西族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人民安居乐业,人口也得到了空前发展;据2000年统计人口达30.8839万人。</p> <p> 7,纳西族是个信仰多种宗教的民族,既信仰本土宗教--东巴教,也信仰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更多的则是本土的东巴教。东巴教对纳西族的社会生活、民族精神、文化习俗有着重大的影响。是纳西族多元宗教,信仰中的骨干,是在纳西族处于氏族部落联盟时期的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逐渐吸收了藏族的本教,藏传佛教等些内容。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宗教形态它有自己的仪式系统,庞大的鬼神体系,与各种仪式相配套经典。泛灵信仰,大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大自然和人是兄弟这一基本理念。是东巴教的主要特征。</p><p> 藏传佛教是从元未开始,由西藏经川西传入纳西族地区,清初以后,藏传佛教在丽江,维西纳西族地区得以较快的发展。从清初康熙到道光,先后建起了有相当宗教势力和经济实力的噶码噶举派的十三大寺。</p> <p class="ql-block"> 8,纳西族青年人结婚,头一天,也是一片忙碌,要布置沿房堂屋,扎搭彩棚,到处張灯结彩,写贴婚联。同时要杀猪宰羊,用一红纸或红绸裹打筛子上插箭三支,并写“麟麟在此″四字,以阻“白虎″。新床由媒人和新郎佼母按排一祖父母、父母健在的男孩,当晚陪新郎睡在床上,意为压床。</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新郎由媒人亲友等陪同去新娘家接亲,并备一空轿或马匹归来时让新娘坐和骑,同时带去酒席两桌或其它部份礼品。到达女方家门口时,接亲队伍要高奏音乐,连奏三次后,女方大门才开。接亲者才得已进入。一般在午时前后,男方接亲女伴才把新娘抱入轿中。这时的新娘将故作挣扎,作出不愿意去的样子,经安慰和劝说,才算告别父母亲人,由舅舅、叔叔、弟弟、妹妹陪同乘轿或骑马上路!</p><p class="ql-block"> 新娘子来到男方家门口,这时的大门紧关着。送亲人唱起纳西调子,让男方家把门开开,“金驼子来不来?银驼子来不来″?双方对唱,“金驼来了!银驼子来了″!还不把门开开?大门开了!新郎、新娘双双进入大门。跨过马鞍、迈过火盆。“东巴"念经,并在新娘的脑门上点几滴酥油,泼一点清水,表示新娘已是新郎家的人了。</p> <p> 9,新娘进屋后,要送公婆各一双鞋。这时送亲者故意将送给新郎的鞋扔到床底下,让新郎爬入拿出穿上,其意換脚。接着举行拜堂仪式、先拜天地,二拜祖先公婆,再拜族中长辈,接着是夫妻互拜。拜堂时新娘手握一点盐巴,新郎则手提茶罐。拜毕新娘向征性的看一眼嫁妆箱子然后将钥匙一丢,孩子们顿时争抢起来,抢到钥匙的孩子可以用它換喜糖吃。</p><p> 傍晚,在新房里摆上新娘家带来的酒席,新郎新娘由几个孩子陪同共进晚餐。这时的纳西“东巴"唱起欢快的′结婚调″。这一天,女方家也同时宴请亲友,并由“东巴"唱起“嫁女调″。第二天一早婆婆亲自给新娘送来一碗莲子粥和面条,以示对新娘的关心。这一天还要举行认亲仪式,接受长辈们的祝福!</p><p> 第三天为回门,原则是无论远近都要当天去,当天回。新郎要带礼物给岳父,岳母,同时拜见女方家的长辈等。到了第四天新娘由小姑子等陪同上街买鱼、买葱、等东西。分别表示“鱼水之情,照亮前程″和有了孩子聪明伶俐等含意。</p><p> 整个 婚礼结束后,他们还需要举行个谢喜神的仪式!</p> <p> 10,纳西族的婚姻存在着多元化模式。因而产生了不同的家庭形态,即同时并存,父系、母系、父系与母系并存的三种家庭形态。</p><p> 丽江 纳西族的父系家庭,父亲在家庭和社会上的权力很大。对外以家长身份,拜官、迎宾、婚丧嫁婜、财务进出等大亊,是无可取代的,母亲只有在父亲不在时,才能代替父亲的部分权力。纳西族的父权家庭,大多由三、四代组成,五世同堂不多。子女从父姓,财产由父亲传给长子,虽然实行父系继承制,其他儿女则无权继承。</p><p> 母系家庭主要存在于泸沽湖畔的纳西人中,这种家庭在当地佔有一半户数,一家庭由其外祖母掌管。母系家庭中主要由外祖母的兄弟姐妹,母亲的兄弟姐妹。姨兄弟姐妹及姐妹们的子女,一般二至四代,平均有七、八人,多者达三十多口人。母系血缘是维系家庭的基础,财产按母系继承由母亲传给女儿。长女是其唯一的财产继承人。</p><p> 第三种模式,两种血缘并存在一家之中。实行走婚的男女,从此定居建立一个固定的家庭,在这个家庭中,即有母系的血缘关系,也有父系的血缘关系存在。这是由于走婚者,不在走婚了,社会上出现了男娶女或女嫁男所造成的。这里包括女嫁男所生子女,随男姓氏,女嫁男前与其他人所生子女随母性。这部分人中占纳西族人口的三分之一,摩梭人的母系制正在受到冲击。</p> <p> 11,丽江一带男子的服饰跟汉族没什么两样,只是寒冬多加一件羊皮坎肩。中甸一带男子穿大襟长衫,着过膝肥腿裤,腰系羊皮兜肚,扎梆腿。永宁、木里等地上穿短衫,下着长褲,宁蒗一带的男子还喜载手镯;老人穿麻布无领长衫,外加青布坎肩系腰带。</p><p> 纳西族妇女的服饰因地而宜。丽江纳西族妇女穿长过膝,宽腰、大袖的大褂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围腰,下着长裤,披羊皮披肩。宁蒗妇女上穿短衫,下系长可及地的百褶裙,披羊皮,裏青布头巾,戴金、银、玉石、耳环或手镯;并喜欢束“羊皮带″。羊皮带用棉布做成,每根长四尺半,宽二寸,腰带精制,上绣花朵或“二龙戏珠",图案,平时收藏;遇有喜庆日子才用。永宁纳西族妇女喜欢用牦牛尾毛制成假发辫子扎在头上,垂至腰间。</p><p> 每逢节日,纳西族妇女,都要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和披上她们上喜欢的服饰“七星披肩″,这种披肩五彩缤纷,十分美丽。他是用整块黑羊皮制成。上部缝有六厘米的黑呢子边,两肩处绣有日、月图案,以次排列成七星;人们称这种披肩叫“披星戴月″。他象征着纳西族妇女,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披肩即有装饰作用、又非常实用。纳西族妇女劳动时喜欢用背驼。这种坎肩在劳动时,起到垫背肩作用。</p><p><br></p> <p> 12,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纳西语处于羌彝语支的分界点上。与这两种语言具有双向相似处。</p><p> 纳西语分化为以丽江坝区为代表的西部方言和宁蒗、永宁为代表的东部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于丽江、香格里拉、维西、永胜等县市。此外,鹤庆、剑川、兰坪、德钦、宁蒗、永宁坝皮匠村和四川省木里县的俄亚、盐源县的大咀、冷九主和西藏芒康县的盐井等地,也使用西部方言。东部方言主要通行于,宁蒗、盐源、木里、盐边等县。</p><p> 两个方言间虽然语音、语法基本一致,语汇相同率约佔70%.但互相交流仍有一定困难。洱源纳西族家庭中,内部仍使用纳西语,由于长期和当地的白族、汉族、交错杂居,通常使用汉语和白语作为交际语言。</p> <p> 13,纳西族的文字是祭司东巴用来书写经书的两种文字。纳西语称之为“斯究鲁究″,意思为“木石上的痕记″或译为“木石上的标记",绝大多数的东巴经文用这种文字写成。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罕见的仍在使用着的,原始象形文字,它比图画进步。但又比巳属于表意文字,发展阶段的甲骨文原始。是属图画记事和表意文字中间发展阶段的原始象形文字。东巴所使用的另一种文字称;“格巴",是一种表词的音节文字,当文字记录语言时,严格保持字和词相对应。东巴象形文异写字,是指常用的字形同音同义而写法不同的字。</p><p>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纳西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于1956年6月始,选定西部方言以大研镇土语为标准音,设计了一套以拉丁字母形式的《纳西文字方案》草案。并提交1957年3月在昆明召开的云南少数民族语文科学研讨会,通过了纳西文字方案。报经中央民族事物委员会批准试验推行。</p><p> 1981年相关部门对《纳西族文字方案》草案,组织修改。在小学双语教学中使用。</p> <p class="ql-block"> 14.自明代开始,在丽江纳西族中建盖宏伟壮观的瓦房,但大都是土司头目们的住宅及寺观庙宇。从清代起,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多和纳西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汉、白、藏等族的建筑技艺被吸收,被称为,“三房一照壁"和“四盒五天井″的土木建筑和砖木结构在丽江城镇和坝区、河谷区农村普遍流行起来,并产生了极具特色的民居庭院。门前即渠、屋后水巷、跨河筑楼,丽江古城和不少乡镇民居“家家有院,户户养花″。庭院通常用块石、瓦渣、卵石等材料舖成各种图案,体现了民族建筑艺术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大研古城地反映了纳西人博釆众长而形成高超的建筑艺术,古城座落在玉龙雪山下,2400米的高原台地,始建于宋未元初。总面积3.8平方公里,四方街是古城中心,四条干道呈经络形四处延伸,“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城北的黑龙潭是古城的水源,潭水由北向南蜿蜒而下,至双石桥分为东中西三条支流,各支流分无数溪流,入墙绕户,穿场走宛,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跨水筑楼的美丽景象。四方街西侧的两河上设有闸门,居民用东河与西河间的落差冲洗街面,众多大小水流之上,造型各异,古老石桥木桥多达354座。使大研古城的桥梁密度居中国之冠,古城的街巷全部用红色角砾岩石(民间称五花石)舖成,晴不扬灰,雨不积水。</p> <p class="ql-block"> 15,纳西族的传统节日里“祭天″是东巴教中最大的仪式。也是纳西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在正月间举行。新年,农历正月的过年,纳西语叫“由本吉正″,又叫“库市″意为“新年″。过节期间纳西民间要举行一系例传统的辞旧纳新活动。</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是纳西族传统的“棒棒会",棒棒标志着春节即将在结束。春耕生产开始。“三朶节",“三朶″是纳西人信仰的保护神,又称阿普三朶,意为祖先三朶。相传他属羊,称为战神,每年的二月八日或八月的羊日,四乡的民众来三朶阁,烧香拜神。纳西族人民每年的正月初一都要祭祀三朶神。从1987年起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三朶节″,成为法定的纳西族民族节日。</p><p class="ql-block"> 农历六月廿四日,是纳西族传统的“火把节",最初人们借助火来抵制各种天灾。纳西语称此节为“川美生恩″。七月骡马会,是纳西族人的节庆活动,在农历七月中下旬举行,为期一至二周,以骡马、牛大牲畜为主。因此又称“骡马节″。农历七月初一至十四,古城人过“烧包节"又称“中元节″,纳西语称“三美波计"。纳西人还有诸多节庆习俗,诸如香格里拉三坝乡的“白水台会″永宁纳人(摩梭人)祭“干木女神山"等。</p> <p> 16,纳西族人很注重礼仪,他们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到一份猎物。贵客临门都要做六样至八样菜进行款待。</p><p> 纳西人热情好客,同时也有很多忌讳,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蹬踏三角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在纳西人祭天、祭神、祭祖的时候,忌讳外人观看。他们忌讳有人坐门坎,忌讳有人在门坎上用刀斧砍东西,有的地方还忌讳在家里唱山歌。他们严禁杀耕牛、驼马、报晓的公鸡,忌食狗肉。</p> <p> 17,纳西人一日三餐,早歺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午和晚歺较为丰富。一般都有炒菜、咸菜和汤菜。特别喜食当地回族人的牛肉汤锅和干巴,不论平坝和山区,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山区广种洋芋蔓青和瓜豆,并以当地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如;“清蒸虫草鸡″、“贝母鸡"、“天麻鸡″等。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作为祭祀专用菜肴。</p><p> 肉食以猪肉为主。尤以丽江、永宁的琵琶猪最为有名,长时间保存从不变质。外出劳动携带麦面粑粑和糍粑寺,就歺时围桌而做。冬天喜移至向阳的地方就餐。</p> <p> 18,纳西族的特色美食,丽江“粑粑",其做工精细,选料考究。釆用当地上等面粉,用化油、香油、鸡蛋揉成面筋。再行破酥、夾馅之后慢火油炸,炸(烙)成为外酥内泡,色香味俱佳的饼点。其次就是“米灌肠",纳西人风味小吃中的一道名菜。</p><p> “ 鸡豆凉粉″,取自丽江的一种鸡豆,又名鸡豌豆。磨面滤浆作成一种凉粉小吃,因鸡豆富含黑色素,做成的凉粉呈黑色,所以人们称为“黑凉粉"。</p> <p> 中华民族 56--27</p>